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
1、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到平板上用,用手指搓捏呈大小不等的圆锥形的艾炷(小者麦粒大、中者半截枣核大、大者半截橄榄大),直接或间接地置于腧穴部位或患处,点燃后进行烧灼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类】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每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注意事项】
(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灸头顶、背腰部,后胸腹、四肢。

(2)施灸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的反应。

(3)施灸后,若皮肤局部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

如局部出现水疱,小者可任其自然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并以无菌纱布包敷。

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灸疮,待其自然愈合。

(5)使用温针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艾条灸、艾炷灸的施灸过程中,同样要防止艾火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6)施灸用过的艾条熄灭后,必须装入小口玻璃瓶内,注意安全,防止艾火复燃,发生火灾。

2、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气体,使之造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局部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瘀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适的体位,使之舒适持久。

尽量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谷歌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皮肤有过敏、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骶部、腹部均不宜拔罐。

(2)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并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拔罐时,动作要快、稳、准,起罐时切勿强拉。

用火罐时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疱刺破放出水液,涂以碘伏,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火罐疗法可隔日或每日1次,如每日1次,必须更换穴位与部位。

治疗急性病,如腹泻、重证风湿时,亦可每日行2次。

若1日多次置罐,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火罐疗法一般10次为1个疗程,慢性病可连续2~3个疗程。

置罐数可根据病变部位而定,腰背部如病情需要,可同时置4~8罐,一般部位可置1~2罐。

3、耳穴埋豆法: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又称耳穴压豆法、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常用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1)下脚端(交感):在对耳轮下脚与对耳轮内侧交界处。

主治消化、循环系统病证,痛经等。

(2)神门:在三角窝外1/3处,对耳轮上、下脚交叉前。

主治失眠、多梦、炎症、咳喘、眩晕等。

(3)脑(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失眠、多梦、痛证、眩晕等。

(4)屏间(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5)胃: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等。

(6)肝:在胃与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主治肝气郁结、胁痛、目疾、月经不调等。

(7)脾;在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下方。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慢性腹泻、胃痛等。

(8)耳尖: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等。

【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脱落或皮肤感染。

(3)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4)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者及孕妇宜轻按压,急性疼痛性病证宜重手法强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5)根据不同病证采用相应的体位,如胆石症取右侧卧位,冠心病取坐位,泌尿系结石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等。

4、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其具备皮下出现瘀斑或淤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临床常用于缓解和解除外感时邪所致的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等症状。

【顺序】一般要求先刮颈项部,再刮脊椎两侧部,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

刮背时,应在脊柱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8~10条,每条长6~15cm。

【注意事项】
(1)室内空气流通,忌对流风,以防复感风寒。

(2)操作中用力适中、均匀,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方向单一。

(3)刮痧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

5、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部,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由于药与热力共同作用于人体患部,可使人体脉络流畅,腠理疏通,营卫御强,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祛腐生新,消除血肿、水肿,祛除病邪之目的。

【注意事项】
(1)熏洗时要注意熏洗部位与盛药液器皿之间距离合适,洗涤时药液温度以不烫手为宜,严防烫伤。

(2)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会阴部不宜用熏洗疗法。

(3)熏洗药禁止内服。

中医临床护理学
感冒
1、概念: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尤以冬春两季为多。

2、历史:感冒之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伤风》中确立了感冒治疗的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

3、病因:外感六淫或时行病毒。

基本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4、病位在肺卫。

5、诊断依据:
(1)临床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3)四级皆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

病程一般3~7日。

6、【证候分型】基本原则:解表达邪,宣肺合营,照顾兼证。

(1)风寒束表:
①症状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
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痰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②护治原则:辛温解表;
③治疗代表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
①症状表现:发热,恶风,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口干而渴,痰黄而浓稠,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②护治原则:辛凉解表;
③治疗代表方:银翘散。

(3)暑湿伤表:
①症状表现:见于夏季,头昏胀痛,身热不扬,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②护治原则:清暑祛湿解表;
③治疗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6、风寒证和风热证的比较:
7、感冒和风温(大叶性肺炎)的比较:
8、护理措施:
1、环境与生活起居护理:注意防寒保暖。

时行感冒患者应注意:呼吸道隔离,室内空气每日消毒1~2次,患者擦拭口鼻分泌物的用品不可随意丢弃,
痰盂等用具应每日消毒。

2.病情观察:观察恶寒,发热的轻重程度。

3、饮食护理:⑴多喝水,饮食宜清淡,以半流质或软食为主;⑵风寒感冒可食辛味发散之品,可助药力散寒驱邪;⑶风热感冒可用清凉解热之品,保持大便通畅;⑷暑湿感冒应避免过食生冷及甜品,可用鲜藿香、佩兰开水冲泡代茶饮以化湿解暑;
4、给药护理:解表药不宜久煎;服药后以遍身微汗出为佳;嘱患者不要汗出当风;
5、情志护理:情志舒畅,乐观开朗有利于增强正气,祛邪外达。

做好解释和安慰,配合治疗,树立信心。

6、对症护理:发热且有恶寒者,不可冰敷降温;高热而恶寒不明显者可用温水擦浴,亦可针灸退热。

水温宜在32~34°C;穴位可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

亦可配合刮痧、放血等疗法;
咳嗽
1、概念:是因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2、历史:《内经》最早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症候分类,病理,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中,首次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3、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饮食,情志及脏腑自病等致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4、诊断依据:
(1)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2)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半其他兼证。

5、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区别
6、【证候分型】
一、外感咳嗽
(1)风燥伤肺:
①症状表现:(咳嗽+风燥表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②护治原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桑杏汤加减。

(2)风寒袭肺:
①证候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②护治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咳散加减。

(3)风热犯肺
①证候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出汗,口渴,头痛,身楚,身热。

②护治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桑菊饮加减。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①证候表现:咳嗽痰多,咳时重浊,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

②护治原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
①证候表现: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稠色黄。

②护治原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
①证候表现: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②护治原则: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③治疗代表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4)肺阴亏耗
①证候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

②护治原则: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③治疗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7、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2)病情观察;
(3)饮食护理: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油腻,忌辛辣刺激咽喉之物;②燥邪伤肺者宜多食黄瓜、番茄、油菜等多汁蔬菜及梨、枇杷、荸荠等新鲜水果,也可用川贝炖梨以清热润肺化痰。

遵循多汁多汤多饮的原则;③肝火犯肺者可选用疏肝泻火的食物如芹菜、香菇、柑橘等,忌油炸、香燥之品。

(4)情志护理;
(5)用药护理;
(6)适宜技术。

哮病
1、概念: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2、历史: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3、病因:宿痰内伏于肺。

①外邪侵袭;②饮食不当;③情志失调;④体虚病后。

4、诊断依据: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呈反复发作性。

(3)多有过敏史或家庭史。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5、哮病与喘证的区别:
6、【证候分型】
一、发作期
(1)冷哮:
①症状表现: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②护治原则: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③治疗代表方:射干麻黄汤;
(2)热哮:①症状表现: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②护治原则: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③治疗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
①护治原则: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②治疗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后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
①护治原则: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②治疗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
①护治原则: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②治疗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血
①护治原则: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②治疗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
①护治原则:补肺益肾。

②治疗代表方:生脉地黄糖合金水六君兼加减。

7、护理措施:
(1)环境与生活起居的护理:①保持病室明亮整洁。

冷哮病室宜阳光充足,热哮病室宜凉爽通风。

避免接触致敏物;②哮喘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取半坐位或端坐位,持续低流量吸氧;
(2)给药护理:哮病给药在发作前2小时为宜。

冷哮宜热服,热哮宜温服;
(3)饮食护理:①禁食曾诱发哮喘的食物,忌食生痰食物,戒烟酒;②冷哮患者饮食宜温不宜凉,可用豆豉、葱白、生姜等辛温之品助散寒;③热哮患者宜凉性饮食,但不可过食生冷,可服食荸荠、枇杷、柚子、海蜇等以清热化痰;
(4)情志护理:注意情志调养,避免急躁易怒,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

(5)对症护理:吸氧、排痰;
心悸
1、概念: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等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包括惊悸和怔忡。

心悸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而诱发,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2、历史: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首次将其命名为“心动悸”等。

3、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4、病因病机: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5、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时快时缓,时作时止,不能自主。

(2)可伴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情绪易激动,心烦寐差。

(3)诱发因素多为惊恐、情绪紧张,或劳倦、饮酒、过饱等。

6、【证候分型】
(1)心虚胆怯
①症状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②护治原则: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③治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2)心脾两虚(气血亏虚致心血不足,即左心衰):
①症状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舌淡红,脉细弱;
②护治原则: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③治疗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①症状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脉细弦数;
②护治原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③治疗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4)心阳虚弱:
①症状表现:心悸不安,动则加剧,胸闷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②护治原则: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③治疗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脾肾阴虚,即右心衰):
①症状表现: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咯吐大量泡沫痰涎,渴不欲饮,下肢浮肿,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
②护治原则: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③治疗代表方:苓桂术甘汤。

(6)心血淤阻:
①症状表现: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阵发,痛如针刺,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②护治原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③治疗代表方: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
①证候表现:心悸时发时止,胸闷,脘腹胀满,烦躁易惊。

②护治原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③治疗代表方:黄连温胆汤。

7、心悸急救:用压迫颈动脉窦或压迫眼球法止悸;可针刺或指压神门、内关等穴。

8、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象等变化。

(3)饮食护理饮食宜低脂、低盐,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4)情志护理心悸常因情志刺激诱发
(5)用药护理
(6)适宜技术心悸发作时行耳穴埋豆,取心、神门、脑、肝、胆穴。

胸痹
1、概念: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常因劳累过度,抑郁恼怒,饮酒饱食,感受风寒而诱发。

2、历史:《内经》中最早描述了胸痹的症状表现。

《医林改错》首创血府逐淤治疗胸痹心痛。

3、病因病机:寒邪内侵、年迈体虚、劳倦内伤、情志不遂、饮食不节。

4、诊断依据:
(1)胸痹以胸部疼痛为主症,多见中或心前区突发憋闷疼痛,可以闷痛、绞痛、刺痛、隐痛或灼痛。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劳累、情绪波动、寒冷刺激或暴饮暴食之后而发作。

5、【证候分型】
(1)心血瘀阻:
①表现:心胸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加重。

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②护治原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③治疗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
①表现:心胸满闷,隐痛阵发,时有太息,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

②护治原则: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③治疗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3)痰浊内阻
①表现: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

②护治原则: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③治疗代表方:萎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
①表现:胸痛如绞,猝然发作。

②护治原则: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③治疗代表方:实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
①表现:心胸隐痛,时作时止,动则加剧,伴心悸神烦,神疲乏力。

②护治原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③治疗代表方:生脉散合益气养荣汤。

(6)心肾阴虚
①表现:心痛憋闷,心悸盗汗,心烦失眠。

②护治原则: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③治疗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
①胸闷痛而气短,遇寒或劳累则诱发或加重,心悸汗出,伴神倦乏力。

②护治原则: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③治疗代表方:参附汤合右归饮。

6、【护理措施】
(1)生活起居护理病室环境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刺激,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神志、舌苔、脉象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胸痛的部位、持续时间、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及时辨明标本虚实及病势顺逆发展。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低盐,忌食高粱厚味,戒烟戒酒,食勿过饱,少量多餐。

(4)情志护理陪伴、安慰,适当采取转移法、诱导法,放松心情,避免情绪紧张。

(5)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6)适宜技术心痛疼痛者可取心、交感、皮质下等耳穴行耳穴埋籽。

中风
1、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的病证。

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2、历史:中风首见于《内经》。

《金匮要略》首创“中风”之名。

3、病因:中风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在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的诱发下,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生,心火亢盛,肝阳暴亢,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形成本病。

4、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区别:
5、诊断依据
(1)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偏身麻木,口眼斜,言语涩为主症。

起病急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发病前常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

(3)既往多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

常嗜好烟酒,并因恼怒、劳累、醉饱、受寒等诱因而发病。

6、【证候分型】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