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两弹0元勋邓稼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缅怀/两弹0元勋邓稼先
张开善
1958年,国家组建核武器研究院,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进行研制攻关。
为了确保这项重要尖端事业的成功,国家决定从全国各地的有关部门,选调各类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在选调中,邓稼先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被选调到核武器研究院,我则从四川成都铁道部第二设计院被选调到该院。
我们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我们的人生道路从此也发生了重大转折,有机会在中国核武器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才智。
在劳动中相识
邓稼先是安徽省怀宁县人,生于1924年。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担任助教。
1948年10月前去美国留学,进入普渡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
邓稼先在留学期间,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他撰写的博士论文5氘核的光波蜕变6,于1950年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该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年仅26岁。
1950年,邓稼先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那时,近代物理研究所像邓稼先这样的年轻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只有他一个人。
他如此年轻又有博士学位,令人羡慕,年纪大的前辈科学家,如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等人,有时高兴地称他为/娃娃博士0。
1958年,邓稼先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被调到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担任理论部主任。
当时,我也从四川成都调到北京核武器研究院。
我记得报到时,一进院子眼前是一片建筑施工的景象,热火朝天,人来人往。
来院报到人员安顿下来后,就到施工现场参加劳动。
不久,在劳动中我认识了邓稼先。
开始,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随和、憨厚,脸上经常是笑呵呵的表情,说起话来也带着微笑。
他的一身着装是标准化的蓝色中山装,有时衣服上还有点污渍,完全看不出他是从美国回来的博士。
在劳动中,邓稼先同全院一大群大学生、研究生一样,为建筑工地的师傅们当壮工,整天挖土、推车、和泥、搬砖头瓦块和建筑材料。
开饭时,大家都快步走进食堂,因为已是饥肠辘辘,抓起窝窝头就咬,狼吞虎咽,再喝上两口菜汤。
经过努力,办公楼、存放原子弹模型的库房、食堂、宿舍等,先后盖好了。
在那个特殊年代,劳动改造世界,吃苦最光荣,我至今还有印象。
不久,院里正式任命邓稼先为理论部主任。
那时,从院长到他部下都叫他老邓,没有人叫他邓主任。
理论部的年轻人在研究中有了什么心得,马上推开他的门,进门就大声叫/老邓!老邓!0
从1958年开始,邓稼先好像突然消失了似的,物理学的讲坛上再也见不到他了,与亲朋好友也没有了来往。
邓稼先在北京
144
核武器研究院院部钻研了一段时间后,来到青海金银滩大草原核武器研制基地,奔波于新疆罗布泊大荒漠、国家核武器试验靶场。
对原子弹、氢弹的基本理论进行攻坚
核武器研究院开始下设三个大部门,即理论部、实验部、总体部,后来随着工作的展开,将总体部又分为设计部和生产部,这样研究院就设四个大部门了,各个部都配备了许多有才华且善钻研实干的才子。
有的人说,四个部好比四匹马,四马奔腾,理论部应一马当先。
应该说理论部是个龙头,因为原子弹的理论必须首先攻下,只有尽快将原子弹的理论通过计算论证,对原子弹中许多理论逐一研究计算准确,其他各部门的工作才有所依据。
原子弹的基础理论甚为奥妙复杂,包括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送等,邓稼先团结带领全部人员,对原子弹特有的物理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究核武器的第一大步。
但是,理论部的工作开始非常困难,无任何资料可参考。
当时核武器研究院有一本钱三强从国外带回来的俄文书,书名是5超音流与冲击波6,这是全国唯一的一本。
邓稼先和他的部下就从这本书开始,十分虔诚地翻阅这本稀世/宝贝圣书0。
在和大家钻研原子弹理论的同时,邓稼先经常对大家这样说:/我们研制原子弹,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现在我们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
0/干我们这个工作,都要有思想准备,都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准备吃苦,做出的科学技术成果,绝对不允许发表论文,,0
方案终于诞生了,邓稼先在这份具有历史价值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理论部研究的原子弹理论,必须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到论证。
但是,当时的计算手段十分可怜,全院只有一台从苏联买回来的/乌拉尔0型小容量的计算机,整天处于调试状态,唯一可以用上的就是四台手摇计算机。
邓稼先挑选数十名年轻精干的大学生,一天三班制,昼夜不停地摇动计算机,对每一个计算题进行不停的计算,息人不息机。
到1961年,正当原子弹理论计算工作深入展开攻关时,更大的困难来了,国家发生了严重经济困难,但是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工作绝对不能停下来。
年轻的技术骨干紧张繁忙地工作,他们的体能消耗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夜晚的工作,更是难以支撑。
邓稼先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他也是无能为力,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尽力而为。
当有的年轻人对着他喊:/老邓!老邓!我们饿!我们实在太饿呀!0时,邓稼先便到研究院大门口用自己的钱高价买几包饼干,给每个人分上几块。
后来,邓稼先的岳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支援了他一点儿粮票,他把这些粮票拿出来,看哪个人计算得又快又准确,就奖励几两粮票给这位年轻人,以此鼓舞士气。
今天的人也许无法理解当时的几两粮票的意义,但当时在理论部,在研制攻关原子弹的科技人员中,那可是最高的奖赏。
1963年,通过无数次的计算、论证,有的课题可以说是计算再计算,论证又论证,最后得到了可靠而准确的数据,理论部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邓稼先在设计方案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时,他刚刚39岁。
1963年,当时我是研究院的学术秘书,兼做一点儿朱光亚副院长的助手工作,这
145
缅怀/两弹0元勋邓稼先
份设计方案由理论部送到我手中,我仔细拜读以后,异常兴奋。
此设计方案,经过院领导审阅后,又交给我,我将此绝密文件登记后,送交院保密保卫处赵处长单独保存,不经由保密室,不按照通常文件处理。
氢弹是利用原子弹作为扳机,由原子弹裂变释放出来的极高温、高压对氢弹的热核材料进行聚变反应,进而产生威力极大的能量。
只有原子弹研究成功,氢弹/点火0起爆才有可能。
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几乎在原子弹研究攻关阶段,钱三强等科学家预见原子弹准能成功,事先就组织科技尖子成立了氢弹的探索小组,在中国科学院开展理论探索研究工作。
氢弹探索小组集中了中国许多优秀的物理学人才,如后来/两弹一星0勋章获得者于敏、黄祖洽、何祚庥等人。
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工作以后,1963年在原子弹的理论突破后,全组人员归到了理论部,由邓稼先、周光召直接领导,正式进行氢弹的理论研究攻关。
于敏是氢弹攻关理论计算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也是邓稼先的好友和得力助手,他们带领全组人员,昼夜不停,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计算、论证,氢弹的奥秘终于被他们解开。
氢弹有大量的理论计算工作,有许多人力无法计算的方程式,国家为了照顾氢弹的理论计算,将在上海的国家唯一一台大容量J2501计算机,特批出一部分时间让理论部使用。
1965年底,于敏带领攻关小组去上海,经日夜奋战,终于在计算机上解开了方程式,突破了氢弹的谜底。
当于敏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正在西北某地的邓稼先时,老邓当时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
他马上赶往机场,买了当天的机票直飞上海。
到了上海,当邓稼先仔细看完计算出来的数据后,确认氢弹的奥秘真的被突破了,他再一次手舞足蹈起来,并拿出自己的工资,请全组人员吃了一顿庆功饭。
随后,邓稼先和于敏等人,携带着氢弹计算数据乘飞机由上海直飞西北核试验场,向在现场视察工作的有关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并参加了决策会议。
当时在现场的核工业部副部长刘西尧拍板,按此计算的理论方案着手进行氢弹原理的冷试验。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在塔上爆炸试验,获得完全成功,经实际测定,爆炸威力为2万吨TNT 炸药的当量。
1966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的原理装置在塔上爆炸试验成功,爆炸威力为12.2万吨TNT炸药的当量。
试验结果表明,氢弹的设计方案切实可行,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爆炸氢弹的技术。
1967年6月17日上午,中国第一颗氢弹用轰)6轰炸机空投爆炸试验成功,爆炸威力约300万吨TNT炸药的当量。
氢弹爆炸成功是中国核武器研制试验的重要里程碑。
从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到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中国用了两年八个月时间,速度之快大大超过了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核大国。
身为理论部主任的邓稼先,看到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闪光,一次比一次更巨大无比的蘑菇云,他的感受,他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曾经有人问过邓稼先当时的感受,邓稼先说:日本侵略者铁蹄踏上祖国大地时,我还幼小,但是看到国家遭受到的欺侮,老百姓遭到的灾难,我心中痛苦之极。
面对中华民族的灾难,我始终记住我的老父亲邓以蛰对我说的话:/你年纪还小,要发
146
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2期
奋努力读书,将来报效国家,你不要走我学文的路,你要学科学,中国强盛起来要靠科学,要记住发奋,救国,将来为此献身,要让中国在当今世界受到尊敬,,0
逆境中对核事业痴心不改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0冲击着各个领域,核事业单位也未能幸免,理论部的研究室里、走廊上都是大标语、大字报,科学家被点名批判、被点名勒令检查,几乎都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反动权威0的大帽子。
邓稼先的日子也不好过,而且越来越不好过。
理论部随意祥和的气氛一夜之间荡然无存,科研人员之间分起了派,打起了派仗,科研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
厄运也降临到邓稼先的家庭。
他的夫人许鹿希是北京医学院的教授,不知因何被打成彭真、刘仁/黑市委0的/黑帮分子0,贴大字报的浆糊弄了她一身,使她精神几乎崩溃。
有时邓稼先不见妻子回家,就到北京医学院寻找。
当他看到妻子被批斗后的惨景,心都快碎了。
邓稼先甚为敬重的二姐,因忍受不了造反派无休止的折磨,选择了自杀。
消息传来,邓稼先的精神几乎崩溃,他欲哭无泪。
对邓稼先的打击并没有到此为止,他的三姐又被无缘无故打成特务分子,天天接受审查、批斗。
在一连串打击之下,邓稼先没有倒下,没有消沉,仍然是早晨一大早按时关上自己家的门,走进理论部办公室的门,稳定情绪,控制自己,振奋精神,埋下头来,又展开了他也一天的理论计算攻关工作。
挚友相聚,保守核机密
邓稼先和杨振宁可以说是一辈子的挚友。
邓稼先与杨振宁是安徽老乡,父辈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两家又都住在清华园西院内,仅一墙之隔,他们从小就相识并互相接近,上中学时两人同在北京西单绒线胡同内的崇德中学上学,上大学时两人又先后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物理专业。
1945年,杨振宁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48年,邓稼先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研究生。
1949年,杨振宁为了迎接邓稼先到芝加哥度暑假,与弟弟杨振平特别租了一间大房子,三人同吃、同住、同聊、同乐,好不开心。
杨振宁一直想回国探亲,但因当时国内比较乱而未能成行。
1971年,杨振宁到法国巴黎,向中国驻法大使馆申请签证,并得到批准。
到上海后,杨振宁向接待人员提出首要见的人是邓稼先。
正因杨振宁的这一要求,才使正在西北某地参加/学习班0的邓稼先得以回京。
接下来的事会令今天的人们啼笑皆非。
组织上紧急派来工人师傅,对邓稼先的家中进行装修,打磨衣柜,装上镜子,在破旧的地板上打蜡,从办公室抬来大小沙发,对整个家进行了一番/更新0,装修、布置完成后又送来了西瓜、汽水、巧克力。
杨振宁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美国就一直关注中国的原子弹。
杨振宁一走进挚友家的门,环视四周后,直奔书架,当他看到书架上的书,特别是看到书架上连一本物理学的书都没有,心里好像明白了什么。
杨振宁问:/这是你的家吗?0
/是夫人医学院的宿舍,,0
/你在哪个单位上班?0
/在外地。
0
/你的通信地址?0
/让我夫人转吧。
0
杨振宁离京时,邓稼先到机场送行,离
147
缅怀/两弹0元勋邓稼先
别之际杨振宁实在憋不住了问道:/稼先,我在美国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曾由一个美国人参加帮助研制出来的,这是真的吗?0邓稼先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作答,只是张着嘴,没有发出声音,情急之下说: /你先上飞机吧。
0
邓稼先将与杨振宁接触中的交谈情况如实上报,最后,周总理知道后,明确地告知:/让邓稼先如实地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0
邓稼先写了一封信,密封好后交专人乘飞机带到上海,交给杨振宁。
杨振宁看到信中那句/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0后,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邓稼先最后的时刻
1985年7月28日,邓稼先到北京参加会议,他突感肚子不舒服,去三o一医院检查。
经住院检查确诊,他患上了直肠癌,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医生预计他的生命只能延续一年。
刚开始,邓稼先并不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以为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出院,再重新走进核武器研究院大门,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对新一代的核武器再进行研制攻关。
但是,从医务人员的表情上,从与他结婚32年相依为命的妻子抑郁的神情上,特别是警卫员对他寸步不离的表现上,预感到他所患病的严重性。
1985年国庆节,邓稼先住院两个月了。
刚动完手术不久,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对警卫员说:/我们去看看北京城0。
警卫员一听直摇头,连说不行,不行。
在邓稼先一再坚持下,警卫员才勉强同意。
二人瞒着医生、护士,从医院溜了出来。
邓稼先当时没有专车,他们乘公共汽车进了城,去了王府井新华书店,又到了天安门广场。
邓稼先凝望着国旗对警卫员说:/到建国100周年,你就84岁了,那时我们国家肯定就富强了,你可要来看看我,,0警卫员点着头,哽咽着要哭出来。
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现场总指挥,又是多年主管国防科研的副总参谋长,他与邓稼先是老熟人,老朋友。
当得知邓稼先的病情后,他到医院亲自组织协调治疗方案。
邓稼先的3次手术,张爱萍每次都在手术室外守候。
1986年5月,邓稼先再次做完手术,在身体极端虚弱的情况下,与来看望他的好友于敏进行长谈,一起起草了一份给党中央的报告,提出尖端武器发展要解决的若干紧迫问题,这是他最后一次向国家提出建议。
同月,邓稼先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一次有了一辆专车,他被人扶着象征性地坐了一下,这是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坐专车。
1986年7月15日,万里亲自到医院看望邓稼先。
当日,国务院决定把/七五0期间的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授予邓稼先。
1986年7月17日举行授奖仪式,李鹏到医院亲自为邓稼先授奖。
7月29日下午1时,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光辉人生旅途。
1986年8月3日下午,国家为邓稼先召开追悼会,国家领导人参加。
张爱萍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为邓稼先致悼词,对邓稼先光辉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邓稼先同志长期忘我工作,不为名、不为利,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积劳成疾。
他在病重时仍念念不忘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献计献策。
邓稼先同志真正做到了
148
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2期
他经常讲的/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0。
他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国人民、我国军队和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大损失。
今天,我们悼念他,要化悲痛为力量。
要学习他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身先士卒,勇担风险,舍生忘死,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学习他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甘当无名英雄的崇高品德;学习他对工作精益求精,极端负责,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学习他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入实际,团结群众的优良作风。
我们要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加倍努力,为了祖国的四化大业,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继续拼搏,开拓前进!
后来,张爱萍赋诗悼念这位为中国核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功勋泽人间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杨振宁称邓稼先是他永恒的骄傲
1986年8月3日,邓稼先追悼会那天,杨振宁正在台湾。
当他得知邓稼先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可又没办法到北京参加追悼会。
作为50年的朋友,半个世纪的情谊,他用了深情的语言,表述出挚友的人品和事业。
他给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发了一封唁电,电文中写道:/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0
没能参加上邓稼先的追悼会,杨振宁一直深感不安。
1987年9月30日,杨振宁自丹麦写信给邓稼先的妻子:/我将于10月20日抵北京,希望能去八宝山为稼先扫墓,,0
这项活动有关部门安排在10月30日下午2点半。
扫墓仪式由国防科工委领导主持。
在墓地,杨振宁再次向许鹿希重复这几句话:/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0/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
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0
(责任编辑李树泉刘一丁)
149
缅怀/两弹0元勋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