软利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的演化
——读《软利器》有感
摘要:《软利器》一书给我们介绍了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和未来,讲述了何谓媒介,媒介演化的过程,媒介的利弊等等方面。
本文就媒介三个阶段的演化,结合书中的部分内容,对媒介的演化规律进行探索,给我们合理利用媒介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启示。
关键字:媒介“三分说”、适者生存、补救性措施、趋势
《软利器》一书中,作者保罗•莱文森给我们介绍了何谓媒介以及媒介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书中提到:媒介是一种轻盈、透明、无质无形、难以把握的力量,由信息和物理构成。
我们可以将这理解为狭义的媒介。
可以了解媒介的属性和演化规律,就可以利用媒介为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反之则身处险境。
这就是本书命名为《软利器》的原因。
如果说《软利器》是一艘船,而本书的作者保罗•莱文森就像是一个船长,他驾着这艘船,带领我们去探索媒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下面,我就从媒介的演化这方面,结合本书的部分内容,浅谈媒介的演化。
一.媒介的“三分说”
“如果我们将传播定义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那么所谓“媒介”,就是人们用以实施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工具。
”
如果媒介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演化的脚步,经历了从旧媒介到新媒介,再从新媒介到新新媒介这三个阶段。
保罗•莱文森根据媒介演化的进程,将当下媒介分为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三种。
旧媒介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它们是空间定位不变的媒介,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话、电影等。
旧媒介中的书籍里的知识锁死在一个地方,不去翻检就不能获取。
报刊有周期,出版之前只能苦等。
电影电视有节目表,不到时候你就看不到。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旧媒介的突出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专业人士的生产。
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比如有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网上留言板、聊天室等等。
新媒介可以让人在互联网上使用、欣赏,并从中获益,而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时间去使用,而不是按照媒介确定的时间表去使用。
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末,盛行于21世纪,例子有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等。
其消费者即生产者,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
新新媒介上的信息一般免费,新新媒介之间的关系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其服务功能胜过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人人都可以成为出版人、制
作人和促销人。
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就处于新媒介和新新媒介的过渡阶段。
下面,我就几个方面,浅谈我对媒介演化的认识。
二.媒介的适者生存
上文简要介绍了媒介演化的三个阶段,说明了媒介总是在你不断的演化发展的。
尽管媒介总是在不断的发展、演化,但是,新的媒介的产生,并不一定会造成旧的媒介的消亡从而使旧媒介退出历史舞台,恰恰相反,旧媒介却与新媒介和平共存了下来。
举个书中的例子: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广播作为大众收听的媒介,曾兴盛一时,拥有庞大的听众。
它不像电话那样近距离亲切交谈,但那亲切的家人般的近距离足以使娱乐和政治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
广播甚至还强化了各种政府的运作,成为丘吉尔、罗斯福、希特勒与斯大林这四大巨头提高自己威望的宣传工具。
众所周知,广播具有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存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等局限。
不过,与广播起初传递的未录下的声音和它激发的情绪一样,广播时代不久就结束了。
到20世纪50年代,电视及其比较疏离的视觉接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广播,成为家用的首要娱乐媒介和政治讲演媒介。
虽然广播失去了核心媒介的宝座,但它绝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当新的具有视听兼备,有完善的介绍、演示功能,内容详细易懂,偏向感性,容易被观众理解的电视媒介出现的时候,广播
直面电视媒介的竞争,采取了如下生存之道:“⑴将它只听不看的传播机制与人类的一种需求协调起来,人有时需要听和看不同的东西(包括只听不看任何东西);⑵播放摇滚乐唱片,将其作为主打的广播节目;⑶从原来起居室里争夺注意力的主要媒介一变而为室外的媒介,进入汽车、厨房、卫生间,半导体(另一种相关的技术)收音机还进入了海滩。
”
于是,广播获得新的位置蓬勃发展了起来。
究其原因,是顺应了媒介演化规律的新的广播媒介拥有了新的特殊的功能,能满足了人“偷听”、边听边看、同时完成多重任务的需要。
我们不妨说,广播这样的媒介获得了一种新的人类生态位,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媒介生态位,这就是与人类协调的生境,媒介要进入这样的生境才能生存。
三.媒介的补救性措施
正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广播虽然威力无比,却并非万能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媒介是无所不能的。
诚然,信息技术能够且的确对时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使之发生,但它们的影响并不是不可抗拒的。
事实上,任何媒介都可能被其他媒介和因素压倒。
如何在各种媒介的冲击下不被压倒,这就要采取一些补救性的措施。
打个比方说,窗帘是补救性媒介的景点案例。
原始人类栖息之地是广袤无垠的草原,但是草原上常常要受到野兽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威胁,所以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筑墙防御。
但是四面都
是密密实实的墙壁,虽然挡住了嚎叫的飓风和冻人的冷雨,同时也把阳光、月光和新鲜的空气一同隔绝在外面了,于是墙洞的诞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墙洞却使光线和干燥、暖和不可兼得,于是窗户应运而生。
窗户既使人看到外面的景观,又给人温暖、干燥和安全,但它却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窗户使人容易向外看,同样容易使人向室内偷窥。
窗帘的出现使人们想要隐私时就可以实现防止被偷窥。
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一直都在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使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
我们借助发明媒介来拓展传播,使之超越耳闻目睹的生物极限,以此满足我们幻想中的渴求;我们发明媒介,以便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分自然。
由此可见,补救性媒介的出现使原来媒介未被满足的需要被满足了,而补救性媒介始陪伴着这些原生的媒介,而不是取代它们。
四.未来媒介演化的趋势
开篇已经介绍,从印刷术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视机的出现,是旧媒介时期;从电视机到最初的电脑网络出现的时期是新媒介时期;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电脑网络、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就是尚未完全定型的新新媒介时期。
在媒介多元化的嬗变中,媒介之间的界限将被永久性的打
破,受众传统媒介走向新媒介,又从新媒介走向传统媒介,新旧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
” 其中,内容融合可分为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网络融合可分为电信、广电、互联网三个传输渠道的三网融合,终端融合可分为计算机、通信、电子消费产品的融合。
媒介融合的演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
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体,尽管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制作全过程已经数字化;传统摄影正在向数字摄影发展;传统电影正在向数字电影发展;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电视也正全面迈向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及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
完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自然也就演变为“新媒体”,因为它不但将原有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而且具备了众多新的功能,且可以与其他任何数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换。
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的传播工具层出不穷。
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数码录音笔、eBook、MP3播放器、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
当然,对于全球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力首屈一指的互联网,也可视为“新新媒介”。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媒介演化时期,由比较单一的媒介结构发展发展到现在多种媒介结构的大融合,个媒介又吸收、借用了其他媒介的优势,不断形成新的媒介,各种媒介、各种技术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不断涌现出新的媒介形式,媒介环境变得多样化、多媒介化、多综合化,进入以新新媒介为主导的混合媒介时代。
结语
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一个新媒介发展壮大成为新媒介的过程,必然导致社会文化的震动和变迁,一种新媒介的成长,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也就是说,媒介形态演变影响社会变迁。
保罗•莱文森继承和发扬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认为媒介演化的趋势是继续不断的复制人类传播的自然模式,继续跨越时空的演化。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媒介演化史就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一个的时代主流媒介,常常深刻的影响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方式。
而每一个媒介的产生,都引起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例如印刷术可以实现文字的传播、电话可以实现语言时空的现实交流、电子邮件可以使通信及时、超文本可以实现文本的超链接等等,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都是人类信息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我确实认为媒介演化有一个涵盖一切的模式。
与此同时,媒介维持着超越时空的延伸,这样的延伸由我们的幻想提供灵感。
其次,我认为人基本上掌握着这个演化过程。
有时明确地、有意识地运用理性,所以说媒介不会压倒我们的选择能力。
了解媒介过去的历史、现在的处境和未来的发展规律,能够并且合理的利用各种媒介,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为人类社会服务,才是媒介演化过程和媒介本身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①【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86页
②范龙(著)《媒介的直观——论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的现象学方法》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第一版第45页
③王菲(著)《媒介大融合》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