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章特殊感觉器官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协助诊断:通过观察缩瞳的程度、速度和双侧效应等,帮助
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全身麻醉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
度。
27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双侧)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28
3.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个 向前移动的物体时, 两眼球同时向鼻侧 会聚的现象称为眼 球会聚。
产生的感受器电 位以电紧张方式扩 布到终足。
32
(3)神经细胞层 细胞层间存在着
复杂的突触联系, 有化学性突触和 电突触,可纵向 和水平方向传递 信号。
当最初产生的视 觉电信号,将首 先在这些细胞层 中处理与加工。
33
(4)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 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分布 结
视网膜黄斑部
18
③房水循环: 进入 经瞳孔 睫状体产生房水 眼后房 眼前房
虹膜角间隙 巩膜V窦 睫状V。
*房水不断生成,不断回收,生成与回流达动态 平衡,使眼内保持恒定的房水,维持眼内压(2.33.2KPa )。
*如房水循环受障,房水积聚,使眼内压↑,视 力减退,甚至失明---青光眼。
19
(2)晶状体: 位于虹膜后方,外包弹性透明囊,其边缘有睫状小
25
(2)瞳孔调节(瞳孔缩小)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
mm之间。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
调节外,还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看近物,模糊成象→视N→皮层视区(枕叶)→中脑动眼N副
交感核→动眼N另一分支(副交感f)⊕→瞳孔括约肌收缩→瞳 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光线,减少折光系统球面差,使成象清哳。
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④ 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
中的Va补充,缺乏Va→夜盲症。
35
(6)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光 照
无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分解
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
刺激。 光 感 受器:感受可见光光强和波长的变化。 温度感受器:可分为热敏感受器和冷敏感受器两种
不同类型。
4
2、感受器的换能的分子信号机制 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必须将其他能量形式
转换成为电信号形式,才能将机体信息传递到 中枢神经系统中,此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
5
感受器的换能的共同步骤: 1、当感受器接收到不同的刺激能量。 2、感受器细胞通过改变膜上某些离子通道的蛋白分
视N乳头外侧约3.5mm稍偏下方为黄斑,其中凹陷称为 中央凹是感光最敏感处。
17
2.眼内容物(眼内折光系统):
(1)房水:无色透明液体,充盈于前,后房中。 ① 房水的作用:折光作用,营养角膜和晶状
体,维持眼内压。 ② 房水生成:由睫状肌上皮细胞内含大量碳
酸酐酶有关。其形成机制尚不太清楚,一般认 为除来自血浆的被动滤过外,还有主动过程参 与。
它也是一种反射 活动,•其反射途径 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
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29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作用 视网膜衬在脉络膜的内面,是眼的感光系统,其 功能是感光和换能,即接受光刺激,并把光刺激转 变为神经冲动。
带连于睫状体。睫状肌舒缩可调节其凸度。 作用:聚光作用,具有弹性,所以凸度可改变。
*晶状体发生混浊,可影响视力----白内障。
(3)玻离体: 无色透明胶状物,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作用:折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
20
(二)眼球的附属装置
1、眼睑 2、结膜 3、泪器 4、眼外肌
21
二、视觉生理
பைடு நூலகம்13
(2) 血管膜(中膜):
① 虹膜—位于血管膜最前面,后接睫状体,虹膜颜色 因种族而弃,我国为棕褐色。
虹膜由平滑肌组成: a.瞳孔括约肌(缩瞳肌)-环绕瞳孔周围,受
副交感N支配。 副交感N⊕ 缩瞳肌收缩 瞳孔缩小。
b.瞳孔散大肌(扩瞳肌)-放射状排列,受交 感N支配。 交感N⊕ 扩瞳肌收缩 瞳孔扩大。
第四章 特殊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眼 第三节 听 觉 器 官-耳
1
第一节 概 述
感觉的产生: ①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 ② 传导通路的信息传入 ③ 中枢的整合分析
2
1、感受器的类型和分类 感受器(receptor):是指分布于体表或机体内部
组织中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 或装置。
适宜刺激:某一种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 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能量刺激即成为感受器 的适宜刺激。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刺激强 度大。
3
1)根据感受器分布的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 内 感受 器:感知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 外 感受 器: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 2)根据感受器接受刺激的性质不同,感受器可分为: 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刺激。 机械感受器:主要感受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性的
眼的调节:晶状体调
节、瞳孔调节和眼球
会聚。
24
视近物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视神经
大脑皮层枕叶区
皮层-中脑束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缩瞳核
动眼神经副交 感节前纤维
睫状神经节
睫状短神经
睫状肌(环形肌)收缩
(1)晶状体调节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凸度↑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视远物时,晶状体凸度↓(睫状肌舒 张,悬韧带拉紧).
神经节细胞 (动作电位)
37
(7)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和色觉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光色素、 感蓝光色素三种视锥细胞。 感光色素统称为视紫兰质.也是视黄醛和视蛋白 的结合物. 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具有辨别颜 色的能力,色盲缺乏相应的视锥细胞。
38
(四) 视觉的传导通路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产生电位变化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视神 经。 视神经在视交叉处进行半交叉 (来自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到 对侧,而颞侧的纤维不交叉仍在 同侧前进),每侧眼球的交叉与 不交叉的纤维组成一侧视束,视 束到达丘脑后部的外侧膝状体, 换神经元后,其纤维上行经内囊 后到达大脑的枕叶视觉中枢。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内段膜Na+泵泵出Na+)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静息电位 (-30~-40mv)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36
视杆细胞 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电-化学-电
双极细胞 (去或超极化型)
电-化学-电
暗视觉 + 黑白觉

视力


34
(5)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视紫红质
光照分解
视蛋白 + 全反型视黄醛
暗处合成



注 ① 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的

结合蛋白,是视杆细胞内所含的感光物质.
② 光照时视紫红质分解,视杆C产生
Va
光感受器电位,再引起视网膜电活动。
③ 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
1. 视网膜结构: 外层为色素细胞层 内层为神经细胞(三层细胞组成) 外:感光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中:双极细胞 内:N节细胞---其轴突为视N纤维组成视N,在眼
球后方穿出.
30
(1)色素细胞层:内含黑色素颗粒和Va,对感光细 胞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31
(2)感光细胞层 外段呈圆盘状重
叠成层,感光色素 镶嵌在盘膜中,是 光-电转换产生感受 器电位的关键部位。
39
(五)几种视觉生理现象
1、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
概念:指从明处进入暗处,最初看不清,经过一定时
间恢复暗视觉的过程 (约25~30min)。
机制:视紫红质的含量在暗处恢复的过程。
(2)明适应: 概念:从暗处到强光下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
亮,不能视物,只能稍等片刻,才能恢复视觉, (约 1min)。
机制: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
40
2.视力:指视觉器官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
瞳孔近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26
瞳孔对光反射:
概念: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
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即不仅光照
侧瞳孔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意义:
① 调节光入眼量:强光时瞳孔缩小,保护视网膜;弱光时瞳孔
散大,增加视敏度;
② 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NAP
视觉中枢→视觉
9
眼的基本概念
10
一、眼的结构
11
(一)眼球 1、眼球壁 (1)纤维膜(角膜、
巩膜) (2)血管膜(脉络
膜、 睫状体、虹膜) (3)视网膜 2、眼球内容物 (1)房水 (2)晶状体 (3)玻璃体
12
1.眼球壁的结构: (1) 纤维膜(外膜): ① 角膜—占纤维膜1/6,无色透明,无血管的结缔组 织组成。具有折光作用;有丰富的感觉N末梢,感觉 灵敏。 ② 巩膜--占纤维膜5/6,白色不透明,前接角膜,后 方与视N表面硬膜相连。具有保护作用。 角膜与巩膜交界处有环形的巩膜V窦(许氏管)。
视网膜周边部
(中央凹为主)
(向外周递减)
构 感光色素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统称视紫兰质
征 种族差异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适宜刺激 强光
弱光
功 光敏感度 低(强光→兴奋) 高(弱光→兴奋)
能 分 辨 力 强(分辨微细结构) 弱(分辨粗大轮廓)
作 专司视觉 明视觉 + 色觉
当看6m以外的物体时,远物发出的光线(≈平行光线)入眼后, 折射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远物。
但当看6m以内的近物时,近物发出的光线(是辐射状)入眼后,
折射聚焦、应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物模糊不清。 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能随物
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膜上,看清近物。
多余光线。
15
(3)视网膜(内膜): 衬在脉络膜的内面。
外层—色素细胞上 皮层。 内层—神经细胞层, 有三层神经细胞组 成。
16
神经细胞层,有三层神经细胞组成. 外:感光细胞 →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中:双极细胞. 内:神经节细胞—其轴突为视神经纤维组成 视神经,在眼球后方穿出。
视神经---起始处视网膜呈白色圆形隆起称视N乳头 (视N盘),中央有血管出入,无感光细胞称生理盲点。
频率编码:刺激越强,动作电位发放的频率越高,这就 是刺激强度的频率编码。
群体编码:刺激强度可以通过参与传输信息的神经纤维 数目的多少来编码。
标记线方式编码:由于某一种感受器只能选择性地对某 些特殊能量刺激发生反应,由此产生的传入冲动只能通过 特定的通路到达皮质特定部位,引起特定的感觉。
7
4、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
视觉生理可分为 (1)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过程; (2)视网膜感光细胞如何将物像转变为神经
冲动的过程。
22
外界光线
眼 角膜
折 房水 光 晶状体 系 玻璃体 统
视网膜上成像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大脑皮层视觉 视神经 将光线刺激的视觉信
中枢(枕叶)
息转变为神经冲动
视觉 23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1、物象形成:
子构型,引起某些离子的跨膜流动,在受体细胞中产 生膜电位的变化,即感受器电位或称为发生器电位。
3、感受器电位能调节某些通道(如电压门控Na+通 道或Ca2+通道)的活动开闭,或在同一细胞的不同位 置引发动作电位。
6
3、感受器的编码
感受器在将外界刺激转换为神经动作电位时,刺激所包
含的环境变化信息也就存在于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了, 神经冲动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神经纤维中的传输,即称为 感受器的编码。
14
② 睫状体: 睫状突---最前端较厚的放射状突起.
虹膜后方 睫状小带---睫状体发出与晶状体相连 (悬韧带).
睫状肌---环形平滑肌,受副交感N支配. 睫状肌收缩和舒张可以改变晶状体前后的厚度和曲率,能调 节远近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角膜与晶状体之间的腔隙,被虹膜分隔,虹膜前为前房,虹膜后 为后房,其中充满房水。 ③ 脉络膜: 位于眼球壁的后2/3,在睫状体后部。内有丰富的血管和色 素,呈棕黑色。其功能是供给眼球营养,吸收眼球内散射后的
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 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感受器的适应可降低去极化的范围和程度,使 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 产生反应。
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快适应感 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种。
8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
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