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
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
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
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
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 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
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
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
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
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
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像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
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
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
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
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
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外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
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所要表达的。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寓意的造型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
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其艺术欣赏价值。
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亭就能逐一实现。
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的美好回忆。
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亭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
”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每天在报刊亭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2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一份报纸。
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
“现在工作都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
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亭,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
”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B.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从而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C.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对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进行报道,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为城市文化印记。
B.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符号的深刻寓意。
C.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在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筑立面改造的重要地位。
D.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京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四合院成为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建筑。
B.西安西大街因斗拱、挑檐、梁杭等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保持着古都的历史文化特色。
C.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D.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近年逐渐消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
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
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
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
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
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
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
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
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
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
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
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
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
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
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
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做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
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20世纪的人读过几千年人写的历史,发现人写的历史与人造的历史不是一回事。
他们在这一百年里亲历了那么多的“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个“主义”把世界搅得周天寒彻,任谁也认别不出这世界的本来面目。
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
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
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是“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
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写史和欧洲人写史都始于记言叙事,然后有了理性批判。
B.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总会感觉不一样的历史面貌。
C.20世纪欧洲史学家们认为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存在着局限。
D.不管是身在其中还是过后反观,完全客观的历史都是不存在的。
2.文中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着重赞扬东坡居士的诗句特别富于哲理思辨。
B.说明只因身在其中所以无法看清历史真面目。
C.说明若干年以后回望就可以看到客观的历史。
D.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趋势看起来是有逻辑的,现实却常常没有逻辑性。
B.面对同样的历史,乐观派和悲观派都有着各自的看法。
C.有理智的人来写历史,才能说明白历史有没有逻辑性。
D.无论历史是否有逻辑,总需要依据人的行为进行判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根本。
“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
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
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
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
义与悌更是紧密联系。
“义之实,从兄是也。
”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
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内容和要求。
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故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
弟弟要时刻为兄长考虑,日常中尊敬顺从兄长。
兄姐要用“友”回报“悌”,关心爱护弟妹。
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甚者有十世同居,几千人吃一口大锅饭,而不闻争吵之声。
即便兄弟成年后分家,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
分家之后各支仍旧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
与强调父子关系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
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
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
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
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
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
——摘自丁成际《悌之道》(《光明日报》2020年3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子女对父母的孝和兄弟姐妹间的悌“一纵一横”地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
B.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C.在当今社会中,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D.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道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融洽社会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论语》和孟子的话说明了“悌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联系社会人情冷淡的反面现实,论证了悌文化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的观点。
D.在论述悌文化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在弘扬悌道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具有辩证的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弟睦,孝在中”,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因此,“悌”与“孝”联系紧密。
B.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只要做好了孝悌,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仁义礼智。
C.今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的对象也应该由兄弟姐妹扩大到陌生人。
D.因为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弘扬悌道时走向极端,效果会适得其反。
4、施琅,字琢公。
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明总兵郑芝龙降,芝龙归京师,其子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
成功执琅,琅以计得脱,其父、弟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
康熙二十年,成功孙克塽幼,刘国轩等用事。
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
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
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夏至后二十馀日,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以为言,暂缓进剿。
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但遇风利即可进。
”诏从之。
八月,琅统兵至,克塽率属剃发,缴金印,平。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
有言宜迁遗民、弃其地者,琅疏言,原属化外,土番杂处,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
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
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
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上命允其行。
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
诏授克塽公衔。
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
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
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
”二十七年,入觐,赏赉优渥。
琅辞谢,又言:“臣年力已衰,惧勿胜封疆之重,请辞。
”帝不许,命还任,三十五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施琅每当调遣,辄冠军锋。
寻总水师,屡陈进取;厦门之克,尔与有劳。
朕欲声厥罪,以救边氓,谘诹在廷,谓难剪灭。
惟尔独抒忠悃,力赞成谋。
朕心益断,命尔徂征。
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
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
戢兵而惟宣德意,受降而不复私仇。
调度周详,朕深嘉叹!何不遐年,朕心轸悼!泽加身后,赠恤从优,谥曰襄壮。
(选自《施琅碑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B.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C.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D.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治,是清朝皇帝的年号。
年号与谥号、庙号相比,起源最晚,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可以不唯一。
B.疏,封建时代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C.户部,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科举、财政等事宜。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表彰大臣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他或其亲属的官职或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琅早年经历坎坷,家破人亡。
他跟随芝龙投降清廷,被郑成功抓获,施琅拒绝降服,他的父亲、弟弟及子侄被杀,他只身以计脱险。
B.施琅以国为重,顾全大局。
克塽投降后,他理智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认为杀戮有违人心归顺,不但没有诛杀克塽,还请求皇帝准他归朝。
C.施琅功成不居,淡泊名利。
面对自己的功绩和朝廷的优厚奖励,施琅不贪功,以自己年岁已高为由婉拒皇帝的赏赐,得以功成身退。
D.施琅英勇忠心,深合帝意。
无论攻克厦门还是收复,他总是身先士卒;朝堂问策施琅对答让皇帝满意,他死后皇帝哀痛不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
上命允其行。
(2)尔能上度天时,下揆地势,排群帅以密陈,乘南风而破浪,一鼓而平。
5.《施琅碑文》中评价施琅的功绩使得“四十余年之巨孽悉除,三十六岛之残黎皆悦”,请结合上文的传记材料,简要概述具体指哪些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
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