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需要多少钱|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需要多少钱|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需要多少钱|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4.2节内容,主要是理解和掌握“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解决方法。
我们将通过实际购物场景来引入这个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商品的总价,并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支付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理解“需要多少钱”的实际意义,并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商品的总价。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支付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需要多少钱”的实际意义,并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商品的总价。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支付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购物场景图、商品价格标签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一个购物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
物品和价格。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买这些商品,我们需要多少钱?
2. 讲解:通过PPT展示商品的价格标签,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减
法来计算商品的总价。
例如,如果商品A的价格是20元,商品B的价
格是15元,那么商品A和商品B的总价是多少?
3.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他们根据商品价格标签进行计算
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来
计算需要多少钱。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的实际意义
商品A + 商品B = 总价
七、作业设计
1. 题目:小明要去超市购买一瓶饮料和一包薯片,饮料的价格是
6元,薯片的价格是8元,请问小明需要多少钱?
答案:小明需要14元。
2. 题目:小红要去书店购买两本书,第一本书的价格是25元,
第二本书的价格是30元,请问小红需要多少钱?
答案:小红需要55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需要多少钱”的实际意义,
并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来计算商品的总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
参与练习和讨论,展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是,仍有一部
分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支付问题时,仍然存在困难和混淆。
因此,在课后,我将继续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解决方法。
同时,我也可以让学生
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去购物,实际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
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教学过程中的练习环节是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发放练习本,并根据商品价格标签进行计算
练习。
这个练习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
加深对“需要多少钱”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板书设计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在板书设计中,我将“需要多少钱的实际意义”和“商品A + 商品B = 总价”这两个关键
概念突出显示,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住。
这个板书设计简洁
明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
掌握“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解决方法。
作业设计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在作业设计中,我给
出了两个实际的购物场景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来计算
需要多少钱。
这个作业设计既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对于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会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购物场景的实际意义,并通过举例和讲解来帮助他们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的练习环节,我会密切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住“需要多少钱”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批改和讲解来帮助他们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我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解问题时,我会语调起伏,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有趣性和挑战性。
2. 时间分配:我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在引入、讲解、练习和讨论环节,我会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时间。
3. 课堂提问: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我会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互相提问,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情景导入:我通过实际购物场景的图片和例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案反思:
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引
入环节,我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购物场景中的细节,以便
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练习环节,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
主权,让他们自己选择商品价格标签进行计算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自
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环节,我应该更加引导学生们
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通过本次教案的实施,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和技巧的
重要性。
我将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
习需求,并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
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课后提升
1. 题目:小华要去超市购买一瓶饮料和一包薯片,饮料的价格是
6元,薯片的价格是8元,请问小华需要多少钱?
答案:小华需要14元。
2. 题目:小丽要去书店购买两本书,第一本书的价格是25元,
第二本书的价格是30元,请问小丽需要多少钱?
答案:小丽需要55元。
3. 题目:一本故事书的价格是28元,一本科学书的价格是32元。
请问,如果小明要买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学书,他需要多少钱?
答案:小明需要60元。
4. 题目:一件上衣的价格是50元,一条裤子的价格是30元。
请问,如果小华要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他需要多少钱?
答案:小华需要80元。
5. 题目:妈妈给小明100元,让小明去买东西。
如果小明购买了一瓶饮料9元,一包薯片8元,他还剩下多少钱?
答案:小明还剩下83元。
6. 题目:爸爸给小华50元,小华买了一支铅笔10元,一个笔记本8元。
小华还剩下多少钱?
答案:小华还剩下32元。
7. 题目:超市里苹果每千克5元,香蕉每千克3元。
如果小明买了2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香蕉,他需要多少钱?
答案:小明需要13元。
8. 题目:水果店里的橙子每个2元,香蕉每根3元。
如果小华买了3个橙子和2根香蕉,他需要多少钱?
答案:小华需要11元。
通过这些课后练习题,学生可以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些题目涵盖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解决方法。
在解答这些题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加法和减法,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