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及其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及其主要特征
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及其主要特征
中世纪时期的音乐特点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阶段,宗教势力强大,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体,教会反科学、反人道的黑暗统治,使艺术发展受到了极大压抑,音乐发展非常缓慢。

但因为教会对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此时期宗教音乐得到了一定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格里高利圣咏的兴盛和流传、职业音乐家的形成以及记谱法的完善和复调的出现。

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基本为单声部的齐唱,也有齐唱与独唱、对唱的等形式,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典型代表,音乐理性、平缓、无情绪变化,呆板而单调。

戏剧中的人声演唱形式多样。

世俗音乐多反映民间生活和爱情,较为生动丰富,但不是此时期音乐的主流。

教会音乐,即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可以想象是纯粹的声乐。

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

与此相反,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罗马式音乐是中世纪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当首推格雷戈里圣咏,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特点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尼德兰乐派的出现开始,逐步扩展到全欧洲。

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宣传从本质上关心人和人的价值,主张艺术表现人的情感,强调人的伟大和巨大潜能。

在此阶段,大量世俗音乐广泛流传,贵族阶层地位上升,雇佣专门音乐家不再是教会的专利。

音乐逐渐脱离宗教音乐的单纯教化功能而重新以表达人的情感作为根本目的。

复调音乐发展,器乐演奏作为独立表演形式的出现,改变着人声在音乐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此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开始以表现人的情感为主要目的和内容,风格优美、和谐、华丽、音色纯净。

这时期不再拘泥于两声部,有了三声部,注重和声效果。

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的,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很少有大跳音音程出现。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宫廷成为音乐文化的中心,贵族可以组织个人乐队,
城市出现民间音乐机构和团体,市民音乐生活愈加丰富。

数字低音的出现,平均律的确立,大小调体系的建立,和声功能体系的形成,使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开始从单一乐思、没有强弱起伏情绪变化的单声部旋律,向多声部、音乐出现对比、和声概念确立以致形成主调音乐过渡。

歌剧的创立是巴洛克时期最突出的音乐成就。

而器乐与声乐此时在音乐生活中平分秋色,奏鸣曲体裁形成,器乐合奏形式出现;古钢琴、小提琴逐渐成为器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尚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音乐理性、优雅、均衡、纯净、旋律的反复出现缺少对比与起伏。

巴洛克时期通常仅表达一种基本情绪,具有情绪的一致性、节奏的持续性、主题的反复出现、力度的一致性,达到了旋律的流畅性,伴奏织体的简洁性,演唱风格的抒情性。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与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中产阶级逐渐走上政治舞台。

中产阶级以人为本的思想意识,积极向上、富于革命精神的面貌,极大影响了音乐家们的创作倾向和风格。

崇高、朴素、完美、和谐与庄严,民族民间音乐与世俗音乐素材的采用,以及音乐发展中戏剧性的追求、奏鸣曲式的完善与交响乐形式的确立,成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发展的突出特点。

其中,奏鸣曲式结构以对比统一作为器乐作品音乐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了音乐的复杂性、丰富性、突出了音乐发展中内在矛盾冲突与解决的关系,为交响乐等所有大型器乐作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音乐会的普及,职业音乐家地位的改变,作曲家带有个人属性的创作风格,使音乐的专业化程度与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同时得到提高,进而推动了欧洲音乐走向辉煌。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

节奏的灵活性,在织体上基本属于主调音乐。

旋律悦耳动听,渐强与渐弱的力度变化,表现了该时期的音乐特点。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席卷整个欧洲,上层建筑的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潮的兴起,是欧洲音乐文化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追求自
由和崇尚个人主义,成为此时期的时代精神。

作为对古典乐派理性主义的反动,以自我表达为主、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与意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为主要特征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将情感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更注重音乐旋律的的歌唱性。

抒情、自由、诗意、充满个性的音乐风格,与富有色彩的情绪渲染以及音乐的民族性,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因此,艺术歌曲、钢琴抒情小品等善于表现个人情感的音乐体裁在此时得到很大发展;交响乐与歌剧也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情感描写和抒发。

以单乐章交响诗为典型的标题音乐的出现,强调了音乐内容的具体指向和主题性。

钢琴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乐器。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强调了自我表现和风格的个性化,富有表现的的目的与主题,民族主义与异国情调,标题音乐,富有表现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力度音高与速度范围的扩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与抒发。

近现代时期音乐的特点
世界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开始有机会平等地进行全面的文化对话。

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元化、文化的本土化,极大地影响了欧洲艺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

各种艺术思潮的层出不穷,信息时代高科技手段的参与,成为构建欧洲20世纪音乐发展多元、多变、流派纷呈的基础与条件。

20世纪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对以往音乐传统的颠覆和创新。

各民族地区的本土音乐,开始堂而皇之地与西方主流音乐并列,欧洲音乐中心的概念从此动摇。

20世纪音乐的特色,在音色,和声,传统调性体系的改变(甚至出现无调性音乐),节奏(自由而多变的节奏结构),旋律,都进行了大的突破和颠覆。

呈现出20世纪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

求建筑简史及其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时期特征
埃及建筑金子塔,神庙
希腊建筑柱式
罗马建筑券柱式,拱券
罗曼建筑密布线脚,十字拱
哥特建筑尖塔,肋拱
文艺复兴建筑古典柱式
巴洛克建筑曲线,光影
洛可可建筑曲线,色彩
新古典主义建筑复古
现代建筑功能主义
后现代主义建筑复古
解构主义建筑破碎,动感
求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
我个人喜欢欧美的,在这里给你介绍几首歌曲名歌手名1. 《what dreams are made of》 Hillary duff 2. 《All Good Things》Nelly Furtado 3. 《Forever》 Stratovarius 4. 《Walking In The Sun》DJ舞曲不知道谁唱的 5. 《Lonely》 Akon 6. 《AS LONG AS YOU LOVE ME》 backstreet boys 7. 《The Day You Went Away》 M2M (非常经典在下极度喜欢)8. 《Girlfriend》Avril Lavigne 9. 《Sk8er Boi》 Avril Lavigne 10.《Complicated》 Avril Lavigne 11.《my happy ending》Avril Lavigne 在此注明我很喜欢Avril Lavigne的歌(人也很喜欢) 12.《black black heart》 David Usher (刘若英翻唱过) 13.《MY LOVE》 westlife(非常经典) 14.《God is a girl》Groove coverage 这首歌更经典15.《7 Years And 50 Days》Groove coverage 非常动听16.《Far Away form Home》Groove coverage 非常动听 17.《she》 Groove coverage 不多说了还得注明Groove coverage 也是我喜欢的歌手之一 18.《30 minutes 》t.a.t.u. 凄凉 19.《i'm folle de toi》(嘟啊嘟)In Grid DJ很不错 20.《Dragostea Din Tei》 o-zone DJ相当不错 21.《Despre tine》 o-zone DJ 22.《Figli delle tenebre》不知道谁唱的 23.《sitting down here》 lene marlin 24.《bye bye bye》 n'sync 25.《La La Love on My Mind 》 ann win *** orn 26.《Stan》 eminem 和 Dido合唱的27.《life is cool》sweet box 28.《Sitting Down Here》lene
marlin 29.《T onight, I feel close to you》孙燕姿仓木麻衣 30.《意大利舞曲》这首歌好像就叫意大利舞曲绝对的经典先就这些吧,都很好听,希望你能喜欢
金文不同时期的风格特征
我把启功老先生的一篇关于金文特征一起变化的文章推荐给你请你参考,关键的地方我给你用*做了标注,你参考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文的结体从总体上看比甲骨文要方正整齐,笔画的分布也更注意均衡匀称,但与小篆相比,却没有那种严密规整,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法度,在较大的程度上还允许长短参差、正斜杂出、疏密不等、大小不一等作法,也就是说周代金文的结体既有一定的规范,又有很多的自由,呈现出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景象。

.所以不同铭文中的同一个字的构形往往各有英姿,自生情趣。

试看“皇”、“对”两字的几种结体(见图42 ),同中有异,各具风格。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翻开容庚先生的《金文编》,到处都可以看到。

***周代金文的用笔,虽然也是以线条为主,但不是小篆那样的绝对等粗细、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的“玉著”,它可以略微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和两端露出尖利的锋芒(可以露,但不常露)。

除了线条之外,还常用圆珠点或其他自然点。

***另外,商末周初的金文中还盛行过波捺,其形状有点像后世楷书中的斜捺,例如《大盂鼎》(见图版三)中的“有”字、“受”字等。

可能是由于这粗肥出锋的个别点画形态与整个线条结构不协调的缘故,到西周后期这种波捺便减少以至消失。

个别因填实空框而显得特别粗重的笔道(如《大孟鼎》中的“才”<在>、“天”、“子”等)也随之绝迹,整个用笔逐渐向小篆靠近。

至于金文的章法,品式众多,以直行纵势为主,也有取直行横势的。

对字群的排列,最常见的是有竖行而无横行,字的大小、长扁错落有致,首尾均衡,韵调一贯,颇像后世行书常用的章法,也有横竖都成行,甚至事先打好方格才写的,字的大小相差也不太多,显得琉朗齐整。

金文的幅式也多种多样,或长、或方、或圆、或不规则,大体因附着的器物表壁的形制而制宜。

*** 周代(特别是西周),是书法艺术进步的时代,金文的体貌风格呈现出了空前的百花齐放的景象。

仅就周代金文鼎盛时期而言,有的
雍容厚重、雄奇挺拔,如《大盂鼎》、《大保殷》等,有的圆润工整、柔和健关,如《静殷》、《墙盘》(见图版六)等,有的质朴端庄、遒劲自然,如《大克鼎》、《毛公鼎》(见图版四)等。

体势风格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文化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造诣。

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及主要原因(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

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清初:①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青铜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夏代:形体较小,造型质朴,文饰简单,典型文饰为乳钉纹.
商代:早期,形制和文饰都较为简单;后期形制多样.造型成熟稳重,文饰复杂所多样,较为生动,充满狞历之美.
西周:造型简洁流畅,外形与文饰极为和谐,充满韵律感,风格理性典雅.
春秋:造型到文饰都充满灵动,自由舒展,有着世俗化的倾向.
战国:日用器皿增加.装饰手法丰富多样,世俗化.
可以说青铜的形制和文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过程.
苏轼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及其点评?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
心态。

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

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

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及主要原因!详细点,急~~~
儒家思想在整个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而且直到最近几年,大体上说,这是一条下坡路,在本世纪即将结束的今天,我们应该可以超越一切*** 和成见,重新估计儒家思想在下一个世纪的中国可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里所用「可能」两个字是很吃紧的,因为我们必须将人的主观努力估计在内,如果中国人继续视儒学为现实化的障碍,那么我们的估计便仅仅是一种可能而己。

任何关于儒家前景的估计都不能不以儒家以住的历史为依据;只有以儒学的传统功能作对照,我们才能在儒家思想和现实社会之间试求一种整合的方式。

如所周知,儒家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从个人道德、家族伦理、人际关系,到国家的典章制度以及国际间的交往,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儒家原则的支配,从长期的历史观点看,儒家的最大贡献在为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基础。

但儒家之所以能发挥这样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则显然与儒家价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的关系,上自朝廷礼乐、国家典章制度,中至学校与一般社会礼俗,下及家族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无不或多或少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诚如史学陈寅恪所指出:「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二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最深最钜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式。

」我所谓「建制化」或陈寅恪所谓「法典化」,都是取其最广义而言,并不如近人所说,儒家的建制化完成出于政治的动机,即为便于帝王统治而设计的。

这种简单的概括与历史事实不符,广义的建制化是长期历史
演变中逐渐形式的,其动力主要来自社会与民间。

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儒家思想和建制化截然分开,并进而肯定前者,否定后者,这是今天一般为儒家辩护者所最常采用的策略。

从历史的观点看,这一二分法是不能成立的。

儒家思想与建制化之间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必然具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与紧张,但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又是互相维系的,事实上,如果不是由于建制化的发展,儒家想想便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主流了。

无论儒家建制在传统时代具有多大的合理性,自辛亥革命以来,这个建制开始全面地解体了,儒家思想被迫从各层次的建制中撤退,包括国家组织、教育系统以至家族制度等,其中教育系统尤为关键所在,儒家与有组织的宗教不同,它的想想传播中心不是教会组织而是各级的公私学校,而中国传统的教育则又直接与科举制度连成一体,一九零五年科举的废止是儒家建制解体的一早的信号,其事尚在辛亥革命之前。

儒家建制不能适应现实社会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

新式学校代科举而起,自然是一项重大的改进。

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儒家基本经典在新式教育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减轻。

民国初年,中、小学堂的修身和国文课程中还采用了不少经训和孔子言行,「五四」以后一般中小学校教科书中所能容纳的儒家文献便更少了。

以上只是从传统教育建制的解体说明儒家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困境,这和西方近代政治分离的情况截然不同,基础教与政治建制划清界线之后,仍有教会_建制作为它的托身之所,特师继续在教育中讲解教义;神学家也继续在神学院中阐释经典;而一般信徒阅读《新旧约》更未曾因政教分离而中断,相形之下,儒家思想与传统建制分手以后,则尚未找到现代的传播方式。

康有为、谭嗣同等有鉴于此,所谓才有组织「孔教会」的倡议,但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便由于儒家的根本性质与一般宗教截然有别,这一尝试络无所成。

我曾将现代儒学比作「游魂」,其根据即在此。

今天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儒家思想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已成为「游魂」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然后才能进一步讨论儒者的价值意识怎样在现
代社会中求体现的问题。

认清了这一事实,我们便不得不承认: 儒者通过建制化而全面支配中国人的生活秩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有志为儒家「招魂」的人不必再在这一方面枉抛心力。

但是由于儒者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藉深厚,取精用宏,它的游魂在短期内是不会散尽的。

只要一部分知识分子肯认直致力于儒家的现代诠译,并获得民间社会的支持与合作(大陆上的民间社会现在也有开始复活的迹象) ,则在民主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儒家仍能开创新的精神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 对于儒家的新发展最多只能处于从旁赞助的地位,而不应直接干预。

)
近年来我对儒家究竟怎样融入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的问题曾反复思索。

我所得到的基本看法是儒家的现代出路在于日常人生化,唯有如此儒家似乎才可以避开建制而重新发生精神价值方面的影响力。

但「日常人生化」只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下面将对这一概念作一点初步的分疏。

从历程上观察,儒家的日常人生化最迟在明清时代已开始萌芽,唐宋的儒家从全体安排生活秩序的观点出发,依然对朝廷抱着很大的期待,因此「圣君贤相」的格局在他们的政治理想中占据著中心的位置。

杜甫的诗句「至君尧舜上,要使风俗淳」具体表达了这一向往。

王安石以「贤相」自许,所以也要求宋神宗上法尧、舜,不能仅以汉唐为典范。

南宋以后儒家虽已重视教育过于政治,但朱熹仍念念不忘「正心、诚意」四字说皇帝。

他发挥二程的主张,编成一部《四书》,首出《大学》为之纲领,于是「内圣外王」的儒家规模便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据朱熹自述,〈大学〉的注释是他平生最用心之所在,甚至死前尚在改定「诚意」章的注语。

这正是因为〈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最能表现儒家全面安排生命秩序的整体观念及其进行次第。

总之朱熹认为「道」的完全实现,最后还是需要一位「圣君」,因为权力中心之地,如果不能净化,则儒家建立的整体运行络将为之失灵,「得君行道」仍是儒家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明、清以来,特别是王阳明以来的儒家显然有一个重要的转变。

他们似乎不再把「道」的实现完全寄托在建制上面;对于皇帝以至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