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 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导学案
编号:012 编写人:审核人: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和写法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小组或班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北京习惯的资料
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胡同小巷,经常可以听到游商小贩的各种吆喝声。

细细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昔日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
二、走近作者
补充作者材料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

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三、检查课前字词预习情况
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囿()铁铉()招徕()馄饨()小钹()卤煮()荸荠(())蘸()秫秸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写这些北京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
2.早,晚,四季各写了哪些吆喝?重点写的是什么?
3.读最后一段,作者除了表达对老北京吆喝的愉悦与怀念之外,还有什么感触?
4.全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思考,写出自己的想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五、品味探究:
(一)读出吆喝的声乐艺术
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自主朗读,小组交流体会。

由同学模仿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经营,最后由同学间进行简单介绍或评价。

(二)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既不是明净雅居中舞文弄墨的专业作家,也不是璀灿灯光下引吭高歌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一群什么人呢?
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并在班内交流。

(三)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
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文章中的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
圈点批注后,班内交流。

六、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也有许多象吆喝一样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样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百姓的智慧,反映了平凡人的生活,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1.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记录一种“吆喝”,寄托一份情思。

2.调查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写一篇调查报告,为抢救文化遗产做点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