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推荐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反思第【2】篇〗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谈谈我学习黄老师的教学设计之后的体会。

我是一个一线的小学老师,真的不大会像专家们那样评课。

我就给大家谈谈我的体会吧。

非常钦佩黄老师,进入语文吟诵教学不久,而且在听了徐老师的讲课后几天的时间内,就能设计出这样的一节课来,让全国的老师学习借鉴。

这样敏捷的才思,一定会让原本就极为优秀的黄老师走得更好更远。

黄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非常清晰,我就不多说了。

让我们走进黄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来看看。

黄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的感觉是第一个环节体现了一个字“巧”,第二个环节体现了另一个字“实”。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用《忆江南》和《凉州词》对比,进行文体的辨析,此词非彼词,设计得很巧妙。

但有一处想跟黄老师商榷。

您提到王翰的凉州词是凉州词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魅力的一首。

不知道源自何处?根据我的了解,王翰的《凉州词》的确脍炙人口,但作为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之一的王之涣,他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那首也是千古传唱的,民国时期章太炎先生把王之涣的《凉州词》推为绝句之最呢。

第二个环节初读古诗,感知平仄。

黄老师从正音、自己标平仄、
诵读,然后对照老师出示的修改,非常落实。

如果再集体诵读一次,平长仄短的诵读节奏孩子们就更明确了。

第三个环节了解诗意,学习吟诵。

我看到黄老师的设计是打算句句落实,每句诗歌都是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先让学生找出强调与拖长的地方;
第二步重点处理一些训练点:第一句在主要落实的是“美酒”意象;第二句主要让孩子思考这句诗在描写什么;第三句是让孩子思考这句诗歌的“诗眼”,并理解“沙场”的意思;最后一句是理解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

您的第三步是把徐老师对这句诗歌的讲解选择一些点罗列出来。

我觉得,前两个步骤设计是可以的,就看具体落实的情况则会怎么样,但是第三个步骤只是罗列徐老师对诗歌的讲解,我完全看不出来您如何带着学生们落实这些部分的。

如果只靠老师的讲解,那有点灌的嫌疑了,我只能猜想或许是时间太仓促,您还没有形成更细致的详案。

以第一句为例,如果您在让学生找出强调与拖长的地方之后,立即追问:“作者在强调什么?拖长的部分又表达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学生听吟诵或者自己吟诵品味之后,用指名说,其他孩子补充,或者同桌讨论后反馈等方式,就可以把第三个小步骤里强调和拖长的内容落实了。

至于意象的解释,老师补充讲解也好,还是您的孩子已经有意象的认识基础,自己来讨论之后明确也好,完全可以再细致一些。

第四个环节设计,是了解主题,感悟哲理。

我认为“哲理”这两个字,不如就改为理解文化精神。

这个环节在您的做法当中是比较落
实的,用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环节。

第五个环节拓展到王之涣的《凉州词》也设计得比较好。

如果是我来教学的话,我不会把文化精神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大环节,因为这个内容在第四句理解的时候就可以落实了。

“古来征战几人回?”可以先请孩子们试着回答一下这个句子,然后老师再补充“一战”或者“二战”时期人员伤亡的史料,让孩子们感受战争的残酷。

我正好也是教四年级,我们班的孩子学过《诗经小雅采薇》,我会请他们复习吟诵《采薇》的最后一节,回忆一下这位作者为什么胜利之后回家还那么忧伤,孩子们理解了“一将功成万骨枯”。

之后同情迁移,自然会理解这份悲哀,就像徐老师说的那样,战争离死亡太近了,随时都会死,而且长久来看的话,是必死无疑。

在我的课堂上是,接下来就立即组织孩子们讨论:“为什么这些能用夜光杯饮上葡萄美酒”的将领们不离开边疆?他们很多人都是贵族子弟,家里有权有势,只要他们想离开,随便找个借口都可以离开这个“沙场”啊。

一步一步引导下去,孩子们会体会到这些将领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勇敢。

这样,文化精神的渗透问题也解决了。

语文吟诵课,首先是语文课,所以,我还非常想说三点建议:
一、结合教材,巧用注释
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是学生理解诗歌字面意思的关键,也是考试必考的内容,这一点我们必须关注到。

像黄老师的教学设计里,在导入环节,如果老师介绍:“据史书《新唐书·乐志》记载:‘天宝间乐调,
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样引导之后,让学生齐读教材注释,《凉州词》就不需要老师做过多的解释了。

在理解“沙场”一词的字面意思上也是一样的。

“沙场”在课本里的注释就是“战场”,再结合诗中延展的声音,学生能感受到沙场的辽阔。

二、结合学生,活用讲稿
这一点是针对徐老师讲稿的运用。

徐老师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从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高度来解读这首诗的,尽管徐老师已经尽可能地讲得浅显易懂,但老师们完全可以结合学生情况来选取教学的结合点。

这首诗编选在四年级的教材里,四年级的孩子只有10岁左右,阅读积累和人生阅历都有限,而且,每个班级的基础不一样,也是无法求同的,他们怎么能理解徐老师讲到的所有内容呢?选取适合自己班上孩子的教学结合点就是我们老师要下的工夫了。

我现在正好教四年级,我的学生从入校开始学习吟诵古诗文,通过“高是强调,长是延展”来理解诗歌声音的意义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我的课堂教学里,我只选取了三点:
1、落实声音的意义。

高是强调,强调的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重点;长是延展,延展的是作者想抒发的情感。

通过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同桌琢磨,指名吟诵表达,师生共同补充等等方式来完成。

比如,在“长是延展”的部分,抒发的是作者的感叹:“葡萄—
—”边地的葡萄好多啊,多得吃不完可以酿成美酒;“夜光—杯——”好精致的杯子啊;“琵琶——”这边地风物能用声音为我们枯燥的边地生活增添很多情趣啊;“催——”这急促的琵琶声响了好长一阵啊;“沙场——”这战场漫无边际,好辽阔呀;“古来——”从古到今,好漫长久远的时间啊;“几人—回——”有几个人能平安返家呀,返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啊。

2、抓住两个意象:
第一、“美酒”的意象。

我们班的孩子学过《幼学琼林》,出示“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梁惠王之凶岁,野莩堪怜。

”稍作复习吟诵,孩子们就明白了这一点。

最甜美的水果或者粮食的精华酿制的酒,能品尝它,象征着人生最高级的享受。

孩子们也学过曹操的《短歌行》,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便能感受品尝美酒之后,那种自由自在的情态了。

第二、“马上琵琶”的意象。

这一点是通过老师的介绍来实现的。

孩子们二年级的时候学习过《诗经秦风无衣》,对戎狄骑马南下抢劫中原印象深刻,一讲起少数民族骑兵侵犯,孩子们就明白。

琵琶是少数民族的乐器,一般是在马上弹奏的,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也会弹奏。

所以,一听马上弹奏起琵琶,总跟战争、胡马、冲杀有关系,所以,“马上琵琶”就象征着急促的杀伐声。

3、中华文化精神:勇敢、视死如归的文化精神,这一点在刚才的教学建议里说到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三、结合内容,选用教法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们思考的关键是,在徐老师的解读指导下,我们该如何引领孩子以声音为主线,通过融入自己生命的感悟,去一步步地完成并达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吟诵教学的诗教目标。

我认为,这个方面,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非常关键。

否则,我们直接把徐老师的讲稿打印出来发给学生阅读勾画即可,不理解的讨论讨论,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地做教学设计,然后浪费那40分钟的宝贵时光。

像这首诗,徐老师可以给我们一句一句地讲解,但我们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不那么死板。

在我的课堂上,我就用一个问题串起诗歌一、二句:在这首诗里,将士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理解声音和意象之后,用自己的吟诵体会表达,最后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抛出第二个问题:面对此情此景,将士们又想到了什么?以此来串起三、四句的理解。

最后,组织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将领们明知驻守边关、沙场征战终将有一天会落得马革裹尸还的下场,依然不回家?孩子们在讨论中渐渐就明白为了保家卫国,将士们不愿意回家,他们选择了坦然面对随时降临的死亡,无怨无悔。

这些将士们,人生可能非常短暂,他们有死的悲伤,但更有慷慨赴死的勇敢。

这样就落实了本诗需要落实的诗教精神。

以上是结合黄老师的教案的学习,和我自己教学实践的粗浅体会,跟大家做一个分享,非常感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