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临潼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临潼区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的。

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________,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漏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

更有当头的棒喝,________,让你心生敬畏。

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的夜游,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

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度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

()。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________。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________的传说消费。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刀锋上凌厉的时光,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下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
B .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下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山梁便是桥面
C . 桥面便是山梁,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下便是万丈深渊、滔滔流水
D . 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下便是滔滔流水、万丈深渊,桥面便是山梁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密密麻麻醍醐灌顶触目皆是穿凿附会
B . 密密匝匝醍醐灌顶触手可及牵强附会
C . 密密麻麻高屋建瓴触手可及牵强附会
D . 密密匝匝高屋建瓴触目皆是穿凿附会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刀锋碰到了凌厉时光的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B .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C .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时光碰到了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D . 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凌厉的时光碰到了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二下·银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①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

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

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

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②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

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

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

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③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

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

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
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 .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C .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D .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 .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 . 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C .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D .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 .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 .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 .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3. (9分) (2019高一上·大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3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

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

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

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

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形成良性关系。

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

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

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

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

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

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1)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做学问要“潜心十年”,甘坐“冷板凳”。

B . 对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热爱学术。

C . 学者在媒体上讲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D . 媒体需要的是“全才”型的“媒体学者”。

(2)对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根据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B . 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C . 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

D . 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实际上都在暴露自身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

B . “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

C .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很充实、幸福。

D . 媒体只要不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就能与学者形成良性关系。

4. (12分) (2019高二上·大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

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
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原文有删改)
(1)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②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3)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
(4)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二下·苍南月考)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1.15)
【乙】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注】①专对:独立应对。

(1)从上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

甲:________;乙:________
(2)上面的两种教育观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要分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8高三上·广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新安道中玩流水
吴融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

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萦纡似接迷人①洞,清冷应连有雪山。

上却征车再②回首,了然尘土③不相关。

【注】①人,一作“春”。

②再,一作“更”。

③土,一作“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扣题,写春水之色、声以及从竹间花下流过的状态,蕴涵诗人喜爱之情。

B . 颔联写玩水而兴叹:如此佳处,须终日在此为好,可惜自己未有长久的清闲。

C . 诗的语言表达准确、贴切,如“须”字,语气坚定,“争”字表明了诗人的心态。

D . 诗中以写实的笔法描写了流水曲折、清冷之状,突出了流泉江水之境的圣洁。

(2)尾联有何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9高一上·温州期中) 根据相关课文进行默写
(1)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

(韩愈《师说》)
(3)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

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4) ________,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8. (1分)交际中“称谓”很重要,用得是否恰当,不但会影响交流效果,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称呼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叫“姑父”,林黛玉称呼史太君叫“外祖母”。

请你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身份、亲戚关系,设计一段林黛玉与王夫人初次见面的对话。

注意:对话中必须含有亲属称谓,并注意称谓的准确得体。

林黛玉:
王夫人:
七、小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2019·大庆模拟) 请仿照示例,从“朱自清(作家)、冰心(文学家)、程千帆(国学大师)、周星驰(影视明星)”四位名人的名字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的名句并对名字加以合理阐释。

句式、阐释角度与示例不必完全一致,但表达应准确连贯,不超过90字。

示例:诗人戴望舒的名字取自“前望舒使先驱兮”,意为神话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有迎取光明之意。

他的创作正是他在那个黑暗时代虽孤独苦闷却仍对光明有着执着追求精神的写照。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一上·苏州期中) “如是我闻:青春,像雾像雨又像风。

如是我闻:青春,是人类生命
激情的赞歌。

如是我闻:青春是……”
你的心中,青春是什么样的呢?请自定主旨,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4-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7-2、
7-3、
7-4、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
8-1、
七、小作文 (共1题;共5分)
9-1、
八、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