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作业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课论文

古代汉语课论文

古代汉语课论文——《晉靈公不君》的对比分析本篇论文对《晉靈公不君》中的字词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是《左传》的注释,然后再引出《史记》、《说文》等其它资料来进一步分析比较。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同时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人们称为“信史”。

《晉靈公不君》,着重表彰了敢于直谏,忠于国事的赵盾。

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

不君:不行君道。

君,会意字,从尹,从口。

“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

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

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史记》曰:君,国君,本为名词。

前面出现否定副词“不”,因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故“君”活用为动词。

例如:“今京不度,非制也。

”(郑伯克段于鄢)厚敛:加重征收赋税。

敛,收也,聚也,“敛时五福”。

,彫,畫,一本作“雕”,史记:彫:文飾,彩繪。

《廣雅·釋詁四》:“彫,畫也。

”《說文》:“彡( shān),毛飾畫文也。

”(須毛及飾畫的花紋)楊倞注:“彫謂彫畫為文飾。

”台,1,台,三台星也,天柱;2,四方而高者;3,木毫:讲台,柜台;4,台风。

史记:臺: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

供观察眺望用。

《說文》:“臺,觀,四方而高者。

”《尚書·泰誓上》:“惟宮室臺榭。

”辟,躲避,后来写作“避”。

宰夫,厨子。

史记: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厨師。

“胹熊蹯不孰”,胹(ér):煮,炖。

熊蹯(fán):熊掌。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语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当代社会,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汉语的字词使用较为繁琐。

古代汉语在字词的使用上,注重形象生动,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例如,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古人常常使用象形字来表示,使得古代文献中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动词的变化形式多样,语序较为灵活等方面。

这种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得古代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多样。

另外,古代汉语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大特点,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还能使古代文献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汉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

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古文的形式,注重诗歌和韵文的创作,以及对音韵的重视。

中古汉语时期,主要指的是公元3世纪至14世纪的时间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汉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中古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丰富以及对韵律的重视。

到了现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结构的简化、词汇的扩大以及对口语的重视。

现代汉语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汉语的积累和演变,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语言,它包含了汉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

研究古代汉语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古代汉语的特点、演变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字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几千年的演变使得其字义更加丰富精确。

2.音节简单: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发音相对容易。

3.文字表达:古代汉语的文字表达方式多样,包括象形文字、会意文字和假借文字等,每个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语法灵活: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词序和语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换,实现不同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主要的演变过程包括:1.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古代汉语的最早形式,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

上古汉语主要使用双音节词和重音式词汇,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2.中古汉语:中古汉语出现在公元3至9世纪之间,是古代汉语的中期形式。

中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丰富,出现了更多的多音字和多音词。

3.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明朝后期到清末民初的汉语形式。

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言词汇和书面词汇。

4.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指20世纪以后的汉语形式,汇集了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古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对中国历代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汉语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成为了传统文化、哲学和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

1.文学作品:古代汉语的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人的诗词歌赋、散文和戏剧等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进行表达的,这些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2.历史记载:古代汉语为中国历史的记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历代史书、编年体史书等都使用古代汉语进行编写,这些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古代汉语小论文

古代汉语小论文

古代汉语论文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上造就了一批著名的诗人,有很多的好诗。

学习古诗对小学生有多方面的提高和意义: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学生能从古诗中联想到诗所描绘的画面,能很好的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

学习古诗也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诗会给人一定的启迪或是情感的升华。

这样有助于学生精神价值的提高,而且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吸取古诗的精华,并发扬下去。

我选择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赠汪伦》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知识进行一些分析。

我们知道古诗包括很多种类,《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

首先分析字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就一些字进行分析。

题目中的“赠”字,这是个形声字。

左形“贝”,右声“曾”,古代贝壳是用来进行物品交换的,“贝”一般与钱货有关,“赠”在这里就是其本义是“赠送”之意。

由此可以理解题意:这首送别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还有本诗中的“乘、将、欲”字,“乘”它有两种读音,不同读音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其本义是升登、上,在本诗中它的读音是“chéng”表示的是它的引申义乘船的意思。

它的另一读音是“shèng”,1.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来因此用于称一般的史书⒉量词,〈古〉兵车。

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乘、野乘。

接下来是“将”字,这个字是个表时间的副词,指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将要,将来。

“欲”字,是个形声字,从欠谷声,通过古代汉语中“从字形探索字的本义”的学习,我们知道“欠”与张口或出气有关,可以表示打呵欠;另一部分是“谷”表示两山之间的低处流出来的水;合起来表示“我要,想要”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于字的分析我只做这些简要的分析。

对于诗的意思若经过深入的字义分析就可以明白,其诗意:李白将要乘船离去,汪伦和村民边走边唱着歌前来送行,纵使桃花潭的潭水有千尺深,也不如汪伦对我的情意。

通过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范文汉语言文学是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的,对发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一:语言意境汉语言文学论文1.汉语言文学中呈现的意境在汉语言文学中,中国的古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国独有的重要文学,也是国际上的学者争相研究的文学对象。

古诗之所以会如此受广大学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韵律上朗朗上口,让读者新生喜爱,同时,在写作手法上也是多姿多彩,经常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欣赏着作者描绘的美景,感受着作者想要表达的心情,以及想要抒发的豪情壮志。

1.1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断创新由于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也造就了这一门语言的博大精深。

在古诗中,诗人为了使整首诗歌更具特色,往往会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气氛,这种氛围就是意境。

我国的诗文中,一般是通过一些诗句或是一些词语来营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同,就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营造意境,这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而已经往往源于生活,是诗人通过日常的生活进行观察,运用普通的事物来营造诗歌的氛围,通过自己的感悟,来提升诗歌的美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境界。

而营造意境,不仅能够使诗歌的美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还会使诗歌中描绘的实物更加真实,甚至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描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就是意境的典型例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真切的刻画,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这样不仅是整首诗独具特色,更加吸引读者,同时还呈现出了很高的哲学道理,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还能够将诗歌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读者在品读诗文的同时,也会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能够充分的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来映射出深刻的大道理,运用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素材来为文章营造意境,又能够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实现突破,收获惊喜。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论文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有效衔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汉语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汉语教学论文范文一: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

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

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

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

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

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

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文学文字论文1500字_古代文学文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文字论文1500字_古代文学文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文字论文1500字_古代文学文字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文字论文1500字(一):古代文学的文字特点1、汉字的形象性特征汉字由于是象形文字,在形态和意义上形成了有效的联系,而且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导致了汉字非常良好的表现力,甚至拥有非常良好的视觉感受,汉字的这些特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特质集中反映在古代诗词中,例如:在唐诗宋词中出现过非常多的对仗、排比句式——这些创作手法增添了整个辞赋的色彩和魅力,带有极强的渲染力。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著名诗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寓情于景的生动描写,非常有力地表现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对联”也是汉语言文字特质的集中体现,对联注重词汇词语的对应和对仗,甚至一些对联中要求偏旁部首相同。

例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两句对联中偏旁部首都属五行中的一种,作者巧妙地运用中华文字,创造出了更多的不朽篇章。

中华文字具有表意性,然而以他们作为载体而形成的古代文学却表现出一种模糊性,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与不定性,才使更多的后人在分析前人的不朽篇章时,得出了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汉语言文字神秘性的体现。

2、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并行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思想的不断发展与开阔,中国文学文化也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到了近代时期,伟大的学者胡适提出了使用白话文,最初白话文与文言文并行使用,在五四运动以前,文学系统以白话文占据先导,很多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意思被代代相传,例如:先秦时期的很多句式、词汇都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很多的词汇活用现象甚至在文言文中稳定使用。

由此可见,文言文保留了自身的词语特征与语法系统。

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异常繁多,甚多不朽篇章依然被现代人所传颂,在文字表达上的意思也相对浅显,多数能被现代人读懂,例如:孔子的不休之作《论语》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中的意思很容易被后人读懂。

汉语言文字论文

汉语言文字论文

汉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言文字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字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语言文字论文1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们脱离动物界,结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生产,同自然力量作胜利的斗争并取得我们今天的进步的力量之一。

(斯大林语)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

文字能打破口语所受的时空限制,将人类的认识和经验广泛传播开去,长期保存下来。

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叫书面语。

在有文字的社会里,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语言和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语言文字运用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由于不同民族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地理、种族、文化等特点,而形成了全球人类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

一、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言文字的最初形成与其它语言一样,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起到相互理解的作用。

但汉语言与其它语言又有完全不同之处:其一是其文字的拼写结构和望文取义的功能是其它任何语言所不能及的;其二是语音的抑扬顿挫,配合声母、韵母所产生的读音和语言意义与众不同。

其三是汉语言文字结构简洁,但有一字一音、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现象。

其四是汉语言文字构成的汉语词汇言简意赅,如四字成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代表。

其五是汉语言在组织成文章时押韵的运用使得其易记顺口,艺术特性非其它语言文字所能比。

其六是汉语言文字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一个词,一句话,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有着不同的理解,延伸意义广阔。

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也可以理解为做了某些好事,自己的思想和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再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可以理解为对某人的眷恋之情,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事的执着。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深入浅出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深入浅出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深入浅出一、引言古代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古代汉语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汉语教学中如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着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古词汇和古用法,这对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其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包括句法结构、动词短语的搭配和句子成分的排列等。

此外,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以典型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为特点,需要学习者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三、深入理解古代汉语1. 深入了解词汇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应该关注古代词汇的学习和运用。

一方面,学习者需要掌握常见的古词汇和其用法,例如《诗经》中的“巍巍翱翔”的用法。

另一方面,学习者还应该学会通过阅读古代文献,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词汇。

2. 解读古代文本古代汉语的文本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学习者需要通过逐字逐句的阅读和理解,深入挖掘文本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述,展示了丰富的心理描写和意象构建。

通过解读这些文本,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独特之处。

3. 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学习者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学习者应该关注古代汉语的动词短语搭配、句法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排列等方面,通过刻苦钻研和实践运用,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要点。

四、浅出讲解古代汉语1. 清晰的语言讲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相对复杂,学习者需要通过简练清晰的语言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该注重讲解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通过举例和对比等方式,使学习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的知识。

2. 生动的教学示范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典故和古代文学作品等形式,生动地展示古代汉语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古代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了数千年的文化与智慧。

在撰写古代汉语的毕业论文时,我们不仅要深入探究其丰富的语言特点,还要关注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揭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首先,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是研究的起点。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与现代汉语有着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切韵》等古代韵书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

此外,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自然演变,也与诗歌的韵律美息息相关。

其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同样值得深入探讨。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但它们在古代文献中却频繁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生活。

句法结构方面,古代汉语的句子往往更加简洁,但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这要求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

再者,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也是论文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文时,常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富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通过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此外,古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的《诗经》、《尚书》,到汉代的《史记》、《汉书》,再到唐宋的诗词,古代汉语经历了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语言发展的规律。

最后,古代汉语的研究对于现代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同时也能够丰富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也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

汉语言文学论文15篇

汉语言文学论文15篇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 15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汉语言文学论文 1就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点看,其更多是一种人文理念和思维精神的传递与表达,尤其是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完善的文化元素,所以在文化传递和精神诠释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有着重要价值。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其更多是一种素养上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引导,所以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较差,因此,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从而提升该专业建设的理想效果。

1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不足客观地看,目前所实施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活动中,其中过多关注的是理论内容的传递与交流,所以整体教学缺乏文化内涵和思维理念的充分诠释,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机制的完善性和目标性看,理性认知该专业建设的问题及不足,就至关重要。

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其问题不足可以集中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该专业的名称过大、较空,所以无论是招生活动的开展,还是具体的学生就业活动,都存在较大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尤其是我国有着几千年文化和汉语应用,所以,该专业中包含了诸多内容元素,因此,这就加大了该专业建设活动的系统化实施。

其次,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但是存在相应盲目性,尤其是专业定位也不成熟,加上特色理念相对不足,从而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高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从而使得整个专业与学生教育,乃至市场应用形成有效匹配,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多数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较大盲目性。

所以,这就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性建设。

最后,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其中所使用的内容则偏向理论建设,整体缺乏应用性。

汉语言文论文

汉语言文论文

汉语言文论文(合集7篇)时间:2023-07-10 16:03:55汉语言文论文第1篇在孔老夫子的眼中,语言的评价尺度不仅取决于语言的美感,同时还要注重观察语言的“善”。

他曾说过,“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

”孔老夫子根据这一句话,在文学的审美方面也主张尽善尽美,就是指在实际的审美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文学中包含的思想与体现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然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要把尽善尽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

在我国的古时候,两者分开来的现象很容易出现,经常会出现对其中的一方面非常重视,而却忽视另一方面,这种方式非常极端。

前者主要是倾向于重视文学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例如法家及墨家的作品都是为人民群众将一些做人的道理,主要注重内容的客观实用性,但是这些文学作品无法为众人带来美感,使人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不能为人们带来欢快的感觉,就显得毫无味道,就像是现今的政治科目,总是以说教的形式为学生将一些知识与道理,根本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

后者主要是倾向于重视文学美感的表现形式,不能重视文学的思想内涵,例如南朝的骈体文与宫体文,这些都是注重文字上的美感,用一些华丽的文字来进行修饰,但是却不能值得人们深刻挖掘,没有令人深思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认为这类文章华而无实。

(一)古汉语言源于生活在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中,往往会分析汉语言文学中所要表现出来的意境,而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但是这些博大精深的背后,往往就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一些意境,而后经过不同的引用者而表现出不同的意境与效果。

就以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意境为例,古代作家在作诗的时候,一般都是经过自己对事物的认真观察并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在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够使文章更加富有美感,使古诗词中的所描写的事物要比现实当中所展示的还要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时,这样的诗词中也会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含义,让人们深刻体会古汉语言中所要体现的真正道理。

古代汉语方向论文范文怎么写

古代汉语方向论文范文怎么写

古代汉语方向论文范文怎么写古代汉语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古代汉语的教学是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汉语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汉语论文篇一:《试谈古代汉语修辞教学》摘要:古代汉语课虽然难教、难学,但只要教学时注意选择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就会变难为易,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研究一、古代汉语修辞教学在古代的文章、文献中都不难发现古人对修辞的重视。

而古代汉语中的修辞也随着文学世界的不断进步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修辞学。

在语言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古代汉语修辞研究的意义仍是重大的。

在研究古代汉语修辞时,一般采用对比的方法,即通过对古现代汉语修辞的对比来详细的分析古代汉语修辞。

首先,要做的就是区别两者中有无不同观念,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有的放矢。

这里所说的有无,就是指古汉语中的某些修辞方法是被现代汉语继承了,还是消失了,如果消失了,那么这些修辞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了。

其次,就是应用现代汉语的词汇、语音等对古代汉语中的修辞进行翻译、解释,阐明其在文化中的重大意义,使学生能更加具体、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接受。

最后,要通过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使学生扩大眼界,并在今后表达语言和写作的过程中词汇、修辞不再匮乏、单一。

二、隐性语言在古代汉语修辞教学中的表现修辞是语言要表达的效果,修辞学也就是表达语言效果的一门学问。

以往的古代汉语修辞教学都是应用显性语言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重视的是利用显性语言表达实事和修辞,极少注意到隐性语言在古代汉语修辞中的应用。

因为语言是隐显性语言的整体,所以在进行语言研究时必须要两者结合,研究的结果才完整。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隐性语言。

隐音、隐词、隐句等就是隐性语言的表达现象。

隐音,就是相对显因来说的,显音就是已经被大众认可并且已经在使用的语音,相反的便是隐音,隐音虽然现在未被人们认可和使用,但却可能存在过。

古代汉语考试作文

古代汉语考试作文

古代汉语考试作文
作文一:我爱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很有趣。

就像穿越回古代。

我读古诗的时候,感觉像在和古人聊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能想象诗人李白,在夜里睡不着,看着月亮思念家乡。

那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他还以为是地上的霜呢。

作文二:古代汉语像神秘宝藏。

古代汉语像宝藏。

每次学习都有新发现。

我看古代的神话故事,特别有意思。

夸父逐日,夸父他好勇敢。

他追着太阳跑,一路上越过好多山川河流。

他渴了就喝黄河、渭水的水,可是还不够,又想去北方的大泽喝水。

虽然最后他没有追到太阳,但是他的勇气让我佩服。

这些故事都是用古代汉语写的。

古代汉语里的字词也很神奇。

一个字可能有好多意思。

就像“走”这个字,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现在我们说走,古人说行。

这就像在玩猜谜游戏。

我在古代汉语里不断挖掘,就像在宝藏里找宝贝,每找到一个,都特别开心。

作文三:古代汉语是好朋友。

古代汉语就像我的好朋友。

它陪着我成长。

古代汉语还能让我表达不一样的情感。

当我写作文的时候,偶尔用一两个古代汉语里的词,就会让文章变得很特别。

就像“悦”字,比“高兴”这个词感觉更文雅。

古代汉语这个好朋友,总是给我惊喜,我很珍惜它。

古代汉语结课论文及封面3000字

古代汉语结课论文及封面3000字

古代汉语(Ⅱ)结课论文论文题目:论文字的意义与当代价值姓名:***学号:班级:年级:专业:学院:授课教师:完成时间:摘要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其发展贯穿古今。

文字和语言等其他工具一样,都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同时蕴含一定意义与审美价值,有渊源的历史沿革。

文字突破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类可以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完整地传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关键词:文字的意义、汉字,文字的作用目录论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4)一、“文字”的解释 (4)二、汉字的产生 (4)三、文字的地位及作用 (5)四、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6)论文字的价值与当代意义一、“文字”的解释定义:文字是人类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

现代文字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的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

文与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也就是说,“文”是独体字(包含象形字和指事字),而“字”是由独体字组合的合体字(包含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

二、汉字的产生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

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西周时演变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隶书,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

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通行。

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汉字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20世纪前仍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

古代汉语论文5

古代汉语论文5

音转的“四有”模式内容提要:音转的的定义、形成,音转的“四有”模式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音转的理论价值。

重点是我所理解的音转的“四有”模式,我称其为“三因一果”规律和“时”“空”的经纬学理论。

关键词:音转“四有”模式时空字音文史类的同学都会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没有为什么的学科。

往往是老师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或者书上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虽然,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音韵上的问题。

可是,真正的成就往往屈指可数。

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音韵在古代没有具体可考的资料,更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很好的语音存储机器。

一般是都是口述相传的,这也是音韵学难考证的重要原因。

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很多的语音都存在了偏差,或者说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中语言,那么就使得音韵学变得更为广泛和复杂,并且相当的繁琐和具体。

没有一定的同意规律。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人为的感情色彩等,都会在音上有所变化,使得音韵学变得困难重重没有规律。

我就与音韵学相关的内容——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简要的描述。

不过先得了解一下音转的定义,就是要知道音转是什么之后,才能做其他的了解吧。

通俗的讲就是字词失去其“正音”,即正确的读音。

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在使用同一语词表达同一意义时,其语音有可能呈现出某种变异性。

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异的现象,便是音转。

音转是以同一个语词并表达同一个意义为基准来说的。

所谓同一个语词,这就意味着其声或韵尽管发生了流转性变异,但终究还是一个“音”,变异中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的共同音素。

所以黄承吉曾多次强调:“凡字原只一声,故只一音,虽周流参差于各方之口舌,而原即此音也。

承吉尝谓古无定音者,参差之口舌也;谓音实有定音,以虽参差而原即是此音也。

”【1】所谓表达同一个意义,这就意味着音转尚未导致语词的分化,仍然是属于同一个语词的问题。

如果代表的虽是相同的意义,但声韵了不相涉;或声韵虽然相关,但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便都不能看作是音转,而是同义词或同源词的问题。

古汉语论文

古汉语论文

一、方言俗语的研究价值(一)方言俗语的定义什么叫“俗语”?“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俗语一词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其“俗”,不仅具有通俗的、大众的、约定俗成的、俚俗的等语意,尚含有民俗的意思。

事实上,俗语之所以是民俗语言的一个重要语类,主要在于它往往表现民俗,是一种语言民俗艺术形态。

俗语反映“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有些俗语就是直接反映民俗的。

(二)研究方言俗语的意义方言研究对于民俗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

方言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载体,它是民俗文化留存、传承的媒介,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内容。

方言研究对于了解民俗、对于真正把握各地人们的文化独特性的深层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地方文化结构深埋在方言结构之中。

中国的民俗学者也很早就把研究与方言俗语的调查结合起来,“五四”知识分子首次呼吁对一般民族民俗资料的调查与搜集,北京大学还曾成立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开展了一定范围内的风俗学活动。

然而从俗语着手来深入学习和研究方言却没有很长的历史,这是比较民俗研究比较大的遗憾。

方言俗语是各种民俗事象和民俗要素的载体,它是民俗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方言俗语对认识民间世俗生活,研究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英国著名民俗学家查。

索。

博尔尼在其《民俗学手册》中指出“有韵的俗语、俚语等,平时常挂在口头的人,虽然不会去理会它原来的涵义,但就采风者而言,却是颇具科学意义的。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也认为口头语言“是许多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传承”,因而很值得研究。

二、以潮汕方言为例潮汕方言中有很多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而耐人寻味的俗语和谚语。

其中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远离今天的显示生活而被淘汰消失。

虽然现在的中老年人讲起来仍津津乐道,但年轻人却不知所云。

但它们是潮汕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潮汕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品,潮人先辈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富有诗意,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长时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大词典》义项排列层级研究
——以“哮”为例
《汉语大词典》中“哮”有5个义项:1.兽怒吼。

2.引申指大声喊叫。

3.风浪呼啸。

4.哮喘。

5.干性罗音的一种。

其中一些义项的设立与排列不尽合理。

下面对“哮”的词义引申发展在做一番梳理。

(一)本义为“野兽的吼声”
哮,从口从孝。

《說文》:“哮,豕驚聲也。

从口,孝聲。

”《通俗文》:“虎声谓之哮唬。

”曹植《七启》:“哮阚之兽。

”杜甫《石龛》:“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

”《游泸山记》:“水声澎湃,兽群哮而游。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四:“哮,孝交反。

俗字也。

《集训》云:虎怒聲也,从九从虎。

”宋陸游《吕氏子郎求詩:“果能哮吼如狮子,一瓣香應嗣放翁。

”《新唐书·裴度传》:“猛虎自哮躍山林。

”又比如哮吼(野兽吼叫);咆哮(吼叫);哮唬(虎啸声);哮阚(猛兽咆哮)等词都可证“哮”本义为“野兽的吼声”。

(二)引申为“大声喊叫,呼喊”
《晋书·文苑传·王沈》:“嘲哮者以粗發爲高亮,韞蠢者以色厚爲篤誠。

”《集韵》:“哮,呼也。

”《廣韻·效韻》:“哮,唤也。

”又如:哮吼(泛指大声喊叫,又指声威震慑);哮咷(嚎啕。

大声哭叫);哮悍(形容勇猛强悍)等词可证“哮”引申为“大声喊叫,呼喊”。

(三)引申为“风浪呼啸”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苏舜钦《观放闸》诗:“俄然漸枯涸,哮爾空泥溝。

”田野《火烧岛》:“风在吼,海在哮,轮船跳起八丈高。

”等文可证“哮”引申为“风浪呼啸”。

(四)作为名词表示“哮喘症”的简称
哮喘,呼吸道的一种疾病。

朱震亨《丹溪先生心法·哮喘》:“治哮治積方:用雞子一箇,略敲,殼損膜不損,浸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喫之,效。

”又如:哮吼(病症名)等词可证“哮”作为名词表示“哮喘症”。

(五)作为名词表示干性罗音的一种
呼吸时伴有口哨样声响。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喘吼总括》:“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

”可证“哮”作为名词表示干性罗音的一种。

可见,《汉语大词典》中“哮”义项的分合归并尚有可议之处:义项1中的“兽怒吼”,可分为“野兽的吼声”和“猪的惊叫声”,《說文·口部》:“哮,豕驚聲也。

”;义项5中的“干
性罗音的一种”可分为“干性罗音”和“声响”,如:哮吼(指器物发出的声响);哮哓(形容声音高亢悠长)。

因此“哮”的义项有7种:1.兽怒吼。

2.引申指大声喊叫。

3.风浪呼啸。

4.哮喘。

5.干性罗音的一种。

6.猪的惊叫声。

7.声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