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潮迭进,“交替”反复,内涵以下诸性质:
其一,交替,表现的是“中学”与“西学”的交替、“保守”与“批判”
交替。这基本上对“传统”而言,保守是对传统的保守,批判也是对传统的 批判。假如说国粹思潮是中学与保守的表现,五四思潮那么属于西学与批判 的性质。而后,“文化本位”思潮那么又是“中学”与保守的。再往下观察, 每次思潮的交替无不是“中西”交替、保守与批判的交换。还要补充说明的 是,无论中与西的交替、保守与批判的交换,一概是“建设”与“破坏”的 交替。如此,中国文化破坏了又建设,建设了又破坏,循环反复,似无穷期, 是乃中国文化现代演化的一大风景。
其二,“交替”的形式是“革命”的与“激进”的。后期思潮总对前期思
潮作不遗余力地的批驳、贬黜,表现出思想领域的“汤武革命”。“保守” 与“批判”、“中”与“西”,一时左,一时右,不象鸟翅的同时振飞,宛 如人脚的轮替开步。看似煎烙饼那样的一正,一反,实是塔楼转梯层层圈圈 地提升。里面隐藏着“正- 反- 合”“三题”演绎的辨证逻辑,这又是中国文 化进步的特别景观。
中国现代矛盾简言之是“上与下”、“新与旧”、“里与外”的矛盾。上 下矛盾是阶级矛盾;新旧矛盾是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里外矛盾是反抗列 强压迫的的民族矛盾。能够说中国近现代思潮分流分派,此起彼伏,概被以 上三大矛盾互动激荡所定。每对矛盾的运动,都成为思想流派产生发动的社 会动因。
依此可说,中国现代思潮“交替”前进,乃为中国社会矛盾交替演变使然。 20世纪以降,从1900年到辛亥革命,社会主潮是国粹文化运动,特点是激 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为驱除满族统治,实现种族革命制造舆论。 1911年后那个思潮出现异变,演化为尊孔与孔教思想,政治目的遽变,直截 了当为袁世凯、张勋的帝制复辟服务。
【三】救亡与启蒙之外
这就要谈到另一个须要破除的思想框架。来自右面的思想即所谓启蒙主义。 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中国人最有名的一个框架,即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至今,仍然是一个流行的、比较通俗的,解释力相当强的框架。譬如,我们 就说矿难,一方面,肯定是对于生命的漠视问题。对生命权的麻木不仁,是 启蒙不够。但是另一方面也是生存的问题,农民要生存,地方要发展,现代 化的代价,农民也要铤而走险。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煤矿都封了。所以生存即 救亡的逻辑也很强。启蒙与救亡时时在冲突,就像四川那个地方经常发生的 因载人过多而沉船的事件。过河是必然的,死人也是必然的。“过河”成为 一个象征。一个思想史的框架不仅要看他是否回应了中国的问题,不仅真实 关心我们生活的时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而且分析,要多想想问题由何而来。 如果只是救亡与启蒙的变奏,其实也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对这个框架的修正, 如以下两点:一是这个框架中,启蒙是未经反省的,可能也是需要进一步修 正,即反思理性;二是这个框架中,也有一个缺失,即中国文化传统的缺席, 中国文化的全盘破产,这个前提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那么,除了救亡、启蒙 而外,还需增加什么呢?我称之为“正本”。
然而,“本位文化”思潮一旦登场,即刻受到批判。马克思主义思潮输入、
酝酿而至播扬,渐呈主潮之势。30年代后中国出现社会史大论战,而后大势 剧进,狂澜激转,中国再度出现反传统热浪,孔孟之道复成靶的。如此的现 象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并在文革期间演为极致。
作为对“反思”的反思,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学复活,弘扬传统,中国 社会思潮又出现了另一番气象。自杜维明等海外华人学者,执着于“播道” 精神,进入大陆学界以来,中国对儒家思想的又广泛出现认同赞颂的倾向。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问题——虞和平
1、传统与现代 -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对民主化有较多的阻碍,处于现代化的对立面; -伦理道德和民族意识方面:对社会整合和民族化有可资利用的方面; -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方面:存在对现代化的潜在适应性。
2、外因与内因 -外源性现代化 -传导性现代化 -传动型现代化 -初期外因推动,后来内因主导
学、重物质与反传统思想作公开质疑。与梁启超持同一观点的有梁漱溟,著
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反对科学万 能主义。期间,人生观讨论也发出异响。至30年代,更有文化本位思潮接踵 而来。纵览中国上半世纪思想界,驳杂交汇,此起彼伏,“一家独树,别处 冷静”的局面绝难形成。五四大潮,旋起旋落,终被本位思潮替代。
知识人,以思想关怀为业的人,非常没有力量。我记得思想所成立时,楼永 烈先生讲到一个广告的力量问题:如果人文思想也能有广告那样的力量,如
【二】所谓“存在决定意识”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一个来自左面的现代思想观念,即“存在决定意识”。通 过教科书和庸俗的马家店的直接或间接的建构,这个观念实在是深入人心。 但是似乎没有人去想想它其实是有很大的问题。首先,迎合科技的负面的力 量,火上加油。我有一个很长期的想法:本来,传统中国的意义世界是完整 的,是可以提供人生的基本幸福感的,但是科技来到中国,必然带来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人的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是事实。但是这个“存在”对“意识”的影响、改变、甚至操作与控制, 不仅不能成为必然地“决定”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理性,而 且当这一大因缘决定着人的所有意识包括精神价值的源泉,我们要有足够的 警惕才行。但是正是在源泉、根本,这个问题上,“存在决定意识”,被浅 薄化、被利用来作为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权力至上的理论护身。 其结果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空洞化,成为一物的崇拜的加速度发展的国 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权力”和“金钱”就是最大的、最进步的,最能 代表着人生方向的存在,这种存在当然决定着人的意识。我这里当然说的是 中国一般人的思想状况。至于知识人,当然知道意识也可以决定存在的辩证 法,但是第一,这只是附属于存在决定意识的,第二义的。其次,在科技、 新社会、进步等大叙述的面前,知识人并没有多少自主思考的余地的。还是 “存在”第一的。第三,什么意识可以不被存在简单决定掉,其实现代知识 人了无资源可托,可以说是来无可藏身之地,去无可往之乡。
3、政府、社会与外国资源 -国家资本,官僚资本,与民争利 -外国资本 -民间资本,私人资本、民族资本
其三,“交替”是“反思”的。交替过程确实是反思过程。无论中学派或
西学派中人,大概没几个表现出沉静平和的心态。仿佛在中国思想界,出世 成名,非得偏锋激进,语出惊人,不如此就不能耸动声闻,推动舆论。就此, 每一思潮面世,真理背后必埋藏极多的谬错。人们对新出思潮闻风响应,思 潮的真理成分滋养着社会,作为代价,负面成分也同时谬种流传。如此,后 出思潮必然无奈地承担起对前期思潮后遗症的艰巨“反思”任务。
第四,思潮交替式演进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后胜利。表面上看,中国现代诸 思潮相互抵制与对抗,然而异中有同,除了五四前夕出现的尊孔流派以及后 来叶德辉之流文化顽固派之外,无论中国的国粹思潮、批判思潮与文化本位 思潮,它们的思想目的是一致的,基本上为了开展中国的文化建设,以使中 国文化实现现代性适应。中国现代的文化保守主义并不“保守”,他们对西 学的认识,对传统的态度与文化顽固派有异,与张之洞流的思想也大相异趣。 中国文化是一艘大船,中学派是一个纤队,西学派也是一个纤队,所用的
反思是群体的,是知识群体的集体行动。五四前后,自由主义启蒙批判派 对尊孔派的批判是一种群体反思。30年代文化本位派对既往五四反传统思想 的批评也是一种群体反思。当下,学界对百年前五四运动的再评价依然群体 反思。
反思又是“个体”的。许多原来置身前期思潮中的思想家,对自我思想作
反思,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此的反思是思想进步与追求真理的表现。中 国的思想境界在交替中进步,也在群体与个体的反思中更上层楼。
力量方向不同,左右有别,然而它们的合力却指向前方。它们各有缺点与偏 颇。等到历史唯物主义与理性的科学思想在中国逐节胜利,种种缺点才有克 服的希望,中国文化的航船,才有提速前进的可能。
总之,中国上世纪文化思潮真的经历过“交替”式前进的过程。对此情况
有所了解,将为厘清现代思潮、史潮行进特点提供认识论的新平台,对中国 乃至全球21世纪以后思潮路径的走向或可多一点把握的信心。
【三】现代思想传播的主体(群体、组织与渠道)
1、西方传教士 2、出版机构:1843上海墨海书馆,清末有60余家; 3、报刊机构:19世纪末有20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80%; 4、教育机构:1914年教会学校12177所,在校生24万多人。
【四】对现代化的影响
1、促进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中国新式知识分子 2、促进了新政治派别的形成、新的领导力量的崛起 3、促进了新式文化形态和职业社团的形成
中国现代思潮的特点

现代中国思潮演化具有“交替式”演进的特点。所谓交替,一是“交换”, 一是“替代”,一个思潮可不能在它的顶峰期间驻留太久。宛如海潮的推进, 一旦到达颠峰,随之下降,接着另一个思潮取而代之,奔逐新的峰顶。能够 将如此的现象称之为“中国现代思潮的交替式行进”.那个现象在20世纪的上 半叶表现得尤其突出。
1915年,以陈独秀为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诞生,标 志新文化思潮席卷而来。直至五四,那个思潮到达颠峰。反传统,反孔教, 决定它是国粹与尊孔思潮的反动。这是中国现代思潮的第一次“交替”.这场 新文化运动也遇到不可避免的“交替”结局。1919年,梁启超从西游归来, 巡礼欧战场的结果写下《欧游心影录》,“宣布科学的破产”,对五国现代思想史的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现代中国思想的破产
现代中国,事实上差不多是思想破产的中国,像一个讨饭而体质败坏,元气 大伤的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什么原因讲中国思想史的人不敢讲那个思想的破 产的问题呢?思想的破产,是一个渐次积累而下的趋势,从晚清开始,经五 四而文革而九十年代。想想传统中国,几千年来是多么重视人文主义和人文 传统?想想社会主义者,是如何向往着一个充满人性和精神之花的新世界, 然而讽刺的是结果走向了传统与现代中国思想的反面。现代中国人一般信什 么思想?全然没有思想。崇拜的是物。研究中国思想史最终发现中国现代思 想的破产,想想看这多么恐怖呀。最近王先生也在思考那个问题,然而悲观 得很。用他的话来讲叫做“人文的崩溃”。我在那个小共同体里,什么原因 会一拍即合,因为我有如此的存在感受。
正本,“正”确实是端正,挺立。 《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本”,确实是文明与文化的差不多价值。有些东西也启蒙相关相重叠,也 有些东西是启蒙不能代替的,也能够校正启蒙的过于“解放”的局限。中国 的文化传统,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传统与宗教哲学,很大程度,基本上正 本的系统。孔孟老庄释氏,不仅是忧世,而且忧生、忧万古之人心。苏格拉 底的思想绝不仅是为了雅典的民主城邦。康德“头顶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 律”,也不仅是为了解放人的现代性。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也不仅是为了 颠覆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韦伯的操心,也不仅是理性的胜利。具体说,正 本的系统,确实是要做中西方关于精神价值的尊重、发扬的大文章,重建中 国政治与道德的基础,为现代中国固本培元。也确实是,回应“存在决定意 识”这一大理障,建设性地开发出一种关心:假如不甘心、不屈服于“存在” 如此独断地“决定”着“意识”,那么,究竟什么能够建构我们良性的、开 阔的、四海为家的、自由的意识?什么能够使我们免除悲观、危机的忧患? 什么能够作为此种意识的自主发展的根源和基础?
现代思想的产生与传播
【一】中国现代思想的特征
1、世界观:从“天下”到“国家” 2、价值观:从“群体”到“个体” 3、民主观:从“专制”到“民主” 4、文化观:从“哲学”到“科学” 【二】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承认西方(从夷到洋) 2、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习西方 3、晚清新政到五四运动:全盘西化 4、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 5、80年代:重新承认西方 6、90年代:在徘徊中西化 7、21世纪:重新发现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