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版归纳概括段落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主题第12讲归纳概括段落的内容
教学内容
1.掌握归纳概括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一般方法。
2.掌握归纳概括段落内容的技巧和方法。
断尺
星期天,我和申明等同学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举行的数学竞赛。
||
到了考试地点,一张布告映入眼帘,上面端端正正写着:“考生必须准备钢笔、尺子、橡皮……”我瞥了一眼,没有在意,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考场。
预备铃响了,离开考只有5分钟了。
我打开书包,拿出文具盒、草稿纸。
咦,尺呢?我呆住了。
于是我又翻了几遍书包、文具盒,仍不见尺的影子。
我不禁(jīn jìn)暗暗责备自己太粗心,尺,尺啊!考试中一定会有画几何图形的题目,这可怎么办呀?我可真像是吃了二十五只老鼠——百爪挠心。
再看周围,同学们早已做好了准备,我更是急上加急,简直六神无主了。
||
“徐斌,什么东西丢了?”坐在我身后的申明见我这副模(mómú)样,关心地问。
“尺!我忘了拿尺……”我在座位上,望着文具盒发呆,额角(jiǎo jué)上渗出了汗。
离正式考试只有两分钟了。
我如坐针毡。
猛听得身后“咔嚓”一声,我惊奇地回过头,申明将一截新塑料断尺递到我手里,我愣住了,“啊,多漂亮的新塑料尺呀!”。
我深情地望了望申明,他正拿着另一截断尺,冲(chòng chōng)着我点头微笑。
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只手紧紧地握住断尺……|| 考卷发下来了,我小心翼翼地画出了符合题意的图形。
此时,我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了。
||
1、短文已用“||”分成了四段,说说分段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觉得“断尺”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一.划分段落方法点拨
分段,就是按文章的逻辑顺序,理清思路,分出几个部分,这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
阅读时给文章分段,在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分段应遵循的原则
①单一性原则。
一个段落只有一个单一的内容,而意思联系不密切的自然段不能合并在一个段落里。
②完整性原则。
同属一个意思的几个自然段要合在一起,不能分在几个段落里。
③连贯性原则。
一篇文章各段的意思是连贯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互相衔接。
2.分段应了解的划分依据
①按事情发展阶段分段。
一篇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无论顺叙还是倒叙,文中都有原因、经过和结果。
分段时就是要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把它们单独作为一个意义段。
②按时间推移变化分段。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写的。
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了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或句子,分段时找出这些词句,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
③按地点变换分段。
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
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变换的词句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
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
④按事物材料性质分段。
一般状物、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大多采用这种方法分段。
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就可以一个方面归为一段。
⑤按文章结构关系分段。
有的文章开头总起或结尾总结,或这两者都有(即总分总关系)。
对于这样的文章,在分段时可以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
3.分段应掌握的思考方法。
分段的思考方法,主要有三种。
最重要的是“整体分割”,在大致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结构的规律性知识,分析一下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全文分成几个阶段或几个方面。
此外,还有“重点突破”和“相邻合并”两种。
“重点突破”是先看文章重点写什么,找出重点段的起止点,然后照顾其前后写什么,可分几段;“相邻合并”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把描写说明同一方面的邻近的自然段归并成结构段。
二.概括段意方法点拨
概括段意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
它是理解文章内容思想的基本环节,是分析、感悟文章的重要手段。
1.概括段意的要求
概括段意,一是准确,即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而不能从思想角度去概括;二是简洁,即言简意明,但不能写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三是完整,即通顺明白,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2.概括段意的方法
①摘录原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
比如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作为段意。
②串连要点法。
一个段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找出各自然段的意思或要点,然后把这些自然段的要点串连起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段意。
③取主舍次法。
一段话里如果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次之分。
概括段意时应抓住主要的意思,舍去次要的,就得出段意。
④归并升级法。
有些段意,可采用把同类概念归并为高一级概念的方法来归纳段意。
⑤抓住要素法。
记叙文的段意可以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据进行概括。
【典型例题】
三.阅读训练
你还记得老舍《养花》(五年级第二学期)这篇文章吗?
试着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再划分文章的层次,说一说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讨论一下概括段落、层次的大意对于我们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有什么好处?你认为归纳概括段落层次大意的难点是什么?
养花
老舍
①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
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②花虽然多,但没有奇花异草。
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
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
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
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③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
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
这是个乐趣,摸住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啊!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啊!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④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
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
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第二天,天气好了,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⑤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
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在夜里开放。
花分根了,一棵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欢喜。
⑥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
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
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
⑦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升】语文期中考试
母亲河的自述
①我叫黄河,全长5464公里,生于10万年以前,我的源头在青海巴颜喀喇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
千百年来,我哺育着炎黄中华儿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我认作民族的摇篮,称我“母亲河”。
②从前,人们总爱说“跳进黄河洗不清”,说的是我含的泥沙大。
我每年要把16亿吨泥沙带走,淤在下游把河床担得老高,有人又叫我“悬河”。
这些我都没有办法,大自然就是这样安排了我,几万年也都这样过来了。
③最近又有一句话说我——“跳进黄河洗不净”,我听了很伤心。
要是以前“洗不清”,澄澄泥沙就清了;现在洗不净,可事关我个人“品质”。
不知道最近大伙到我那儿看了没有,我中游支流的汾河、渭河、洛河、
新蟒河、沁河都脏得不得了,有的地方简直成为“排污沟”,脏东西超了好几倍,连我周围的农民都嫌我臭,浇地时掩着鼻子干活。
④前些年,我的水质都在三类以上,既能浇地,也能到机器里转转;现在好多河段的都不行了,就是放在池子里当景观用水,还有人提意见。
别人对我说,从来没有见过我这样脏过。
从三门峡以下到入海口,7个水质监测口,有6个说我脏。
他们对我说,中下游很多城市的饮用水都从我这里取,为了让人们喝得放心,处理脏东西花了好多钱。
⑤我知道,今年这样脏,与缺水有很大关系。
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
而向我怀里排的脏水却是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我今年的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成了“一碗水,关碗污”,根本消化不了。
⑥可能有人问了,不是说不让往你那里排污吗?其实也有人管,但总有人偷偷地排,检查的人来了,少排点,检查的人一走,照排不误。
管这种事的也不好办,有人总结得很形象,叫“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
更何况,还有一些不肖子孙说是当地挣钱重要,我干净的事往后放放。
我听说,天津已经不用我了,我真羞愧。
人们费老大劲修了引黄济津的水渠,我却帮不了他们的忙。
要是再这样给我身上泼脏水,我这母亲河就变成臭水沟了。
⑦救救我吧!
1、文章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仔细阅读全文,从母亲河的自述中,你获取了哪些主要信息?请回答。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河自述为何“洗不清”的原因(介绍黄河自古以来含泥沙量大的特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⑤、⑥两段内容总结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河的自述》阅读答案
4、文中“去年开始,我从来没有这样干渴,我一年的来水量比正常年份少了将近2/3,说是有实测记录以来来水最少的年份。
”这句话中加点的短语能删掉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穷人的风骨
马德
(1)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2)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
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3)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
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4)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
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
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
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5)我问:少了多少呢?
(6)5元。
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7)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
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
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8)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
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9)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
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
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10)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
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
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11)我百般推辞。
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
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12)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13)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
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1.请你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划分文章层次,并说明划分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叙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8)段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边绘画边回忆今天学习的答题技巧。
(画大树型、动物形状等进行梳理都可)
2、请口头总结一下本堂课学到的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
一、巩固练习
小草和大树
①以长篇小说《简·爱》著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
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②1816年,夏洛蒂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穷牧师家庭。
童年的一段生活是靠富人施舍,在慈善学校里度过的。
母亲不幸早逝,撇下她和嗷嗷待哺的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恩,还有一个弟弟。
作为姐姐,她不得不过早地承担起一部分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
除了洗衣、烧饭、缝缝补补,还要拾柴、捡破烂、替富有人家带孩子。
她从小要强好胜,生活再艰难再劳累,都不肯放弃学习。
上不起学,就和弟妹们在家里跟父亲读书。
迫于生活,夏洛蒂和妹妹们当过家庭教师,办过寄宿学校。
尽管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她们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的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
③1837年冬,21岁的夏洛蒂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寄给当时大名鼎鼎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希望能得到她所崇敬的文学前辈的指点、提携。
她苦苦地等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得到一封远不止使她失望的回信。
诗稿原样退回,骚塞还以傲慢的冷冰冰的口吻训诫她:“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
放弃你可贵而徒劳的追求吧——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
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
④文学这条路毕竟太狭窄、太陡峭了。
夏洛蒂姐妹的诗倒是写了不少,发表出来的却寥寥无几。
姐妹三人节衣缩食,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结果仅卖出了两本!
⑤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
夏洛蒂和两个妹妹没有悲观退缩,没有失去自信心。
经过慎重的反思、权衡,夏洛蒂劝妹妹们把创作的着眼点转到小说上来。
她说:“想来咱们的生活适宜用小说表现。
不必再枉费心血去强摘诗的苦果子了,咱们改写小说!”于是三姐妹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聘神思妙笔。
⑥夏洛蒂以自己为原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简爱》。
她和妹妹们怀着一样强烈的愿望和急切的心情,要把在诗的迷途上失去的时间、精力抢回来。
三姐妹以罕见的精神毅力,争分夺妙,孜孜不倦地写作着,她们走路、干活、会亲友,都带着铅笔、本子,随时随地把脑子里闪现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⑦她们的路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一年后,夏洛蒂的《简爱》出版了。
小说一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引起评论界的广泛重视。
几乎同时,艾米莉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安恩的长篇小说《艾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同样获得极大的成功。
三姐妹同时脱颖而出,震动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盛事。
1、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沉重的打击只能使弱者低头叹息。
”这句话中“沉重的打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作用是__ _______。
(2)“三妹妹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聘神思妙笔。
”这“荆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新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
”这句话描写了夏洛蒂的__________和动作,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举动体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
2.短文分成了三段,请你概括后两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洛蒂·勃朗特在奋斗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逆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勃朗特姐妹的成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节课预习
1、下节课主题:《如何美化自己的语言》
2、预习作业:
请比较下面两个作文片段,看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①我们班共54人,37个男生,17个女生。
男女生之间总有一段距离。
要是哪个男生敢和女生说几句话,准会被其他男生取笑,甚至给你编上一段故事,说你和女生关系如何复杂。
②我们班谦谦君子37人,娇娇淑女17人。
在这“37”与“17”之间有一条无形的“三八线”。
要是哪位男生擅闯“禁区”,准会被“37分之36”的男同胞挤眉弄眼,甚至眨眼间就会炒出一则“爆炸性新闻”,给你侃出一段比函数还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