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闻 课

合集下载

改进地方高校新闻写作课的思考

改进地方高校新闻写作课的思考

写 、 能拍 ”“ 适合 广 电媒 体 的需 要” 。 不 、不 等
为 了 使 广 电 专 业 的毕 业 生 能 在 激 烈
心 , 讲 多 练 , 闻 写 作 技 能 才 会 取 得 实 精 新 际进 展 。 目前 地 方 高 校 的 新 闻 写作 课 普 但
遍 存 在 着 重 知 识 讲 授 、轻 实 践 训 练 的 问
新 闻 写 作 的实 践 训 练 应 包 括 案 例 学
习和 写 作 实 践 。 例 学 习 一般 由任 课 教 师 案 组 织 进 行 . 教 师 为 配合 相 关 的 文 体 知 识 即 讲 授 , 取 已发 表 的 新 闻 稿 件 。 学 生 进 选 与 行 深 入 的 评 析 , 摩 、 考 写 作 过 程 和 思 揣 思
学 程 序 , 课 时 间不 问 断地 满 堂 灌 输 与 新 上
闻写 作 相 关 的 各 种 理 论 知识 . 视 了实 践 忽 训 练 对 于 新 闻 写 作 技 能 培 养 的 重 要性 。 课
程 教 授 的 重 心 几 乎 完 全 集 中 在 课 堂 讲 授
上 , 讲 不 练 . 学 方 法 与 教 学 手 段 积 弊 光 教
题。
较 深 。 在 讲授 理论 的过 程 中 。 师 很 少 结 教 合新闻案例 , 往就理论讲理论 , 象 、 往 抽 空 洞 。 在满 堂灌 思 想 的指 导 下 , 生 的 写 作 学
实践 一 般 鲜 有 见到 , 应 地 教 师 对 于 学 生 相 写 作 实 践 的组 织 、 导 . 实 践 成 果 的批 指 对 阅 、 价 也 就 少 之 又 少 了。 因 此 课 堂 教 学 评
第 一 线 一 般 都 是 执 行 注 入 式 、 绎 式 的教 演

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教案

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教案

欣赏新课文,走进新生活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欣赏课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讲说自己小时候对新书的向往的故事。

激发孩子爱书的情感。

闻闻书香总结:孩子们,就是这本薄薄的书,将陪伴我们整整一个学期,他是我们最好的伙伴,与我们形影不离。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吧。

二、欣赏课文多媒体展示目录1.习惯篇过渡: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将是本学期我们重点要培养的习惯。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同学是怎样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

(1).欣赏习惯的课件(2)说说他们做的怎样?你有什么想法?2.写景篇(1)出示目录《秋游》、《乡下孩子》、《云房子》、《夕阳真美》(2)欣赏相关动画(3)欣赏乡下孩子配乐朗读。

(4)学生试着自己赏读以上任一篇课文。

3.诗篇(1)出示目录《登鹳雀楼》、《青松》、《一株紫丁香》、《水乡歌》(2)欣赏配乐朗读(3).学生试读任何一篇指明读,全班欣赏。

4.写人篇(1)出示目录《要好好学字》、《朱德的扁单》、《大禹治水》、《梅兰芳学艺》(2)看动画,说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5童话篇(1)出示目录《小动物过冬》、《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2)看动画(3)选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给同学讲一讲。

三、走进新生活过渡:刚才大家欣赏了我们的新课本,就是这位朋友将引领我们走进新学期,走进新生活。

你打算怎样与我们的这位新朋友交往?怎样不辜负新朋友对我们的期望呢?1.学生说说自己新学期的打算。

谈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和疑虑。

2.教师相机指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并注意用语言鼓励学生,帮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四、总结同学们已经与新课本交上了朋友,希望你们在新的学期里有新的气象。

用更大的进步来回报关心我们的父母和老师。

何庆梅。

第二课 闻き取り1~6

第二课 闻き取り1~6

第二课聞き取り1姓名:侯艾琳中山:王さん、この店、面白そう。

入ってみましょうか。

王:そうですね。

案外いいプレゼントが見つかるかもしれないし。

店員:いらしゃいません。

何かお探しでしょうか。

王:友達の誕生日プレゼントを探しているんですけど。

店員:お友達は男性のかたですか。

女性のかたですか。

王:女性です。

店員:それでしたら。

この犬のぬいぐるみなんかはどうですか。

王:あ、これ可愛い。

本物の犬いたい。

中山:本当だ。

かわいい子犬、うちのミーヤにそっくり。

王:これにしましょうか。

中山:でも、犬よりこっちのくまがよくない。

ベージュ色もなかなか可愛いし。

王:そういえば。

茶色よりベージュのほうが可愛いですね。

中山:でしょう。

王:でも、ちょっと高くないですか。

それに、田中さって戌年らしですよ。

中山:そうなんですか。

じゃ、さっきの犬のほうがぴったりですよね。

やすいし、やっぱりそっちにしましょうか。

王:うん、そうしまょう。

すみません。

これをおねかいします。

店員:かしこまりました。

聞き取り2店員:いらっしゃいませ。

中山:あの、友達の誕生日にスカーフをおくろうと思うんですが。

何にかお勧めがありませんか。

中山:さようでございますか。

店員:ごきぼうのブランどがございますか。

中山:メーカーなどは、別にいいんですけど、3000円ぐらいのを探しています。

店員:3000円前後ですと、こちらは辺りはいかがですか。

中山:種類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すね。

友達は青経がにあうので、このへんのものかな。

生地はシルクですか。

店員:ええ、こちらはシルク100パーセントです、お友達の誕生日のプレゼントとしてはとてもいいと思いますよ。

中山:王さん、これどうですか。

王:ええ、かわいいけど、紺色よりもっと明るい色のほうがよくない。

こっちのみずいろなんかどう。

中山:そうですね。

じゃ、こちのしよう。

すみません、これお願いします。

店員:かしこまりました、こちらただいまセール中でございまして、一枚2998円ところを、二枚5000円とお得になっておりますが、いかがでしょう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思考新课改 感受新课改——广东行之一:高中新课程实施与管理、选课指导见闻

思考新课改 感受新课改——广东行之一:高中新课程实施与管理、选课指导见闻
课 程
2 0 年 秋 季我 省 将 进 入 高 中 新课 程 ,一 场 意 义 深 06
后 顺 序和 预 测 学 生 的 修读 情 况 ,在 上 学年 结束 前 就 提
出的 ( 学 年 各 学 科 必 修 课 、选 修 课 开 设 方 案 及 课 程 本
远 的 课程 改革 正 在 悄 悄地 走 近我 们 。 广 东 、 山东 、 南 海
该 校 新 课 程 开 设 方案 、选 课 指 导 方案 、学 科 课 程 说 明 与 选 课 指 导 ,对 学生 选 课 提供 了建 议 、 指 导 和 咨 询服 务 ;每 个 教 师都 必须 承 担 学 生选 课 的指 导 任 务 ,学 生 根 据 自 己的 意愿 和 学 校 课 程 方 案 自主 选 课 ,填 写 “ 高 中课 程 修 习计 划表 ” 为 了加 强选 课 的 指 导 工 作 ,该 。 校 还 通 过 心理 测 试 等 多 种 方 式 帮助 学 生 更 好地 了解 自 己的 兴 趣 爱好 、个 性 特 征 、发 展 趋 向 ,以理 性 的 心态
课 指 导 小 组 、学 分 认 定 小 组 、教 研 指 导 小 组— — 学科
深 期 中 学— — 选 课 、 编 班 井然 有 序 I
我 们 踏 进 省 一 级 达 标 校 深 圳 中学 ,立 刻 被 坐 落 在 教 学 楼 前 的 两排 橱 窗 所 吸 引 ,上 面 张 贴 着 高 一 、 高 二 年 级 学 生 选 课 的 公告 , 内容 有学 生姓 名 、 在 班 级 、 所
行政 班 与 教 学 班 共 存。 随 着 课 改 的 实施 ,学 校 已经 建 立 了 “ 主任 制 ”和 “ 师 制 ”相 结 合 的 班 级 管 理 新 班 导
验, 一年 多 来 他们 的收 获如 何 呢 ?为 此 , 建省 第 一 、 福 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闻两则课件 (共18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闻两则课件 (共18张PPT)

带着问题去阅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 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你所知道 的著名通讯社有哪些?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 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 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 国)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
斯) 路透社(英国) 法新社(法国) 共同社 (日本)
作者对渡江和战斗的情景没有详细写,这体现 了消息的什么特点?试加以分析。
简洁(言简意赅,不到200字,但要素齐全, 结构完整)、明了(叙述层次清楚,分3层)、 生动(用4字句形象再现战斗情景)。
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 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 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 英雄式的战斗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 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 (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 要素”。
(3)准确简洁性。
领读课文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 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 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 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 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 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分析课文
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是全文的“眼睛”,分为主标、引标、副标。标题有简洁、概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语 文 教 育 先 锋
3广泛搜集新闻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 . 资料进行核实 、筛选 、提炼 ,做到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
(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 ,开设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 英 国著名 媒 介素 养教 育学 者 莱 恩 ・ 马斯 特曼 指 出 : “ 媒介教育重在积极参 与,进 而推动教学方法更加开放 和 民主。媒介教育鼓励学生对 自己的学习行为发挥更多的主 能动地创 造新 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 目标。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重视合作 、 寻、重述 、质 探


作为选修课程 的 《 闻阅读与实践》 新 ,其 目的和意义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 , 让学生了解新 闻这种文体的
特点以及它的多种传媒形式 ; 其次 ,从人文性与工具性两 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 、 综合的语文素养 ;再次 ,引导学 生关 心社会 ,关注身边 的生活及其发展 变化 ,积极 交流 , 以期在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有所裨益 ;最后,指导学生
新闻)半小时
引” “ 阅读” “ 实践”三个部分 ,这就告诉我们 ,不仅要
为适应新课改 的形势 ,我校大力加强硬件建设 ,配置
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 的能力 , 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
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i 2 ] 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
生成的 、整合 的、实践的课程观。I 在新课程改革 的理念
了一系列先进的新闻媒介设施——图书 、报刊、电影 、电 视 、广播 、网络 ……尤其是今 年 ,学校更 是加大 投资力 度 ,在校 园安装了大屏幕 ,在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媒体教 学设备 。这 一切为我校 的媒介 素养教 育提供 了良好的环 境 ,学生可以利用媒介强大的资源优势 ,整合媒介 素养教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7课《闻和尝》教案(2024秋)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第二单元第7课《闻和尝》教案(2024秋)

7.闻和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闻”和“尝”是科学观察中的两种重要方法,能够安全、正确地使用嗅觉和味觉来感知物体的气味和味道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嗅觉和味觉进行科学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描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观察有方法》的第四课时,主题为《闻和尝》。

在前三课时分别学习了“看一看”、“听一听”和“摸一摸”之后,本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观察手段,将观察范围扩展至嗅觉和味觉。

通过“闻”和“尝”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物体的气味和味道特征,从而加深对物体世界的认识。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嗅觉和味觉感知能力,能够通过鼻子闻出不同的气味,通过嘴巴尝出不同的味道。

然而,他们对于如何安全、正确地使用嗅觉和味觉进行科学观察还缺乏了解。

因此,本课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安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闻”和“尝”的方法,并培养他们尊重科学、保护自身安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闻”和“尝”这两种科学观察方法,能够安全、正确地使用嗅觉和味觉来感知物体的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准确描述物体气味和味道特征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认识到“尝”这一方法在科学观察中的局限性,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并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手持一个装满不同气味物品的袋子)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神秘的小礼物,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和气味。

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是什么?但是,在我们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学习两种新的观察方法——“闻”和“尝”。

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兴奋地)准备好了!(二)讲授新知,学习闻和尝的方法1.学习“闻”的方法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如何正确地“闻”。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新定位:从作文走向表达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新定位:从作文走向表达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新定位:从作文走向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作文”定位为“表达”,在课程总目标中阐述为“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并将这种能力贯穿于阅读、探究、审美和跨学科学习中;学段要求也不见“写话”“习作”“写作”的名称,取而代之的是“表达”,同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上,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六个任务群都有关于表达的要求,其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对“表达”要求的综合表述,呼应新课标所明确的语文课程性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

正确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的定位,是教好统编教材习作的前提,是开展作文教学改革探索的立足点和关键点。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阶段要求及课程教学建议等表述中用“表达”取代“写话”“习作”“写作”,意味着关于作文教学的定位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作文教学的定位需要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要强化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借助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语言文字来连接学习,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思考,连接自我。

意味着作文教学走向真实的写作,要立足真实的写作任务,要经历“动态的、生成的、改造的、探究的”过程,写作成为“一种提示、协助、解决问题的手段”,成为一种学会学习的工具;意味着作文课程要“回归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交际语境”“培养学生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书面交际能力”。

实践环节: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创新的突破口

实践环节: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创新的突破口
养 的新 闻写 作课 程 教 学 , 教 在
直 接 关 系 到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培 也 对 新 闻 写 作 的教 学 和 应 用 化 转 变 。新 闻 写 作 已 突 破 原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提 出 了新 的 要 有 的 消 息 和 通 讯 的 狭 窄 范 学理 念 、 教学 设计 、 教学 内容 和 求 。
争 园 鸣地

实践环节 : 新闻写作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创新的突破口
本文 为广 东省 本科 高等教 育教 学改革 立 项项 目《 以提 升 人 才竞 争 力 为重 点 的新 闻 传播 实践教 学模 式改 革 与探 索》 的研 究成 果之 一 , 目编号 为B J Y 2 0 0 6 项 K G B 082 。
畴 ,对 消 息 功 能 的重 组 和 延 借 鉴 和 对 边 缘 性 文 体 的 大 胆
方 法等 方 面 均有 不 小 的 差距 。
仅 关 系 到 课 程 教 学 如 何 与 时 俱进 , 也关 系到新 闻专 业 人 才 新 闻写 作课 程 新 的教 学 理 念 ,
首先 , 闻报 道 理 念 逐 渐 伸 ,对 西 方 报 纸 文 体 的 充 分 新
取 得 良好 的 新 闻效 应 和 市 场 样 本 ,也 对 新 闻写 作 教 学 内 效 应 。 就 是 说新 闻报 道 的职 容 的 传 统格 局 提 出 了挑 战 。 也 第三 , 闻报 道 重 点 由把 新
N WS WRTN 2 1. 8 E & IIG 00 5 3 0
■ 张晋升


更 新 闻写 作 能 力 在 新 闻 专 国媒 体 的 新 闻 改 革 主要 是 通 的规 定 动 作 , 重 要 的是 稿 件 业 人 才 培 养 中 占有 重 要 的 地 过 新 闻业 务 层 面 的 改 革 发 起 如 何 更 好 地 体 现 版 面 效 果 和 位 , 生能 否 具 备较 强 的写 作 学 的 , 以方 法性 的手 段 推 动 报 读 者 效 应 , 则 记 者写 稿 花 再 即 否 多 的 功 夫 也 可 能 不 能 产 生 效 其 次 .新 闻 报 道 体 裁 逐

《新闻摄影》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教学法在新闻摄影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摄影》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教学法在新闻摄影教学中的应用

7 7-
张 睿 《 闻 摄 影》 程 实践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新 课

二 、 目教 学 法 实 施 应 具 备 的 条 件 项 项 目教 学 法 提 倡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 师 为 辅 助 . 学 生 教 以
其 中 “ 元 制 ” 职 业 实 践 活 动 为 核 心 组 织 必 要 的 知 识 和 双 以 技 能 .ME ” 以 技 能 分 解 为 框 架 构 建 模 块 及 模 块 组 合 . “ S “ B ” 能 力 分 析 为 依 据 组 建 模 块 . 本 质 在 于 教 学 内 容 CE以 其
上 , 以 一 则 实 例 介 绍 项 目 教 学 法 。 首 先 由 学 生 在 现 实 中 曾
选 取 一个 “ 一 座桥 ” 造 的项 目 . 组 对 项 目进 行 讨 论 . 写 分 并 出 各 自 的 计 划 书 : 着 正 式 实 施 项 目— — 利 用 一 种 被 称 为 接 “ 就 一 代 工 程 师 伟 业 ” “ 鱼 ” 型 拼 装 桥 梁 : 后 演 示 造 的 慧 模 然
项 目教 学 法 萌 芽 于 欧 洲 的 劳 动 教 育 思 想 . 早 的 雏 形 最 是 1 8世 纪 欧 洲 的 工 读 教 育 和 1 9世 纪 美 国 的 合 作 教 育 . 经 过发展 到 2 0世 纪 中后 期 逐 渐 趋 于 完 善 。并 成 为 一 种 重 要
的 理 论 思 潮
的 取 舍 决 定 于 职 业 岗位 对 从 业 者 的 要 求
在 项 目实 践 中发 现 知 识 、 决 问题 、 高 职 业 技 能 为 根 本 。 解 提
缺 少 有 机 的 联 系 . 乏 对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的 培 养 . 且 没 有 缺 并

澳大利亚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澳大利亚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

3 尔 皇 理 学 (a  ̄ (e srfr .化 究 实 (l eti & . 本 家 工 院R l 墨 o y t  ̄t ti 1 研 与 践cI ue ht eoAsn 文 a uu Sds r
Mbr Itu 0 eon nit f lue ste C uci) o nao  ̄i n t lniy enoJ cog
m t 、
比如 ,0 2年 8月昆士兰州当地最 有影 响的报纸《 20 信使 邮报》T eC uir Ma )口 曾报道一名原著 民男子酒后 袭 ( h o r — i ,I e l
击 一 名 白人 妇 女 , 其 重 伤 住 院 。报 道 还 配 有 一 幅 照 片 , 名 使 那
日益 引起 人 们 的重 视 。
本, “ 从 广告商在推销什 么” “ 、广告商是如何 吸 引消 费者的” 、
本 文 以澳 大 利 亚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h o t “ 会 购 买 这种 商 品 ” “ 是 广 告 的 受 益 者 ” “ 告 内容 有 无 teP s— 谁 、谁 、广
2 0世纪六十年代初 , 拿大 电子媒介 中充斥着大量不健 加
源于加 拿大的一门学科 , 其初衷是培养 中小学生对媒 介信息 康 的商业广 告和流行歌 曲,给青 少年带来诸 多负面影响 , 引
的思 辨 能 力。经 过 五 十 多 年 发 展 , 国 、 拿 大 、 色列 、 大 发 了教 育 学 界 的 关注 。由此 在 中 小 学 推 广 和 普 及 媒 介 素 养 教 英 加 以 澳 通 提 利 亚、 西兰等 起步较 早的 国家 , 新 已形 成 相 对 成 熟 的 教 育 体 育 , 过 培 养 青 少 年 解 读 和 制作 媒 介 信 息 的 能 力 , 高 其 抵 免 。 让 系。进 入二十一世纪 , 伴随着数字媒体 的高速发展 ,视 觉素 御 垃 圾 信 息 的 “ 疫 力 ” 比 如 , 家 长 陪着 孩 子 们 一 起 看 电 “ 然 让 养 ” “ 技 素 养 ” “ 文 化 媒 介 素 养 ” 新 兴 学科 相 继 出 现 , 视 , 后 共 同讨 论 ; 孩 子 们 分析 同 一 种 商 品 广 告 的 多 种 版 、科 与 跨 等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研究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研究
Ma . 2 1 y 。0 2
新 媒 介 环 境 下 新 闻采 写 课 程 改 革 研 究
任 占文 ,眭 海 霞
(. 1 中北大 学 新 闻传播 系 太原 0 0 5 ;. 3 0 1 2 成都 市经济发展 研 究 院, 成都 60 7) 1 0 2
摘 要 : 目前 新 媒 体 对 新 闻采 写 的 冲 击 主要 来 自两 个 方 面 : 介 融合 的 加 速 和 移 动 互联 网的 崛 起 。媒 介 媒
第 2卷 第3 0 期
21 0 2年 5月
成 都理工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URN HE D UNI RST FTE HNO O O AL OFC NG U VE I Y O C L GY{oil c n e} S c i cs aS e
V 1 0 o3 o 2 N . .
作 者 简 介 : 占文 ( 9 9 , , 原 人 , 师 , 究方 向 为传 播 基 础 理 论 与 新 闻 采 写 ; 任 17 一) 男 太 讲 研 眭海 霞 ( 9 9 )女 , 1 7 一 , 山西 昔 阳人 , 研 究 方 向 为 文 化 产 业 、 闻传 播 与媒 介 管 理 。 新
分布情 况 如 图 1所示 。
就广 播 电视 新 闻 学教 学点 数 量 而 言 , 点 大学 重 约 占总数 的 1 . , 9 4 普通 大 学 约 占总 数 的 5 . , 77
独 立学 院 和 民办 大学 约 占总数 的 2 . , 布情 况 27 分
如 图 2所 示 。
由表 1可知 , 就新 闻学教学 点数 量而 言 , 重点 大 学 约 占 总 数 的 1 .9 , 通 大 学 约 占 总 数 的 9 普
5 . , 立 学 院 和 民 办大 学 约 占 总数 的 2 . , 1 7, 独 9 6 8 4/ 9 5

新闻史课运用问题教学法探析

新闻史课运用问题教学法探析

教训 . 帮 助 学 生深 刻地 认 识 过 去 和它 与现 在 的 联 系 , 而提 能 从 高 对 社 会环 境 的 认识 和分 析 判 断 能 力 .以及 对 社会 发 展 的预 测 能 力 。 这一 能 力 是 当代 新 闻从 业 人 员最 为重 视 的 。 而 新媒 体 时 代 , 体 之 间竞 争 激 烈 , 逐 于 深 度 报 道 。 题 意 识 也 成 为 媒 角 问 记 者 的必 备 素质 。 闻史 课 是 培养 学 生 问题 意 识 的有 利 平 台 , 新 问 题 产 生 于 差 异 . 异 在 于 比较 , 差 比较 又 是 历 史 研 究 最 基 本 、 最 重要 的方 法 。今 天 的新 闻 就 是 明天 的 历史 。 以在 新 闻史 课 所 上 培养 学 生 的 问题 意 识 显得 尤 为 重要 在 新 闻 教育 改 革 重 综 合 、 实 用 的 主流 形 势 下 , 提 高新 重 要 闻史 课 程 地位 , 养学 生 的问 题 意 识 . 有 效 的 办法 就 是 采用 培 最 问题 教 学 法 。 研究 表 明 , 问的 艺术 和 问 题 的质 量 可 以直 接影 提 响课 堂 教学 质 量 好 的 提 问可 以调 动和 拓 展 学生 的思 维 . 引导 学 生 积 极参 与 到 新 闻 史 教学 中来 .与 教 师共 同完 成 新 闻史 教 学 的任 务 。 三 . 闻史 运 用 问题 教 学 法 应 注意 的 问题 新 ( ) 计 问题 要 科 学。 一 设 科 学 设 计 问 题 是 问题 教 学 法 中最 重要 的一 环 .而且 贯 穿 始 终 。爱 因斯 坦 曾指 出 : 提 出一 个 问题 往 往 比解 决 一个 问题 “ 更 重要 ” 问大 有 学 问 , 师要 深 入 钻研 教 材 . 提 教 了解 学生 的实 际情 况 , 以设 计 出 带 动全 局 的 问题 来 推 进教 学 。 设 计 问 题要 达 到 科 学 的要 求 。首 先 , 针对 教 学 的重 点 难 要 点 设 计 问 题 , 之成 为 突破 教 学 重 点 难点 的切 入 点 。其 次 , 使 要 结 合 学 生 的知 识 水 平 和 接受 能力 来 设 计 问 题 , 问题 难 易适 中 。 学 新 闻 史 的学 生 都 学 过 历史 , 结 合 学科 1身 特 点 的基 础 上 。 在 3 定 要 从 学生 现 有 历史 知 识 掌握 出发 科 学 、 理设 置 问 题 。 合 最 后 , 题 表 述 要 清 晰 , 提 问 题 题 意 要 通 俗 易 懂 . 学 生 准 确 问 所 使 理解。 如 : 例 中国新 闻事 业 的 滥觞 是 什 么 ? 个 问题 虽 然 简短 , 这 但 学 生不 好 回答 。 如果 把 “ 觞 ” 为 “ 头 ” 问题 就 清楚 了。 滥 改 源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气味告诉我们》教案(2024秋)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气味告诉我们》教案(2024秋)

4.气味告诉我们【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用闻气味的方法来观察物体,知道鼻子也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物体的特征。

本课的活动主要分为两个:1.闻一闻橘子皮、花椒、洋葱、大蒜的气味,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汇来描述气味特征(如刺鼻、清香等),了解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气味。

2.将这些物体装入封口的布袋中,用闻的方法辨别物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发现仅靠鼻子这种感觉器官难以正确辨别物品,从而提出还需要用舌等感觉器官来帮忙。

研讨活动环节提出了“通过闻气味,我们都判断对了吗”“除了眼睛,如果还可以选择一种感觉器官帮忙,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两个问题,这些既是对两个探究活动的总结,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单靠一种感觉器官,往往很难全面观察物体,只有更多的感官参与,才能更加全面观察物体的特征。

拓展部分其实是生活中的应用,把上课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辨别生活中的水果等物品,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热情。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尤其是《游戏中观察》一课的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我们需要借助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信息,判断事物,同样也可以通过其他感官来判断事物。

在学习的方法迁移上,学生的学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借助感官描述事物的特征是学生的难点,尤其对于低段的孩子,一下子很难用具体的形容词进行描述。

根据调研,很多学生经常这样描述:“像橘子的味道”、“是苹果的气味”、“有点像香蕉的气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词汇来描述事物的特征。

所以,本课教学中,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和词汇来描述气味特征。

【学习目标】1.通过闻物品气味的活动,知道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气味。

2.通过装袋辨物的活动,发现依靠单一嗅觉也能帮助我们分辨物品。

3.记录并分析装袋辨物的观察结果,知道单一感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到多感官参与能更准确地获得信息。

4.通过运用味觉辨别水果的拓展活动,知道其他感官也可以辨别物品,激发继续探究的热情。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闻和尝》教学课件(2024秋)

小学科学新青岛版六三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闻和尝》教学课件(2024秋)

探究·实践 活动2 保护鼻子和舌头的方法
饭后要漱口
回顾反思
用鼻子闻出多种气味,用舌头尝出多种味道,就是利用 闻和尝的方法观察。
拓展·迁移 记录校园的花的特点
在校园里看一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味。用自己的方法 记录下来。
勒杜鹃(三角梅)
玉兰
狗能闻出极微弱的气味,我们 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点来做些 什么?
7
我们是怎样知道饭菜味道的?
探究·实践 活动1 了解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我们的鼻子和舌头是什么样子的?
闻一闻,有什么发现?
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 通过鼻子,我们可以闻到物体的气味。
闭着眼睛时,你怎样 区分是哪一种饮料?
尝一尝,有什么发现?
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 通过舌头,我们可以尝出酸、甜、咸、苦等味道。

基于OBE理念的法治新闻报道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基于OBE理念的法治新闻报道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2023年第7期 总第122期基于OBE理念的法治新闻报道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毕立群[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中提出要变“水课”为“金课”。

法治新闻报道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课堂与社会脱节等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OBE理念与法治新闻报道课程大纲要求高度契合。

因此,文章基于OBE理念,通过优化法治新闻报道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等,分析OBE理念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法治新闻报道课程;OBE理念;教学实践一、OBE理念的兴起与国内高等教育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中提出要变“水课”为“金课”。

2018年8月至9月,教育部相继印发《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强调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1]。

自从新闻学学科在中国诞生以来,“新闻无学”的认知和争议始终贯穿于百年学科史的发展历程中,并深刻影响中国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走向[2]。

新闻学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针对性强的综合性跨学科新闻学课程,如法治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体育娱乐新闻报导等课程,因为其中的跨学科知识属于初级知识层次,缺乏理论深度,所以一直不被高年级新闻学专业学生重视,课程教学效果一般。

针对新闻学专业高年级综合性新闻学课程的教学困境,高校必须革新教学方式,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闻来闻去说课

闻来闻去说课

活动过程:
在开始部分通过回顾大书,梳理故事帮助幼儿复习和 回忆故事内容,通过谈话、提问和带领幼儿朗读的方式来 帮助幼儿熟悉读本.比如:这个读本中讲了一个关于谁的 故事?妮妮是怎么得到这只小狗的?妮妮喜欢这只小狗吗 为什么?等问题来串联整个故事.
基本部分的重点是带孩子学习”1213”形式的叠词,通 过教师用身体表演叠词从而来引导幼儿学习和创编”谁在 什么地方,什么来什么去”的叠词句型,在整个学习的过程 中融入了RAP节奏,更能激发幼儿的创编欲望,增加学习 的趣味性,也充分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本节课我也大胆的把rap的说唱形式融入到了教学中,rap 形式新颖有趣,紧跟时尚脚步,深得孩子们的喜爱。由于嘻 哈曲风本来就以有节奏的说唱为主,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 兴趣,孩子们被这种形式而吸引,非常愿意跟着节奏来念,来 创编,每个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等都能够得到 较好的发展。
活动目标:
最后在幼儿表演自己创编的RAP说唱中结 本次活动.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所在, 也是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它既可以让整节课 发展得比较完整,又可以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 并能让幼儿在表演中充分地抒发他们的快乐情感 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活动延伸:
孩子们在经过第一、二两个阶段的学习 之后,在后面的活动中可给幼儿提供更多有 关态度转变方面的故事,请幼儿分析故事中 态度转变的原因和过程,如《森林里来了个 陌生人》。
1、初步了解”1213”的叠词形式,并能大胆的 进行表述;
2、感知RAP的说唱形式,并能用肢体的语言 来进行表达;
3、乐意参与创编活动,并体验创1213”的叠词,并能进行句式的创编
难点:感知RAP的说唱形式,并能用肢体的语言来 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初中新见闻作文

初中新见闻作文

初中新见闻作文
哎呀呀,上了初中可真是不一样啦!我就给你们讲讲我在初中遇到的一件超级搞笑的事儿吧。

那天,我们正在上生物课。

生物老师是个挺有趣的老头儿,课也讲得生动。

突然,一只小麻雀不知道从哪里飞进了教室,就在教室里扑棱棱地飞呀飞。

这可把我们这些学生给兴奋坏了,一个个都不听课了,盯着那小麻雀看。

那小麻雀也不怕人,就在教室里横冲直撞的。

老师一开始还想维持秩序,让我们好好听课,可他自己看着那小麻雀也忍不住笑了。

只见那小麻雀一会儿飞到黑板上,一会儿又飞到灯管上,一会儿又在同学们头顶上盘旋。

有个调皮的同学还想去抓它,结果扑了个空,自己还摔了一跤,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最后,还是老师打开窗户,把小麻雀给“请”了出去。

这一堂课呀,就因为这只小麻雀变得超级有趣,大家都觉得特别好玩。

初中的生活真是充满了各种新奇有趣的事情呀,这只是其中之一呢。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好玩的见闻等着我去发现,嘿嘿,真是期待呀!。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9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9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9篇)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通过9月20日半天的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

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

下面是我这次培训的一些学习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初中语文古诗词篇三【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相关新闻
• (1) 早年,美国有个猫王,当红歌手。有本书声称,猫王 曾坐私家豪华飞机,飞到纽约就为买只热狗。而美国那边的诺奖 获得者,数量有点多,其待遇与猫王之差,远远大于屠呦呦与黄 晓明——至今为止,许多美国大学为诺奖获得者唯一的优待,是 在停车场有个固定车位,还没获诺奖的诸大师诸学者,还得红着 眼睛去抢车位。 • 更有意思的是,当猫王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美国一位红衣主 教发表讲话,提醒人们警惕在一部分美国青少年中正蔓延着一种 新的信仰。他说,这种信仰崇尚粗鲁、无礼、非道德和堕落,还 说猫王道德不良。 • 但结果如何呢?美国人硬是自由散漫漫,主教大人的讲话, 也敢当成个屁放。居然没有严打猫王,而其后的诺奖获得者,仍 然是络绎不绝。
新闻课
——走进红尘滚滚
金钱PK荣誉,孰轻孰重?
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
• •
• • •
• • •
近期媒体关注有两大人物:屠呦呦,黄晓明。 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 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黄晓明,结婚。 但两人的差别让我感慨良多! 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的婚礼,铺 天盖地全是后者消息的时候,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 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让我不禁以为难道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不是屠,而是黄吗? 当黄晓明婚礼因参加的大牌太多,导致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几 近瘫痪,婚礼现场比诺贝尔颁奖典礼都要隆重的时候。
• •



• • •
当欧美的孩子,在假期去博物馆、去参加科普 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却在看《中国好声音》, 去听各种演唱会,去机场追星!
这样的价值观怎么能有竞争力?! 记得小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后理想是什么? 十个同学有九个骄傲的回答:“科学家!” 希望不要有一天,十个小学生有九个骄傲的回 答:“大明星!”
物欲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 其满足诚然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与生命的快乐比, 它太浅,与精神的快乐比,它太低。
• •

看见那些永远在名利场上操心操劳的人,我常常 心生怜悯,我对自己说:他们因为不知道世上还有好 得多的东西,所以才会把金钱、权力、名声这些次要 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


让我不禁以为难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演艺圈推动的 吗?
当黄晓明挥金如土,婚礼奢华,费用达两亿的时候,而诺 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 客厅,所获报酬远比不得baby一季跑男的收入。 这真的不会让年轻人以为读书并没有什么用吗?


当屠呦呦以身试药,历尽坎坷,若未获诺奖,必终身默 默无闻;即使得奖,带来的是争论,更被某些人吐槽的时候, 黄晓明的婚礼带来的却是全国围观,全民羡慕,更被尊为典范。 我不敢想象,多少勤恳努力的人会受到多大的价值观上的 伤害。
演员或者明星的工作意义在于让人通过 影视音乐作品获得愉悦享受,而科学家的工 作则在于解开人类的诸多未解之谜,这两者 既无可比性,也不存在一方“压制”了另一 方就是社会进步或者退步的说法。 本来就分工不同,黄晓明是娱乐圈生态, 屠呦呦是科学家生态,各有逻辑和游戏规则, 其价值和意义都无可比性。简单地pk会混淆 视听,只会输出更为消极的情绪。 ——朱白 娱评人

当一位挥金如土的演员极尽奢靡办一场奢华的婚礼秀,费 用两亿的时候,而诺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 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屠呦呦穷其一生所获报酬竟然不如 baby一季跑男的收入。这种巨大的反差与价值观的扭曲,进 一步的放大了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奢靡的思 想毒瘤。如果社会让这种风气裹挟任凭民众在娱乐致死中狂欢, 我们靠什么去复兴中华的梦想? 当开创中国自然科学先河,意义不亚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的事件却比不上两个艺人的一场婚礼的时候。难道中国梦要落 到“戏子”身上吗?黄晓明作为一名知名的艺人,断不能要求 他能有屠呦呦一样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但是最起码不应把自 己的婚礼搞成奢靡之风危害社会风尚。
• 金钱PK荣誉,孰轻孰重?
• 《屠呦呦的半个客厅与黄晓明的2亿婚礼》 • 《黄晓明PK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
把心安顿好 ——价值观
(作者:周国平)

价值观的力量不可小看。说到底,人在世上活的 就是一个价值观。对于个人来说,价值观决定了人生 的境界。对于国家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文明的程度。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只导致暂时的 争斗,价值观的相悖才造成长久的鸿沟。

所以,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一个人必须认真思考, 自己做主。 真正可惊异的是,我们时代的价值观竟然变得如 此单一,大家说着做着的都是一个字:钱!钱!钱!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生命的快乐,例如健康、 亲情、与自然的交融,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满足 的快乐。另一是精神的快乐,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 的快乐,这是人的高级属性得到满足的快乐。
屠呦呦的半个客厅与黄晓明的2亿婚礼
• 这段时间中国舆论圈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两个人;屠 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演员黄晓明的婚礼,一 位在世界医学界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在100多个国家 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的杰出女性。一位是纵横中国娱乐 圈高颜值的当红演员,赚得盆满钵满的戏子。一位是获 得诺贝尔奖,至今在北京只能买半个客厅的科学家。一 位是豪宅广厦吃喝不愁,办一场婚礼几乎瘫痪上海两座 机场的年轻演员。两个纵横交叉的风云人物就这样一遍 遍冲刷着我们的眼球,也拷问着我们无以为解的心绪。
原来有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搞茶叶蛋的,而现在:





做科研不如演戏的;卖技的不如卖艺的;
搞实的不如作秀的;救命的不如搞笑的!

当开创中国自然科学先河,意义不亚于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的事件却比不上两个艺人的一场婚礼的时候。
让我不禁以为难道中国梦要落到“戏子”身上吗? 当这社会虚荣成为风尚,看脸成为审美,娱乐成 为主流,浮华成为氛围的时候,下一个诺贝尔奖,真 的会从中产生吗?我们的民族真的能保持竞争力吗? 我们的下一代真的能够肩负起强大自己、强大祖国的 重任么?这种情形如若加剧,谁敢保证这一个诺奖 “空前”但不“绝后”呢? 我们的文化喜欢务虚不务实,大众都喜欢树上的 果实,不喜欢埋在树下的树根。但是没有树根怎么有 果实,没有实力如何娱乐!
2个亿的婚礼花费和科学家辛苦一辈子连半个客 厅都买不到。这种信息让任何一位有良知的看客都 无比心酸。当今社会已经告别了“脑体倒挂”的时 代,无可否认在某种领域纵使我们在有伟大的思想 也无法理喻世俗愈来愈强的价值观,或许,你可以 把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说得多么伟岸不思金钱,但是, 别忘了;任何人的本性都有理由为自己争取更好的 生活,屠呦呦科研一辈子,也并不希望在北京买不 起半个客厅。黄晓明演几年的戏并不希望办不起一 场象样的婚礼,更别说2个亿的)英国天文学家,格林威治天文台台 长詹姆斯· 布拉德莱,他发现了光行差现象, 还根据六万多次的观测,编制了一本比较精 确的星表,因而大名远扬。 英国女王听说了,就赶紧跑来看稀奇, 问过詹姆斯的年薪,女王当时就惊呆了,要 立即下令加薪…… 詹姆斯听了,急忙阻止。 女王:? 詹姆斯道:如果天文学家薪水高了,在 这个位置上的,还会是天文学家吗?

• •
热评· 网友
• 屠老像恒星,会永远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并被铭记。黄晓 明的这场婚礼,就像流星,灿烂地划过他们夫妻彼此的生命, 不再留痕。本来不相干的事,何必非要一较高下!
• 娱乐圈是大众的话题,没有门槛,谁都能聊!科学是严谨的, 不是随便喷的!所以,大家各自安好!当然,娱乐现象与科 学发现相比,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相对次要,大众关注不 代表它的重要性,仅仅因为门槛低! • 没有可比性,两个领域两种文化价值。说搞科研的赚钱不如 明星多的,说这种酸话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懂什么叫人生价值。 能把某个领域的成就做到屠呦呦这种程度的人,他们的人生 追求就不是赚钱和名气,人类发展史上会留下他们的名字, 这才是终极。


古语有云:“风俗,天下之大事也。夫惟明智 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 也。”作为公众人物要身体力行要教化人心、敦风 化俗,不能在物欲横流、民德趋薄的当下给年轻人 垂范奢靡享乐之风腐蚀国家德性。 本身屠呦呦和黄晓明此时舆论的PK,就是奢 靡享乐之风对国家德性的腐蚀与高尚的情操和健康 的趣味的一场现实较量,一场喧嚣浮躁的气息,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我们输了 精神,赢得了一场2亿元的排场,我们伟大的科学 家买不起半个客厅,戏子却能赢得满堂喝彩,当社 会虚荣成为风尚,娱乐成为主流,浮华成为氛围的 时候,我们的民族竞争力靠什么去屹立世界之林, 是黄晓明、还是屠呦呦?
启示:
• 许多学者,以他们的学识造诣,智慧累 积,想捞钱真的不难——但他们多数不喜 欢,他们要的就是个适度。他们比任何人 更清楚,演艺圈的争竞是多么的残酷,花 开花谢,转瞬之间。一代又一代的明星花 期败落,而学者(研究出的成果)依然在 这里,唯其持久,绵延深厚,润泽后世, 才是学者的存在价值。

• 对成功标准的认知易用金钱来作为标尺,殊不知不 是有一场盛大的婚礼或是有一栋城堡般的别墅,亦 或是人人慕羡的生活,而是内心觉得自己应该活成 什么样子,现在是否实现。从这个角度看,黄晓明 表面上是成功的,因为他将自己的事业几乎做到极 致;屠呦呦也是成功的,因为在科研的道路上,她 也穷尽一生。
• 屠呦呦是属于整个人类史的,黄晓明仅仅属于这个 时代,若干年后,人们依然会记得屠呦呦,这就是 二者之间本质的区别。人类可以没有黄晓明,但没 有屠呦呦,很多人会失去生命。科学家的价值对人 类来说是至高无上的,科学家永远站在荣誉的最顶 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