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概述》PPT课件_OK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传染病的预防
30
1.叙述对传染源的管理措施、疫 情报告方法及对易感人群的保 护措施。
2.描述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 3.能解释概念:预防接种、特异
性免疫力
31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32
管理传染源 1.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49
(四)生活护理
5.口腔护理:嘴唇干裂涂石腊油;每日温盐 水或复方硼酸溶液含漱3-4次;昏迷者应 彻底清洁唇颊、舌、硬腭及牙齿,以防止 口腔炎。 6.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干燥、整洁、勤换衣 被,昏迷病人定时翻身,防止局部受压, 骨突处每天用50%酒精擦数次预防压疮的 发生。
50
(五)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3
一、传染及传染过程的表现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
4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流行过程: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 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 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传 染,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不断 发生发展的过程。
20
传染病的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热型
表现特点
稽留热 最高体温>39℃,24h内温差<1℃,持续数天或数周
弛张热 24h内温差>1℃,最低温度不到正常
间歇热 24h内体温升高可>39℃,下降可达正常
回归热 突起高热数日,随后间歇无热数日,如此数次循环
双峰热 24h内体温升降2次,每次升降相差1℃,形成2个峰
1.症状、体征 2.心理状况
三.辅助检查资料
43
传染病的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侵入机体而出现的中毒 症状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皮疹或长期卧床患者发 生压疮有关 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毒素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焦虑 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有关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潜在并发症:脑疝 与颅内高压有关
⑵熟练掌握隔离消毒的知识和技能,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⑶能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 ⑷应重视个人防护。
41
传染病护理工作的 特殊性及基本内容
2.传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⑵准确报告疫情 ⑶注重心理护理 ⑷密切观察病情 ⑸开展健康教育
42
传染病的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身心状况
44
传染病的护理措施
1.隔离 2.消毒 3.心理护理 4.生活护理 5.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6.出疹的观察和护理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相应护理
45
(一)隔离
隔离的定义: 指将传染源与健康人和非
传染病患者隔开,暂时避免接触,便于治 疗和护理,以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造成新 的传染,也称屏障护理。
隔离的种类: 我国大多实行A系统隔离分类为严密隔离、接触隔离、
及时发现并进行必要的隔离治疗。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 可能加以隔离、治疗;如无经济价值的, 则应予杀灭。
35
切断传播途径 (一)一般卫生措施 (二)消毒 (三)杀虫
36
保护易感人群
(一)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主要措施: 锻炼身体、调节饮食、 改善营养,保持生活规律和心情 愉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采用预防接种。
(三)药物预防
37
1.应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
2.管理传染源包括对病人、接触者、病原 携带者、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3.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应做好:⑴一般卫生 措施;⑵消毒;⑶杀虫。
4.保护易感人群包括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 疫力、特异性免疫力以及药物预防。
③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住室或死亡后,对 原住室及用品所进行的彻底消毒。
47
(三)心理护理
因仓促入院,骤离家庭,进入陌生环境, 对隔离缺乏理解,而产生孤独、紧张、 恐惧心理可促使病情加重。
因病情迁延、恢复较慢而情绪波动,甚 至悲观失望而影响诊疗。
护士应以细致的关心和同情心去发现和 解除病人的各种心理应激。
消失快
22
红斑
斑丘疹
23
疱疹
24
出血点
瘀斑
25
荨麻疹
26
27
传染病的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
3.毒血症状 除发热外,还有疲乏、全身不适、
厌食、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 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中毒性 脑病、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还可导致 肝肾功能的损害。 4.肝、脾、淋巴结肿大
28
传染病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 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病程发展通常分为:潜伏期、前驱 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了解 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确定接触 者的检疫期限。 传染病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发疹、毒 血症状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33
1.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尽量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8种。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应在
规定时间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 报告。
34
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观察、留验、 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55
马鞍热 发热数日,退热1日,再发热数日
不规则热 1日体温上下波动,无规律性
21
传染病的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
2.发疹
种类
形态特点
斑丘疹 稍隆起,大小形态不一,多为充血 疹压之褪色可互相融合
出血疹 散在性点状或片状出血,可稍隆起, 压之褪色
疱疹 表面隆起, 疹内含浆液 荨麻疹 不规则、片块状隆起水肿,发生快,
19
潜伏期的定义: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通常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 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了解传染病潜伏期的意义: ①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 ②确定接触者的检疫期限; ③追溯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④推算传染期及安排免疫接种时间。
53
(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相应护理
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 准备好抢救药物及器械。
54
必须重视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 传染病患者需要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细 致的观察,及时准确地配合医生实施治疗。 在掌握传染病的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 术的同时,能根据不同传染病采取不同的 护理措施。 要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与 制度,帮助患者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向 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这对传染病的 预防、治疗、防止扩散均十分重要。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由特异的病原体感 染引起,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
2.有传染性 传染性:指病原体由一个宿主排 出体外,经一定途径传给另一个宿 主的特性。
1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3.有流行病学特征
表现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周期性 流行强度分为: 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 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 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 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病人。
7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 出病原体的人。可分别称为带菌者、 带病毒者、带虫者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 如狂犬病、乙型等,可传给人类,引 起严重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
8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 2.水、食物、苍蝇 3.手、用具、玩具 4.吸血昆虫 5.血液、血制品 6.其他:土壤、疫水、体液、医源性
5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的定义:是指体内有病 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或动物。
6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1.患者:患者体内有大量病原体,借助咳 嗽、呕吐、腹泻等症状排出体外,可促 进病原体播散。 传染期:指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隐性感染者 是重要的传染源。
38
第7章第2节
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
39
1.说出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基本 内容及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措施。
2.能解释概念:隔离、消毒、预防 性消毒、随时消毒
3.会对传染病房及物品进行消毒。
40
传染病护理工作的 特殊性及基本内容
1.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
⑴克服害怕被传染的心理,建立以 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促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某种传染病流行之后或普遍推行预防 接种后。
11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水平、 生产生活条件等。 (二)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12
❖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和病 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7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均能产生特异 性免疫,从而阻止病原体的侵入或 限制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消灭病原 体。
18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基本规律
潜伏期(无临床表现) 前驱期(症状轻,非特异性) 症状明显期(出现特有的症状体征) 恢复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后遗症期 复发 再燃
❖传染过程有五种不同的表现,在一定 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 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并且 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13
传染病的特征
14
1.说出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能解释概念:潜伏期、传染性、 流行、暴发 3.初步识别传染病的临床常见症 状。
1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呼吸道隔离、结核菌隔离、消化道隔离、脓汁/分泌物 隔离、血液/体液隔离
46
(二) 消毒
1.消毒的定义
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杀灭或清 除存在各种传播媒介上的病原体。
2.消毒的种类
①预防性消毒:对可能遭到病原体污染的物 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②随时消毒:对传染源的分泌、呕吐、排泄 物及被污染物品和场所随时进行的消毒。
48
(四)生活护理
1.环境的要求:安静、整洁、舒适。 2.活动与休息:急性期症状重,代谢增加,
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减轻 病损器官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饮食护理:可采用易消化、高热量、富营 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补充水分:多饮水,成人每天3000ml以上, 小儿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80-100ml。不能 进食者按医嘱给予静脉补液。
注意发热程度及 热型。
高热者给予降温, 以减轻病人的痛 苦。
51
(六)出疹的观察和护理
52
(六)出疹的观察和护理
注意皮疹性质、出疹时间、部位及顺序。 保持皮肤清洁,衣服柔软干爽,修剪指甲, 防止抓破皮肤造成感染。 如皮疹已破或感染时,可局部涂2%甲紫或 消炎软膏。 皮肤剧痒者可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止痒。 皮疹结痂后不要强行撕脱。可常用温水洗 澡,剪去干的痂皮,皮肤干燥可涂石腊油。 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9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 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人群易感性:指人群对某种传染 病容易感染的程度。
10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易感人群
促使人群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增加,外来人口的增多,具有 免疫力的人口死亡,人群的免疫力随 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第7章 第1节
传染病护理 概述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柯邵鹏
1
1.说出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2.解释概念:传染、传染源、传染期、 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叙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以 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一、传染及传染过程的表现 (一)传染的概念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 体,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 互斗争的过程,简称传染或感染。
传染病的预防
30
1.叙述对传染源的管理措施、疫 情报告方法及对易感人群的保 护措施。
2.描述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措施。 3.能解释概念:预防接种、特异
性免疫力
31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32
管理传染源 1.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49
(四)生活护理
5.口腔护理:嘴唇干裂涂石腊油;每日温盐 水或复方硼酸溶液含漱3-4次;昏迷者应 彻底清洁唇颊、舌、硬腭及牙齿,以防止 口腔炎。 6.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干燥、整洁、勤换衣 被,昏迷病人定时翻身,防止局部受压, 骨突处每天用50%酒精擦数次预防压疮的 发生。
50
(五)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3
一、传染及传染过程的表现
(二)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
4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流行过程: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 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 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形成新的传 染,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不断 发生发展的过程。
20
传染病的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热型
表现特点
稽留热 最高体温>39℃,24h内温差<1℃,持续数天或数周
弛张热 24h内温差>1℃,最低温度不到正常
间歇热 24h内体温升高可>39℃,下降可达正常
回归热 突起高热数日,随后间歇无热数日,如此数次循环
双峰热 24h内体温升降2次,每次升降相差1℃,形成2个峰
1.症状、体征 2.心理状况
三.辅助检查资料
43
传染病的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侵入机体而出现的中毒 症状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皮疹或长期卧床患者发 生压疮有关 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毒素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焦虑 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有关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潜在并发症:脑疝 与颅内高压有关
⑵熟练掌握隔离消毒的知识和技能,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⑶能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 ⑷应重视个人防护。
41
传染病护理工作的 特殊性及基本内容
2.传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⑴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⑵准确报告疫情 ⑶注重心理护理 ⑷密切观察病情 ⑸开展健康教育
42
传染病的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身心状况
44
传染病的护理措施
1.隔离 2.消毒 3.心理护理 4.生活护理 5.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6.出疹的观察和护理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相应护理
45
(一)隔离
隔离的定义: 指将传染源与健康人和非
传染病患者隔开,暂时避免接触,便于治 疗和护理,以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造成新 的传染,也称屏障护理。
隔离的种类: 我国大多实行A系统隔离分类为严密隔离、接触隔离、
及时发现并进行必要的隔离治疗。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 可能加以隔离、治疗;如无经济价值的, 则应予杀灭。
35
切断传播途径 (一)一般卫生措施 (二)消毒 (三)杀虫
36
保护易感人群
(一)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主要措施: 锻炼身体、调节饮食、 改善营养,保持生活规律和心情 愉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二)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采用预防接种。
(三)药物预防
37
1.应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
2.管理传染源包括对病人、接触者、病原 携带者、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3.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应做好:⑴一般卫生 措施;⑵消毒;⑶杀虫。
4.保护易感人群包括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 疫力、特异性免疫力以及药物预防。
③终末消毒:传染源离开住室或死亡后,对 原住室及用品所进行的彻底消毒。
47
(三)心理护理
因仓促入院,骤离家庭,进入陌生环境, 对隔离缺乏理解,而产生孤独、紧张、 恐惧心理可促使病情加重。
因病情迁延、恢复较慢而情绪波动,甚 至悲观失望而影响诊疗。
护士应以细致的关心和同情心去发现和 解除病人的各种心理应激。
消失快
22
红斑
斑丘疹
23
疱疹
24
出血点
瘀斑
25
荨麻疹
26
27
传染病的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
3.毒血症状 除发热外,还有疲乏、全身不适、
厌食、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 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中毒性 脑病、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还可导致 肝肾功能的损害。 4.肝、脾、淋巴结肿大
28
传染病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 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病程发展通常分为:潜伏期、前驱 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了解 潜伏期,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和确定接触 者的检疫期限。 传染病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发疹、毒 血症状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33
1.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尽量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8种。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应在
规定时间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 报告。
34
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观察、留验、 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55
马鞍热 发热数日,退热1日,再发热数日
不规则热 1日体温上下波动,无规律性
21
传染病的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
2.发疹
种类
形态特点
斑丘疹 稍隆起,大小形态不一,多为充血 疹压之褪色可互相融合
出血疹 散在性点状或片状出血,可稍隆起, 压之褪色
疱疹 表面隆起, 疹内含浆液 荨麻疹 不规则、片块状隆起水肿,发生快,
19
潜伏期的定义: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通常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 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了解传染病潜伏期的意义: ①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 ②确定接触者的检疫期限; ③追溯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④推算传染期及安排免疫接种时间。
53
(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相应护理
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 准备好抢救药物及器械。
54
必须重视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 传染病患者需要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细 致的观察,及时准确地配合医生实施治疗。 在掌握传染病的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 术的同时,能根据不同传染病采取不同的 护理措施。 要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与 制度,帮助患者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向 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这对传染病的 预防、治疗、防止扩散均十分重要。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由特异的病原体感 染引起,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常见。
2.有传染性 传染性:指病原体由一个宿主排 出体外,经一定途径传给另一个宿 主的特性。
16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3.有流行病学特征
表现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周期性 流行强度分为: 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 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 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 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病人。
7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指没有临床症状而能排 出病原体的人。可分别称为带菌者、 带病毒者、带虫者等。 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 如狂犬病、乙型等,可传给人类,引 起严重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
8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 2.水、食物、苍蝇 3.手、用具、玩具 4.吸血昆虫 5.血液、血制品 6.其他:土壤、疫水、体液、医源性
5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的定义:是指体内有病 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或动物。
6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1.患者:患者体内有大量病原体,借助咳 嗽、呕吐、腹泻等症状排出体外,可促 进病原体播散。 传染期:指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隐性感染者 是重要的传染源。
38
第7章第2节
传染病护理的内容和要求
39
1.说出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基本 内容及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措施。
2.能解释概念:隔离、消毒、预防 性消毒、随时消毒
3.会对传染病房及物品进行消毒。
40
传染病护理工作的 特殊性及基本内容
1.传染病护理的特殊性
⑴克服害怕被传染的心理,建立以 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促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某种传染病流行之后或普遍推行预防 接种后。
11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医疗卫生状况、文化水平、 生产生活条件等。 (二)自然因素
主要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12
❖传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人体和病 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7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均能产生特异 性免疫,从而阻止病原体的侵入或 限制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消灭病原 体。
18
二、传染病病程发展的基本规律
潜伏期(无临床表现) 前驱期(症状轻,非特异性) 症状明显期(出现特有的症状体征) 恢复期(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后遗症期 复发 再燃
❖传染过程有五种不同的表现,在一定 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 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并且 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13
传染病的特征
14
1.说出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能解释概念:潜伏期、传染性、 流行、暴发 3.初步识别传染病的临床常见症 状。
15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呼吸道隔离、结核菌隔离、消化道隔离、脓汁/分泌物 隔离、血液/体液隔离
46
(二) 消毒
1.消毒的定义
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杀灭或清 除存在各种传播媒介上的病原体。
2.消毒的种类
①预防性消毒:对可能遭到病原体污染的物 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②随时消毒:对传染源的分泌、呕吐、排泄 物及被污染物品和场所随时进行的消毒。
48
(四)生活护理
1.环境的要求:安静、整洁、舒适。 2.活动与休息:急性期症状重,代谢增加,
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减轻 病损器官的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饮食护理:可采用易消化、高热量、富营 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补充水分:多饮水,成人每天3000ml以上, 小儿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80-100ml。不能 进食者按医嘱给予静脉补液。
注意发热程度及 热型。
高热者给予降温, 以减轻病人的痛 苦。
51
(六)出疹的观察和护理
52
(六)出疹的观察和护理
注意皮疹性质、出疹时间、部位及顺序。 保持皮肤清洁,衣服柔软干爽,修剪指甲, 防止抓破皮肤造成感染。 如皮疹已破或感染时,可局部涂2%甲紫或 消炎软膏。 皮肤剧痒者可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止痒。 皮疹结痂后不要强行撕脱。可常用温水洗 澡,剪去干的痂皮,皮肤干燥可涂石腊油。 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9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 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人群易感性:指人群对某种传染 病容易感染的程度。
10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易感人群
促使人群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因素: 新生儿增加,外来人口的增多,具有 免疫力的人口死亡,人群的免疫力随 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第7章 第1节
传染病护理 概述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柯邵鹏
1
1.说出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2.解释概念:传染、传染源、传染期、 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叙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以 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一、传染及传染过程的表现 (一)传染的概念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 体,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相 互斗争的过程,简称传染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