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备受关注,同时这种艺术形式的内容以及内涵有了极大的变动和丰富,为了传承以及弘扬我国的武术文化,我国中职院校开始设置相应的武术课程,并将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积极推动武术课程的改革以及实践。
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武术课堂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因此为了保障高效教学,许多中职学校开始积极创新武术课堂教学模式,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彰显武术课堂教学的指导价值及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一、引言
武术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骨骼发展意义重大,在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之中,老师需要了解武术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内涵,关注传统文化内涵的分析以及研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以及改革来更好的体现武术教学的作用以及优势,增强学生的生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
二、中职学校武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
在对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及研究时不难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了一定的提升,有一部分老师主动调整教学思路及教学方向,将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策略融入武术课堂教学活动,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之中保障学生能够产生更多主动学习武术的兴趣以及意愿。
学术界在对学校武术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出,这一教学项目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武术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结合中职学校的体能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将新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之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身体素质改善较为明显,比如将武术、太极拳等教育元素与体育教育相融合时,学生的肢体柔韧度、灵敏度以及协调性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展较快,新陈代谢有所加速,这些对学生的成长都有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次,武术对提升学生的修养也有一定的价值,武术除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之外,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保障学生树立一定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进而在武术课堂学习的过程之中释放个人的不良情绪,保持心境的平和性以及宁静性,沉着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以及障碍。
最后,武术能够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我国中职学校所设置的武术课堂教学模式比较丰富,这一点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老师可以结合武术教学的现实情况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三、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综合上文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武术课堂教学的大力落实对学生发展、文化传承以及教学改革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剖析以及挖掘武术教学中的价值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的有效创新来充分彰显武术课堂教学的实质优势以及价值,保证学生能够在武术课堂学习的过程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
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来说,老师需要以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主阵地,关注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要求,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意
见,以此来实现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创造性武术教学模式的引导作用及教学价值,保障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稳定提升。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课程学习氛围
首先,与其他的体育项目相比,武术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沟通,为
了体现这一体育项目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在创新中职武术课堂教学模式之前,
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依据,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武术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需要注重空
间上的分析,注重学生的群体参与,让学生在学习武术时意识到人生的乐趣,从
而真正实现个人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完美融合。
除此之外,老师还需要抓
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以武术知识、技能学习为依据,以武术文化知识和文化
精髓的讲述为核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以及理解,保
证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武术学习的内涵以及价值,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突破。
结合相关实践调查可以发现,许多中职学校的武术老师在营造课程学习氛围
的过程之中主要以趣味性元素的有效利用为依据,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调动学
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氛围的生动性以及活泼性,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
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及成长。
为了保障自身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环
境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对武术
学习的态度和认知情况,将游戏化教学与课堂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找准两者之间
的切入点以及突破口,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以此来更好的实现
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真正意识到武术学习的乐趣以及魅力。
(二)转变教学分组模式
传统的武术课堂教学直接以简单的自由分组为核心,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小组
成员并与他人进行合作训练以及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以及分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学生的中心价值,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却存在负面影响。
对此,在改革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转变武术教学分组
形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依据,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以及好奇心,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既需要注重学生的自
由分组,又需要以优劣搭配为依据,保障学生能够在自由分组以及自主学习的过
程之中充分释放个人的天性,主动借鉴他人的优秀做法和经验,真正实现互帮互助,提升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学习水平。
其中学生对动作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是
前期分组的重要依据,只有让学生在同一个小组之中获得自主提升的机会以及空间,才能够体现分组教学的指导作用及优势。
分组教学模式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有所
区别,这一点在武术以及其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中呈现得非常明显,在落实教
学分组模式之前,老师需要注重细节要素的解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为分析和考量的主要对象及指标,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以及课
程改革,在调动学生参与信息系统的同时促进教学资源的管理配置及应用。
不同
武术学习水平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对武术学习的兴趣有着明显的区分,为了
保证互动小组和成员都能够获得针对性的成长及发展,老师需要为各个小组设置
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注重子目标与主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并实现主次分明,以
此来更好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让小组成员
在小组长的领导之下主动完成老师所设计的小组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
究时提升个人的武术学习能力,树立良好的武术学习自信心,学会主动规范个人
的言行举止,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时保障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
支撑。
(三)丰富教学形式及内容
老师所采取的教育教学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对此,老师需要注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形式的改革,将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与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环节,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及体系。
首先,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以营造轻松和谐的环境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在完成前期的武术知识讲解环节之后,老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武术游戏、武术操的编创环节,加深学生对武术知识的理解以及认知,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武术学习活动。
其次,老师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进给予学生方向上的指引,通过打造专门的武术课外辅导小组以及武术俱乐部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个人学习动力的引导之下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以及沟通,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及发展。
最后,课堂内外的互动以及联系为关键,老师需要注重教学深度以及广度的拓宽,以丰富多元的教学形式及内容为依据,只有这样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进行多元化对老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对于中职学校武术课程老师来说,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学习同行的优秀做法和经验,抓住后期学习以及提升的机会,掌握适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
学校需要给予武术老师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注重对学生的培训以及指导,将定期培训、职业教育和老师的晋升融为一体,为老师提供更多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及空间,促进老师个人综合素质及水平的稳定提升,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不断提升以及学习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而真正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稳定提升,用个人独特的魅力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和优化的教学形式及内容,让学生在以一个更加生动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之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以及自主学习。
四、结语
中职学校武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营造自由宽松的课程学习氛围,坚持差异化分组以及优劣搭配,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孙梦阳. 中等职业学校武术选修课引用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D]. 苏州大学.
[2]周谊超. 中职学校武术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 好家长, 2019(41):245-245.
[3]张宜光.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 黑河学刊, 2012(0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