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综(历史部分)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24.“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25.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26.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
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
这种思潮的出现
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27.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北方
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 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
C.政府政策促进经齐重心南移 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
28.洋务运动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
的“伞式”关系。
其中“父爱式庇护”关系
A.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 B.推动了近代企业的产生
C.规避了政府的监督控制 D.得到了较少的资源配置
29.1919年10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业,是没有的。
”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30.抗战初期,海外华人每月捐款约为2000万元,几乎占了当时抗战军饷的三分之一。
据此可
A.国民政府腐败军费支出困难 B.全民族抗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C.国民政府抗战物资来自华侨 D.海外华人对祖国抗战功不可没
31.下表反映了我国
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小学普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
人数(万人)占学生总
数的比重
人数(万
人)
占学生总
数的比重
人数(万
人)
占学生总
数的比重
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
32.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持枪的战土》、《刮汗污的运动家》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
据此可知,古希腊
A.注重艺术教育提升公民素养 B.开创人类体育竞技运动先河
C.雕塑水平成就突出领先世界 D.追求完美的体格和人格精神
33.托克维尔(1805—1859年)认为,现在是到了统治阶级必须通过“限制自由以拯救自由”
的时候了。
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社会的冲突,弥合阶级之间的分裂,实现社会稳定。
为此,西欧
A.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B.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形成
C.真正实现公民自由平等 D.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34.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方法,这些方法在工业和农业中的雇佣工人占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的。
”这表明列宁
A.放弃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B.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再需要发展工农业
C.迫切想改变苏俄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D.认为沙俄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3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
“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
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
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
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
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蓄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二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
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
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
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1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8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起源。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
——摘编自李平《户籍改革50年回眸: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
(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
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元。
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
1964至1969财年,美国的军费虽然近乎翻了一番,但用于越南战争以外项目的军费只增加了5亿美元。
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取消,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
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
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
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关汉卿的作品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优良传统,人物无分平民、显宦、英雄、闺秀、才子、妓女,情节无分沙场争战、情爱波澜、豺狼横行、弱者抗争,语言无分市井俗谑、雅士轻吟、深闺艳词、莽将壮言,关汉卿几乎无不兼收并蓄。
他的杂剧作品题材广泛,有社会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文人逸事剧等。
关汉卿的爱情剧不是孤立地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结合,反映了种种社会现象,揭露了种种社会问题。
关汉卿的历史剧继承了宋代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现实感受和时代精神,借历史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流溢着悲凉的时代情绪。
关剧大多简洁、集中、激烈、机巧,意匠惨淡而又流转自然,处处都合乎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同时也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特征,成为戏曲艺术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汉卿剧作的特点。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汉卿剧作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6分)
历史参考答案
41.(25 分)
(1)相同: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
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
(5分)
不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
英国: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
(4分)
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4分)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
(4分)
(2)作用: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而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
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4分)
启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
(4分)
42.(12分)
评分标准
答案示例:
论题: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阐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列强压力,清政府于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改变了中
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1877 年,清
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有利于保护侨民利益。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后于
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
总而言之,在外力的逼迫下“朝贡外交”体制被打破,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外交
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45.(15分)
(1)特点:循序渐进;分类实施;以人为本;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8分)
(2)意义:逐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7分)
46.(15分)
(1)背景:美苏冷战;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战败退出;越南南北分裂;美国霸权政策。
(7分)
(2)影响: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削弱了军事力量;影响了民众心理;对外战略从扩张走向收缩。
(8分)
47.(15分)
(1)特点:继承传统,兼收并蓄;题材广泛,关注社会现实;体现民族特征,折射时代精神。
(9分)
(2)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汉族文人仕途进取无望;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