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上受降城闻笛》吴小青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面试试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2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品读诗歌含义、艺术表现手法及其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边塞诗。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歌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品味、启发式。
五、教学过程1、导入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李益的作品----《夜上受降城闻笛》。
2、朗读划分节奏,品读诗歌的韵律美。
•个别同学诵读(点名)•范读•师生齐读•个别同学诵读(自愿)3、解题•从题目得到的信息时间----夜、地点----受降城、人物----诗人、事件----上受降城与闻笛。
•某个夜晚,诗人登上受降城,耳边传来了呜呜咽咽的芦笛声,作者心生感慨。
4、品读诗歌•诗人站在受降城上,首先不是写听到的笛声,而是调动了视觉感官,描写看到的景象。
•学生反复诵读1、2句,描写诗人所看到的景象:描述画面提示1)、发挥想象,补充画面,如“缓缓地”登上,“愁容满面”抬起头来2)、运用恰当的修饰词,如“一望无垠”的沙漠3)、运用恰当的修辞(本句本身有修辞“似雪”、“如霜”)提问:前两句诗描述的画面的特点及作用?答案:凄清苦寒、苍凉旷远,借寒气袭人的秋冬直径来渲染诗人孤寂凄凉的心境,奠定了全诗感伤低沉的,为下文抒发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将诗人置身于这典型的环境中。
•诗歌的后两句,作者调动了另一种感官----听觉,芦管是异族的乐器,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前两句塑造的典型环境中,耳边又传来了幽怨的笛声,用听觉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再次提醒战士们身处异乡。
眼前所见是边关,耳边所闻是异族之音。
都不是征人所熟悉的,那他熟悉的景、音在哪里呢?-----在离此地十分遥远的家乡啊。
•最后一句作者将画面定格在征人望乡的镜头上,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彩云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面试试
主备人:李彩云集备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联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联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突破措施在背中悟,在读中悟。
导学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绝句——《夜上受降城闻笛》,刘禹锡曾称它为“边月空悲芦管秋”……二、介绍作者与边塞诗方法:ppt出示,学生笔记:中唐边塞诗人。
李益,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
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助读资料一: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三、背诵开门见山,有感情地读课题,为学生的朗读做好铺垫。
简要了解作者,了解边塞诗。
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助读资料二: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2.根据图片想象画面,背诵诗歌。
3.用重音传达情感。
点拨:借用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用一个“望”字,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而一个“尽”字又道出所有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三、联读从军北征唐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助读资料三:笛声可表现丰富的内涵,奠定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
月夜凄清,氛围凄凉,更有利于抒发边塞或羁旅之苦以及思乡之情。
图片形象,可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有感情背诵,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联读主题相近的诗歌,体会“笛”与“月”结合时,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雪、霜月、芦管尽、望主备人:李彩云集备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明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
1生平为报国千古史留名——唐朝边塞诗中的爱国情·报国志四川省长宁县培风中学李明设计理念:根据群文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理念,结合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拓展诗歌教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诗歌中诗人的感情。
2、积累诗歌中的名句。
3、学习分类鉴赏诗歌。
难点:1、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2、了解诗歌赏析的题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也是英雄的国度,我们有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抗金英雄岳飞,有写下“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有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变法英雄谭嗣同。
诗歌承载了英雄的梦想,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一群别样英雄的诗歌,共同领略诗歌中别样的英雄。
二、初读感知1、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今天将要学习的四首诗歌推送给了同学们前置学习。
今天,老师给这四首诗歌起了一个题目“生平为报国千古史留名——唐代边塞诗中的爱国情·报国志”。
请你结合之前我们对诗歌的分类学习,指出副标题中,老师对四首诗歌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分类?(复习诗歌分类学习,为本堂课的分类比较学习诗歌作铺垫)现在请自由朗读四首诗歌,然后,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选择其中一首诗歌有感情地读给同组同学听。
各小组做好推荐朗读者的准备,此环节为抢答。
(此问题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根据前置学习,初步理解诗歌感情,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学生互读结束后,抽读并互评。
既然大家都是带着自己对诗歌理解的感情读的诗歌,那请问:2、从诗歌情感的表达角度而言,这四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壮志豪情)(第一次整合,意在引导学生找到四首诗歌的共同点,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笔下的豪迈英雄之气,想必也就是这般的荡气回肠。
接下来,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这番千古的豪情。
三、品读鉴赏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主线,在四首诗歌中,你认为哪首诗歌更有英雄气概?更让你感到震撼?请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诗歌填空题,检测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记忆。
b.修辞手法判断题,考察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c.诗歌鉴赏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边塞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字词、句式、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的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味。
2.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受降城”、“烽火”、“秋夜长”等。
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详解诗歌的意象,如“月如霜”、“笛声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节奏,尤其是边塞诗中特有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深入体会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和同情,领悟诗歌所传达的边塞精神。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表达技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绘制诗意图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边塞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勇敢、坚韧、团结、奉献的品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7.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课后作业,如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案_2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材版本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单元节点课外诗歌阅读设计理念依据一师一优课的要求,在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水平的踏实训练,与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水平。
感受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
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增强国家意识。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一半来自城市,一半来自农村,整体上看,语文学科基础较好。
从初一入校以来,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本班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浓厚,所以,为本课古诗的学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容分析这个首七绝是中唐诗人李益所作,曾一度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
相传本诗写成后即被谱以管弦而广为传唱。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怀亲的诗篇。
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
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第三句描摹笛声,故意不言曲调之内容、声情,直至第四句才一语破的,让读者在“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测和回味那笛声所流露出的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读来,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无穷。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使用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理解诗意。
2. 品味语言,体会戍边将士浓浓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学习重点1.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感受边塞空旷苍凉之感。
2.体会诗歌的思乡感情。
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法:激趣启发点拨学法:搜集资料朗读默读品析探讨研究交流展示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13
一样的乡愁异样的情怀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诗群文阅读群文篇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乡愁》《静夜思》《夜雨寄北》《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乡愁谈话导入,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尝试诵乡愁请同学们看学习导学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感受一样的乡愁,异样的情怀。
四、学习新课《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回顾: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你从标题中获取哪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步:知作者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第三步:读诗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四步:明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第五步:悟诗情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抒写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乡愁请同学们拿出课堂导航单,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四首古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提示,完成学习导航单。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一)导入: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的追求。
服饰我们追求“若即若离,不着痕迹,超逸灵动”的空灵美。
诗歌上更是要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蕴美。
如:出示图片古人,今人关于含蓄美的理论。
是的,雾中看山,水中望月的确达到了一种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一起来感觉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二)读题目出示题目(1)引导学生读题目,教学生评价尝试着再慢慢读一遍尝试着将“夜”和“闻笛”重音,将“上”“城”“笛”适当拖音。
听音乐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含蓄美”在中国审美中的地位自由读题目在了解上述问题后在老师指导下再读题目在诗文题目中寻找写作要素通过“读”题目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读诗的基本方法—慢读,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为读诗文做准备教师范读(2)破题时间/地点/事件提问:①从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夜—时间受降城—地点闻笛—事件引导:基于这样的“时间”和这样的“事件”我们应当读的语速度慢些,语调轻一些。
(三)读前两句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之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望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展示前两句的图片,让学生读前两句。
1、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前两句一、从题目入手,把握诗文写作要素结合具体情境,从文章要素解读入手,融情入境,再次体味朗读方法由画入境带动朗读由学生对画面的感受入手体会恰当的比喻可以蕴籍作者深沉的情感板书:月沙2、说一说前两句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千百年来月亮总是诗人的宠儿,出示图片,苏轼用“庭下……”将月光比作水为我们勾勒出一片空灵之境,李贺用“大漠……”为我们幻化出一片广袤之境,作者又用什么样的比喻,为我们勾画出一片怎样的月夜呢?—明确板书:如雪似霜—凄冷(四)读后两句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远离家乡的诗人,独自一人登上这受降城,他看到远处回乐峰前的沙漠如雪,近处城外月光如雪,沉醉在这一片凄冷之中,诗人正当此时。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及诗歌的意境,并背诵课文2、学习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3、体会戍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
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2、背景介绍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3、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
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夜上受降(xiáng)城闻笛李益回乐烽(fēng)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lú)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视频朗读3、读准节奏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读出感情5、抽生朗读6、全班齐读四、译读,感知意境美1、结合课文注释,解释词语(1)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诗群文阅读群文篇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乡愁》《静夜思》《夜雨寄北》《次北固山下》《逢入京使》《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乡愁谈话导入,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尝试诵乡愁请同学们看学习导学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感受一样的乡愁,异样的情怀。
四、学习新课《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回顾: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你从标题中获取哪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步:知作者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第三步:读诗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四步:明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第五步:悟诗情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抒写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乡愁请同学们拿出课堂导航单,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四首古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提示,完成学习导航单。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导入: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
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
(一夜征人尽望乡)4、哪个字重读?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
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教案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刚从小学升入初中。
从未离开过家更未体味过思乡之苦。
加之学生语文理解能力较差,对于年代久远诗歌理解起来更为困难。
对于古诗的含蓄美的体味,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情感。
2、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体味诗的含蓄美五、教法、教具创设意境朗读法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的追求。
服饰我们追求“若即若离,不着痕迹,超逸灵动”的空灵美。
诗歌上更是要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蕴美。
如:出示图片古人,今人关于含蓄美的理论。
是的,雾中看山,水中望月的确达到了一种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一起来感觉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二)读题目出示题目(1)引导学生读题目,教学生评价尝试着再慢慢读一遍尝试着将“夜”和“闻笛”重音,将“上”“城”“笛”适当拖音。
教师范读(2)破题时间/地点/事件提问:①从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夜——时间受降城——地点闻笛——事件引导:基于这样的“时间”和这样的“事件”我们应当读的语速度慢些,语调轻一些。
(三)读前两句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之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望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上受降城闻笛》吴昊琦教案教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4.诗人的形象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深入了解赏析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
“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闻道:听说。
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
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寄:寄托,托付。
与:给——“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
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夜上受降城闻笛》参考教案.docx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课题夜上受降城闻笛课型新授课节数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重点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模式二疑二探课时共课时学法自学合作探究主案副案(修改栏)一、设疑自探(3分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诗词课题总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的音频文件,让学生通过音频的语调,初步感受诗人的心境,带着这份心境去学习。
(二)根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看到这些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12分钟)自探提示:1.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宁静氛围是被什么给打破的?答:浓浓的思想情绪。
2.此1]寸的芦笛声在征人听来会是怎样的感受?答:眺望远方,热泪盈眶;剧透望月,今夜无眠。
3. 请想象“一夜征人尽望乡”场景,感受其艺术感染力。
答::此处无声胜有声,创设了苍凉旷远的意境,留给读者无限的想 象空间。
4. 《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 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 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 学生展示与评价;2. 教师点拨或精讲。
1. 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宇静氛围是被什么给打破的?答:浓浓的思想情绪。
2. 此时的芦笛声在征人听来会是怎样的感受?答:眺望远方,热泪盈眶;剧透望月,今夜无眠三、质疑再探:(10分钟)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
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 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 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5分钟)(-)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上受降城闻笛》林丹燕教案教学设计 试讲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结合写作背景,正确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掌握朗读技巧,诵读诗歌。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中国的诗歌富有音乐美,四声的抑扬顿挫,联绵词的回环响亮,叠声词的声情并茂,对偶句的节奏和谐,押韵的朗朗上口,这些都构成了古典诗歌的声调美,节奏美和押韵美。
优美的诗歌就如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需要用心地去吟咏、品味,否则就不足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无穷的美妙情境。
诗歌是需要吟诵的,涵咏的。
在吟咏中可以因声入情,因声求意,在细咂慢品的吟咏过程中,才能逐步进入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而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苏东坡也说过:三分诗七分读。
读多了,自然成诵。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作者简介、背景,释题作者: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解释题目:夜里登上受降城听到笛声。
三、熟读诗歌,理解诗意1.正音,明确朗读节奏,学生齐读课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降:xiáng乐:lè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这样来划分:4/3或2/2/3,2/2/3的形式划得比较细一点,我们就按照这个节奏来朗读。
2、全班自由朗读,读熟,整体感知3、这首诗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针对边塞诗赏析的难点,重点进行指导。
让学生借助景物描写,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了解边塞诗描写内容和代表人物。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凉州词王之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两句色彩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示出酒宴的热烈场面。
衬托出将士们怎样的情怀?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烽火台、沙漠、高城、如霜的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同样是边塞诗,为何眼中之景与心中之情如此迥异?明确:理解边塞诗要结合时代背景,不同时代的诗歌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基调。
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丽牺牲,也死而无憾。
中晚唐时期,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页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伤。
到了宋代,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的感情,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
三、举一反三,找出相似情感表达的相似手法。
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歌舞沉沉,马死弦断,将军沉湎酒色,致使战事荒废。
白发壮士,沙头空照,满是功业无成、壮志难愁的愤懑。
四、了解边塞诗常见的题材和情感。
题材:边塞风光,民族风情;边地生活的艰辛,久战思乡的心绪;将士建功立业的壮志,战争的酷烈场面。
情感:描摹塞上的奇异风光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抒写将士的乡愁反映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五、布置作业。
(部编)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优质教案_2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歌中景色描写和作者的感情。
2、学习诗歌中的“月”意象。
3、背诵诗句,积累佳句。
学情分析背诵诗句,积累佳句。
教授班级的学生属于中班,对诗歌的理解有一定基础,虽然不出类拔萃,但是在新的学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有一定的兴趣。
学生对李益了解较少,对边塞诗歌积累不足,对边塞没有地理概念,所以,需要补充相关的知识,注意积累。
重点难点体会诗歌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小学时学过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歌,你们还记得有哪些著名诗句吗?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非常不错!上面的几首诗歌,请大家想一想,一般诗歌中出现“月亮”的时候,诗人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预设:思乡、思念亲友。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新的诗歌,里面也有月亮的描写,看看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出示PPT)二、整体把握·诵读诗歌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注意重音。
然后请同学来读,并适当点评。
同学读后,播放孙道临《夜上受降城闻笛》。
然后,让同学们齐读。
二、整体把握·消除陌生感同学们,你们读完这首诗歌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预设:受降城、羌笛、回乐烽。
如果同学回答没有,继续引导,闻大家有没有觉得作者和地名不太熟悉?1、陌生的作者——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李益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
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传承价值;
2.理解古人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思考;
3.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其语篇结构和意义;
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口语能力。
教学内容
学习内容:《夜上受降城闻笛》
教学内容:了解故事背景、详细了解文本内涵和传承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古人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思考。
教学难点:阅读文本,掌握其语篇结构和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音频的形式导入故事,加深对历史、文化的感受。
2.了解故事背景
让学生了解受降城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3.整体阅读
进行简单的整体阅读,学生尽量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笔墨和语言。
4.分段阅读
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段讲解文章的核心要点和重要知识点,并进行短暂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5.完整阅读
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并在阅读过程中默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加深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6.课堂互动
运用多种方式,如小组合作、比赛等,进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意见,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7.思考与总结
引导学生对于故事背景、文本内涵、传承价值等进行思考整理,同时梳理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后记
教学本篇语文教材,复习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思想。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夜上受降城闻笛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文本解读1.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中唐时期著名诗人。
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元和、长庆年间,蒋防写了一篇很著名的唐传奇《霍小玉传》,描写的是大历年间陇西才子李益和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李益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伪君子,受到人们的唾弃。
蒋防是和李益同时代的人,他笔下的李益,是不是就是诗人李益呢?李益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多猜忌,对妻妾很不放心,他出门的时候,要把家门都关起来,还要在门外和窗户撒上灰,怕有外人与妻妾偷情。
当时人们把那种妒痴之人称为“李益疾”。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蒋防把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在中唐诗人中,李益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
他最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流传极广,还被教坊乐人度曲演唱。
诗是这样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
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
他在录自己的从军诗赠左补阙卢景亮的《自序》中说:“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
”他的边塞诗,慷慨悲凉,又带有些许伤感情绪,真切感人。
他的七绝,后人评价很高。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他的诗,很多都被乐人采以入乐。
他的《征人歌》《早行》等诗,还被绘制为画屏。
二、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2.理解诗意3.赏析诗句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朗读诗歌播放孙道临《夜上受降城闻笛》四、解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部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夜上受降城闻笛》朱士强教案教学设计 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面试试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是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课外诵读诗歌,是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学情分析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现分析如下: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
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边塞诗中所表达的思乡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
二、明确学习目标1、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三、指导吟读,读顺全诗1、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
5、学生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自主学习有关注释。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
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2、学生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
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
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
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
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
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
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
①、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
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
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
一城。
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
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③、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
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末句一般就用直
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
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的绝唱。
全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抒写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练习】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