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6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fbc87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a.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https://img.taocdn.com/s3/m/74d4447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e.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并理解诗歌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烽”、“降”、“征”等,并能正确使用。
3. 学习并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讨论和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结构,学习如何表达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理解。
2.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难点1. 学生对边塞诗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
2. 诗歌中含蓄表达的理解和赏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边塞风光图片展示(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苍凉。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自己对边塞风光的感受,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
2. 唐代边塞诗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包括边塞诗的兴起原因,如唐朝的边疆战争频繁,将士们的生活状态等。
(2)通过讲述李益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边塞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边塞诗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节奏把握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首先,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里的节奏是四三停顿,大家跟着我一起读,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逐句解析与生字生词学习我们逐句来解析这首诗。
首先看第一句,“回乐烽前沙似雪”,这里的“烽”指的是烽火台,是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设施。
“沙似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地比作雪地,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作用呢?对,它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片白茫茫的沙漠。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章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1d8cc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e.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分析2. 重要词汇和短语解析3. 阅读理解练习4. 写作练习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篇描写受降城中的战士们夜间聆听笛声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和战士们的情感,表达了国家复兴的希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个文章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深情的笔触和极高的艺术表达能力。
二、重要词汇和短语解析1. 受降城:指古代的边境城市,用于接待战俘。
2. 笛声悠扬:形容笛声优美而悠长。
3. 吹奏得心神荡漾:形容演奏者表现出的心情激动。
4.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悦。
5. 征战沙场:指参加战争,征战战场。
6. 纷繁纶缕:形容事物繁杂多样。
7. 音响回荡:音乐声在空间中回响。
8. 瞬间交汇:形容两种感情或情景在短时间内交叉出现。
9. 暮影:夜晚的影子。
三、阅读理解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受降城中的战士为什么夜上山头?答案:战士夜上山头是为了聆听笛声。
2) 笛声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笛声悠扬、高亢、凄凉。
3) 为什么战士们听到笛声会感到心旷神怡?答案:因为笛声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安慰和激励。
4) 文中描写了战士们停下脚步的瞬间,这一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描写表达了战士们感动的情感。
2. 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深人静,受降城中的战士们夜上山头,聆听笛声。
笛声悠扬、高亢、凄凉,远远传来,吹奏得心神荡漾。
战士们听到笛声,心旷神怡,仿佛能看见古老的城池消失在战火中,能感受到家国苦难的历史.战士们跋涉征战沙场,熬过了纷繁纶缕的战斗,因此他们对于笛声的感触更加深重。
他们听到的不仅是音响回荡,更是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当他们听到那一曲凄凉而婉转的笛声时,仿佛瞬间交汇了所有战斗中的辛酸,所有家乡的痛苦。
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e25fc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1.png)
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
2.分析并体会诗人边塞戍楼夜守时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3.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边塞诗吗?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二、诗歌讲解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a.诗歌前两句描绘了受降城夜晚的宁静,笛声突显了孤独寂寞的氛围。
b.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笛声传递对亲人的祝福。
三、诗歌赏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a.比喻:将笛声比作“春风”,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b.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夜晚的受降城和笛声,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
c.对仗工整:诗歌中的对仗句式,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使诗歌更具韵律美。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边塞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边塞诗,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逐句讲解、赏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2.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掌握了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对生僻字词的掌握仍有待提高。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附: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教学重点的深入讲解: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诗中的月夜景象了吗?这月色对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影响?”2.教学重点的实践应用:教师要求:“请大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中的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507b7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e.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教学重点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
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
(一夜征人尽望乡)4、哪个字重读?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
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2c0eb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d.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边塞诗,描绘了夜晚在受降城上听到的笛声,以及这声音引发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中的重点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夜、城、笛声等元素,展现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3.提升思维发展与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增强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诗词原文诵读、意象解析和情感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抒发情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5.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从诗词中提炼出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这种情怀。
7.诗词拓展阅读:推荐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主题相近的其他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b520a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a.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感受其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回乐烽”“受降城”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o品味诗歌中“沙似雪”“月如霜”等诗句营造的意境。
2.教学难点o理解诗人在边地环境中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凄凉的笛声音乐,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2.作者简介(3 分钟)o简单介绍李益的生平经历和他的诗歌特点。
3.初读课文(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如“回乐烽(huí lèfēng)”“降(xiáng)”。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回乐烽”“芦管”等。
o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4.诗歌赏析(15 分钟)o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o小组讨论:“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有何妙处?o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边地环境的荒凉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o请学生说说听到芦管声后诗人的情感变化。
5.课堂总结(5 分钟)o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o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体会。
五、作业安排1.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2.用自己的话改写这首诗,描绘出诗中的情景。
六、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景象:沙、月、笛情感:思乡、孤寂手法:比喻、借景抒情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初读环节,对于一些字音的纠正可以更加注重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诗歌赏析部分,部分学生对于意境的感受不够深刻,需要提供更多的引导和示例帮助他们体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3c027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4.png)
最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教学节奏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急于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未来我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确保教学过程既高效又富有成效。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4.诗词翻译: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诗词赏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境、手法等方面,如边塞诗的特点、描写月夜的技巧等。
6.诗词感悟: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课后作业:布置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曾经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而感到思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益如何借助月夜和笛声表达思乡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95513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e.png)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 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仿写作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词表达情感相关的主题。
2. 诗词仿写: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仿写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来表达情感。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解决办法:教师通过具体诗句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并通过仿写等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3)诗词韵律的感知与运用: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美感知不足,难以在朗读和创作中体现诗词的音乐美。
解决办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仿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特点,并在创作中尝试运用。
首先,学生对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古诗词的情境。
其次,在教授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修辞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199146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1.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案:夜上受降城闻笛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 学习朗读和演唱《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夜上受降城闻笛》;2.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录音或演唱音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夜上受降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景象。
然后出示《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内容。
2. 了解背景和作者(10分钟)教师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罗隐。
讲述南宋末年金国侵略的历史背景,以及罗隐在浙东乌程被金兵攻打时的遭遇。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读一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然后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对仗和押韵现象。
同时,教师带领学生注意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修辞手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渺渺凉风起,萧萧白草无。
”。
4.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分析罗隐在写诗时的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 学习朗读和演唱《夜上受降城闻笛》(20分钟)教师播放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录音或演唱音频,让学生倾听并模仿演唱。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6. 练习朗读和演唱《夜上受降城闻笛》(15分钟)分组练习朗读和演唱《夜上受降城闻笛》,每组选择一位学生作为主讲人进行演示,其他组员进行评价和指导。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诗歌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 罗隐- 南宋末年金国侵略的历史背景- 结构和语言特点- 对仗、押韵- 形象修辞手法- 诗歌的情感表达- 学习朗读和演唱七、教学反思:通过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4bde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3.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边塞为主题的古诗词。这个创作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情感。
-诗词意象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关键意象,如“月”、“沙”、“笛声”等,体会其构建的意境。
-举例:通过分析“月”的清冷、“沙”的辽阔、“笛声”的悠远等意象,学生能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艺术手法鉴赏: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通过具体分析诗句中的比喻和拟人,学生能够领会诗人如何通过艺术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最后,我要提醒自己,在关注学生整体表现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希望能够为学生们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古诗词课堂。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共同学习了《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边塞诗。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词背景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李益及其创作背景,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这类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边塞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
2.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古诗词,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fa7a8e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c.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2. 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3. 能够正确朗读该诗,并理解其中的词汇和句式。
4. 能够分析该诗的语言、韵律和写作技巧。
5. 能够进行简单的创意写作,创作唐诗式的情境描写。
二、教学内容1. 唐诗简介: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如乐府和律诗。
2. 《夜上受降城闻笛》初读: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3. 词汇解析:讲解诗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典故,如“降”、“临江仙”等。
4. 语言分析:从语言和写作技巧方面解析该诗,如押韵、对仗、比喻、夸张等。
5. 创意写作:要求学生自行构思情境,创作唐诗式的情境描写。
三、教学方法1. 听读结合法:让学生听朗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并配合课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2. 词汇解析法:通过讲解和注释,解决学生对生僻词汇和典故的理解障碍。
3. 语言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语言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创意写作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唐诗简介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如乐府和律诗。
2. 《夜上受降城闻笛》初读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了解该诗歌描写的内容和场景。
3. 词汇解析解释诗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典故,如“降”、“临江仙”等。
4. 语言分析分析该诗的语言、韵律和写作技巧,如押韵、对仗、比喻、夸张等。
5. 创意写作要求学生自行构思情境,创作唐诗式的情境描写。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作业评估:将学生的创意作品进行评分,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期末考试:设置诗歌分析和创意写作两个环节,考察学生对该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1ecac1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f.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能够正确朗诵。
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难点:如何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诗歌朗诵、诗歌意境图片等。
2. 准备音乐,用于学生朗诵。
3. 安置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4. 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教室讲解。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边塞诗,引出本课内容。
2. 讲解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3. 朗诵诗歌,讲解节奏和重音:通过PPT课件,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诗歌。
4. 理解意象,体会情感: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5. 教室互动:提问学生理解诗歌的水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朗诵诗歌,并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古诗中的月亮常常寄托着离别相思之情,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让学生讨论)2. 教师小结:月亮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边塞诗词中,经常出现,它常常寄托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感受一下月光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二)作者简介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1. 解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2. 明确学习目标:(1)品味诗中意境及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赏读诗歌(1)体味诗境请同砚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品味,体会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点拨:诗歌借助特定地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诗境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诗情画意。
(2)感受诗情①提问:“折柳”曲子中有什么内涵?为什么?点拨:“折杨柳”曲直调的名字,折杨柳表达一种离别的情绪,而战争是残酷的,戍边的将士与家乡亲人暂时难以相聚,他们看着春风吹拂着边地荒凉的土地,料到自己的家乡在遥遥的洛阳,听着凄凉的笛声,必然会生发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d1a0e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07.png)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诗歌填空题,检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b.修辞手法判断题,考察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c.诗歌鉴赏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边塞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的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味。
2.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受降城”、“烽火”、“秋夜长”等。
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详解诗歌的意象,如“月如霜”、“笛声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节奏,尤其是边塞诗中特有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深入体会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同情,领悟诗歌所传达的边塞精神。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表达技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制诗意图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边塞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勇敢、坚韧、团结、奉献的品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7.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课后作业,如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https://img.taocdn.com/s3/m/d2029a6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c.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情感;(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文所描绘的情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作者情感的揣摩;(3)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益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生僻词语;(3)学生结合诗文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文所描绘的情景;(2)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3)教师引导升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2. 根据诗文内容,描绘一幅画面;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熟悉程度;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4.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和表现;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20e09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f.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你想读出什么味道?(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二、承你能读出什么味道?1.导入: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
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xx,看到、听到了x?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x。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1、背景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3、小结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四、合作业布置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五、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声:芦管《折杨柳》思乡情:征人尽望乡含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9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3.教师范读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5.学生齐读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https://img.taocdn.com/s3/m/239ed96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b.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体会其意境,领悟其情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字词解析、诗歌意境分析、情感领悟、创作背景介绍、拓展训练。
1.3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创作情境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李益生平、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
2.2 创作情境分析解析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作者心情等。
第三章:诗歌字词解析3.1 生僻字词解释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2 诗句翻译对诗歌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具体意义。
第四章:诗歌意境分析4.1 意境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2 情感领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抒发意图。
第五章:拓展训练5.1 诗歌比较选取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特点。
5.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提高其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目标6.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及其含义。
分析并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夜上受降城闻笛》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理解其独特性。
练习写作,尝试创作以夜晚和笛声为题材的短诗。
6.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哀叹,理解爱国情怀。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审美情趣。
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学习和记忆。
诗歌意境的感知和情感的领悟。
7.2 教学难点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d0c0d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5.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引言】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演唱和教学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本教学设计以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师生互动环节:教师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并引导学生回答。
2.展示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聆听。
二、诗歌指导阅读:1.诗歌解读:教师解读诗歌的背景、作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个诗句,并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3.诗歌翻译:教师与学生共同翻译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感受与表达: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并进行个人或小组口头表达。
三、诗歌欣赏与表达:1.创设情境:教师放映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朗诵:学生分组进行朗诵,着重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表演和舞蹈:学生可以根据诗歌内容自由创作短小的表演和舞蹈,以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四、诗歌创作:1.诗歌模仿:教师以《夜上受降城闻笛》为范例,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自己的诗歌。
2.诗歌分享: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进行分享,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和品评。
五、拓展延伸:1.与其他诗歌对比:教师选取其他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与《夜上受降城闻笛》进行比较和欣赏。
2.文学创作小活动:学生可以以《夜上受降城闻笛》为题材,进行小故事创作或绘画创作。
【教学评价】评价指标:学生对诗歌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评价形式:口头表达,讨论记录,创作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内容】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
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
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总结: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写得有色有声有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五、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写足诗题。
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
第一、二句写景,典型环境。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第三句描摹笛声,“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点题,思乡怀亲。
“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补充练习:
1.阅读由唐代李益所写的两首七绝,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进行比较,指点出分析有误的一项:[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A、[甲][乙]两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相同,都是因景及情,即因听乐而抒发物定环境中将士们的情思。
B、[甲]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乙]诗首句写景,其余三句写情。
C、[甲]诗开篇用一联工整的对偶句写地点、景物、气候,着意刻画,倍渲染,而不嫌其多;[乙]诗虽也同样写了些内容,却用一句包罗,不觉其少。
D、[甲]诗通过“一夜”句,把将士们久戍思归的哀怨心情和盘托出,[乙]诗则以行军的艰苦和凄厉的笛声为反衬,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将士们去防守边疆的豪迈气概和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