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7ad9b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5.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
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
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
没有素材可写,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颖。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文本解读1、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元和、长庆年间,蒋防写了一篇很著名的唐传奇《霍小玉传》,描写的是大历年间陇西才子李益和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李益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伪君子,受到人们的唾弃。
蒋防是和李益同时代的人,他笔下的李益,是不是就是诗人李益呢?李益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多猜忌,对妻妾很不放心,他出门的时候,要把家门都关起来,还要在门外和窗户撒上灰,怕有外人与妻妾偷情。
当时人们把那种妒痴之人称为李益疾。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蒋防把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在中唐诗人中,李益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
他最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流传极广,还被教坊乐人度曲演唱。
诗是这样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上受降城闻笛](https://img.taocdn.com/s3/m/9199f34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3.png)
-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学生可能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难点举例:如何识别并分析“月如霜”这一比喻的精妙之处。解决方案:教师举例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体会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中的一个自然景象或情感表达,并尝试解读其意义。
2. 诗歌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举例:诗中“受降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在夜晚登城闻笛时的心境变化。
- 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精彩句子,如“笛声”、“月色”、“边塞”等,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举例:分析“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望”表达了怎样的思乡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一是通过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表达的边塞情怀,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三是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诗意、品味语言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水平;四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促进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46291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6.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主人公经历的一夜,在受降城闻鬼哭神号的笛声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人民的苦难。
这篇文章结构简洁,语言流畅,情节紧凑,适合初中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同时,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掌握一些关键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学习使用一些描述性词语和句子表达个人感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课文中的意义、推断情节发展以及抓住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苦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写作表达个人感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情节发展;•学习使用一些描述性词语和句子表达个人感受。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感受历史的沉重和人民的苦难;•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产生对历史的思考与联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思考。
2.新课呈现(20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夜上受降城闻笛》,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2.1 读课文并理解(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逐段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并参考以下问题进行理解:•理解受降城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描述受降场景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它们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主人公通过听到鬼哭神号的笛声,想到了什么?你对这个情景有什么感受?2.2 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准备发言。
3.知识点讲解与拓展(15分钟)3.1 关键词汇解释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例如“受降城”、“神号”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30e0a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d.png)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多设计一些相关的训练环节,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对诗词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讲解,通过逐句解析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诗词鉴赏技巧和情感深度理解方面。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分组讨论、诗词朗读等,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在诗词朗读环节,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氛围。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悟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突破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朗读、多讨论,提供表达的机会,并适时给 Nhomakorabea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有过被远处声音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在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中表达情感的手法和效果。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对诗词韵律和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情感氛围。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案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63e5e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2.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刚从小学升入初中。
从未离开过家更未体味过思乡之苦。
加之学生语文理解能力较差,对于年代久远诗歌理解起来更为困难。
对于古诗的含蓄美的体味,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体味诗的含蓄美五、教法、教具创设意境朗读法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的追求。
服饰我们追求“若即若离,不着痕迹,超逸灵动”的空灵美。
诗歌上更是要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蕴美。
如:出示图片古人,今人关于含蓄美的理论。
是的,雾中看山,水中望月的确达到了一种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一起来感觉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二)读题目出示题目(1)引导学生读题目,教学生评价尝试着再慢慢读一遍尝试着将“夜”和“闻笛”重音,将“上”“城”“笛”适当拖音。
教师范读(2)破题时间/地点/事件提问:①从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夜——时间受降城——地点闻笛——事件引导:基于这样的“时间”和这样的“事件”我们应当读的语速度慢些,语调轻一些。
(三)读前两句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之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望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0fa7f752ea551811a6870e.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诗群文阅读敎學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敎學重点: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敎學难点: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敎學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敎學课时:一课时敎學过程一、谈话导入揭乡愁谈话导入,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乡愁。
二、明确學习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學习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尝试诵乡愁请同學们看學习导學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感受一样的乡愁,异样的情怀。
四、學习新课《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回顾: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你从标题中获取哪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步:知作者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第三步:读诗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四步:明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第五步:悟诗情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抒写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乡愁请同學们拿出课堂导航单,老师给同學们准备了四首古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學习提示,完成學习导航单。
出示學习导航单:1.同是思乡诗,却有着不同的故事。
请你根据资料想一想,在这四首诗中,是什么原因勾起了作者的乡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2.三分钟后小组内部按顺序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3c027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4.png)
最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教学节奏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急于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未来我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确保教学过程既高效又富有成效。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4.诗词翻译: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诗词赏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境、手法等方面,如边塞诗的特点、描写月夜的技巧等。
6.诗词感悟: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课后作业:布置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曾经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而感到思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益如何借助月夜和笛声表达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06359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9.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情节,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3.学习如何感受诗歌的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情节;2.学习古诗词词语的含义和运用;3.掌握如何用正确的语调、停顿和声调正确地朗读古诗词。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理解的深度和广度;2.学生表达古诗词的正确性和灵活性。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视听教学法;3.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引入《夜上受降城闻笛》 1. 初步探究:让学生们自己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古诗,询问大家对里面的情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激发兴趣:向学生们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让他们对这首古诗的下文产生好奇,期待着听故事。
(2)呈现情境 1. 展示一幅夜晚城门的画面,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和氛围。
2. 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情节,关注诗中各个人物和细节描写。
3. 再次让学生们朗读诗歌,体验其中的感情和美感。
(3)合作探究 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分析里面的词语、情感和意境。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介绍自己的分析结果,让大家一起探究这首古诗的美和深度。
(4)巩固提高 1. 读后感:让学生们写一篇《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读后感,好好体察这首古诗的意境和美感。
2. 朗读展示: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诗句,以正确的语调、停顿和声调朗读古诗词,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听写测试:选取古诗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短语,进行听写测试,检验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对于《夜上受降城闻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同时,这节课也有助于学生们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增强对古诗词的感觉和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继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掌握,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和创作欲望。
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d1a0e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07.png)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诗歌填空题,检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b.修辞手法判断题,考察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c.诗歌鉴赏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边塞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的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味。
2.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受降城”、“烽火”、“秋夜长”等。
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详解诗歌的意象,如“月如霜”、“笛声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节奏,尤其是边塞诗中特有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深入体会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同情,领悟诗歌所传达的边塞精神。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表达技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制诗意图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边塞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勇敢、坚韧、团结、奉献的品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7.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课后作业,如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0c397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f.png)
(2)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话。 明确: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 故乡的音调。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 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 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3)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句话。 明确:“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故 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 落,有了依靠。
2.创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备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 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想象力好,但缺乏古诗诵读和欣赏的方法,在教学中要 加强方法指点。在诗歌情感的理解上,加入音乐朗诵,牵动情绪,帮助 学生进入情景。在教学准备上,提前准备优秀边塞诗让学生背诵,上课 中升华感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对诗歌中所蕴含的复 杂情感和深层意蕴比较难理解,只能通过反复诵读加以体会。他们对于 记叙文的阅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具备粗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能够较准 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这首诗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色? 明确: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 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 视觉、听觉与感觉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域。这是一首抒写戍 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画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之情。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案_2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0f105a0faf45b307e87197a3.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材版本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单元节点课外诗歌阅读设计理念依据一师一优课的要求,在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水平的踏实训练,与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水平。
感受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增强国家意识。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一半来自城市,一半来自农村,整体上看,语文学科基础较好。
从初一入校以来,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本班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浓厚,所以,为本课古诗的学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容分析这个首七绝是中唐诗人李益所作,曾一度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
相传本诗写成后即被谱以管弦而广为传唱。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怀亲的诗篇。
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
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第三句描摹笛声,故意不言曲调之内容、声情,直至第四句才一语破的,让读者在“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测和回味那笛声所流露出的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读来,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无穷。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使用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理解诗意。
2. 品味语言,体会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学习重点1.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感受边塞空旷苍凉之感。
2.体会诗歌的思乡感情。
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法:激趣启发点拨学法:搜集资料朗读默读品析探讨研究交流展示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20e09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f.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你想读出什么味道?(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二、承你能读出什么味道?1.导入: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
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xx,看到、听到了x?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x。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1、背景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3、小结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四、合作业布置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五、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声:芦管《折杨柳》思乡情:征人尽望乡含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9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3.教师范读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5.学生齐读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5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5](https://img.taocdn.com/s3/m/252e2f16fe4733687e21aa8e.png)
最难割舍故乡情-------思乡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篇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黄鹤楼》《长相思·山一程》教材分析:本课所选均为思乡诗,其中《夜上受降城闻笛》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黄鹤楼》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长相思·山一程》是一首课外诗词。
通过对第一首诗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意象入手体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触类旁通,自主合作完成其他三首诗词,并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虽然在课堂中表现积极,但整体来说,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够,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理解把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因此,本节课主要交个学生方法,使其能够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熟悉鉴赏古诗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意象入手体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熟悉鉴赏古诗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关键词、意象入手体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故乡情结中良久徘徊。
别离之愁,思归之渴,尤其在文人墨客笔下,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城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他们或日暮叹息,或深夜浅吟,或对月凝望,或鸿雁传书。
万水千山,长路漫漫,唯有那份思乡情最难割舍,剪不断,理还乱。
今天,我们就走进一组思乡诗,去体会那浓浓的思乡情。
二、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
解诗题,明作者。
(1)读诗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得那些信息?(2)是谁登上受降城作了此诗?(引出作者李益)李益(748-829)字君虞,唐代诗人。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案_2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3f1f0a2fb52acfc788ebc90d.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歌中景色描写和作者的感情。
2、学习诗歌中的“月”意象。
3、背诵诗句,积累佳句。
学情分析背诵诗句,积累佳句。
教授班级的学生属于中班,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基础,虽然不出类拔萃,但是在新的学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有一定的兴趣。
学生对李益了解较少,对边塞诗歌积累不足,对边塞没有地理概念,所以,需要补充相关的知识,注意积累。
重点难点体会诗歌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小学时学过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歌,你们还记得有哪些著名诗句吗?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非常不错!上面的几首诗歌,请大家想一想,一般诗歌中出现“月亮”的时候,诗人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预设:思乡、思念亲友。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里面也有月亮的描写,看看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出示PPT)二、整体把握·诵读诗歌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注意重音。
然后请同学来读,并适当点评。
同学读后,播放孙道临《夜上受降城闻笛》。
然后,让同学们齐读。
二、整体把握·消除陌生感同学们,你们读完这首诗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设:受降城、羌笛、回乐烽。
如果同学回答没有,继续引导,闻大家有没有觉得作者和地名不太熟悉?1、陌生的作者——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李益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
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70fe9b3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4.png)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主题。
2. 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曲调和演奏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音乐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
1.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乐谱或音频文件。
2. 笛子。
3.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10分钟)
1. 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主题,让学生了解曲目的起源和意义。
2. 播放《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音乐,让学生先感受一下整体的音乐氛围。
技巧练习:(20分钟)
1. 分发《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乐谱给学生,讲解乐谱上的符号和指法。
2. 指导学生逐段学习演奏《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曲调,注意节奏和吹奏技巧。
团队合作:(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部分。
2. 引导学生合作演奏《夜上受降城闻笛》,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配合和和谐。
表演展示:(15分钟)
1.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多次练习,熟悉整个曲目。
2. 安排学生在班级或校内进行《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表演展示。
总结反馈:(10分钟)
1. 结合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他们在音乐表演方面的努力和进步。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尝试其他曲目,提高音乐表演能力。
拓展活动:
1. 组织学生形成小乐团,合奏其他曲目。
2. 组织音乐比赛或演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个人才艺和音乐素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夜上受降城闻笛》精读第2课时教学方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故园长安》《夜上受降城闻笛》精读第2课时教学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909ad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c.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感受其节奏韵律,并背诵诗文。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3.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2.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资料助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在《峨眉山月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李白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喜悦和离开家乡的思念,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感受到了诗人杜甫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诵读诗歌,去感受不同的情绪。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强(qiǎng)傍(bàng)受降(xiáng)城征(zhēng)人(3)诗歌节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文学常识(1)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
天宝年间,他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
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有《岑嘉州诗集》。
(2)李益(748年—约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
初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da664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e.png)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凉州词》导入。
二、朗读感知诗意
1、作者及背景介绍。
2、朗读成诵。
3、小组讨论:前两句诗写的是;后两句诗写的、。
三、重点探究
小组研讨
1、“沙似雪”“月如霜”的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2、“不知何处吹芦管”的芦管声营造了一种怎样的环境?怎样理解“不知”。
3、“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4、归纳、小结。
四、写作特色探讨
这首诗风格自然流畅,形象确切鲜明,意境浑成,诗人如何表达的?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春夜闻笛》。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八、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沙——雪
月色——霜
吹芦管
烘托铺垫视觉
听觉
尽望乡
(思念家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
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
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
写作文没有素材可写,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颖。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文本解读1、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元和、长庆年间,蒋防写了一篇很著名的唐传奇《霍小玉传》,描写的是大历年间陇西才子李益和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李益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伪君子,受到人们的唾弃。
蒋防是和李益同时代的人,他笔下的李益,是不是就是诗人李益呢?李益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多猜忌,对妻妾很不放心,他出门的时候,要把家门都关起来,还要在门外和窗户撒上灰,怕有外人与妻妾偷情。
当时人们把那种妒痴之人称为“李益疾”。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蒋防把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在中唐诗人中,李益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
他最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流传极广,还被教坊乐人度曲演唱。
诗是这样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
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
他在录自己的从军诗赠左补阙卢景亮的《自序》中说:“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
”他的边塞诗,慷慨悲凉,又带有些许伤感情绪,真切感人。
他的七绝,后人评价很高。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他的诗,很多都被乐人采以入乐。
他的《征人歌》《早行》等诗,还被绘制为画屏。
活动2【导入】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活动3【活动】朗读诗歌播放孙道临《夜上受降城闻笛》活动4【讲授】解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代词话在欣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时往往要提到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
这是由谢庄的《月赋》中的句子“隔千里兮共明月”中化出来的,但到了苏东坡时代,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传统母题的共用想象途径。
这个联想途径,早在唐朝就广为运用了。
课本里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一个例子。
不过,由于这已经成为一个套路,在比较有追求的诗人来说,光是以月亮的共赏来引发思乡的愁绪,就嫌有点单薄。
故李益这里,增加了一些东西。
什么东西呢?首先是地方的特点:这不是在中原,不是在东部,而是在西部,沙漠地带。
故第一句就写沙漠上月光的特点:回乐峰前沙似雪。
这是强调荒凉的沙漠上的月亮的反光之强烈。
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就是说,不管是沙还是月光,都是统一的霜雪的色调,那就是一望无垠的银白色。
这样就构成了一片空阔的境界,除了白色一无所有的空旷画面。
在这样的画面上,一望无际,毫无阻隔,看到月亮,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不是很自然的吗?但是诗人可能觉得这太套路了,于是就在这样的空旷的天地之间增加了一个元素:不知何处吹芦管。
芦管,就是胡笳.这是异族的音乐异族的乐器。
这是用听觉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提醒战士身在异乡。
再加上这么空旷和天地,月光普照大地,空间广阔,直视无碍,故征人望乡,不是随意一望,而是望了“一夜”。
这里也写了失眠,但是,一个字也没有直接写到,而用了一个更为含蓄的字眼“望乡”。
这当然是一夜失眠的原因,也是一夜失眠的结果。
比这一首写得更精致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第二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
开头两句是琵琶乐曲的不断变换,变来变去总归是“关山离别” ,“边愁”,人心的,战士对家乡思念被听觉意象不断变换逗起心里“撩乱”的动态,但是到了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挂长城”,变成了视觉的图画。
月亮的形象高高挂在长城之上。
月亮是思乡意味,和长城为征人的驻扎之所,月光无远不届。
诗歌的意脉表现为从听得心烦,突然变成看得发呆。
值得一提的是,月亮不管是圆月还是新月,在古典诗歌中引发的想象都是美好的。
但是,这并不是诗歌想象有全部。
在现代派诗歌中,这种想象变得复杂起来。
余光中在《月光光》这首诗中,把“月光”比作“冰过的砒霜”。
这和传统意义上,月光是与思念亲人的亲情和温情联想机制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是忧愁,也是美好的,甜蜜的。
而余光中则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月光不是温馨甜蜜的感觉,而是有毒的感觉,它是一种陌生化,但它是合理的,与自动化的汉语联想机制是有联系的。
“月是冰过的砒霜”,在表层是陌生化,而在深层则是自动化。
这个自动化与余光中特别的感情经历有关。
如果是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就不是艺术了,任何一个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就可以乱写了,例如,“月光光,月光是泥巴”行不行?不行。
这倒是陌生化了,但没有深层的自动化的汉语联想机制的支持。
余光中的则不然: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关键是这个“伤口”。
为什么月光照在身上有落在伤口上的感觉?“伤口”这个词语本来是生理方面的,但这里显然不是,而是心理方面的。
逗引诗人思乡的月光居然变成了落在伤口上的砒霜,这肯定是思乡而不得回乡的结果。
联系余光中二十多年不得回乡的经历,不难明白,这里,这位台湾诗人心灵深处的隐痛。
他看到月光就害怕,已经成为一种病了;他看到月光又非常喜欢,已经达到爱恋的程度了。
“月光”的语义衍生、颠覆,陌生化了还不算,还要在颠覆的基础上再颠覆,在陌生化的基础上再陌生化,使之互相矛盾:既有“恐月症”,又是“恋月狂”。
这个“恋月狂”中,隐藏着很复杂的学问。
它之所以成立,不但因为诗人的经历而合理,而且因为文化上的中西合璧而精彩。
飞白先生在分析科尔律治的诗中的月亮是疯狂的(lunatic)。
“其词根是拉丁文的月亮(luna),把二者结合起来,lunatic就是月狂。
”为什么月要狂呢?因为月亮女神的名字叫做“luna”,她看到一个美少年就吻了他一下,为了不让这个少年变老,就让他长睡不醒。
每逢她经过就给他一个吻。
你看这个女神是不是有点疯狂?这个故事写在济兹的长诗《恩底弥斯》中。
[1]注:[1] 飞白《比月亮――诗海游踪之旅》,《名作欣赏》,2010年第10期活动5【活动】赏析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1]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2]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1、Be honest rather clever 20.7.157.15.202014:2614:26:17Jul-2014:262、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 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二〇二〇年七月十五日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3、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areeasy.14:267.15.202014:267.15.202014:2614:26:177.15.202014:267.15.20204、By other's faults, wise men correct theirown.7.15.20207.15.202014:2614:2614:26:1714:26:175、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So let us seize it, not in fear, but in gladness. Wednesday, July 15, 2020July 20Wednesday, July 15, 20207/15/20206、I have no trouble being taken seriously as a woman and a diplomat [in Ghana].。
2时26分2时26分15-Jul-207.15.20207、、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great talent without great will - power..20.7.1520.7.15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