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人教新课标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5(人教新课标初三
上)doc初中语文
教学目标:
1.明白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明白得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l〕明白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明白得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有人讲中国的小孩〝高分低能〞〝会读书可不能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咨询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咨询题、分析咨询题、解决咨询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咨询题。
中国学生应该如何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咨询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咨询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期望。
2咨询: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如何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咨询:〝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确实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咨询: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缘故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咨询:«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咨询:那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咨询: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咨询:实验的过程应该是如何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打算的探测。
9.咨询: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看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看。
10.咨询: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打算,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咨询: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专门好可不能做研究。
12.咨询:第12段举我个人的体会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体会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关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关心。
属于举例论证。
13.咨询:什么缘故讲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咨询: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打算的探究。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期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