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高考仿真适应模拟练(1)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高考仿真适应模拟练(1)含答案解
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挫.(cuò)折轻佻.(tiǎo)
内蒙.(měnɡ)古涂脂.(zhī)抹粉
B.应.届(yīnɡ) 追溯.(sù)
干.(ɡān)细胞畏葸.(xǐ)不前
C.船舷.(xián) 拘泥.(nì)
潜.(qián)水员力能扛.(ɡānɡ)鼎
D.叱咤.(zhà) 恫吓.(hè)
习字帖.(tiē) 因噎.(yē)废食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个农民工的义举,感动了一个城市。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让一个城市的爱心被激活,在绵沿。
滴水之情,城市当以涌泉相报。
B.“真实”和“梦境”本该是一对相互抵触的词语,但是,当它们脱离了文字的意义表达而被视觉艺术呈现出来之时,这一对矛盾体却表现得混然一体。
C.为防止灾害进一步加剧,国土部门已在灾害区域设置警戒线,树立警示牌,对灾害点进行管制,对灾害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段监测监控。
D.在日趋娱乐化的世风中,大学有责任呵护和坚守高雅、厚重、严肃的文化家园。
倘若大学也随波逐流,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将会走向何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为电视转播调整赛程不是第一回,但连续直播两场比赛,不仅在全国排
球联赛史上,而且在央视转播联赛史上都是破天荒
...的头一回。
B.有人认为以前的一些教育看法较不合理,必须加以导正,例如不能体罚。
但
曾教授不苟同,他认为体罚应视情况而定,不能混为一谈
....。
C.所谓股票期权,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定
..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D.iPhone自问世以来便独树一帜,不仅
..使苹果公司声名鹊起,还衍生出无数围绕iPhone的周边产品,比如苹果配件、软件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十八大报告的特定语境下,美丽中国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良好生态三方面平衡发展的状态,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
B.对肯德基或中国百胜是否正式道歉,消费者还不是最关心的,消费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百胜集团旗下相关餐厅的鸡肉原料中,还有多少存在抗生素超标。
C.朴瑾惠提议在首尔和平壤设立官方办事机构“韩朝交流合作事务所”,并以
建设经济共同体为基础,先实现“小统一”,再推进政治一体化,最终实现“大统一”。
D.出现丑陋雕塑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造成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城市雕塑建设就变得市场化,建造雕塑成了交易,雕塑家可能为了经济回报而丧失底线。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___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两旁。
6.根据下面的情景,合理想象,将画横线的语句扩展为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情景感人。
(4分)
在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位年轻的爸爸悉心呵护着怀中酣睡着的孩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7.李浩然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文学社。
一天,李浩然找文学社社长张晶同学询问相关情况。
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分)
李浩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晶: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李浩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晶:是的,你要在下周五之前交一篇你自己写的文章,通过审核后就可以了。
李浩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晶:这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在学校408教室报社编辑会作一次写作报告,欢迎你参加。
李浩然: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诗歌只有美才灵动,才有吸引力,才易打动人,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才能引领心灵进入哲理的思考中。
美之于诗好比花朵之于果实,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当然是果实,但在得到果实之前,首先要能为花色所打动、所吸引。
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哲思之美、幽邃之美;可以有繁复之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
总之,一首诗要使人读后如饮甘醴,如沐春风,欣然而快意,或于沉思之间豁然有所得。
而当今诗坛有一些人以审丑为乐趣,以玩弄低级趣味为能事,类似戏剧舞台上的一些小丑、猫狗之流,写一些恶俗的文字,招摇于世。
这种人不但毁灭了自己,也堵住了人们朝向诗歌之路。
所以,当下诗坛,去除丑化、鄙化、俗化、矮化的痞子诗歌是一件势所必然的事情。
无论是写诗自娱,还是希望能于他人有所启示,一首诗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含量,要能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问。
你对自己的心灵有足够的把握吗?我要问一问每一个写诗者。
你是否做到了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在这个方面,我对中国的诗人还不能很乐观,甚至说还颇有些忧虑。
长时期以来,中国人理性的不足,教育与生活中对人的主体性有意无意的漠视,都导致人性脆弱易折。
正如诗人们所说,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
而我的期望不是这样的。
我希望每一位写诗者在心灵上是强大的、明晰的,任何苦难挫折也摧不垮他心中的高峰。
这种力量的强大体现在
诗歌中则表现为对世界的洞悉。
世界在他眼中是澄澈的、清晰的、有条理的,他因而能洞察宇宙中一切事理而能把握住自己,进而把握住诗歌。
而中国的诗人们,更多的是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点是每一位写诗者都要明确的。
而诗艺还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诗歌本身的进程中和社会生活的进程中更新发展着。
诗歌的价值本身在于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复重临。
所以创新性或创生性成为诗人的不二追求。
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要有自我意识的跟进。
这就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时刻是一个高度自觉而清晰的人。
但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能保持诗艺上自觉且清晰的人,恐怕是凤毛麟角。
而绝大多数诗人都是诗歌的追随者、模仿者,在他们的书写中,诗艺的尺度严重缺失,从而导致一种怪象:几乎每一位中国诗人都是某位外国大师的影子,在外国大师的裘腋下窃窃私语。
从这个角度来说,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中国诗界来说,既是一种鼓舞,又是一种压抑。
而我觉得,中国的诗人们应解开诺贝尔奖情结,做一个安静的诗人,去安静地写诗。
解决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最好的。
我们的书写是为历史而存在的,为民族的心灵而存在的,而不是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存在的。
(选自《北京文学》xx年第12期,有删改)
8.关于诗歌的创作原则或指向,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创作要体现美,要能打动人,只有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引起读者的共鸣。
B.那种在世俗面前不低头,在困厄之中不动摇,在世界面前不自卑,在自我之中不迷失的创作者可以写出有一定精神含量的作品。
C.要想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不断带给人们新的阅读方式和新的美感体验,诗人就要抛弃反复观摩与反复重临。
D.诗人的不二追求就是诗歌的创新性或创生性,而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因此,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诗歌创作主要离不开以下三个尺度:一是诗歌美的尺度,二是精神与心灵的尺度,三是模仿的尺度。
B.作者对中国诗歌乐观不起来的原因很多,既有诗歌创作者自身对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身审美素质方面的问题,又有诗艺方面的问题。
C.作者认为“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作者希望诗人们在心灵上是强大的,并在诗歌中体现出来。
D.只要能走出外国大师的影子,并且在对过去诗艺进行反复观摩与演练的基础上,又有自我意识的跟进,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0.请简要概括作者所列举的中国诗坛的弊病。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绿毛龟
尤今
丈夫詹到江苏无锡去开会,几天后公干完毕而返家时,带回一只绿毛龟。
女儿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宝龟”。
绿毛龟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具有通灵之性。
初到我家时,它怕生而又羞怯,加上也许是思家的情愫在作祟,它老是把头缩在硬壳里,悒悒闷闷,静静寂寂,沉在水底,仿佛没有了生命。
慢慢的,它想开了,也适应了,原本活泼的本性便渐渐地暴露了。
知道自己美,它常常自信而近乎卖弄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深绿的毛发把整缸水都染成了姣美的绿色。
8岁的女儿爱它如珠如宝。
上学时,绝不忘与它道别;下午放学回来后,又去跟它打招呼;平时有事没事,总挨在玻璃缸旁亲昵地喊:“宝龟,宝龟!”
说也奇怪,喊得多了,它居然会“应”,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
女儿一喊“宝龟”,它便游上来,把头伸出水面张望。
最初,以为是偶然的契合,然
而后来次次如此,我们便知道,这龟的确是具有灵性的。
更妙的是,对音乐它也有同样敏锐的反应。
女儿把手提收音机搁在玻璃缸旁,播放圣诞歌曲《平安夜》给它听,几次过后,当乐声从收音机里流出来时,它便又把头伸出水面来,轻轻抿着嘴,仿佛在微笑,两颗圆圆的眼珠子也绽放出柔和的亮光。
一向不养、不爱养、不赞成养任何宠物的我,竟对这只小小的绿毛龟着了迷。
闲来无事,母女两人便把头凑在一起,看龟戏龟喂龟笑龟。
至于那龟有着怎样的一种内心世界,我们不知道——无从知道,也从来没有想到我们应该知道。
不久,有马来西亚的远亲到访,这位表姑有两个女儿,分别是7岁和8岁,和我的女儿同样处在那种“一见便熟”的年龄,三个人一下子便成了“臭味相投的莫逆之交”。
大人在前厅里闲聊,小孩在后院里看龟。
水里看龟不过瘾,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伸手入缸,把绿毛龟抓出来,放在地上玩。
她们将绿毛龟硬壳上的绿毛编成辫子,用橡皮筋捆成奇怪的形状,嘻嘻哈哈;她们把绒线绑在绿毛龟的手上,强行拖着它走,看到它蹒跚难行的怪模样,纵声大笑;她们把红色的塑胶泥做成手套与鞋子,套在绿毛龟的手足上,它那种反抗无力任由摆弄的呆滞相,再度引起了小女孩们惊天动地的笑声。
我坐在厅里,听到一阵又一阵愉快的笑声源源不绝地传到厅里来,还暗暗为她们三人的契合无间感到高兴,殊不知她们正无知地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绿毛
龟的痛苦上!
客人走了以后,我把厅里狼藉的杯杯盘盘收拾好,信步来到后院,一看,整个人蓦地好似触电一般怔了、呆了。
绿毛龟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
原本柔滑秀美的绿毛,被橡皮筋捆得乱七八糟;双手与双足,被死死地套在红色塑胶泥做成的手套与鞋子里,两只手还被绒线绑着,好似犯了重罪被判死刑的囚犯。
它一动不动,好似一只风干了的木乃伊。
“宝龟,宝龟!”
我发狂地喊了一声,冲过去,抱起它,它的头缩进了壳里,看也不看我一眼。
就在那一刻,有一种不祥的念头在我脑子里一闪而过。
士可杀,不可辱。
饱受凌辱的绿毛龟,就在那一天,丧失所有的生趣。
它沉在晶亮的玻璃缸底,恹恹的,了无生气。
投入缸里的鱼呀虾呀,原封不动。
唤它,它不瞅不睬。
知错想改的女儿,噙着眼泪求我带宝龟去看医生,可我知道心病还须心药医,宝龟需要的,是心理的治疗呵!
几天后,绿毛龟斜斜地浮在水里,一动不动,气息全无。
取出一看,断气了。
(有删改) 11.绿毛龟的“通灵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2.“至于那龟有着怎样的一种内心世界,我们不知道——无从知道,也从来没有想到我们应该知道”这句话有何深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士可杀,不可辱”这一句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二段。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5.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
涵濡雨露,振荡风气。
春而萌芽,夏而解驰。
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
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
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
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
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
睥睨墙堵,振洒缯绡。
须臾而成,郁乎萧骚。
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
赋生意于崇朝。
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
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猗猗其长,森乎.满谷。
叶如翠羽,筠如苍玉。
澹乎自持,凄兮欲滴。
蝉鸣鸟噪,人响寂历。
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
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
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
“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
山石荦埆,荆棘生之。
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
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
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
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
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
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
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
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
B.庐.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绝.涧谷而蔓延绝:横穿。
D.蹇将抽而莫达.达:达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嗟壤同而.性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以.墨为竹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乎.满谷以吾一日长乎.尔
D.而养生者取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
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
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
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21~22题。
(7分)
[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
汤式
钱唐【注】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
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
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
【注】钱唐,即钱塘、武林,皆杭州别称。
21.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_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2分)
22.请赏析这首元曲的主要艺术特色。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注】,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选自《中庸·第一章》)【注】中节:符合法度。
23.这一段材料主要阐述了孔子的“________”思想。
(2分)
24.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儒家“修身”的理解。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生,亦我所欲也;义,____________。
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
(《孟子》)
(2)____________,无长无少,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3)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4)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乃赋《离骚》。
(司马迁《报任安书》) (5)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渔人在捕鱼,一只茑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
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茑鸟。
茑鸟不论飞东还是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茑鸟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
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
茑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带着这条鱼,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仿真适应模拟练(一)
1.C [A项,轻佻tiāo。
B项,干ɡàn细胞。
D项,习字帖tiè。
]
2.D [A项,“绵沿”应为“绵延”。
B项,“混然一体”应为“浑然一体”。
C项,“不间段”应为“不间断”。
]
3.B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此处应用“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
A项,破天荒:指事物第一次出现。
C项,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
D项,不仅:连词,不但。
]
4.C [A项,语序不当,“良好生态”改为“生态良好”。
B项,成分残缺,
在末尾加“等问题”。
D项,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或“的主要原因”。
] 5.B [这道题中的文句,首句介绍“南天门”的又名,修建年代,经历时代;末句是门对联的具体内容。
选项分别介绍与“南天门”相关的门外的石刻“天门铭”和“门两旁”的对联。
统观这段话,显然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写的,为保持话题和陈述角度的一致,所以顺着上文最好先说“门外”,介绍“天门铭”;后说“门两旁”,介绍对联,这样的描述给人一种统一的感觉。
] 6.【详细分析】此扩写题要求写一个记叙和描写性的片段,具体写作时可强化“情节”和“细节”,运用动作描写等,将思想感情蕴含在叙事、描写之中,通过叙述和描写去传达父亲对孩子的爱。
答案一位年轻的爸爸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抱着熟睡的孩子,仿佛抱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车开得有些颠簸,他抱得却那么稳当,生怕惊醒那幼小生命的酣梦!
7.【详细分析】作答时,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对话的大意。
然后根据前后内容,按照所给语境及对话人的身份特点进行补写。
在补写时,要把意思表达清楚,语言简明得体。
答案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文学社,可以吗?
②请问加入文学社需要交文章吗?
③近期文学社有什么活动吗?我想参加。
④太好了!到时我一定准时去听报告。
8.B [A项,“只有体现优美和壮美,才能诱发读者读诗的兴味,引起读者的共鸣”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美可以有优美、壮美,也可以有……简略之美”可知,美有不同的分类,均可引起读者的共鸣。
C项,根据“这既需要对过去诗艺的反复观摩与演练,同时又要有自我意识的跟进”可知,“诗人就要抛弃反复观摩与反复重临”的表述错误。
D项,从文章第三段开头几句来看,“革新自己的语言也就等于创新了诗歌的内涵”属无中生有。
]
9.B [A项,第三个应该是“诗艺尺度”,模仿只是其中之一;C项,作者并没有否定“人是水边的一根芦苇”;D项,“只要……就一定能……”说法有误。
]
10.【详细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文中去寻找关键信息。
题干中要求考生筛选“中国诗坛的弊病”,那就要在文中找作者对当今诗坛的评价,第一段中“而当今诗坛”,第二段中“我对中国的诗人”“而中国的诗人们”,第三段中“但在中国浩荡的诗歌作者队伍中”都是信息的关键点。
根据这些评价,即可概括出答案。
需注意答案的简洁。
答案诗坛某些人以审丑为乐,玩弄低级趣味;一些诗人心灵脆弱易折,缺乏对自己个体在世界宇宙中的定位;大部分诗人不够自觉、清晰,往往追随、模仿大师。
11.【详细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文本,明确本题的答题区间是文章第四段和文章后半部分;其次要找出答题区间中描写绿毛龟的语句,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最后根据题干及赋分情况,确定本题的答案。
答案绿毛龟的“通灵之性”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能用行动呼应人的呼唤;②能感应到音乐;③具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
12.【详细分析】由句中的“不知道”“无从知道”“也从来没有想到我们应该知道”可以看出人对绿毛龟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再联系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可知,作者这样说揭露和批判了人类的自私自利。
答案作为人,我们只是把绿毛龟这样的动物当作我们取乐的工具,从来没有想要去了解它们的内心世界,含蓄地揭露和批判了人的自私自利。
13.【详细分析】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这句话的基本情感倾向,然后将这句话放到具体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引用这一句话,说明了绿毛龟在遭受屈辱时,宁可牺牲生命,也不愿意苟且偷生;表现了作者对绿毛龟维护尊严的赞美。
14.【详细分析】解答此题,一要明确第二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和对比;二要具体分析本段是怎样运用拟人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的;三要分析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对刻画绿毛龟和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第二段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羞怯”“思家的情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