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路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园区路网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6)
一、项目概况 (6)
二、可行性报告研究依据及范围 (6)
三、建设规模与目标 (7)
四、问题与建议 (9)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可行性 (11)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11)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3)
一、项目选址 (13)
二、场址建设条件 (13)
第四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21)
一、建设内容 (21)
二、建设规模 (21)
三、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 (22)
第五章工程方案 (27)
一、设计原则和依据 (27)
二、道路工程方案 (30)
三、桥梁施工方案 (47)
四、管网工程设计管线工程设计 (65)
五、绿化、照明和交通设施 (69)
六、电力和通信设施 (70)
第六章节能节水措施 (72)
一、设计的依据和标准 (72)
二、节能措施 (72)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74)
一、项目环境现状 (74)
二、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74)
三、环境保护措施 (75)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 (78)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78)
二、安全措施方案 (78)
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质量保证体系 (79)
一、实施进度 (79)
二、质量保证体系 (80)
第十章招标方案 (81)
一、发包方式 (81)
二、招标组织形式 (81)
三、招标方式 (82)
四、本项目招标形式和招标内容 (83)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5)
一、投资估算依据及基础数据 (85)
二、投资估算 (85)
三、资金筹措 (87)
第十二章社会评价 (88)
一、经济效益 (88)
二、社会效益 (88)
三、生态效益 (88)
第十三章风险分析 (89)
一、风险分析的目 (89)
二、风险因素识别 (89)
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 (92)
一、结论 (92)
二、建议 (92)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产业园区路网工程项目
2、承办单位:产业园管委会
3、法人代表:
4、联系人:
联系电话:
5、总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本项目做算总投资为15514万元,其中:工程费12000万元,其他费用2514万元,预备费1000万元。

全部投资由建设单位自筹。

6、占地面积:
项目占地面积411246平方米,即41.13公顷。

7.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施工期为12个月
二、可行性报告研究依据及范围
(一)可行性报告研究依据
1、《某现代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4、**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5、某现代产业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6、《**县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
7、《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8、有关文件及规范
9、建设单位对可研编制单位的委托书
(二)研究范围
根据《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调查研究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道路与交通、**产业园的现状和建设条件。

2、综合分析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可行性。

3、研究工程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及建设方案。

4、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5、确定工程建设进度计划安排。

6、提出投资估算和研究资金筹措方案。

7、进行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及评价。

三、建设规模与目标
1、建设规模:新建道路7条道路总长9456米。

新建桥梁2座。

2、建设内容:道路的路基、桥梁、路面工程及配套的排水、绿化、亮化工程,具体见下表。

**产业园区路网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一览表
道路、交通、桥涵、排水、亮化等工程 桥梁、路
面、绿化、亮
化等工程
3、建设目标
按照**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
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以滚动开发为模式,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规划设计手法,创造一个设施完善,空间丰富,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的产业园。

四、问题与建议
本项目主要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是为某现代产业园区建设配套服务的。

鉴于本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为使项目能顺利实施,建设单位要加快项目的谋划,组织强有力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使项目开发能达到预期目标。

2、相关的供水、供气、供电、广电、通讯网络等设施须配套完善。

3、为了有利于本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并发挥应有的效益,应采取措施加速园区建设,尽快培植和聚集人气,做大做强园区产业。

4、完善学校、农贸市场、文化娱乐设施、社会服务机构等配套建设。

5、在具体单项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建设方案要进一步优化,对建设标准和工程造价要严格控制,切实做到既适度超前又量力而行。

6、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要运用经济财务分析手段,以便追求更合理的利润,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均好的**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7、有关部门要监督好规划的落实,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服从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

同时,要注意规划的动态性,注意适应形势发展和变倾,按照规划调整程序不断补充和完善,
保持规划的指导性和超前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加快皖北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不断完善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措施。

原安徽省长李斌在省两会上曾指出“加快皖北振兴步伐,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加强南北合作,创新体制机制,重点构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

省委、省政府把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作为结对合作的一种新方式,力促皖北加快发展,全力推进。

在市发改委等部门的帮助下,**县挤入“三市四县”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范围。

**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应运而生。

**芜湖现代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产业园)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强南北共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的五个县域产业园区之一,由**县与芜湖县合作共建,独立运作,享受省级开发区各项政策,8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设立**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皖政秘〔2012〕373号)。

**芜湖现代产业园区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产业园设立管委会和党工委,党工委第一书记由**县委书记担任。

管委会领导暂为一正两副,管委会下设一办五局,分别为:党政办、财政局、招商局、规划建设国土局、企业发展促进局、社会事务局,人员分别由两县选派,目前,管委会有领导3名、正式工作人员8名、聘用人员4名。

**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将以建设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为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
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业,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努力建立合作共建园区的有效体制机制,为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建设美好安徽做出积极贡献。

产业园区建设完备的路网等基础设施要先行,**产业园区路网工程项目主要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是为某现代产业园区建设配套服务的。

因此项目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符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某现代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县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县委县政府、**产业园管委会高度重视本项目的建设,2为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3、根据项目建设区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沿线地势起伏不大,地基承载力适中,各路段均无不良地质现象。

4、本项目建设所需的水泥、钢筋、砂、石、木材等主要材料,当地均能生产和采购,且价格稳定。

5、当地有一批在城市市政道路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过硬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和施工队伍,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6、施工条件好,交通便利,水、电、路、通讯等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路网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是可行的。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本项目拟建地点位于202省道以东.地处**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内,地势平坦,外部条件良好。

二、场址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
项目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之交,作为一座新兴的能源城市,**市既有工业城市的整洁开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旖旎婉约,凭借相山、龙脊山和众多的采煤塌陷湖形成的独特的地理条件,创造了依山傍湖的园林城市,并先后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1)气候条件
**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著,夏雨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

主导风向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1.6°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C;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54.7毫米,年均无霜期207天,年均相对湿度为70%,年均蒸发量为1815.6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4430.2小时。

(2)水文条件
**市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平原中部。

**市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619.72 ×104立方米/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155.09 ×104立方米/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枯丰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

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

全市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0克/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

(3)地质地貌
**市地处**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除东北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

其主要类型是: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

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偏东,系泰山余脉,海拔在60~400米之间,余者皆为一望无际的平原。

其海拔高度23.5~32.4米,面积235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5%。

以横贯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土壤肥沃,地面平整,地下水丰富;南部为古老河湖沉积平原,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地瘦质差,但增产潜力大。

封闭型湖洼地主要分布在四铺、百善、铁佛等地区,全系耕地。

总面积为86.67平方公里。

**市域境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

由于煤炭的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积水而形成湖泊。

至1992年底,
全市辖区内形成大小塌陷湖泊30余个,常年积水面积7.98平方公里,占总塌陷面积的38%,多年平均蓄水量为3040万立方米,占全市平均地表蓄水量的34.4%。

塌陷湖泊水质好、浮游生物多、污染少,适合鱼类生长。

拟建场地位于**县徐楼;道路分布区多为农田和小村庄分布(一层房屋已拆除);局部零星分布的一些小沟和多处水塘(沟、塘深约1.50-3.00m);地形较平坦,标高在29.5-30.10m。

本场地属平原地貌,微地貌属山前河流冲积地貌单元。

(4)工程地质条件
**市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

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拨一般为2.5-32.5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

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18吨/平方米。

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

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20厘米,地震烈度6度。

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

**区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4.7%。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

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

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降水量)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1)地层时代、岩性
据野外钻探揭露、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成果资料,在本次勘察的
钻孔控制深度内,该场地地基岩土分布情况如下:
①耕土(Q4ml):灰褐、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以粘性土为主含植根,沟、塘内分布薄层淤泥质土。

该层分布于全场地,厚度0.30—1.10m,平均厚度0.45m(最大2.0m,位于翠柳路129#孔处,为建筑垃圾);层底标高27.04 —32.48m;层底埋深约0.30—
1.10m。

②粘土(Q4pl+al):褐黄-棕黄色。

可塑状态,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夹薄层粉土,层厚0.3-0.4 m。

该层分布于全场地,厚度0.60—1.70m,分布厚度较薄;层底标高31.18 —25.94m;层底埋深约1.00—3.60m。

平均液性指数IL=0.13;为弱透水层K=1×10-6cm/s。

③粉质粘土(Q3pl+al):棕黄-灰黄色。

硬塑状态,局部为可塑,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高,韧性中等。

含10%-15%的砂礓,局部夹薄层粉土,厚度0.30—0.50m。

该层分布整个场地,揭露最大厚度9.40m。

为弱透水层K=1×10-5cm/s。

2)场地地基土工程地质特性评价
①层耕土:松散不均,分布不均匀。

工程特性较差,应清除。

②粘土:可塑为主,平均液性指数IL=0.13。

压缩模量(Es)均值为6.39MPa。

标贯试验(实测)均值N=4.8击。

上部土质较均匀,局部分布高液限粘土,夹薄层粉土,很湿,稍密状态;该层层位较稳定,工程特性一般,为拟建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为130kPa。

③层粉质粘土:硬塑为主,局部可塑。

压缩模量(Es)均值为
5.57MPa。

标贯试验(实测)均值N=8.8击。

下部夹薄层粉土、粘
土,土质较均匀,层位稳定,工程特性良好,为拟建物的良好下卧层。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为240kPa。

(5)交通运输条件
**环境优越,交通便捷。

符夹、青阜、青芦三条铁路穿境而过,北接陇海线,东连京沪线,西入大京九。

公路交通国道、省道四通八达,连霍高速、合徐高速呈“十”字型在此交叉,驱车南下合肥、东进港口城市连云港只需2小时左右。

距徐州观音机场仅有50公里。

内河航运入淮河、通长江,直达上海港。

2、社会经济状况
(1)优良的发展环境
在城市发展中,**市始终坚持两手抓,在全力抓好城市硬环境建设,增强城市整体功能的同时,紧紧抓住优化软环境不放松,在全市上下持久、深入地开展创建全国最优经济发展环境活动,掀起了一场新的“环境革命”,一是强化效率意识,改革审批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阳光操作”。

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效率型政府的转变。

推行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不断优化办事模式,推出了“三零”工程模式,即:招商政策更优,实行零收费;办事效率更高,实行零环节服务;打击更有力度,努力实现外商对环境零投诉。

三是强化保护意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各类检查活动的通知》、《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意见》,设立了“**市优化投资环境投诉受理中心”,严肃查处一切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亲商、和商、富商、安商的环境和氛围初步形成,
对外商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以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全面优化,为推进城市转型和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证。

(2)雄厚的经济基础
长期以来,**市在坚持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其他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煤电为主,纺织、酿酒、建材、电子、化工等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

一是工业产业实力雄厚。

**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基地,煤炭远景储量350亿吨,以淮矿集团、皖北煤电为代表的煤炭产业,2010年全市原煤产量4734.9万吨,增长10.8%;洗煤产量1013.3万吨,增长7%;焦炭产量228.3万吨,增长9.2%;发电量84.2亿千瓦时,增长25.9%。

六大主导产业全面增长,其中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陶瓷建材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5.8%、51.4%、25.6%、21.4%和46%。

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89.7%,对工业增长贡献达到7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5.3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7.4亿元,增长64%;实现利税106.7亿元,其中利润45.5亿元,分别增长36.7%和55.7%;亏损企业亏损额3.8亿元,增长149.3%。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6.5%,比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

产品产销率98.6%,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是2005年的4.2倍、4.1倍和10倍,“十一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33.4%、32.6%和58.5%。

三是建筑业稳步增长。

年末全市资质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7家,从业人员35169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7亿元,
增长14.9%;实现工程结算收入47.1亿元,增长15.4%,竣工产值35.7亿元,增长14%;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3.56万元/人。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4.1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45.2万平方米。

四是特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初步形成了近郊型、远郊型、工矿型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成了水果、水产等八大亿元项目基地,植树造林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菜篮子”工程连续16年居全省之冠,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粮、棉、油、水果、蔬菜等生产基地。

(3)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多年来,**市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重,不断提高城市的规模水平和整体功能。

强力推进城市东进南扩,2010年实施项目27个,新建道路123公里,新东外环、沱河东路、合徐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

市人民医院病房大楼投入使用,市图书馆建成,**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

持续推进山水生态城市建设,水网一期工程竣工验收,东部山场绿化二期工程全面完成,相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宇能垃圾发电厂投入运营。

认真落实拆迁安置政策,3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建设。

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在全国117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中,我市分别位居地级城市第33位和第27位,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0.26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97.0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26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2.07%。

二是邮电通讯业发达。

2010年邮电业务总收入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8571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20023万元。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2.4万户,比上年增加2.3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9.6户,农村电话用户12.8
万户;小灵通用户1.7万户。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8.4万户。

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68.7部/百人。

综合发展水平进入全国百强市局,是全国邮电通讯枢纽之一。

3、施工条件
施工场地平整开阔,施工运输可利用现成的铁路、公路和城市道路。

高标号水泥、砂石、石灰等建筑材料当地产量可观,能满足供应,运距短、价格便宜。

其它建筑材料在当地市场上容易购得。

施工用水、用电、通讯可以利用开发区已有设施就近解决。

第四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七条道路、2座桥梁的路基、路面工程及交通管理设施、配套的道路绿化、亮化、雨污排水管线工程。

二、建设规模
7
荷香路
(银桦路至紫藤路)
道路总长度640米,红
线宽度30米,沥青混凝
土路面
960
8
胡桃路桥
(濉临大沟与胡桃路
交汇处)
跨20米预应力钢筋混
凝土空心板梁桥,桥面
全宽度为30m。

桥梁、路
面、排水、
绿化、亮
化等工程
9
银桦东路桥
(202省道**收费站
南约2.5公里处)
跨20米预应力钢筋混
凝土空心板梁桥,桥面
全宽度为50m。

三、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
(一)银桦路、海棠路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
2.设计速度:50km/h;
3.路面交通等级:重型;
4.设计荷载:
机动车道:BZZ-100;
非机动车道:BZZ-60;
5.设计年限:15年;
6.最大竖曲线半径:R=7000米;
8最小竖曲线半径:R=6000米;
9.最大纵坡:0.388%;
10.最小纵坡:0.3%;
11.最大设计坡长:309.4m;
12.最小设计坡长:217.565m;
13.机动车道横坡:1.5%;
14.绿化带横坡:1.5%;
15.非机动车道横坡:1.5%;
16.人行道横坡:2.0%;
17.中央绿化分隔带横坡:1.5%;
18.抗震标准:按地震烈度6度设防
(二)胡桃路、苏铁路、芙蓉路、荷香路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
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
2.设计速度:40km/h;
3.路面交通等级:重型;
4.设计荷载:
机动车道:BZZ-100;
非机动车道:BZZ-60;
5.设计年限:15年;
6.最大竖曲线半径:R=7000米;
7.最小竖曲线半径:R=5000米;
8.最大纵坡:0.529%;
9.最小纵坡:0.3%;
10.最大设计坡长:336.261m;
11.最小设计坡长:165.475m;
12.机动车道横坡:1.5%;
13.绿化带横坡:2.0%;
14.非机动车道横坡:2.0%;
15.人行道横坡:2.0%;
16.抗震标准:按地震烈度6度设防(三)翠柳路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参数
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2.设计速度:20km/h;
3.路面交通等级:中等;
4.设计荷载:
机动车道:BZZ-100;
5.设计年限:10年;
6.最大竖曲线半径:R=7000米;
7最小竖曲线半径:R=3000米;
8.最大纵坡:0.922%;
9.最小纵坡:-0.3%;
10.最大设计坡长:190.082m;
11.最小设计坡长:130m;
12.机动车道横坡:1.5%;
13.人行道横坡:2.0%;
16.抗震标准:按地震烈度Ⅵ度设防
(四)胡桃路桥技术标准
1. 计算荷载:城市A级;
2.桥面宽度:
3.0m(人行道) +12m(机动车道) + 3.0m(人行道),全桥宽18.0m。

3.设计基准期:100年
4.设计水位:28.5
5.安全等级:一级
6. 桥梁右偏角度:90°。

7. 地震烈度: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勘察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拟建桥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按7度设防。

8. 桥上栏杆:青石护栏。

9. 桥梁孔径采用标准跨径,桥梁布孔满足泄洪要求。

为减轻由于桥台与桥头路基沉降差引起的桥头跳车现象,桥梁设置桥头搭板。

(五)银桦东路桥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城市—A级。

2. 地震烈度:根据《安徽省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勘察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 1g,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3.桥梁设计宽度:设计桥梁为单幅桥,桥宽50.5m:0.25m(人行道栏杆)+3.0m(人行道)+
4.0m(非机动车道)+3.0m(机非分隔带)+ 30.0m(机动车道) +4.0m(非机动车道)+3.0m(机非分隔带) +3.0m(人行道)+0.25m(人行道栏杆)。

4. 桥梁斜交角度:90°。

5.桥梁设计洪水频率:1/100,设计水位28.5m.
6.桥梁安全等级:一级。

第五章工程方案
一、设计原则和依据
(一)设计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以建设高标准的城市中心为目标,合理布局,使之达到人流、车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

2、顺应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貌合理解决道路走向,并尽可能减少工程量,节约投资。

3、在规划设计及建设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5、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采用合理的技术指标。

6、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

7、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8、小城镇建设与塑造美的景观相统一,形成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新城镇景观。

9、注重规划指标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二)设计依据
1、道路设计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