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巷之子——孜孜不倦冶炼 终成一代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孜孜不倦冶炼终成一代大师
——记计算机专家陈永裕教授
名人简介:
陈永裕(1929—)厦门翔安人,计算机专家。
1957年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北京理工大学任教和科研,1961年撰写论文为我国科研无人驾驶飞行器等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今为教授。
1991年被聘为美国州立大学分校客座教授。
1965年以来撰写论文在《自动化学报》等刊物发表过几十篇。
陈永裕先生的童年时期是一个全民皆动员的抗日救国年代。
童年的陈永裕就读于马巷启智小学。
他在地下党组织、进步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如,抵制日货;以“套宋江”、“车鼓弄”等闽南传统通俗文艺表演参加游行;用方言编创抗战节目,发动群众支援抗日斗争等。
他积极参加林乌居、朱云厚老师组织的学生“晨呼队”。
他每天凌晨4、5点就起床,参加列队,与小伙伴们沿马巷老街,高呼抗日救国口号,齐唱抗日救国歌曲,不断唤醒人民群众勇敢站起来保家卫国。
动乱的童年,不寻常的际遇,在陈永裕少年的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满腔热血投身革命工作,为他今后的人生谱写辉煌的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永裕考取了集美中学高中部。
他以勤工俭学的方式供自己念书。
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陈永裕先生是马巷镇地下团组织和联络站的负责人。
他在家设立了革命联络站,成为革命热血青年活动的根据地。
他们按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建立起一条由厦门集美——同安——新店——洪厝至马巷沈井——新圩大帽山游击区的联络交通线。
这条交通线为集美、厦门等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解放后的1953年,陈永裕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厦门大学数学系录取。
在大学里,他像一块久旱的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拼命汲取养分,广泛涉猎,精攻专取,充实了自己丰富的知识。
1957年毕业后,陈永裕被党组织分配到北京工作。
陈永裕面临背井离乡,可是他无怨无悔,马上偕同新婚的妻子,远赴北京,踏上了他光辉的事业之旅。
当有人问起他被安排去北京工作的感受时,他说:“当时建设祖国、发展事业的雄心壮志,远远超过了离开故土的不舍。
”
陈永裕先生被分配到北京理工大学当助教,为自动化工程系两个班开出随机
过程等专业数学课,同时兼辅导五个班的数理方程等课程。
他又结合学校科研需要,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旁听“运动稳定性”和“定性理论”课程。
在学习中,被北京四位名教授看中,邀请他参加五人组成的“最佳控制”讨论班。
他与名师携手,奠定了科研的基础。
1963年在国防科委的绝密刊物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为我国研制无人驾驶飞行器、火箭和喷气技术提供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1965年他用俄文撰写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外文版)刊物上,踏出国界跟世界各国进行学术交流。
1973年陈永裕先生接受任务:利用电子计算机研究坦克发动机活塞温度场分析和连杆的应力计算新课题。
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先进的一种电脑算法“有限元素方法”学会了,并与专业老师合作带领工农兵学员搞毕业设计,同时在理工大学首次向全校讲授ALGOL—60算法语言和应力的计算机算法程序。
从此以后,他转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还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搞优选法,为以后的教学和科研更上一层楼准备了条件。
1983年至翌年,陈永裕先生被调去轻工部搞人才预测工作,给科技人员讲授“预测技术”和深入社会调查,为全国性的人才现状分析与培养人才规划立下汗马功劳。
由于陈永裕先生的涉猎广泛,学识渊博,多次在《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在科学院、研究所、大专院校、工厂和部队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成绩突出,所以在晋升讲师后不到一年,便被破格升为副教授,后为教授。
他年年被北京轻工业学院评为优秀教师,后经该学院组织人员进行调查了解,整理其先进事迹多达二十几页稿纸,于1987年又被评为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1991年,他被美国Nebraska州立大学Omaha分校聘为客座教授。
陈永裕先生与同事们从事的都是非常重要且具有高度机密性的工作。
他们经常冒着三九严寒到东北冰天雪地工作,冒着三伏天奋斗在沙漠戈壁滩上,条件极其艰苦,但他们排除万难,圆满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工作。
因工作需要,陈永裕先生和同事们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有几次到福建福州、漳州,家乡近在咫尺,但为了集体、为了工作,他只能克服心中的思念,“过家门而不入”。
其间家乡老父病危,去电告急,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未能回家尽孝。
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在他几十年的事业生涯中,虽然没有像自己的同学陈景润那样摘取数学的桂
冠,声名显赫,但是他一直默默无闻地把数学运用到祖国发展的各项实践工作中;默默无闻地把知识的薪火传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他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所培养的学生当中人才辈出。
每当听到朋友如此称赞,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只是尽了一位老师的职责而已。
”
陈永裕先生一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不仅全身心扑在了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从自己微薄的薪水里挤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希望,陈永裕先生就是这样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去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与无数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一道,共同撑起民族的脊梁。
(朱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