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3)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定西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中招适应性测试卷语文试题(3)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chì)矜.持(jīn)凝.视(níng)参.差不齐(cēn)
B.溃.退(kuì)缄.默(jiān)棱.角(líng)扑朔.迷离(shuò)
C.真挚.(zhì)盘桓.(huán)蛮横.(héng)长途跋.涉(bá)
D.澎湃.(bài)拾掇.(duo)遒劲.(jìng)怒不可遏.(è)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字音。
B项中的“棱角”应为“léng”,C项“蛮横”应为“hèng”,D项“澎湃”应为“pài”。
故选A。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作品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地名”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有的以“谥号”命名,如《昌黎先生集》等等。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普希金,俄国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念。
D.老舍被授予“人民的艺术家”的称号,《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昌黎是韩愈的籍贯,不是“谥号”。
故A错误。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⑤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⑥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⑦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富贵不能淫》)
⑧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答案】①闲来垂钓碧溪上②阴阳割昏晓③日暮乡关何处是④落红不是无情物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⑥悠然见南山⑦立天下之正位⑧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
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碧”“暮”“庇”“省”等字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现代文阅读
紫禁城里说“透风”:没有不透风的墙
⑴紫禁城古建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
作为紫禁城古建筑的核心骨架,木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弯、抗压和韧性,但也存在怕潮湿、易腐朽等材性缺陷。
因此,使紫禁城古建筑的木构件始终处于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对于古建筑本身的延年益寿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⑵然而,从建筑工序的角度讲,通常
..是先安装木柱柱网和梁架,再砌墙。
古建筑的墙体很厚,在与木柱相交的位置附近,砌墙时往往会把柱子包起来。
封闭在墙体里的柱子,如果不经常通风干燥的话,很容易产生腐朽。
为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我国古代工匠利用古建砖料巧妙地制作了一种“空气循环器”——透风。
⑶春节前夕,故宫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修缮项目中意外地发现了两份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的春节曲目戏折①,吸引了不少人眼球。
而A这两份戏折,就是在西配殿的金柱砖雕透风内静静躺了200多年。
⑷对于现代建筑而言,空气循环器是一种现代科技设备,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建筑室内外的空气不断流通,达到空气交换的目的。
顾名思义,为解决墙体内木柱通风问题而诞生的透风,其作用正相当于一种原始的空气循环器。
⑸B所谓透风,其实就是一块带有镂空雕刻的砖。
通常工匠会在木柱与墙体相交的位置,不让木柱直接接触墙体,而是与墙体之间存在5厘米左右的空隙,同时在柱底位置对应的墙体位置留一个砖洞口,尺寸约为15厘米宽,20厘米高。
为美观起见,工匠们还采用刻有纹饰的镂空砖雕来砌筑这个洞口,这个带有镂空图纹的砖就被称为透风。
C透风主要依靠墙体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墙体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等自然力,促使空气流动,使得建筑室内外可以进行空气交换。
这一通风方式在保证建筑功能情况下,让建筑通过自然通风来调节墙体附近木柱的湿度环境,从而保证了木柱本身的干燥状态。
⑹在设置透风的墙体上,一般会在底部和顶部各设置一个,并保持两个透风在同一竖直线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空气对流和循环。
若仅设置一个透风,相当于空气单向流动,除湿效果必然不佳。
同时设置两个透风,方便空气从底部透风进入,沿着柱身往上流动,尔后从柱顶位置的透风排出,可使墙体内的柱子在上下方向都能空气流通。
这样,柱子与墙体之间潮湿的空气就被排出去了,柱子也就能始终保持干燥状态。
⑺同时,紫禁城古建筑外墙上的透风位置实际是与木柱位置对应的,如果墙体的某个位置安装了透风,那么墙体立面肯定就有木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紫禁城古建筑的外墙,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一对透风。
⑻紫禁城的工匠在长期的古建筑施工中,积累了丰富的透风制作经验。
他们不拘泥于仅仅在实体砖上
开洞来满足墙体内木柱通风需求,而是将砖雕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D比如雕成狮子形象的透风。
狮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英勇、王权和威严,象征地位、尊严和吉祥。
透风的使用,对古建筑整体而言,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并兼有文化性和艺术性,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
(注释)①戏折:曲目单。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封闭在墙体里的柱子腐朽的问题,我国古代工匠利用古建砖料制作了透风。
B.需要设置透风的墙体,一般只在顶部设置一个,便于空气单向流动。
C.紫禁城古建筑外墙上的透风位置与木柱位置对应,其外墙隔一定距离会有一对透风。
D.透风兼有文化性和艺术性,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了透风的制作原因、工作原理、积极意义等。
B.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点明说明的对象“透风”。
C.第⑴段从紫禁城古建筑说起,继而谈到木材料怕潮易腐的问题,便于引出说明对象。
D.第⑵段中加点词语“通常”是指通常情况,不排除有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3.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语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具体说明了透风防腐功能的强大。
B.下定义,明确地说明了透风的实质是带有镂空雕刻的砖。
C.作诠释,清楚地说明了透风的工作原理。
D.打比方,生动地说明了工匠将透风雕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
【答案】1.B
2.C
3.D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CD三项正确。
B项内容与“通常工匠会在木柱与墙体相交的位置,不让木柱直接接触墙体,而是与墙体之间存在5厘米左右的空隙,同时在柱底位置对应的墙体位置留一个砖洞口,尺寸约为15厘米宽,20厘米高。
”不相符。
2.A项改为: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了透风的制作原因、工作原理、积极意义等。
B项改为:标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生动地点明说明的对象“透风”;C正确;D项改为:第⑵段中加点词语“通常”是指通常情况,不排除有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比如雕成狮子形象的透风。
”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了工匠将透风雕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
5.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
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
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西周以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
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
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
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
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华姓氏文化的时候,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一所有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这一点无比重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
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有些血缘非常遥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时在我们姓氏文化的认识里边,还存在一个误区,人们会认为姓是不会改变的,其实不然。
而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
第一,因避祸或避仇改姓。
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
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就变成冯了。
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
第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
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
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
第三,兄弟民族改汉姓。
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
第四,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
特别像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了兄弟民族姓,主要是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
第五,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
第六,因避讳而改姓。
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姓邱的都没有耳朵旁,就是丘陵的丘,因为要避讳孔丘,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都是姓邱。
第七,因入赘、过继、收养改姓。
……
总之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也都包含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
(链接材料 1)
片段一: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
片段二: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宝,还是回族,后来才被赐姓为郑。
这个当然很荣耀,一般的子孙也不会改回去的。
也就是说,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血缘关系。
片段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田完本名陈完,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八世孙田和夺取齐国政权,史称田氏代齐。
(材料链接 2)
在班会课上,满族的金姓同学说:“我祖上本是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家族,因为辛亥革命,当时爱新觉罗家族为了自身的安全,纷纷改姓,其中很多就改姓为金了。
”此时,李同学很轻视不屑地小声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应该是准则,姓是不能变。
我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呢,比他高贵多了。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华夏先民使用姓氏的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姓氏文化在中国历史十分悠久。
B.夏商周三代姓和氏的功能是有区别的,但此时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
C.同姓的人,他们也并不一定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D.中国姓氏制度在汉代才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
2.下面原文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改为括号内的词语,哪一句改变了原意?()
A.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
..(多数)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
B.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
..(渐次)消失,合而为一。
C.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
...(不见得)祖先都姓刘。
D.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
..(估计)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
3.阅读(链接材料 1),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列图表中的信息。
4.依据选文内容,请说说我们现在重视和发扬姓氏文化有哪些益处。
5.阅读(链接材料2),你认为李同学的观点正确吗?请你运用选文知识,对小李同学的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1.B
2.D
3.A姓是会改变的。
B因避讳而改姓 C因避祸或避仇改姓
4.姓氏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5.李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第一,姓是可以改变的,金同学改姓是因为先辈为了避祸。
第二,自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姓氏就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解析】
【分析】
1.B错误,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
2.D起码:最低限度的;至少。
估计:表示推测,不确定。
意思不同。
3.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片段一“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可知因避讳而改姓。
片段三直接提取“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总结出“姓是会改变的”的结论。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
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内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段落或句子。
如,“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
5.考查依据文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同学很认为姓是不能变。
依据片段一“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片段二: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宝,还是回族,后来才被赐姓为郑。
片段三“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可以确定小李说的话是错误的。
6.阅读下面两则报刊上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也说“佛系青年”
刘念
①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
②“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
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③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
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
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④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转发打动了我: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⑤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
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
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
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⑥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
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⑦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
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⑧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
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
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
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
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
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
⑨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
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
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⑩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
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佛系青年”只是自我调侃
辛省志
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总是风水轮流转。
上个月的爆款是手捧保温杯的油腻中年男。
这个月就轮到了90后,一大批《第一批90后已经xxx》的文章出炉。
尤其是《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刷屏,让“佛系青年”成为网络热词。
当然不是真的出家,而是说青年们对生活、工作的态度,怎么都行,不走心,看淡一切,已经修炼到了佛祖的境界,做到了无欲无求,不喜不悲,心如止水。
生活中无所谓:“中午吃什么?这个行不行?”“行。
”“要不那个吧?”“也可以。
”工作中无所谓:“你觉得这两个方案哪个更好些?”“都可以吧。
”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媒体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
但2017年底在中国火爆网络的“佛系”,显然含义更广。
“佛系青年”火爆网络,自然是因为年轻人觉得说的就是他们自己,“扎心”。
90后们刚刚从学校走进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突然大增,佛系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的选择之一。
此前曾火爆的丧文化,其实和佛系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生活的压力,年轻人选择退回到自我,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享受内心的平静,不与别人争短长。
佛系的生活态度,似乎符合古圣先哲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教导。
不过,如果所有人都这样生活,社会的进步可能要慢下来了。
因为进步,总是因为渴望更好生活的欲望引起的,如果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动力。
不过,“长者们”也不必为90后太过担忧,所谓“佛系”,也只是他们的一种宣泄而已,打开这篇热文,点个赞,回头还是该奋斗的时候奋斗,该精致的时候精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尽管上一代总是觉得下一代是“堕落”的一代,但是年轻人总会取代上一代,成为社会的中坚。
1.2017年的年末,“佛系青年”成为网络热词。
对“佛系”现象,社会评价不一。
请仔细阅读上面甲、乙两篇文章,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观点。
每条字数不超过20字。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第⑧段写到鹰与虎有什么作用?
3.倘若你的好友是个“佛系学生”,下面是你们两人的对话,你会怎么劝说他(她)呢?请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40字左右。
我:快点跑,要打铃了!
:别急,看开就好。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
...以上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2017年底在中国火爆网络的“佛系青年”的含义与2014年日本媒体所说的“佛系男子”的含义是不同的。
B.90后们刚刚从学校走进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突然大增,佛系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的唯一选择。
C.古人多有好闲者,北宋苏轼与佛印禅师相交颇深,在黄州归诚佛教,但他心怀百姓、务实为民,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非现在所说的“佛系青年”。
D.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认为若大家都过着不走心,看淡一切的“佛系”的生活,美好生活就实现不了,社会的进步可能要慢下来了。
【答案】1.【甲】佛系的本质是聚焦、抓大放小和一层分寸感。
【乙】“佛系”是90后面对压力时的一种宣泄。
2.举例论证,以“佛系动物”老鹰、老虎为例,具体论证了“佛系”的本质是抓大放小。
3.示例:亲,风轻云淡是好事,但我们是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纪律是生活的准绳,该有的坚持,该有的分寸,一定要坚守。
4.B
【解析】
1.考查对议论文论点的理解。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
仔细阅读文章,甲文找到“⑦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
”“⑨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
”概括出“佛系”的本质是是聚焦、抓大放小和一层分寸感。
乙文在文章最后总结出论点“所谓“佛系,也只是他们的一种宣泄而已。
”
2.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划线句子“”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可知是举例论证,通过举这些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佛系的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的观点。
3.开放性试题,拟写答案根据文章内容考虑,根据我着急催他不要迟到了,同伴因为是佛系青年,倒是不急不慌的语境。
拟写为:善意的提醒他,作为学生要把纪律放在心头,不能什么时候都用佛系的心态来对待。
4.B错,“唯一选择”与原文“选择之一”不符。
四、文言文阅读
7.(一)文言文阅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千里马的重要性。
B.造成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文末两句,都是作者分析论证后所作的结论。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推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答案】1.饲养(喂)鞭打(驱赶、驾驭面对
2.(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都不能,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3.A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食”:饲养(喂)。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且”:况且。
“常”:普通。
“等”:等同。
“安”:怎么。
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
3.A“强调千里马的重要性。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马说》的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
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惟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