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探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掌握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理论与技能的“银领”人才的艰巨任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维修、检测技术,具备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要,成为生产一线的适用人才。

标签: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维修行业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各种现代化检测仪器和新的维修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凭经验检修汽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因此,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和新的工艺成为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基本要求。

我院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初步建立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制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适应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熟练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要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根据汽车服务行业需要,以“实用、前沿”为原则构建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岗位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色,教学内容应特别注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养。

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

一是打破“老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整合优化课程,如可将《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发动机维修》、《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整合为《汽车发动机使用与维修技术》模块教材。

二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设置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如增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课等。

三是构建由实验实训课、专业基础实训课、技能强化实训课、岗位就业实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是建立素质教育体系,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其次,要强化课程建设,按职业特色设计课程内容,按行业领先要求更新课程内容,以模块式课程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三大基础模块课程,每学期都应修改部分子模块的内容,汽车电控模块课程每次循环都要有重新修订或增加的内容等。

同时,应将研究课题及目前推广的新技术、新项目添加到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再次,要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行业许可证考试等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证书的考核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二、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其教学环境接近工厂化,即教室、实习实验室、工厂形成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环境。

在课程的组合上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以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主,把本岗位应该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分解为相应的功能模块,对应于一种或几种能力,按功能模块组成新型课程体系。

将功能模块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模块或子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完一个子模块就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

要采用现场教学或仿真教学方式,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开发适应岗位需求的模块化教材
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压缩。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理论适用够用,侧重结果的运用;实践与技能操作性强,与岗位需求密切结合。

为此,我院开发了模块化教材。

模块化教材是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结合与单元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信息资料、技能项目、问题、目标,将一门或几门专业课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提供给学生有关单元的完整、清晰的解决方案。

课程的学习始终在解决问题的逻辑引导下进行,模块化教材能够实现知识的整合及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融合。

开发模块化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人员除了应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这是真正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技术、技能,还要对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教材编写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学习者掌握必需、足够的基础理论与熟练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单元目标,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划分课程内容,设计制定科学的讲授顺序,编制出理论性、适用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

四、以“双高”为标准强化师资队伍
建设“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

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应是技术的开发者与应用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即要求达到“双高”——高学历+高技能的标准。

我院的具体做法,一是实施师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建设规划对师资数量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二是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学科、专业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三是通过实践与科技服务提高专业教师的“双高”素质,鼓励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参加生产实践,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业务素质;四是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特别是生产企业聘请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