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四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六年级上册
课文:语文百花园四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理念:
语文百花园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坚持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特别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实践活动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体会引用名句名言的好处:使用名句名言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
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学习读诗方法,感悟诗的魅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
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会调查分析,并能写出简单的研究报
告。

5.把在调查中遇到的小插曲写下来,要求具体生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引用名句名言的好处,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2.提高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和书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会选择典型事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冰心的语言清新朴实,细腻动人。

文中所描绘的也是孩子游玩时的景象,
写得真实,一读就懂,但如何在阅读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心里的反应,读
懂作者的心,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中间架设起桥梁。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
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成功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身心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
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会写“聚、匆、概、梢、释、额、纽、旺、召”9 个生字,会认“拣、隙、漾、匆、棠、额、纽”7个生字,理解“大概、匆匆、树梢、释放、纽扣、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课前准备:
1.课件。

2.搜集春天的诗句、图片等。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一)同学们,不知不觉春姑娘已经来到了
我们身边,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春天美丽极了,谁能用我们学过的诗句热情赞美生机盎然的春天?
(二)学生背有关春天的古诗。

(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句跟“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改了一下,读“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走进她的文学世界,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

(板书课题)
(四)简介作者。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熟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学习生字。

(三)学生质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二)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
(三)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
通过背古诗比赛,理解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意思,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了解作者有助于帮学生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儿童的爱。

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抓手引导学生分段,便于学生很好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四)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整体入手,导入新课
回忆,冰心奶奶的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复习第二个问题,体现从整体入手。

第三个问题也很重要,与结尾呼应。

前面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她确定的一个意见;后面则是实践的证明。

冰心奶奶要到颐和园去,怎样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表示儿童多的句子。

(二)交流出示句子。

(展示课件第四屏)(三)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并读一读。

(四)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五)引读第二自然段。

四、讲读第三至八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一)讲读第 3 自然段。

通过理解、朗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孩子的多和可爱。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这堂课学习的目标。

这样引读,主要是提示学生注意领悟这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1.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大屏幕出示第 3 自然段。

(展示课件第五屏)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无隙地!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二)引读第 4 自然段。

(三)讲读第 5、6 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第 5 自然段。

交流,品读。

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
(展示课件六至十三屏)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读第 6 自然段。

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

她赞叹什么?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 7、8 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

冰心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 7 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
么呢?
(1)指名朗读第 8 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 7、8 两段。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引读一带而过。

老师的两处“引”,提示了“地点”。

讲读这两个自然段,采用了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很清楚。

读的形式选择也比较恰当。

要读出冰心的慈爱,女孩的忸怩,男孩的爽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