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结晶现象习题课件---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 3 过滤
31
适用范围 将液体和难溶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的固体分离
仪器 操作 要点
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等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盛液体的烧杯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
;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紧靠 接液烧杯内壁
操作 装置图
例 2 小明同学在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时,用到 了下图所示的装置。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温度/℃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7.3 37.8 38.4 39.0
39.8
【交流与表达】 (1)本实验除了使用下列玻璃仪器外,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的玻 璃仪器是 玻璃棒 (填仪器名称)。
(2)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密度为1 g/cm3)的烧杯里,边加边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 溶解为止。用托盘天平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读数如下图所示, 其质量是 B (填字母)。
解: (1)4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0 g,则40 ℃时氯化钾饱和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0.0 g ×100%≈28.6%。(2)硝酸
40.0 g 100 g
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变化较小,则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乙。(3)20 ℃时硝酸钾的 溶解度小于氯化钾,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则KCl 和KNO3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20 ℃~30 ℃。
例 1 (2023湖南永州中考节选)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 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这样得到的粗盐中含有 多种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 等)。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查阅资料】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1)请指出该装置图中的一处错误。 (2)改进装置后过滤,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其原因可能是什么?(写 出一条即可) (3)经初步提纯所得的精盐是否为纯净物?请写出你的判断和理 由。 答案 (1)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2)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 边缘;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3)不是纯净物,因为经初步 提纯所得的精盐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
A.0.2 g
B.1.2 g
C.2.8 g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 加热 ,利
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实验中是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 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其理由是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 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
【反思与评价】 (5)实验得到的精盐是 混合物
核心素养全解
基于溶解度曲线问题的科学思维 素养解读 数形结合是通过“数”和“形”的相互转化研究问题的一种 思想方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数量关 系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形,更便于问题的解决。溶解度曲线 的应用一直是中考化学的热点和难点,综合性较强。解决此类
问题的关键是提取能够准确描述图像特征的信息。认识随着 温度的变化,溶液状态及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发生的变化, 以及根据图示确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物质的结晶方法等。
解: (1)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等操作要点,题图 所示操作中未用玻璃棒引流。(2)过滤后滤液仍浑浊,说明过滤 效果不好,可能是由于液面高于滤纸边缘,部分液体直接从滤纸 和漏斗之间流下;也可能是由于滤纸破损等。(3)过滤只能除去 难溶性的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的杂质,因此经初步提纯得到的 精盐仍然是混合物。
例 2 (2023辽宁营口中考)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下列问题:
(1)两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氯化钠 ;
(2)若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
液的方法是 降低温度
;
(3)在60 ℃时,若使55 g KNO3完全溶解,则需要水的质量至少是 50 g;
典例剖析
例 1 (2023黑龙江绥化中考)KCl和KNO3的溶解度(见下表)和 溶解度曲线(见下图)。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度/g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2)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一般可采取冷却热 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晶体,如硝酸钾、硫酸铜等;对于溶解度受 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则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如氯 化钠。
知识点 2 结晶法的应用——粗盐提纯
31
粗盐提纯
(1)实验步骤:称量、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图示
(3)实验操作要点 ①称量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②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③过滤时,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④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 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4)实验时,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过滤时用玻璃棒引 流;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第七章 溶 液
7.4 结晶现象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一 晶体与结晶 知识点二 结晶法的应用——粗盐提纯 知识点三 过滤
·核心素养全解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点 1 晶体与结晶
31
1.晶体 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金刚 石、石英、雪花、方解石、氯化钠和明矾等都是常见的晶 体。 2.结晶 (1)概念:形成晶体的过程。
(填“纯净物”或“混合
物”)。
解: (1)该实验除了题图中给出的仪器外,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 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 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4)由于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故实验中通过蒸发溶剂 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5)实验得到的精盐中仍含有可溶性 杂质,属于混合物。
(1)40 ℃时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28.6% (精确到0.1%)。 (2)代表KCl溶解度曲线的是 乙 (填“甲”或“乙”)。 (3)KCl和KNO3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B 。 A.10 ℃<t ℃<20 ℃ B.20 ℃<t ℃<30 ℃ C.30 ℃<t ℃<40 ℃ D.40 ℃<t ℃<50 ℃
(4)若NaCl中混有少量KNO3,提纯NaCl可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溶剂 。
解: (1)由题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氯 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 度降低而减小,若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则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将 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3)由题图知,60 ℃时,硝 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即6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110 g硝酸 钾,则若使55 g KNO3固体完全溶解,至少需要50 g 60 ℃的水。 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