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4-2025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其次次诊断性考试试题
留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顾名思义,中医是中国的医学。

它在中国的土地上迁演数千年之久,理论的更新、方法的丰富、技术的创新、疗效的提高,自不必言说,但其内在精神则始终是稳定的,并且总是贯穿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各个方面。

中医在它的千年之旅中是变而不变的,变的是形态与数量,不变的是精神。

敬畏天地、顺应自然、强调伦理与秩序、关注人事、留意整体、主见和谐,是中国人一贯的情结。

中医早已深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印记。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当顺应自然,而后可以“长有天命”。

先秦这样的生命观,引导了中国医学的持续发展和旺盛。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多与违反自然规律有关,与精神情志失调有关,于是强调外慎风寒,内调情志;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祛除“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邪气,扶助“冲气以为和”的正气,于是有了扶正与驱邪的治则治法。

这些,既是医学家特地提出的概念,也是一般人普遍理解的思想。

中医对天地自然的相识、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以及据此而独创的治疗技术、养生方法等,凝合着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念和人文情感,蕴涵着中国人始终持守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

中国传统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化学,以及诗歌、辞赋、绘画、雕塑、音乐等,与中医一起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

从哲学角度看,中医在其理论构建之初,便借助了传统的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这可以从《黄帝内经》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从技术角度看,中药的种植不能不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地理学问,中药的制剂常常须要借助炼丹术——传统化学的成果,中医的运气学说自然离不开天文、历法乃至数学的支持,这也可以从历代典籍中找到大量的证据。

从学术的表达方式看,中医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众多形式。

现存中医古籍的文体有散文式的,也有诗歌式和辞赋式的。

《三家医案合刻》中载录了清代薛生白的一则医案:“骨小肉脆,定非松柏之姿;脉数经停,已现虚劳之候……”这是典型的辞赋体,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美感。

中医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借助了其他的传统文化形式,但其本身是独立的。

首先,中医是一种不能被任何其他文化形态替代的医药学术,是一种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的学问体系。

这种唯一的价值确定了它不仅曾经在历史上呈现过精彩,也确定会在人类将来的天空中放射出光辉。

再者,中国传统思想的的重要内容,如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等,在中医的园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些在现代人眼中已经变得生疏的传统思想,由于中医的运用而更加丰富、全面、深刻而系统。

第三,中医的本草学、方剂学、针灸学、制剂学等特地学问,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而具有特色的内容。

中医充溢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延长与光大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相为连通,共成一体,充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独有的,是不行以被其他民族或国家复制或嫁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选自徐明《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中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始终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虽迁演数千年之久,但其内在的精神却是不变的。

B.中医依据对天地自然的相识、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独创了治疗技术、养生方法等。

C.《三家医案合刻》用辞赋体写就,带有古代汉语的特征,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美感。

D.中医对阴阳观、五行观、元气论等思想的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更加丰富、全面、深刻而系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纳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医可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符号的缘由。

B.文章其次段运用引用论证法,是为了证明中医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外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反映。

C.文章第四段既充分阐述了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又确定了中医本身的独立性。

D.从文化形态角度看,中医吸取与承载了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传统失落”的今日,这种吸取与承载更显宝贵。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医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紧密联系的一项是(3分)
A.《新修本草》中“丹青绮焕,备庶物之形容”。

B.宋代王惟一铸造用于针灸教学和考核医生的针灸铜人。

C.《汤头歌诀》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概括方剂。

D.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定六经分类的治疗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12分)
村料一:
不要让别人替你“讲故事”—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先生为《中国传奇:从特区到自贸区》一书写的序言。

他在文章中称,我们不把中国故事讲好,别人就会替你讲故事;等别人讲了“假故事”你再去讲“真故事”,有时候胜不了“假故事”。

本周,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24年度“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启动。

为了对外呈现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赛汇合各方力气,搭建起广袤平台,让中国故事的讲解并描述者有了大展拳脚的天地,也为国际社会视察中国、了解中国供应了重要窗口。

什么是好的中国故事?是漂亮乡村的青山绿水,还是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或者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过去一年,2024“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用3800多件征集作品给出了答案。

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贡献、中国精神、中国力气,我们不仅有取之不尽的好故事,也有千千万万“能说会道”的民间高手。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记录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点滴瞬间,反映出中华民族主动向上的价值追求,更体现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这个时代给予每个人的重要责任。

疫情的来袭,让今年大赛的主题“共同命运守望前行”具有了显明的时代特征,也意味着大赛必需肩负起特殊的使命。

(摘自戚易斌《疫情之下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个人的使命》) 材料二:
①“月深秋,无穷无尽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朵朵丰满的白云……”随着10月11日,莫言因其作品“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笔下奇妙奇丽的“高密东北乡”也一夜之间成为世界文坛最辉煌的地理名词之一。

②高密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古城,流传着很多诡谲的传闻、奇妙的风俗,还有老人们讲的改朝换代的历史和神仙鬼怪故事,这些都是奖言文学生命的最早启蒙。

③祖父曾说过,村后的小桥上有个“嚷噪鬼”,夜晩一人过桥,它会在背后拍你的肩,发出“嚷噪”的冷笑声。

有一次,莫言晚上经过小石桥,不由得放声歌颂。

母亲问他,深更半夜为什么要唱?“我怕那个嚷噪鬼'。


他惊魂未定地回答。

这些都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莫言,并成为他日后不竭的创作源泉。

④除了听来的故事,莫言也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着养分。

那时的农村,书籍还是希奇物。

葵言就一家一户地去借,四周十几个村子,谁家有本什么书他都了如指掌。

为了阅读石匠家那套带插图的《封神演义》,莫言要给石匠家推磨磨面一上午。

⑤在《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运用了“高密东北乡”。

而《红高粱》蜚声海内外,让莫言和异彩斑斓的“高密东北乡”进入了西方的视野。

⑥在《红高粱》诞生后的20多年里,莫言始终忠实地持续着“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红高梁家族》写了“我爷爷我奶奶”;20世纪90年头中期,《丰乳肥臀》写了“我爹我娘”;2006年的《生死疲惫》写了“我”这代人,高密东北乡这个地处胶东平原边缘静默无闻的中国乡村,渐渐成为一个足以媲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和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独立文学王国。

⑦莫言的作品内容丰富、想象狂放、语言犀利、叙事磅礴,具有狂欢化的风格。

《纽约时报》书评认为:莫言是一位世界级的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说,莫言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

(选自格林《莫言:把中国乡村的故事讲给世界》,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上演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羡喝彩。

讲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讲好中国故事,应当留意以下三个方面。

发掘中国之美。

“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

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创新表达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

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仔细探讨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

汇聚各方力气。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合唱比独唱更震撼更有气概,和声比单音更好听更有韵味。

中国故事的“大合唱”,须要政府部门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

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文化沟通使者和出境人员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

“领唱”不力则“合唱”不响,“各声部”无声则“和声”难鸣。

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气概磅礴,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取材于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引用赵启正先生的话是为了告知读者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古城高密的悠久历史、丰厚文化是莫言文学生命的最早启蒙,可见没取传统文化是作家讲好中国故事,取
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C.莫言所写的“高密东北乡”是典型的中国北方乡土,书写的是乡土中国的传统,具有地域特色。

这是他文
学创作胜利的一个重要缘由,也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

D.材料三从发掘中国之美、创新表达方式、汇聚各方力气三方面逐层阐释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5.依据“材料三”,下列对“美之所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民的勤劳才智
B.善讲精彩生动的故事
C.中国梦的步伐又快又稳
D.有独特悠久的文化传统
6.下面文字选自我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评价这次演讲取得胜利的缘由。

(6分)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代,两国人民就克服大海的阻隔,打开了往来的大门。

15世纪初,中国明代闻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每次都到访印尼群岛,踪迹遍及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很多都传诵至今。

几百年来,遥远浩瀚的大海没有成为两国人民交往的阻碍,反而成为连接两国人民的友好纽带。

满载着两国商品和旅客的船队往来其间,互通有无,传递情意。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来自爪哇的无价之宝有着形象描述,而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则陈设了大量中国古代瓷器,这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是对“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的真实诠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7-9题(15分)
老皇渠村的地窝子
刘亮程
①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另两棵弯向东边的大公路。

夏天常有过路人走到这儿停下来,在路上的阴凉处歇脚。

时常望一眼我们的房子。

我们坐在西歪的两棵树荫里,也看着路上人。

②常常有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

春天墙上一层白毛根。

那些细小根须一不当心伸进我们的屋子,几天就长到一拃长。

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断了好多树根。

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

③抖下来很多叶子。

父亲说。

④应当是上个秋天的叶子。

父亲挖地窝子是在开春,榆钱才刚吐蕾呢。

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片片地缀在枝头。

秋雨中飘舞一些,冬天刮寒风时雪地上坠落几片儿。

其余的始终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

⑤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望见下年的新叶子。

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

我以为她没事了说废话呢。

谁朝春天的榆树上望几眼都能说出比这更有意思的一句话来。

⑥后来我知道奶奶在说我们家斜对过的徐老太太。

她们家是村里的老户,一排十几间房子,有钱有势。

徐老太太比奶奶还显年轻些,已经抱上玄孙子。

奶奶那时已下不了炕,她知道自己熬不到我们长大成人,看不到我们娶妻生子。

⑦那个根又在动了。

奶奶说这句话时又是一年春天了。

前一年春天她便说过一次。

⑧奶奶说的是从炕底下穿过来的那条粗树根。

它一往前伸地上宣起一层虚土。

另一条粗树根贴着南边墙壁向西伸去。

那片墙上也常往下掉土。

⑨粗树根是我们家地上唯一的一片硬地皮,劈柴砸东西都垫在粗树根上。

一砸到树根,外面的榆树便振动,树上鸟会惊飞起来,有时震落几片叶子。

刮大风时屋里的粗树根也会动。

它好像在用劲。

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呜呜风声。

⑩在老皇渠村的那几年,我们好像生活在地底下。

半夜很静时,地上的脚步声停息,能听见土里有一些东西在动。

辨不清是树根在往前伸,还是虫子在地下说话。

一只老鼠打洞,有一次打到地窝子里。

那个洞在半墙上。

我们一觉醒来,墙上多了拳头大一个窟窿。

地上没土,我们知道是从外面挖进来的。

或许老鼠在地下听到了我们的说话声,便朝这边挖掘过来,老鼠知道有人处便有粮食。

或许老鼠想建一个粮仓,洞挖得更深更隐秘些,没想到和我们的地窝子打通了。

11 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似有似无。

尤其半夜里一个人突然觉醒,那些响动无声地压盖过来,像是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又像在土里。

那些挖洞的小虫子,当心翼翼,刨一阵土停下来听听动静。

这块土地里很多动物在挖洞,小虫子会在地下很灵敏地避开大虫子。

大虫子会避开更大的虫子。

我们家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我们的说话声、哭喊声、锅碗水桶的碰敲声,或许使很多挖向这里的洞窟变更
了方向,也使一些总爱与人共居的小生命听见找到了这里。

12 除了刮风时树根的响动,我们没听到有什么更大的声音从地下传来。

地上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冲击着我们家。

父亲死了。

隔两年奶奶也死了。

我们像一窝老鼠一样藏在这个村庄的地下,间或探头望望,出来晒会儿太阳。

村里一阵接一阵地嘈闹着。

那些年大地上发生的全部事情都在这个村子发生了:武斗、闹派性、一个又一个的运动。

父亲死后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地窝子里。

我们起先胆怯这个村子。

土块在空中乱飞。

眼睛发红的狗四处游走,盯着人脸上的肉,腿上的肉。

一忽儿一群扛铁叉的人喊叫着跑过去,一忽儿一群骑马人挥动镰刀冲过来。

隔一阵响起一片哭声,说是又死人了。

树上很少的枝和叶子。

树都没头。

鸟惊叫着飞出村子。

有时一条狗从屋顶跑过,有时一个人跑过。

我们蹲在底下,看屋顶簌簌落土,椽子嘎吧吧响。

13 下雨时雨水从门口灌进地窝子。

门口外打过一道防雨埂子,雨水还是灌进来。

尤其一夜大雨,早晨地下全是水,鞋子和脸盆漂在上面。

小木凳漂在上面。

雨后第一件事是往外端水,一脸盆一脸盆地端。

柴禾泡湿了,生不了火。

炕上毡子被子都湿湿的。

14 冬天每一场大雪后,门都会被堵死。

只有从天窗出去,铲开堆在门道口的厚厚积雪,才能打开门。

钻天窗是我的本领。

先捣开天窗盖,我站到大哥肩上,大哥站到小木凳上。

天窗口的积雪一尺多厚,先用手把雪拨开。

雪落到大哥颈项里,他就喊,身子用劲晃动。

我抓紧一纵身,爬到屋顶。

15 我们在那几棵大榆树的根下生活了八九年,听到了树的全部声音。

树根也听到了我们家的全部声音。

它会不会为我们保密?我们可从没向谁说过一棵树的事。

尽管我知道树的很多隐私。

现在,那些大树一棵都没有时,我才一棵一棵地,讲出那些树的故事。

16 树在风中哗哗响的时候,我会怀疑是那棵榆树在把我们家的事告知另一棵树,另一棵又传给另一棵,一时天地间哗哗响彻的,或许是我们一家人的一件细碎小事。

17 那五棵榆树在我们离开老皇渠村的前一年秋天,被砍掉了两棵。

是弯向公路的那两棵。

树不是我们家的,我们不敢说什么,我们在这安家时树已经长得很大。

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去给父亲和奶奶祭坟。

末了转到村子里,找我们家的地窝子旧址,却再找不到了。

老皇渠早已重新规划。

房子都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

那条公路不知被他们挪到哪里。

我们打问那几棵大榆树。

找到那几棵榆树就会找到我们的地窝子遗址。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窝子”门口的五棵大榆树见证了作者一家的苦难,不仅给作者一家带来自然的庇护,还是他们的挚友,听到了他们家的全部声音。

B.“一颗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望见下年的新叶子”原来是说每年秋天树上都有叶子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这里是指奶奶想要熬到我们长大成人,看到我们娶妻生子。

C.第11段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小虫子挖洞,又把“我们家”比作是“这块地下最大的虫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家人地窝子生活的贫困和恐惊。

D.本文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通过对作者一家在老皇渠村地窝子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地窝子的怀念。

8.董卿在《朗读者》中说作家刘亮程写农村的生活,写得特殊细腻、真实、生动,请结合作品详细分析。

(6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老皇渠村的地窝子”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

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

元凶弑立,转司徒左长史。

世祖入讨,密送檄书与庄,令加改治宣布。

时索虏求通互市,上诏群臣博议。

庄议曰:“汉文和亲,岂止彭阳之寇;武帝修约,不废马邑之谋。

故有余则经略,不足则闭关。

何为屈冠带之邦,树无益之轨。

”上始践阼,欲宣弘风则,下节俭诏书。

庄虑此制不行,曰:“诏云‘贵成竞利,悉皆禁制’。

此实允惬民听。

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若废法申
于时搜才路狭,乃上表曰:“治乱之由,何尝不兴资得才,替因失士。

若任得其才,举主延赏;有不称职,宜及其坐。

”大明元年,起为都官尚书,奏改定刑狱,曰:“陛下践位,亲临听讼,亿兆相贺,以为无冤民矣。

而比囹圄未虚,臣学暗申、韩①,才寡治术,惧乖国宪。

”上时亲览朝政,以吏部尚书选举所由,于是置吏部尚书二人,庄及度支尚书顾觊之并补选职。

时河南献舞马,诏群臣为赋。

又使庄作《舞马歌》令乐府歌之。

又领本州大中正。

前废帝即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

初,世祖宠姬殷贵妃薨,庄为诔云:“赞轨尧门。

”废帝在东宫,衔之。

至是遣人诘责庄日:“卿昔作殷贵妃诔,颇知有东宫不?”将诛之,系于左尚方。

太宗定乱,得出。

泰始二年,卒,时年四十六。

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

注释①:申、韩:申是指申不害,韩是指韩非子,他们是中国古代闻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节选自《宋书·谢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世祖尝赐庄宝剑/庄以与豫州刺史鲁爽送别/爽后反叛/世祖因宴集/问剑所在/答曰/昔以与鲁爽别/窃
为陛下杜邮之赐/上甚说当时/以为知言/
B.初/世祖尝赐庄宝剑/庄以与豫州刺史鲁爽/送别爽后反叛/世祖因宴集/问剑所在/答曰/昔以与鲁爽别/窃
为陛下杜邮之赐/上甚说/当时以为知言/
C.初/世祖尝赐庄宝剑/庄以与豫州刺史鲁爽送别/爽后反叛/世祖因宴集/问剑所在/答曰/昔以与鲁爽别/窃
为陛下杜邮之赐/上甚说/当时以为知言/
D.初/世祖尝赐庄宝剑/庄以与豫州刺史鲁爽/送别爽后反叛/世祖因宴集/问剑所在/答曰/昔以与鲁爽别/窃
为陛下杜邮之赐/上甚说当时/以为知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闭关指闭塞关门,古代常在交通要道设立的关卡,如"叩关而攻秦"中的山海关。

B.亿兆可极言其数之多,又指庶民百姓,文中指后者,意同"布衣、白丁、黔首"。

C.大中正是中国古代一种官职,初设于曹魏,负责将当地百姓按才能品德分为九等。

D."诔"指致悼词,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功德,用来表示哀悼,引申为哀悼死者的文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庄富有学识,擅长文学创作。

他通晓《论语》,在河南献马时,皇帝从群臣赋文中选择了他的《舞马歌》
供乐府演唱,他流行于世间的文章有四百余篇。

B.谢庄审时度势,主动建言献策。

索虏恳求互通贸易,谢庄评议时引用了汉文帝、汉武帝的事例,认为应当依
据国力的状况实行不同的政策,不要牵强自己。

C.谢庄很受信任,得到朝廷重用。

世祖入京讨伐元凶,让他修改檄书向四方宣布;朝廷起用他担当都官尚书,
他建议改定刑狱,后来朝廷又任命他做吏部尚书。

D.谢庄不畏权贵,进谏革除弊端。

皇上颁发诏书禁止贵戚追逐财利,他进言说对违犯规定的要依据法令制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