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温故知新法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运用温故知新法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呢
第1篇:如何运用温故知新法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呢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
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
“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
“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
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
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8大方法与技巧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
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兵顿弊而*日以安于佚乐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兵顿弊”就是“*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词*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根据词*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良将劲*守要害之处
c,变姓名,诡踪迹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
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为“隐蔽”。
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
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语言文字运用导学案: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课题: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一)
语言文字运用导学学案主备:李文增复备: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
2、能够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解读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例谈
(一)、语境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文中的特定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
(1)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玩味(2007广东卷)
(2)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2007广东卷)
(3)(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b“将兵”:将领和士兵(2002全国题)
2、利用对称结构推断法
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
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
同时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行旅:旅行,游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关于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一、词*分析法
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词*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
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二、语境推断法
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
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
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却已经上船离开了。
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
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
三、比较推断法
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
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
②睥睨,故久立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用呢字如何组词
一、呢组词
【精选组词列表】:呕呢、呢子、呢羽、呢呢、枣呢、着呢、花呢、线呢、呢绒、呢喃、粗呢、毛呢、凉爽呢、礼服呢、海*呢、哆罗呢、制服呢、嘛呢轮、嘛呢旗、马裤呢、嘛呢堆、华达呢、念念呢呢、呢喃细语、呢呢痴痴、麦尔登呢、小蓝呢轿子
二、呢的拼音、呢的组词及词对应的注释和呢的繁体字和呢的qq 繁体字
【呢的拼音】:ní
【呢繁体字和qq繁体字】:呢→繁体字为:呢→qq繁体字为:迡
三、呢字的含义及相关资料
【呢字的含义】:(1)(助)用在疑问句(特指问、选择问、正
反问)的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这个道理在哪儿~?|你学提琴~;还是学钢琴~?|他们都有任务了;我~?
(2)(助)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动作或情况正在继续:她在井边打水~|别走了;外面下着雨~。
(3)(助)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多对举):如今~;可比往年强多了|喜欢~就买下;不喜欢~;就别买。
【呢字的相关资料】:
部首:口部外笔画:5总笔画:8
五笔86:knxn五笔98:knxn仓颉:rsp
笔顺编号:25151335四角号码:67012unicode:cjk统一汉字u5462
四、呢组词的发散思维组词法(分别以呢字开头、呢字在中间和呢字在结尾的组词)
『呢』字在开头的词语
呢喃,呢喃细语,呢呢,呢呢痴痴,呢绒,呢羽,呢子
『呢』字在中间的词语
緑呢大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学目标
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
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
再如: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购:悬赏捉拿?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
璐:美玉?
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文言文虚词用法推断妙招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
“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文言实词知的用法
文言翻译zhī
(1)<动词>知道;了解。
《察今》:“故察己则可以~人。
”
(2)<动词>认识;识别。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
(3)<名>知觉;感觉。
《庖丁解牛》:“官~止而神欲行。
”
(4)<动词>感到;觉得。
《惠崇<春*晚景>》:“春*水暖鸭先~。
”
(5)<动词>交好;相亲。
《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叔孙于
齐。
”
(6)<名>交情。
《报任安书》:“绝宾客之~。
”
(7)<名>朋友。
鲍照《鲍参*集-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
”
(8)<动词>主持。
《国语-赵语》:“吾与之共~赵国之政。
”
zhì
通“智”。
智慧;聪明。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
[知遇]得到赏识和重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高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
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a。
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如08年高考卷全国卷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a。
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
未完,继续阅读 >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