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

”该制度
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此诗描述的致远舰管带是()
A.刘永福B.邓世昌C.林永升D.丘逢甲
3.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建立理学体系。

其代表人物是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4.下列概念中命名方式不同的是
A.西周、东周B.北宋、南宋C.前汉、后汉D.西晋、东晋
5.北宋时期,随着北方民族兴盛,形成多政权并立局面。

其中,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A.辽
B.西夏
C.金
D.元
6.下图是山东滕州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集体耕种D.铁犁牛耕
7.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

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朝郡国并行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9.《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这一变化说明了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10.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

这段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解释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A.动机与后果
B.目的与手段
C.背景与条件
D.联系与区别
12.《左传·桓公五年》载:“秋,周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郑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祝聃请从之。

郑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这说明当时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王位世袭制的瓦解
C.周天子威望犹在
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13.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

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
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
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
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
14.漫画能够形象诙谐地反映历史事件。

对如图所示汉初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最终导致了封国叛乱
B.弥补了分封制的弊端
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D.解决了君与相的矛盾
15.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张璁入阁不久后,撰呈于皇帝的奏章云:“顷来部院诸司,有志者难行,无志者听令,是部院为内阁之府库矣,今之内阁宰相职也”。

由此可知
A.皇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B.内阁集团权力日益膨胀
C.内阁成为法定中枢机构
D.宰相制度得到完全恢复
1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
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
C.延续了血缘宗法制度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7.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18.公元前219年,琅邪石刻记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材料中的“皇帝”指()
A.黄帝B.周武王C.秦始皇D.明太祖
1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材料中“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
A.英国B.英法联军C.日本D.八国联军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唐代解决“此弊”的主要途径应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21.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22.明宣宗时期,为内阁设立制敕房、浩敕房等官署,并令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而以进”,提出处理意见。

同时于宫内设立内书堂专授小内使读,还赋予司礼监“代帝批朱”的大权,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B.内阁日益成为国家的行政中枢
C.吏治腐败权臣弄权严重D.国家行政决策效奉进一步提高
23.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
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4.“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与上述观点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25.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蒜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

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

材料说明
A.西方文化已被完仝接受B.康熙帝思想保守落后
C.政治利益决定文化政策D.康熙帝实行文化专制
26.如图为“康熙时期的重要军事行动”,按照相关军事行动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
27.明初沿元旧制,发行纸币——大明宝钞,有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一百文不等。

又有小钞,自十文至五十文等五种。

同时,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辛酉朔“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若有以金银易钞者斩”,只许以金银向政府兑换纸钞。

据此可知
A.明初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纸币宝钞民间信用稳固
C.白银是主要的流通货币D.明初存在多元货币流通
28.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提出,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

另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记载,15世纪初期明朝的米价为2—3钱/石,15世纪后半期有所上涨,达到5钱/石,此后一直到17世纪的100多年里,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

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B.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
C.明朝百姓生活相对稳定D.白银尚不是中国的通用货币
29.“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

”“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30.王守仁说:学者不是不可以治生(通过经商等方式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但要平衡好治学与治生的关系,能做好这一点,即使终日做买卖,也不会妨碍其成为圣贤。

据此判断,王守仁的态度是
A.治生应为治学服务且不妨碍治学B.格物致知有其合理的成分
C.学者可以经商但不应谋求过多利润D.经商是学者治学的重要手段
31.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

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B.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
C.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
32.明清时期,城市化取得巨大发展,但是,传统中心城市的规模并未明显扩大,城市化主要表现为毗邻农村的一批中小市镇的崛起。

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B.当时生活理念的束缚
C.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D.儒家轻利思想的作用
33.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34.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35.下图漫画中,宰相说:“你的权势不如我。

”内阁首辅回答道:“可是你已经被逐出政治舞台了。

”“宰相被逐出政治舞台”可能发生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6.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
A.内阁
B.军机处
C.礼部
D.尚书省
37.某班同学在学习“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他们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春秋战国出现了铁犁牛耕
B.汉朝出现纸币“交子”
C.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
D.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3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是
A.周朝B.商朝C.夏朝D.秦朝
39.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

其统治期间属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40.据不完全统计,康雍乾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百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

官修图书的类别全面,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各个方面。

清朝的官修图书
A.反映了清政府对科技的重视B.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C.顺应了传统文化总结的需要D.呈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
二、材料综合题
41.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材料三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42.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小农们对封建家族有较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材料三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
史》材料四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

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记载:“伪周革命之际,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乡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

”这样庶族阶层地位的迅速上升,成为唐代文化不断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

新兴的庶族地主中的很多人出身贫微,或者有过艰难的奋斗经历,他们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矛盾所在。

许多政治上不得意或者主动放弃仕途的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底层授业解惑,宣传儒家讲求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规范,担负起教化百姓的重担。

他们为文化向社会底层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

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的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材料二唐时印度的熬糖法、东南亚的植棉和棉织技术的传入印度的佛教艺术、西域乐舞的传入,使唐代文化更显得多彩多姿。

而敦煌宝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
艺术结晶。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被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唐代中国与各国频仍的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了大量文物典籍,并参加了唐招提寺的建筑,至今鉴真仍为日本人民所怀念。

日本人念念不忘唐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津津乐道唐人、唐乐、唐诗和唐代书法等。

——据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3)宋代使理学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官员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45.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反映了明朝的内阁的职权。

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故选C;内阁制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但内阁制度是明成祖建立的,排除B;内阁制不
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D。

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材料所述为黄海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致远号管带是邓世昌,故B正确;刘永福是黑旗军将领,与材料无关,故A不正确;林永升是经远号管带,故C不正确;丘逢甲是台湾义勇军首领,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B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时间不符,排除;C是汉代时期的思想家,时间不符,排除C;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选D。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西、南北之分是以国都而论的,比如西汉都于长安,东汉都于洛阳。

两个国都一东一西。

两汉也叫前汉和后汉。

王莽的新朝将汉分开。

刘秀是汉宗室出身,他建立的王朝被视为刘邦汉朝的延续,故为后汉。

命名方式显然不同,C正确。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北方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金是女真人建立的;元是蒙古人建立的,故答案为A项。

BCD项,综上分析可知,西夏、金、元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图示反映的是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已经使用,故选D;ABC项不能从图示中得出,排除。

7.B
解析: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