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古诗绝句赏析[大全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古诗绝句赏析[大全五篇]
第一篇:《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古诗绝句赏析
《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古诗绝句赏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古诗绝句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作者: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赏析:
此诗作于宣和五年(1123),时任太学博士。
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表现诗人一时欣喜的情感。
陈与义咏雨之作颇多,诗题中标明正面写雨的就达三十多首。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七“晴雨类”选诗一百三十五首,其中陈与义二十五首。
可见他对这一题材有特别的感受。
略举如下:
《雨》:“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试院书怀》:“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
”《雨》:“一时花带雨,万里客凭栏。
”《雨》:“小诗妨学道,微雨好烧香。
”《雨》:“青春望中色,白涧晚来声。
”《细雨》:“平湖受细雨,远岸送轻舟。
”《雨思》:“寒声日暮起,客思雨中深。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忆秦娥》:“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
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虞美人》:“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
第二篇:古诗讲解《雨晴》
每周一诗:《雨晴》
一、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驾,(851—?),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人,登大顺进士第,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是晚唐有名的诗人。
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
其诗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
古诗(于是带领大家一起读……)《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二、初读
Q:读完整首诗,你知道这首诗大致写了些什么吗?
诗文简意: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三、赏析: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
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四、赏析: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
五、赏析:
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
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
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
六、第三四句的总赏析(请大家回答,应该不算特别难)Q:这两句诗写得好在哪里?(提示:修辞手法及作用)
A:这两句诗用拟人手法,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
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七、思维训练
1.从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A:可以看出诗人十分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爱惜春光,和想要春色永驻的想法。
3.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在哪里?(这个就没有答案了,因为每个人想法不同,可以请多个人回答)
另一首《雨晴》《雨晴》宋·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谁与共?卧看天河尽意明。
第三篇:《寒食》古诗绝句赏析
《寒食》古诗绝句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食》古诗绝句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
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
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
诗比讽深远。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
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
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第四篇:《绝句》的古诗绝句赏析
《绝句》的古诗绝句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的古诗绝句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
作者:僧志南
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短篷:小船。
篷是船帆。
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
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诗意:
在岸边参天古木的绿荫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个人拄着拐仗,慢慢走过小桥,欣赏桥东的春色。
在这阳春三月,在这杏花盛开的时节,绵绵的细雨好像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那扑面而来的徐徐春风,也洋溢着温馨与柔情,还有融融的醉意。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乐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拐杖出去春游,却偏说是“杖藜扶我”去桥东观赏春色,个人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简单,此时,从诗人后两句所表现的情趣看,诗人虽然是一个人出行,但并没有点孤独落寞的感觉,“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诗人依赖的和可以与之同赏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侣,与诗人且游且行,教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参天的绿荫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过了小桥,向那春色的深处走去了。
还有一点,在这里,“桥东”未必就是诗人要去游赏的`春色佳处,但是从古至今,在文人笔下“东”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说可以叫“春”的同义词。
朱自清《春》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东风” 实际就是指的春风。
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来写春游之去向,或许就有此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这首诗的精彩之笔,为历代经久传诵而不衰。
“杏花雨”,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杨柳
风”,杨柳抽芽吐绿时的和风。
这样说比直接说“细雨”、“和风”更显得有美感,更富于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用春风吹到脸上不绝的寒冷形容春风的和煦、轻柔、温馨,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闹春,杨柳拂风,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春游啊!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独特的感受。
第五篇: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4篇)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1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版本二)
译文
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蜜蜂和蝴蝶来到园中又纷纷飞过院墙,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注释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
叶底:绿叶中间。
底,底部。
蜂蝶:蜜蜂和蝴蝶。
纷纷:接连不断。
疑:怀疑。
春色:春天的景色。
邻家:邻居的家。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第一句“雨前初见花间蕊”。
蕊(读rǔ),花心。
这句是倒叙,作者追忆雨前的花园景象,意思是说:下雨之前,花儿刚刚开放。
“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
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
这句写眼前景象。
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
“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
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
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
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
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
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
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
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
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
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
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知是作者归隐之后所作。
王驾进士及第之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
王驾
王驾(851~),唐代诗人,一说字大用,诰命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
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
后弃官归隐。
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
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生平见《唐诗纪事》卷六三、《唐才子传》卷九。
有《王驾诗集》六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六首。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2
雨晴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翻译
西南方露出蔚蓝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一如横卧江上小滩蓝天上有一抹微云。
喜鹊飞立墙头欢叫羽毛依然浇湿,楼外远处还不断传来残余的雷声。
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这么迷人夜晚可惜无人来共同享受,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
注释
天缺:雨过云开,露出一角青天。
纤云:细云。
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
小滩:喻纤云。
语鹊:语鸥:喳喳叫的鸟鹊。
衣:比拟鸟鹊的羽毛。
残雷:即将消失的低沉的雷声。
供:提供。
稳睡:安稳入睡。
报:回报,报答。
绝胜:非常美妙的情境。
星河:天上的银河。
尽意:尽情。
赏析
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5]
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中“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
“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
“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横在江面的小滩。
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2] 领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
“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
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
“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
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
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晌曲。
颈联“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
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
“尽取”、“急搜”、“微凉”、“稳睡”、“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
“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
“报”字写人对自然的回报,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尾联“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两句仍叙事,事中
有景,景中寓情。
“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
“尽意”二字,不仅描绘星河的明澈,更赋予星河以生命,让它充分绽放光彩,也采报答雨后的新睛。
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弘的绚丽景观。
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旱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创作背景
宣和五年(1123)陈与义担任了太学博士,受到了皇帝的器重,也许觉得自己可以施展才学,因而心情略有变化,面对夏末秋初,天气转晴,骤雨方歇,写下这首《雨晴》诗。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3
清平乐·雨晴烟晚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鉴赏
这首词中写“双燕”、“垂柳”、“落花”,这些都是暮春时节的特有风物。
还写有“雨晴烟晚”。
“新月眉弯”,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
旧以农历三月为暮春,并称每月初三的新月为“蛾眉月”,据此则词中所写的应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
但这首词绝对不是单纯写景制作,它通过暮春晚景的描写,以表现闺中人的淡恨轻愁。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转晴,天空中夕阳返照,烟霭升腾,园林中绿水涨池,波光潋滟。
这些都是闺中人在小阁看到的远景,写来层次清楚,色彩鲜明,突出的表现了春雨过后傍晚时分特有的景象。
这两句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对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热爱,还看不出具有闺中少妇特征的主观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这两句是说,双燕飞回柳
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这两句把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
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常见的景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双燕归来的过分殷勤。
这一动作的心理暗示在于:让燕子快快归巢,双栖画栋吧。
闺中少妇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时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怀,都融化到这无声的高卷画帘的行动里。
这两句所写的景物是由远而近,通过“双燕飞来”的进程,与“画帘高卷”的行动以表现她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
是虚则实之的艺术手法。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这两句是说,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过片“黄昏独倚朱阑”一句,是承接“小阁画帘高卷”意脉的。
从时间推移上由傍晚写到黄昏,说明她“独倚”的时间是很久的。
从情怀寄托上明白写出了闺中少妇的“独倚”,表现了黄昏后的寂寞空虚的心境。
这与上片“双燕飞来垂柳院”形成鲜明对照,揭示了此词的“燕归人不归”的怀人主旨。
“西南新月眉弯”,是少妇凄凉冷落的“独倚朱阑”时所见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时期所见到的“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那种生机勃勃的热烈场面前后异趣。
在碧海青天之下“独倚朱阑”的少妇,面对高挂在西南夜空的一弯新月,给与她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望月怀人的心理,是闺中少妇面对此景极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末两句是说,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
“落花风”,是暮春季节所特有的事物,闺中人对此十分敏感。
末两句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客观风寒刺激的反应,而是她主观意志的真实流露。
时值暮春,春事将尽,绿肥红瘦。
她意识到“落花风”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将吹落她的年华。
不免产生红颜易老的感慨。
但这种感慨作者写得极为含蓄,用风振罗衣而芳心自警的细节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手法是极为高超的。
这首词写的是传统题材,但我们在诵读时仍觉得清丽可喜,韵味无穷,这不得不叹服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具匠心和遣词造句上的功力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初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一片春意盎然。
成对的燕子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不知不觉已看到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
夜风卷起台阶上的落花,微微拂过罗衣,只感到春寒袭人。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砌:台阶。
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南唐时期冯延巳居宰相之职,当时朝廷里党争激烈,李璟痛下决心,铲除党争。
这首词正是词人感慨时局之乱,排忧解闷之作。
雨晴原文翻译及赏析4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翻译
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注释
愚溪:即冉溪。
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村径:乡村小路。
成:显现。
撩乱:搅乱的意思。
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赏析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
初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
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
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
说明这场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
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
第二句中有一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
写实,是指他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永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
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
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此刻却被漫天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
真是几多凄凉,几许伤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两季,雨水格外繁多。
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舜庙祈晴文》,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浓云密布,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不仅河岸崩塌,而且冲断河堤,淹没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灾,苦不堪言”。
因此,祈盼舜帝体恤民情,赶快诛杀妖龙,驱散云雾,使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让雨水危害百姓。
结合这篇文章,再读《雨晴至江渡》,反复咀嚼,诗人久雨蛰居之苦、远谪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忧患意识、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显出来。
诗人采用了小中见大、平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写作手法,从表面上看来,四句都是写景,其实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柳宗元这首作于永州溪居的七绝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析。
如,有的注“槎”为“折、木筏子”,视该诗为一首闲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