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别称

合集下载

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国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本国人称说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认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以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起源。

契丹族树立的辽朝,武力富强,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大,把持着全部蒙古高原及其四周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披靡。

而当时刚崛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四大名绣】苏绣〖姑苏〗、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逐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色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呈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办法(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绝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而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古代狭义上的中原是哪里?

古代狭义上的中原是哪里?

古代狭义上的中原是哪里?关于“中原”词条的定义,《辞海》中的第二条解释说:地区名。

即中土、中州,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

先秦时代已有雒邑(今河南洛阳市)和陶(今山东定陶)是天下之中的说法,其后华夏族活动范围扩大,古豫州仍被视为九州之中,故称此地为中原。

《明实录·永乐十四年》:“伏维北京,南俯中原。

”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宋史·李纲传》:“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

”或指整个黄河流域而言。

诸葛亮《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在南北分裂时期,常以此和江东等词相对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原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中原范围较大,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那么就涵盖了今天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一大部分地区。

而狭义的中原则仅仅指今天的河南一带。

“中原”一词,最早是出现在《诗经》当中,比如《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郑玄笺云:「中原,原中也。

」这里的“中原”,指的是原野之中,并非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的名称。

中原作为特定的地域概念,大概是春秋战国时候出现的。

比如《左传》和《国语》中的“中原”,都已经是代表河南一带这个特定的核心区域了。

西周的核心统治区域在关中平原,虽在东都洛阳营建了洛邑,但是对于当时分内外服的统治区域划分模式来说,关中仍是周人心理上的中心地带。

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

东周的王畿之地便以洛阳为中心。

这时候发展起来的地域概念,便以周王所在的河南洛阳一带作为天下的中心。

在这一带,有郑、陈、宋、蔡等国,西北面是晋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东面则是鲁、齐等国。

这个格局的核心地区,被称为“天下之中”的中原,而稍微边远一点的,距离核心区域较远,比如楚国和秦国,就被视为边陲蛮夷了。

所以中原这个地理概念,即有地理因素在里面,同时也有文化心理的因素在里面。

中国古代地名对照表

中国古代地名对照表

中国古代地名对照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古代,大量的地名被用来描述各个地域,这些地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份对照表中,我们将探索一些中国古代地名,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1. 中原(Zhongyuan)中原是中国古代对黄河流域中部地区的称呼。

这个名称主要用来描述中国的中心地带,被认为是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中原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山西、河北和陕西等省份。

这片地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王朝的发源地,如夏、商、周等。

2. 蓝田(Lantian)蓝田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在古代,蓝田被认为是兵家必争之地。

蓝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角色。

3. 长安(Chang'an)长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作为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朝代的首都,长安见证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它是汉朝、唐朝的首都,并且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长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4. 京师(Jingshi)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几个朝代的首都都被称作京师,如秦朝的咸阳、汉朝的长安、明朝的北京等。

京师象征着政治中心和权力的集中。

5. 扬州(Yangzhou)扬州位于中国江苏省的长江北岸。

在古代,扬州是中国著名的城市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扬州以其发达的商业和繁荣的文化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的聚集。

6. 钟山(Zhongshan)钟山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中山市。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钟山被尊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圣地。

这座山山峰陡峭、风景秀丽,也成为了旅游胜地。

7. 苏州(Suzhou)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被誉为“天堂之城”。

苏州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名城,以其优美的园林和细腻的艺术品而闻名于世。

苏州的园林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8. 齐鲁(Qilu)齐鲁是中国古代对山东省的称呼。

所有城的别称

所有城的别称

重庆[渝]——山城
南京[宁]——石城
卢莎卡)——铜城
唐山——北方瓷都/煤城
邢台——卧牛城
安国——药都
济南——泉城
青岛——岛城/琴岛/古称胶澳
烟台——港城
潍坊——风筝城
莆田——荔城/鞋城
泉州——鲤城/刺桐城
漳州——芗城
邵武——铁城
建阳——潭城之城/潭阳
福安——韩城
上虞——伞城
慈溪——桥城
南平——延城
建阳——潭城[南平]
建瓯——芝城[南平]
邵武——铁城[南平]
政和——熊城[南平]
广州[穗]——羊城/花城
潮州——凤城/瓷都
西昌——卫星城/月城
泸州——酒城
遂宁——斗城
内江——甜城
威远——婆城
重庆[渝]——山城/雾都
酆都——鬼城
万州——江城
贵阳——林城/第二春城
遵义——酒乡
南宁——邕城
柳州——龙城
贵港——糖城/荷城
百色——鹅城/凤凰城
呼和浩特——青城
包头——鹿城/草原钢城
十堰——汽车城
宜昌——三峡门户/川鄂咽喉
襄樊——四省通衢
荆门——荆楚门户
随州——汉襄咽喉/荆豫要冲
宜城——八省通衢
武穴——鄂东门户
安庆——宜城
蚌埠——珠城
淮南——舜城
淮北——煤城
桐城——七省通衢
芜湖——鸠江
马鞍山——钢城
六安——皋城
长沙——星城/青阳/潭城
深圳——鹏城
东莞——莞城
河源——槎城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别称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别称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古代中国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四大自然奇观:云南石林、吉林雾淞、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四大名酒: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老窖、陕西西凤酒;四大美男: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大才女: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四大奸臣:蔡京、秦桧、严嵩、和珅;四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四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国粹: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京剧、中国书法。

中国最著名的别称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

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中国主要城市的别称

中国主要城市的别称

中国主要城市的别称一省会城市北京—首都、燕京、京师天津—津沽、津门、九河下梢、河海要冲哈尔—北方音乐之城、冰城、晒鱼网的场子长春—春城、汽车城、塞北春城、电影城、森林之城石家庄—燕晋咽喉太原—龙城、煤铁之乡、霸府、中原北门、四塞之地郑州—绿城、铁路心脏、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二七名城济南—泉城、一城山水半城湖武汉—江城、九省通衢、火炉合肥—淮右襟喉、江南齿唇,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南京—六朝古都、石头城、金陵、钟山龙盘、古城虎踞上海—申城、不夜城长沙—潭城、湘绣之乡、星城南昌—英雄城、洪城、灌婴城、灌城杭州—杭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武林、丝绸之府福州—温泉城、花果鱼米之乡、三山、榕城广州—羊城、花城、五羊城呼和浩特—青色之城西安—古城、唐城、汉城、十三朝故都、帝王之州成都—蓉城重庆—山城、山城、雾都、火炉、洞天世界昆明—春城、花之都、天然花园贵阳—第二春城南宁—邕城、绿色城市、花园城市拉萨—日光城、太阳城香港—东方之珠澳门—赌城二中国名城黑龙江省:大庆/东营--油城齐齐哈尔:鹤城、天然牧场伊春:林都、红松故乡牡丹江:小江南、卫生城富锦:江边岗地、鱼米之乡同江:老屋穆棱:百里金川五大连池:天然火山公园安达:奶牛之乡、填不满的安达站吉林省:吉林市--北国江城、沿江的地方、船厂、化工城辽源:吉林煤城白山:立体资源宝库榆树:大豆之乡、东北粮仓舒兰:果实之城梅河口:立体宝库、鱼米之乡洮南:千年古城、百年府县大安:鱼米之乡、骏马之乡延吉:歌舞之乡、北国足球之乡图们:万水之源敦化:千年古都百年县珲春: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和龙:两山夹一江辽宁省:鞍山-钢都抚顺-煤都大连:足球城本溪:煤铁之城丹东:红色东方之城阜新:煤海(过去的称谓)营口:东方贸易良港瓦房店:苹果之乡、轴承之乡、金刚石基地海城:苹果之乡东港:鱼米之乡灯塔:北国鱼米之乡内蒙古:包头:鹿城、草原钢城乌海:乌金之海、塞外煤都临河(巴彦卓尔):塞上粮仓锡林浩特:高原之城二连浩特:幻景之城、祖国北大门、陆地港、恐龙之乡通辽:富饶的土地霍林郭勒:美食之河、草原煤城乌兰浩特:红色的城市满洲里:欧亚大陆桥牙克石:被冲毁的河岸扎兰屯:塞外苏杭、内蒙小杭州河北省:张家口:京师门户、京都锁钥、塞上皮都保定:北京南大门沧州:武术之乡衡水:水陆码头辛集:直隶一集晋州:河北棉乡、冀中宝地鹿泉:山水甲恒(恒山)南遵化:三山两川丰南:润泽丰美迁安:铁迁安、北迁南宣涿州:天下第一州泊头:梨枣之乡、中国鸭梨第一乡霸州:冀中金三角邯郸:冀南明珠、中原粮仓山东省:青岛—岛城烟台—港城、葡萄酒城潍坊:风筝城威海:海上花园城日照:欧亚大陆(又一)桥头堡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临沂:齐鲁之襟喉寿光:蔬菜之乡、盐都莱阳:梨乡莱州:胶东粮仓蓬莱:人间仙景招远:金城天府、银丝之乡曲阜:孔子之乡、礼仪之邦文登:天福胜地乳山:金岭银滩乐陵:枣乡滨州:渤海明珠菏泽: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牡丹城聊城:凤凰城、江北都会河南省:洛阳-花城、九朝古都、牡丹城开封:七朝古都安阳:豫北门户许昌:烟城平顶山--鹰城南阳:帝乡巩义、东都锁钥、河南第一县荥阳:东京襟带、三秦咽喉登封:文物之乡禹州:天下名都灵宝:金城、果乡驻马店:交通要塞、豫南重镇信阳:淮河第一城、楚头豫尾山西省:大同:煤城、煤海阳泉:黑(无烟煤)白(铝矾土)黄(硫铁矿)城晋城:黑色宝库介休:三贤故里临汾:膏脂之地、棉麦之乡、黄土高原花果城霍州:中州重镇、河东屏障、物华天宝数霍州运城:三藩都会河津:古耿王都陕西省:汉中:天汉西北小江南安徽省:蚌埠--珠城安庆--宜城淮北:淮北煤城芜湖:鸠江马鞍山:江南钢城铜陵:江南铜都黄山:徽州滁州:皖东门户桐城:七省通衢六安:皋城浙江省:宁波--甬城温州--鹿城绍兴--越城、蠡城嘉兴--秀城湖州--湖城金华--婺城衢州--柯城丽水--莲城舟山--岛城嘉兴:丝绸之府、水乡泽国、鱼米之乡湖州: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衢州:柯城舟山:千岛之城、祖国渔都富阳: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余杭: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花果之地、文物之邦慈溪:浙江棉库粮仓嵊州:越剧故乡海宁:皮具之都、潮城平湖:金平湖东阳:百工之乡、人才市义乌:小商品城、糖乡永康:五金城江山:东南锁钥、入闽咽喉江苏省:常州--龙城、中吴要辅徐州--彭城连云港:淮口巨镇、东南名郡、欧亚大陆桥头堡扬州:芜城无锡:小上海苏州:姑苏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泰州: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仪征:风物淮南第一洲兴化:水乡、锅底洼靖江:苏北小江南丹阳:江南文物之邦句容:南京东南门户江阴:延陵古邑、春申旧封宜兴:中国陶都、洞天世界常熟:水乡昆山:鹿城福建省:厦门:鹭岛、鹭江莆田:荔城、田径之乡、侨乡、戏曲之乡、鞋城泉州:鲤城、刺桐城漳州:芗城、花果之乡、华侨之乡、水仙花之乡南平:理学之邦、绿色宝库龙岩:金山银水福清:玉融永安:燕江、燕城石狮:闽南明珠、服装城晋江:侨乡、海滨邹鲁邵武:铁城、武夷山下一明珠建瓯:金瓯宝地、绿色金库建阳:潭城之城、潭阳漳平:金山银水绿宝福安:韩城武夷山:世界生物之窗福泉:磷海湖北省:十堰:汽车城黄石:十里钢城,百里矿山宜昌: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荆州:三楚名镇襄阳:四省通衢荆门:荆楚门户随州:湖北粮仓、汉襄咽喉、荆豫要冲、鄂北重镇仙桃:江汉明珠、鄂中宝地天门:三乡宝地丹江口:江汉明珠当阳:鱼米之乡石首:鱼米之乡老河口:汉水明珠枣阳:帝乡宜城:八省通衢咸宁: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赤壁:竹乡、茶乡、麻乡、鱼米之乡、千年古县,楚天新市武穴:鄂东门户湖南省:湘潭-莲城、锰都常德-柳城衡阳:湖南门户益阳:竹城郴州:湘南胜地、湖南明珠怀化:油茶之乡浏阳;花炮之乡醴陵:瓷城、湘东门户湘乡:龙城常宁:油茶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临湘:湘北门户津市:九澧门户、湘北明珠沅江:鱼米之乡、水乡橘城资兴:江南煤田冷水江:世界锑都洪江:小南京江西省:景德镇--瓷都萍乡:江南煤城九江:浔阳、九省通衢、江州上饶:豫章第一门户德兴:百里林区、绿色宝库宜春:湖赣孔道、吴楚咽喉丰城:剑邑、煤海粮仓金丰城樟树:药都、酒乡、盐化城抚州:才子之乡井冈山:革命摇篮瑞金:红色首都安国:药都广东省:潮州--凤城深圳--鹏城东莞--莞城珠海:百岛之城汕头:酡岛、华南要冲、粤东门户、侨乡韶关:绿色宝库、有色金属之乡茂名:南方油城(过去)惠州:鹅城乐昌:广东北大门广西省:柳州:龙城、桂中商埠桂林:山水甲天下梧州:水上门户贵港:糖城、荷城凭祥:祖国南大门玉林:岭南都会、自行车之乡北流:荔枝之乡、陶瓷之乡、水泥之乡、泥水(建筑业)之乡百色:鹅城、凤凰城四川省:自贡-盐都、恐龙之乡广元:女皇故里成都:锦城、芙蓉城自贡:盐都、恐龙之乡攀枝花:富甲天下聚宝盆、钒钛之都泸州:酒城绵阳:剑门锁钥、蜀道咽喉内江;甜城遂宁:东川巨邑、川中重镇、小成都、纺织城南充:丝绸之乡、川北重镇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名酒之都、戎城彭州:蜀中膏脂、天府金盆邛崃:天府南来第一州广汉:川西明珠绵竹:小成都江油:小成都、水泥之乡简阳:天府雄州阆中:江山奇秀闻天下万源:秦川锁钥雅安:雨城、川藏门户、民族走廊西昌:卫星城、月城重庆市:万州:川东门户(曾经)、江城合川:小重庆江津:柑橘之乡、瀑布之乡涪陵:榨菜之乡贵州省:遵义:酒乡赤水:楠竹之乡铜仁:黔东重镇、黔东门户安顺:黔之腹,滇之喉六盘水:西南煤海毕节:川滇黔要冲云南省:昭通:小昆明、果城曲靖:麒麟城、滇东重镇玉溪:云烟之乡、花灯之乡大理:东方瑞士、文献名邦楚雄:省会屏障个旧:锡都威远:婆城开远:滇南重镇、天然温室海南省:琼山:琼州第一县文昌:文化之乡、椰子之乡、排球之乡这几个不知道在哪儿,要查一下南雄:恐龙之乡、黄烟之乡、**之乡化州:橘乡清镇:珠联壁合之地安宁:连然金方,螳川宝地凯里:苗家谷仓中国古都四大古都:西安、南京、洛阳、北京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八大古都:郑州市(以郑州商城为平台)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需要添加一些:中国因为河流、湖泊、海洋得名的省份。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别称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别称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1、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2、四大姓氏:李、王、张、刘;3、四大经典玩具: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孔明锁;4、四大名山:黄山(绝)、华山(险)、庐山(名)、泰山(文);5、四大名刹:山东长青灵岩寺、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6、四大书院:河南嵩阳书院、河南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7、四大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8、四大名锦:蜀锦、云锦、宋锦、壮锦;9、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10、四大自然奇观:云南石林、吉林雾淞、桂林山水、长江三峡;11、四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12、四大古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13、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14、四大名塔:嵩岳寺塔、释迦塔、千寻塔、飞虹塔;15、四大灵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16、四大凶兽:饕餮(tāo tiè),混沌,梼杌(táo wù),穷奇;17、四大“火炉”:武汉、南京、重庆、南昌;18、古代中国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19、道教四大名山:武当山(湖北)、青城山(四川)、龙虎山(江西)、齐云山(安徽)20、四大国粹: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京剧、中国书法。

中国最著名的别称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

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古代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别称有哪些古代中国有许多不同的别称,这些别称多是从历史、地理或文化等方面而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中国的别称:1. 中华:这是中国最常用的别称之一,它源自古代河南地区的中原,后来逐渐扩展到整个中国大陆。

"中华"一词被视为中国的代名词,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身份。

2. 天下:这个词在古代经典文献中十分常见,意为"天下万邦",用来代指整个世界。

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称为"天下",强调中国作为中心的地位。

3.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是由秦朝的国号秦漢時又擴大的天朝中央到全土之试,所以将国家称为中国。

源自中原的意思。

4. 大唐:这是指唐朝时期的中国。

唐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富饶和文化高峰的时期,因此"大唐"也成为了对古代中国的赞美和美化的称呼。

5. 天朝:这是中国帝王称号之一,意为"天下的君主"。

"天朝"这个词也反映了古代中国自视甚高的一面,认为中国是天命所在、万邦的中心。

6. 大明:这是指明朝时期的中国。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因此"大明"也成为对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刻画。

7. 九州:这是古代中国地理上的称呼,代指中国大陆的七个大地区:中原、河南、江南、湖北、湖南、四川和山东。

"九州"一词后来泛指整个中国。

8. 中国有时也被称为"万国",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的政权经常强调中国是世界的核心和中心。

这个称呼强调了中国历史上对外界影响力的扩展。

这些别称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无论哪个别称,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伟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底蕴和特殊地位。

中原是指现今的哪个地区

中原是指现今的哪个地区

中原是指现今的哪个地区
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狭义上指河南地区。

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和山东省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出师表》、《诗经》等许多的文献之中都有关于这一词语的表述,其中在《盛世危言·议院》中,中原又泛指中国,所以有的时候会用“中国”一词代替“中原”,当然,自古以来中原就是我国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领土。

中原又被称之为华夏、中土等,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原的本来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是天下的中心。

中原地区的重要性是不用过多的提及的,毕竟作为中心地区,这里曾经是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

从夏商开始共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有“逐鹿中原”的说法,给人们的思想就是得到了中原地区就可以轻易地在天下立足,成为天下之主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中国古称别称与古老地理称谓

中国古称别称与古老地理称谓

中国古称别称与古老地理称谓【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古代中国的别称,除了九州之外,还有十二种称呼,五种含义

古代中国的别称,除了九州之外,还有十二种称呼,五种含义

古代中国的别称,除了九州之外,还有十二种称呼,五种含义在周代的文献里,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

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疆域。

三指中原地区。

四指国内。

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而把北朝叫做“索虏”;北朝也自称中国,反过来把南朝骂做“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处于对立状态,所以他们都自称中国,且彼此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的说,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的中国范围,而且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如:汉朝的国号为汉、唐朝的国号是唐。

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朝与外国签订卖国条约时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新中国建立后,从此“中国”一词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而且,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当然,鉴于中国历史悠久,所以它还有很多别称。

(一)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中《孟子荀卿列传》,而且其中提到过战国时的邹衍的言论。

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是赤县,或叫做神州。

(二)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之意。

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另一种说法是:周朝人喜欢红色的艳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代华夏省略而来。

(三)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为诸华,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解上说,诸朱既(四)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国家叫中国。

秦统一六国后,疆域中囊括了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

中既“中国”,华即华夏族的简称。

唐代韩渥诗中曾写道,“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

”从此点看出,此时的中国人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中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中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中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没有中州市,但中州是河南省的古称。

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

中州位于古时九州中心的“中州”、“中原”,面积十六点七万平方公里。

秦设河南县,汉置郡,唐正式建河南,黄河以南得名,道,宋、金分多路,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改河南布政使司。

清创河南省。

因在古代豫州之域,故简称豫。

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王朝定都中原河南,十三朝古都中京洛阳,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夏商管郐郑韩六朝故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商朝故都商丘。

由于重要的国之中、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中州,中原地区数千年来历代是群雄争霸、兵家必争之地。

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形容中国的词语

形容中国的词语

形容中国的词语
形容中国的词语有:
九州:jiǔ zhōu,中国的别称
造句:勇登书山,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我本英雄,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华夏:huá xià ,中国的别称
造句: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中华:zhōng huá,中国的别称
造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有多少英雄儿女战死在沙场上。

神州:shén zhōu,中国的别称
造句:神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赤县:chì xiàn,中国的别称、
造句:德比西山,怀如北海;心连赤县,志在青云。

横批:倡导文明。

九有:jiǔ yǒu,中国的别称
造句:西藏寺庙“九有”特指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发展的支持。

九围:jiǔ wéi,中国的别称
造句:“帝命式与九围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德承叙万年。

九域:jiǔ yù,中国的别称
造句:法通国脉千秋稳,律顺民心九域兴。

赤县神州:chì xiàn shén zhōu ,中国的别称
造句:走遍赤县神州,浏览过无数名山大川,我觉得还是自己的家乡好。

中土:zhōng tǔ ,中国的别称
造句:可知道东瀛忍术曾经流入中土吗?
中原:zhōng yuán,中国的别称
造句:我的家乡地处中原,是个人杰地灵的小镇。

中国,中华,九州,赤县,中原 为什么都称中国

中国,中华,九州,赤县,中原 为什么都称中国

中国,中华,九州,赤县,中原为什么都称中国?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古代文献看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如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的别称
贾文丰 2012年11月01日文章浏览次数:2240
资源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中原这个地域概念,在古典文献中,还有中州、中土、中夏、中华、中国等多种称谓。

中州,是因豫州据九州之中而得名。

豫州是九州之一。

其南有荆州,东南有扬州,东有徐州、兖州,东北有青州,北有冀州,西有梁州,西北部有雍州。

汉刘熙《释名•释州国》:“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

”又,宋傅寅《禹贡说断》卷二:“荆河惟豫州。

孔氏曰:…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李氏曰:…河南其气安舒,厥性宽豫,故曰豫。

豫,舒也。

‟杜氏曰:…豫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也。

‟又云:…豫者,舒也。

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

”中土,明王樵《尚书日记•夏书•禹贡》:“荆河惟豫州。

豫于九州为中土,南跨汉而抵荆山,北距南河。

” 元陈悦道《书义断法》卷五:“洛邑之作,成王所以中立于天下,而奠三极也。

以对于上帝,以祀于上下,以布政于中土之民。

”中夏,晋陆机《辨亡论》:“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

”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河、济之间,古称中夏,故北音谓之夏声,又谓之雅言。

”按,许慎《说文解字•夂部》:“夏,中国之人也。

”段玉裁注:“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

”徐灏笺:“夏时夷、狄始入中国,因谓中国人为夏人。

”刘师培所言,夏,是“雅”的通假字。

也就是说,由于北方人说话“雅”,而称为中夏。

也是一家之言。

中华,《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滎雒。

”也就是说,豫州处九州之中,其山有华山,其胡泽有圃田,其河水有荥水和洛水。

所以,中华因豫州处九州之中,拥有华山而得名。

中国,《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韩非子•孤愤》:“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

”上述引言中的“中国”,都是指相对于周围四方而言的中原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