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暗与立体(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明暗与立体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掌握运用明暗对比、透视原理和光影效果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明暗与立体知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明暗对比:介绍明暗对比的概念、作用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2. 透视原理:讲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立体感。
3. 光影效果:分析光影的形成、变化及在绘画中的作用,掌握运用光影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4. 绘画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明暗对比、透视原理、光影效果在绘画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运用透视原理和光影效果表现立体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教材、PPT、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欣赏一组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介绍明暗对比、透视原理、光影效果等知识,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总结优点与不足。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明暗与立体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1. 明暗与立体
2. 内容:明暗对比、透视原理、光影效果、绘画实践
七、作业设计
1. 课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幅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2. 课后作业:收集更多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绘画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
八、课后反思
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明暗与立体知识,绘画创作能力得到提高。
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实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 改进措施: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加绘画实践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总之,本节课通过教授明暗与立体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导入
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在本节课的导入中,可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强烈明暗对比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如古典油画、现代静物画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明暗与立体在美术创作中的魅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明暗处理和立体表现技巧,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讲解
在新课内容讲解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明暗对比、透视原理和光影效果等知识点,并配以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明暗对比:介绍明暗对比的概念、作用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展示一组黑白照片或素描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明暗对比如何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氛围。
2. 透视原理:讲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立体感。
可以结合实际场景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3. 光影效果:分析光影的形成、变化及在绘画中的作用,掌握运用光影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可以通过模拟光源或展示光影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光影如何影响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三、绘画实践
绘画实践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绘画实践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同时,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绘画主题:可以设定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我的房间”、“校园一角”等,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手法。
2. 绘画步骤: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绘画:(1)观察对象,分析明暗关系和立体感;(2)构图,确定画面布局和透视关系;(3)绘制大体明暗,确定光源和阴影位置;(4)细化明暗和光影,表现立体感和质感;(5)调整整体画面,完善细节。
3. 教师指导: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在明暗处理、透视表现和光影效果方面的不足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水平。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与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作品展示与评价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
1. 作品展示: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展览区,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学习。
2. 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3. 评价内容:从明暗对比、透视表现和光影效果等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明暗与立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
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中,应突出明暗与立体的关键知识点,并以图表、图示或简笔画的形式呈现,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1. 明暗对比:在板书上可以用简笔画展示一个简单的物体,如球体或立方体,并标出光源的位置,然后用明暗不同的色调填充物体的不同面,以展示明暗对比在塑造物体立体感中的作用。
2. 透视原理:可以用图示的方式在黑板上展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原理,包括消失点、视平线和透视线等基本概念,并通过绘制简单的场景来演示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3. 光影效果:通过图解的方式展示光影的形成,如光源、物体、投影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绘制光影变化的图示来展示光影如何影响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通过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实践和深化对明暗与立体知识的理解。
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绘画创作中。
1. 课堂练习:在课堂练习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幅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作品的主题可以是对课堂内容的延续,也可以是学生自选的主题。
2.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以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具有明暗与立体感的绘画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以此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1. 教学效果: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掌握了明暗与立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否体现了对明暗与立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方法:教师应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3. 改进措施:根据课后反思的结果,教师应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以上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可以看出,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直观的展示、实践操作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暗与立体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不断进行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