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2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品读诗歌含义、艺术表现手法及其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边塞诗。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歌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品味、启发式。
五、教学过程1、导入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李益的作品----《夜上受降城闻笛》。
2、朗读划分节奏,品读诗歌的韵律美。
•个别同学诵读(点名)•范读•师生齐读•个别同学诵读(自愿)3、解题•从题目得到的信息时间----夜、地点----受降城、人物----诗人、事件----上受降城与闻笛。
•某个夜晚,诗人登上受降城,耳边传来了呜呜咽咽的芦笛声,作者心生感慨。
4、品读诗歌•诗人站在受降城上,首先不是写听到的笛声,而是调动了视觉感官,描写看到的景象。
•学生反复诵读1、2句,描写诗人所看到的景象:描述画面提示1)、发挥想象,补充画面,如“缓缓地”登上,“愁容满面”抬起头来2)、运用恰当的修饰词,如“一望无垠”的沙漠3)、运用恰当的修辞(本句本身有修辞“似雪”、“如霜”)提问:前两句诗描述的画面的特点及作用?答案:凄清苦寒、苍凉旷远,借寒气袭人的秋冬直径来渲染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奠定了全诗感伤低沉的,为下文抒发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将诗人置身于这典型的环境中。
•诗歌的后两句,作者调动了另一种感官----听觉,芦管是异族的乐器,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前两句塑造的典型环境中,耳边又传来了幽怨的笛声,用听觉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再次提醒战士们身处异乡。
眼前所见是边关,耳边所闻是异族之音。
都不是征人所熟悉的,那他熟悉的景、音在哪里呢?-----在离此地十分遥远的家乡啊。
•最后一句作者将画面定格在征人望乡的镜头上,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6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音乐描写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2.赏析艺术特色。
2.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音乐之美。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引出课题。
2.初读诗歌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
3.理解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
4.赏析诗歌
1.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营造,如沙漠、月色等。
2.探讨音乐描写的作用。
5.体会情感
1.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
6.朗读背诵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7.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感受。
8.课堂小结
1.总结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9.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音乐的短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章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分析2. 重要词汇和短语解析3. 阅读理解练习4. 写作练习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篇描写受降城中的战士们夜间聆听笛声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和战士们的情感,表达了国家复兴的希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个文章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深情的笔触和极高的艺术表达能力。
二、重要词汇和短语解析1. 受降城:指古代的边境城市,用于接待战俘。
2. 笛声悠扬:形容笛声优美而悠长。
3. 吹奏得心神荡漾:形容演奏者表现出的心情激动。
4.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悦。
5. 征战沙场:指参加战争,征战战场。
6. 纷繁纶缕:形容事物繁杂多样。
7. 音响回荡:音乐声在空间中回响。
8. 瞬间交汇:形容两种感情或情景在短时间内交叉出现。
9. 暮影:夜晚的影子。
三、阅读理解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受降城中的战士为什么夜上山头?答案:战士夜上山头是为了聆听笛声。
2) 笛声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笛声悠扬、高亢、凄凉。
3) 为什么战士们听到笛声会感到心旷神怡?答案:因为笛声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安慰和激励。
4) 文中描写了战士们停下脚步的瞬间,这一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描写表达了战士们感动的情感。
2. 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深人静,受降城中的战士们夜上山头,聆听笛声。
笛声悠扬、高亢、凄凉,远远传来,吹奏得心神荡漾。
战士们听到笛声,心旷神怡,仿佛能看见古老的城池消失在战火中,能感受到家国苦难的历史.战士们跋涉征战沙场,熬过了纷繁纶缕的战斗,因此他们对于笛声的感触更加深重。
他们听到的不仅是音响回荡,更是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
当他们听到那一曲凄凉而婉转的笛声时,仿佛瞬间交汇了所有战斗中的辛酸,所有家乡的痛苦。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夜上受降城闻笛
-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学生可能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难点举例:如何识别并分析“月如霜”这一比喻的精妙之处。解决方案:教师举例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体会修辞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中的一个自然景象或情感表达,并尝试解读其意义。
2. 诗歌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举例:诗中“受降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诗人在夜晚登城闻笛时的心境变化。
- 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精彩句子,如“笛声”、“月色”、“边塞”等,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举例:分析“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望”表达了怎样的思乡之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一是通过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表达的边塞情怀,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三是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诗意、品味语言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水平;四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促进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些核心素养目标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古诗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视频《经典咏流传》中吉克隽逸演唱的歌曲,将《天净沙秋思》编入歌曲。
二、解题1.齐读题目2.从题目获取了那些信息?(看注释)用一句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诗海漫步】读准字音四、【诗海漫步】读出音韵美1.节奏(学生展示读)2.读出韵味(练习,一位同学带领全部同学齐读)重音、延长、音调五、【诗海徜徉】读出意味(一)1.自由大声朗读古诗,参照页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阐释。
2.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展示。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二)一句话概括下这首诗的内容。
(三)哪些意象来表现情感?无垠的大漠、皎洁的月光、芦笛六、【诗海徜徉】读出品味品读诗句:你认为这首诗好在哪里?(提示:修辞、炼字)1.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修辞:比喻、对偶炼字:“不知”、“尽”七、【诗海徜徉】读出余味(一)扩写无眠之夜根据诗歌情境,展开想象与联想,扩写200字左右的军营之夜的故事。
1.先独立完成2.小组内交流修改3.小组展示(二)闭上眼睛,配乐听一听这个故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体会感情。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1.你觉得,将士们望着远方,心里在想什么呢?2.理解了这首诗,你心里是怎样的感受呢?3.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这对于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原文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每句诗句含义,尤其是边塞诗的背景和意境。
-诗词韵律特点:掌握诗词的韵律结构,如平仄、对仗等,以及如何通过韵律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中的作用。
-文化背景解读: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边塞生活背景,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在修辞手法方面,如“笛声”被拟人化为“起来愁”,学生需要理解这样的表达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形象性,也加深了情感的渲染。
-对于文化背景的融入,教师需要通过讲解边塞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边塞诗的整体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夜晚听到某种声音而引发的感慨?”(举例说明,如夜晚听雨、听风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首先,对于诗词的韵律特点,虽然我尽力通过举例来解释,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有些迷茫。可能我需要寻找更生动、更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多设计一些相关的训练环节,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对诗词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讲解,通过逐句解析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诗词鉴赏技巧和情感深度理解方面。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分组讨论、诗词朗读等,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中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在诗词朗读环节,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氛围。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悟时,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突破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朗读、多讨论,提供表达的机会,并适时给 Nhomakorabea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有过被远处声音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在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中表达情感的手法和效果。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对诗词韵律和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情感氛围。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参考教案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反思
1.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判断写景的修辞手法。
答: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比喻
2.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画面,并概括其特点。
答:远望回乐烽前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宁静、凄美。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12分钟)
自探提示:
1.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宁静氛围是被什么给打破的?
答:浓浓的思想情绪。
2.此时的芦笛声在征人听来会是怎样的感受?
答:眺望远方,热泪盈眶;剧透望月,今夜无眠。
3.请想象“一夜征人尽望乡”场景,感受其艺术感染力。
答::此处无声胜有声,创设了苍凉旷远的意境,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4.《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这是一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边塞诗,描绘了夜晚在受降城上听到的笛声,以及这声音引发的思乡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中的重点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夜、城、笛声等元素,展现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3.提升思维发展与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意表达,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增强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诗词原文诵读、意象解析和情感体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抒发情感,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5.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从诗词中提炼出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这种情怀。
7.诗词拓展阅读:推荐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主题相近的其他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感受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最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教学节奏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急于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未来我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确保教学过程既高效又富有成效。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4.诗词翻译: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诗词赏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境、手法等方面,如边塞诗的特点、描写月夜的技巧等。
6.诗词感悟: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课后作业:布置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曾经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而感到思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益如何借助月夜和笛声表达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案:夜上受降城闻笛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 学习朗读和演唱《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夜上受降城闻笛》;2.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录音或演唱音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夜上受降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景象。
然后出示《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内容。
2. 了解背景和作者(10分钟)教师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罗隐。
讲述南宋末年金国侵略的历史背景,以及罗隐在浙东乌程被金兵攻打时的遭遇。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读一读《夜上受降城闻笛》,然后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对仗和押韵现象。
同时,教师带领学生注意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修辞手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渺渺凉风起,萧萧白草无。
”。
4.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分析罗隐在写诗时的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 学习朗读和演唱《夜上受降城闻笛》(20分钟)教师播放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录音或演唱音频,让学生倾听并模仿演唱。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6. 练习朗读和演唱《夜上受降城闻笛》(15分钟)分组练习朗读和演唱《夜上受降城闻笛》,每组选择一位学生作为主讲人进行演示,其他组员进行评价和指导。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诗歌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 罗隐- 南宋末年金国侵略的历史背景- 结构和语言特点- 对仗、押韵- 形象修辞手法- 诗歌的情感表达- 学习朗读和演唱七、教学反思:通过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上受降城闻笛》,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李益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语言的品味。
三、教学难点1. 唐代边塞诗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生字词、作者背景等资料。
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
3. 准备相关唐代边塞诗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诗文学生自读诗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受降城”、“芦管”等,并解释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3. 了解背景教师介绍作者李益及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感悟意境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月如霜”、“受降城”等,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5. 品味语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芦管悠悠”、“受降城外月如霜”等,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6. 拓展延伸教师展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资料,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不同诗歌的风格。
7. 小结课堂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诗歌意境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并完成相关训练题。
六、教学训练题2.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
3. 诗中的“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境?4. 请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芦管悠悠”、“受降城外月如霜”等,品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5. 请结合诗文内容,谈谈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诗歌填空题,检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b.修辞手法判断题,考察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c.诗歌鉴赏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边塞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的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味。
2.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受降城”、“烽火”、“秋夜长”等。
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详解诗歌的意象,如“月如霜”、“笛声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节奏,尤其是边塞诗中特有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深入体会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同情,领悟诗歌所传达的边塞精神。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表达技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制诗意图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边塞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勇敢、坚韧、团结、奉献的品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7.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课后作业,如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案标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并能够进行简要的分析。
3. 培养学生对于古文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以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4. 学生笔记本和纸。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夜上受降城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于夜上受降城这个词汇有什么了解?你们对于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个标题有什么猜测?导入:1. 让学生阅读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并鼓励他们在纸上做简要的标记和注释。
2. 学生分组讨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并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讲解:1. 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的简要生平。
2. 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拓展:1.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受降城的壮丽景色。
2. 引导学生参考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比如《受降城记》等,进一步了解受降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操练:1.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写一段关于受降城的描写,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生可以互相交换作品并进行点评,或者选择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集体分享。
总结:1.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2. 强调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古文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诗歌和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对于夜上受降城的理解和感受的作文。
2.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
评估: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进行评估。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包括作文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夜上受降城闻笛》课文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课文教案一、课文简介本课文是中国现代作家丁玲的短篇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在夜晚听到受降城士兵吹响军号的经历,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小说背景,并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丁玲及其作品背景;2. 分析和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主题和情节;3. 掌握文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文本;2. 课文背景相关材料;3. PPT或绘本展示;4.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篇文学作品?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名为《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短篇小说。
”同时,出示《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封面图或相关背景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了解背景(10分钟)分析和解读丁玲及其作品的背景,包括:1. 丁玲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3. 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简介。
第三步:阅读和分析(30分钟)1. 教师将课文逐段分发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默读全文,理解其大意;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感受其中的情感;3.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探讨主题和人物形象,例如:主角的内心矛盾、士兵的心理状态、受降城的象征意义等;4.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第四步:文学鉴赏与评价(15分钟)1. 教师展示丁玲的其他作品片段或相关评论文章,并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3. 学生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完成评价,可以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或分析小说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优秀4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你想读出什么味道?(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二、承你能读出什么味道?1.导入: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
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xx,看到、听到了x?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x。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1、背景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3、小结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四、合作业布置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五、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声:芦管《折杨柳》思乡情:征人尽望乡含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9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3.教师范读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5.学生齐读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及训练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秀教案及训练题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体会其意境,领悟其情感,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字词解析、诗歌意境分析、情感领悟、创作背景介绍、拓展训练。
1.3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
第二章:诗歌背景及创作情境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李益生平、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
2.2 创作情境分析解析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作者心情等。
第三章:诗歌字词解析3.1 生僻字词解释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2 诗句翻译对诗歌进行逐句翻译,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具体意义。
第四章:诗歌意境分析4.1 意境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2 情感领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抒发意图。
第五章:拓展训练5.1 诗歌比较选取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特点。
5.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提高其文学素养。
第六章:教学目标6.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及其含义。
分析并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6.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夜上受降城闻笛》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理解其独特性。
练习写作,尝试创作以夜晚和笛声为题材的短诗。
6.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哀叹,理解爱国情怀。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审美情趣。
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学习和记忆。
诗歌意境的感知和情感的领悟。
7.2 教学难点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情分析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
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
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
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
写作文没有素材可写,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颖。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3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文本解读1、作者简介参见“百度百科”李益:/link?url=itNfJreL9eOKIORu0LJEw9PDUsYy8ipv522UTJPi7IJKHY-d r9gYUBxd5pfIUp6jkVF2GwfS9Eq6shTigTUNXhpkYOI7-0AFXOgRdiAa1he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元和、长庆年间,蒋防写了一篇很著名的唐传奇《霍小玉传》,描写的是大历年间陇西才子李益和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李益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伪君子,受到人们的唾弃。
蒋防是和李益同时代的人,他笔下的李益,是不是就是诗人李益呢?李益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多猜忌,对妻妾很不放心,他出门的时候,要把家门都关起来,还要在门外和窗户撒上灰,怕有外人与妻妾偷情。
当时人们把那种妒痴之人称为“李益疾”。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蒋防把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在中唐诗人中,李益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
他最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流传极广,还被教坊乐人度曲演唱。
诗是这样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
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
他在录自己的从军诗赠左补阙卢景亮的《自序》中说:“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
”他的边塞诗,慷慨悲凉,又带有些许伤感情绪,真切感人。
他的七绝,后人评价很高。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他的诗,很多都被乐人采以入乐。
他的《征人歌》《早行》等诗,还被绘制为画屏。
活动2【导入】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活动3【活动】朗读诗歌播放孙道临《夜上受降城闻笛》http://21世纪教育网/programs/view/Qb95j3_rr_M/?spm=0.0.Qb95j3_rr_M.A.7h7x5X,用名家深情并茂的朗诵及讲解,感染学生心灵!活动4【讲授】解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代词话在欣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时往往要提到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
这是由谢庄的《月赋》中的句子“隔千里兮共明月”中化出来的,但到了苏东坡时代,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传统母题的共用想象途径。
这个联想途径,早在唐朝就广为运用了。
课本里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一个例子。
不过,由于这已经成为一个套路,在比较有追求的诗人来说,光是以月亮的共赏来引发思乡的愁绪,就嫌有点单薄。
故李益这里,增加了一些东西。
什么东西呢?首先是地方的特点:这不是在中原,不是在东部,而是在西部,沙漠地带。
故第一句就写沙漠上月光的特点:回乐峰前沙似雪。
这是强调荒凉的沙漠上的月亮的反光之强烈。
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就是说,不管是沙还是月光,都是统一的霜雪的色调,那就是一望无垠的银白色。
这样就构成了一片空阔的境界,除了白色一无所有的空旷画面。
在这样的画面上,一望无际,毫无阻隔,看到月亮,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不是很自然的吗?但是诗人可能觉得这太套路了,于是就在这样的空旷的天地之间增加了一个元素:不知何处吹芦管。
芦管,就是胡笳.这是异族的音乐异族的乐器。
这是用听觉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提醒战士身在异乡。
再加上这么空旷和天地,月光普照大地,空间广阔,直视无碍,故征人望乡,不是随意一望,而是望了“一夜”。
这里也写了失眠,但是,一个字也没有直接写到,而用了一个更为含蓄的字眼“望乡”。
这当然是一夜失眠的原因,也是一夜失眠的结果。
比这一首写得更精致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第二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
开头两句是琵琶乐曲的不断变换,变来变去总归是“关山离别” ,“边愁”,人心的,战士对家乡思念被听觉意象不断变换逗起心里“撩乱”的动态,但是到了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挂长城”,变成了视觉的图画。
月亮的形象高高挂在长城之上。
月亮是思乡意味,和长城为征人的驻扎之所,月光无远不届。
诗歌的意脉表现为从听得心烦,突然变成看得发呆。
值得一提的是,月亮不管是圆月还是新月,在古典诗歌中引发的想象都是美好的。
但是,这并不是诗歌想象有全部。
在现代派诗歌中,这种想象变得复杂起来。
余光中在《月光光》这首诗中,把“月光”比作“冰过的砒霜”。
这和传统意义上,月光是与思念亲人的亲情和温情联想机制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是忧愁,也是美好的,甜蜜的。
而余光中则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月光不是温馨甜蜜的感觉,而是有毒的感觉,它是一种陌生化,但它是合理的,与自动化的汉语联想机制是有联系的。
“月是冰过的砒霜”,在表层是陌生化,而在深层则是自动化。
这个自动化与余光中特别的感情经历有关。
如果是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就不是艺术了,任何一个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就可以乱写了,例如,“月光光,月光是泥巴”行不行?不行。
这倒是陌生化了,但没有深层的自动化的汉语联想机制的支持。
余光中的则不然: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关键是这个“伤口”。
为什么月光照在身上有落在伤口上的感觉?“伤口”这个词语本来是生理方面的,但这里显然不是,而是心理方面的。
逗引诗人思乡的月光居然变成了落在伤口上的砒霜,这肯定是思乡而不得回乡的结果。
联系余光中二十多年不得回乡的经历,不难明白,这里,这位台湾诗人心灵深处的隐痛。
他看到月光就害怕,已经成为一种病了;他看到月光又非常喜欢,已经达到爱恋的程度了。
“月光”的语义衍生、颠覆,陌生化了还不算,还要在颠覆的基础上再颠覆,在陌生化的基础上再陌生化,使之互相矛盾:既有“恐月症”,又是“恋月狂”。
这个“恋月狂”中,隐藏着很复杂的学问。
它之所以成立,不但因为诗人的经历而合理,而且因为文化上的中西合璧而精彩。
飞白先生在分析科尔律治的诗中的月亮是疯狂的(lunatic)。
“其词根是拉丁文的月亮(luna),把二者结合起来,lunatic就是月狂。
”为什么月要狂呢?因为月亮女神的名字叫做“luna”,她看到一个美少年就吻了他一下,为了不让这个少年变老,就让他长睡不醒。
每逢她经过就给他一个吻。
你看这个女神是不是有点疯狂?这个故事写在济兹的长诗《恩底弥斯》中。
[1]注:[1] 飞白《比月亮――诗海游踪之旅》,《名作欣赏》,2010年第10期活动5【活动】赏析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1]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2]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