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通用版提分选择题快练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快练二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
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
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
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
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
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
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
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
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
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
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庠序。
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
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促进人对生活抱理想态度,拥有健康、高尚情操。
B.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
C.孔子指出美善差异及美对善的生成与涵养;孟子则正好相反,强调善向美的生成。
D.美介入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既立于个体,又面向群体和国家。
答案 D
解析A项“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错,原文第一段只是说“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不能认为“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
B 项“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错,原文第二段只是呈现中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不同,并没有比较中西方文明的优劣。
C项“孟子则正好相反”错,原文第四段在以孟子为例之前,先说“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由此可知,孟子并非“正好相反”,而是既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也强调
善向美的二次生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阐释了美与德的基本关系,再放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具体分析。
B.文章引用《论语》《诗经》等文献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
C.文章分析美与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融又有差异的特点时,层次清晰,且具辩证性。
D.文章认为审美不是道德,却能孕育并涵养道德,这是论述美与善关系的前提。
答案 B
解析B项原文引用《论语》《诗经》的作用应立足于语境分别分析。
由引用《论语》之前有“比如”可知,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由《诗经》所在的语境可以得出,引用《诗经》是为了论证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认识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美是源发意义上人性向善的内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B.所谓以美储善,是基于美与善的差异而提出的,指通过美来生发、涵养人性中的善。
C.中国传统儒家推行礼乐教育,就是利用了美对人性之善的滋养和化育作用。
D.通过美育达成由美向德的生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
答案D
解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于文无据,也与“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没有必然关系,原文结尾只是说“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 题。
材料一: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 404.2 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 858.5万。
网游成瘾者显示出种种被网游加害的人生。
重者,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严重损害健康甚至毁掉生命(过度游戏导致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脑卒中死亡);轻者,导致青少年走向暴力化、失能化,不能应对现实世界,从而被边缘化。
如何应对游戏成瘾问题?一方面,我国卫生部门需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成瘾这一新疾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内情况进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生活研究和临床研究,以推进国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矫正游戏成瘾,包括心理、教育、亲情和行为方式,毕竟游戏成瘾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顽固的社会心理问题,不是只有医学这一种方式才能治愈。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二:
从游戏本身的设计来看,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有关专家指出,游戏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短,而现实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长。
人之所以会重复一个行为,是因为在这一行为之下,内心会有一种获得感,也就是“阳性强化”。
在游戏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一个奖励,游戏者很容易在这种一个接一个的奖励体验下沉浸其中。
以前段时间最为流行的一款手机游戏为例,游戏者每击杀对方控制的角色一次,都会获得大量的金钱和经验值,这些金钱和经验值可以用来购买装备,提升等级,从而让自己控制的角色更为强大。
通过不断地击杀对方的角色,自己的角色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大,当双方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摧毁敌方的基地,从而取得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击杀敌方的角色获得经验、金钱,可以视为第一次正面反馈;通过购买装备,提升等级,可以视为第二次正面反馈;装备和等级的提升,又可以为下一次击杀对方的角色奠定基础。
这样很容易形成正面反馈的循环,最终在摧毁敌方主基地的时候,正面反馈臻至最大化,带来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
即使是一局游戏结束之后,反馈机制仍然存在,赢了,会提升段位,进一步巩固游戏者的心理满足感;输了,会跌落段位,通过游戏者不服输的心态让其再开始一局游戏,以弥补自己对正面反馈的需求。
(摘编自赵丰、李轶群《虚拟空间诱生“虚拟人格”》,《大众日报》2018年6月23日)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18日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
消息甫出,就引发广泛关注。
在此之前,有些家长为了强制孩子戒除“网瘾”,不惜将孩子送去接受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或者送去豫章学院接受暴力体罚,很多孩子因此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可见,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将进一步引发诸多家长对孩子沉迷游戏的焦虑,从而诱发更多不科学惩戒机构的盛行。
当“网瘾”还未被正式列入精神类疾病的时候,仅仅因为一些家长的焦虑和恐慌,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的宣传,许多儿童被强制剥夺人身自由,甚至被虐待。
事后,许多相关责任人并未受到法律的处罚,那些期望通过强制惩戒改变儿童行为的家长也未能调整自己的认知。
英国心理学会发言人钱德拉·萨克塞纳认为,玩游戏的人中,仅有少数会发展到“游戏障碍”所定义的程度,把它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可能会引发家长不必要的忧虑。
如今,最值得警惕的,就是这些不必要的忧虑。
他们忽略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精神疾病的定义和初衷,忽视对精神疾病患者权利的尊重,而更加迫切地去拥抱那些错误的戒除办法。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人生,正确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培养他们更全面健康的生活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暴力可以改变一切。
越是不健康的引导方式,越会强化儿童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从而变成恶性循环。
将游戏障碍列为疾病,需要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而不是变成杨永信和豫章学院们敛财的由头。
(摘编自姚遥《游戏成瘾列为疾病:警惕杨永信们
重新抬头》,《新京报》2018年6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和网瘾倾向的占1/4以上,其中,程度较重的会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严重损害健康甚至毁掉生命;轻者也有很多不良影响。
B.在前段时间最为流行的手机游戏中,游戏者每击杀对方控制的角色一次,就会获得大量的金钱和经验值,这些金钱和经验值成为提升等级的条件,也是游戏者的动力源。
C.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列为疾病,因此,有些家长为了强制孩子戒除“网瘾”,不惜让孩子接受“网瘾电击疗法”或暴力体罚。
D.英国心理学会发言人钱德拉·萨克塞纳认为,家长不必过分忧虑把“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因为在玩游戏的人中,仅有少数会发展到“游戏障碍”所定义的程度。
答案C
解析C项强加因果,由材料三“在此之前,有些家长为了强制孩子戒除‘网瘾’,不惜将孩子送去接受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或者送去豫章学院接受暴力体罚”可知,家长的这些做法是在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列为疾病之前,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矫正游戏成瘾可以尝试多种方式,因为游戏成瘾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顽固的社会心理问题,不是只有医学这一种方式才能治愈,心理、教育、亲情等也可参与治疗。
B.反馈机制在游戏过程中和游戏结束后都存在,这种机制能够给游戏者带来最大的心理满足或激发他们不服输的心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解释了玩游戏会上瘾的原因。
C.那些期望通过强制惩戒改变儿童行为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因为越是不健康的引导方式,越会强化儿童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从而变成恶性循环,适得其反。
D.游戏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短,但现实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长,因此很多人对游戏上瘾,这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正面反馈多一些,反馈周期短一些。
答案B
解析“这种机制能够给游戏者带来最大的心理满足”错,由材料二“最终在摧毁敌方主基地的时候,正面反馈臻至最大化,带来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可知,给游戏者带来最大心理满足的不是这种机制,而是在摧毁敌方主基地的时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
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
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来,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
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
自从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
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
守到什么时候,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早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中不时升起的礼花。
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搓着两手,哈着气温暖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拨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
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
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市场卖菜。
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
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
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
杂志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
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
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那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子慢慢地晃动着。
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
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电话里,妈妈说的什
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您好,打一个电话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小伙子。
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
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往家里赶。
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地看着她:“冷吗?”
“不冷。
”她也笑笑,望着那张笑脸。
“我不信,肯定冷。
”他调皮地说着,然后掏出钱包,拿出一张百元纸币递给了她。
“对、对不起,找不开。
”她的确没有那么多的零钱找他,她有点儿抱歉。
小伙子头一抬,指着她身后的杂志说:“那我买你一本杂志吧,这样总能找开了。
”
“那也找不开。
”
小伙子有点儿为难了,踌躇了一会儿,毫无办法。
她说:“你走吧,不收你钱了。
”
小伙子不好意思了:“那怎么行啊?”
“咋不行?你快回家吧,家里人等着你呢。
”
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儿,只好向她点了点头,离开了。
她重新把计价器归了零,正要抬头眺望远处的礼花,忽然看见刚才小伙子递过来的那张百元钞票躺在电话机旁边。
她一愣,立刻拿起钱,门一关追了出去。
幸好,小伙子还没有走远,她一喊,他停了下来。
“钱忘记了!”她走上前递给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小伙子接过钱,反复在双手中递换着。
“不为什么,这是你的钱呀。
”她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
小伙子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消失在车站广场……
早晨,阳光洒满了车站广场。
她在爆竹声中醒来,这才意识到是新年了。
她打开那扇冰
冷的铁皮房门,向外张望,忽然愣在了那儿:门前站着一位邮差,正要举手敲她的铁皮门。
那邮差手里捧着一束正在怒放的康乃馨,递给她,然后拿出一张签单让她签字。
她懵懂地签了字,邮差转身就走。
她喊住了邮差:“谁送的?”邮差指着花儿说:“他没留名字。
”她便去看那束花儿,发现花丛中有一张小卡片:“但愿新年花盛开。
”落款是“昨夜归人”。
她的头“嗡”的一声,眼泪突然顺脸而下。
这是她真正的新年,有人知道了她的存在。
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拿起电话。
打完了,问道:“姑娘,多少钱?”
“免费。
”她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新年。
”说完,看了一眼面前的老人,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车祸去世,母亲下岗,弟弟要上学,为了分担家庭的压力,三年前“她”便开始守着电话亭,今年过年也得守,为此“她”感到很委屈。
B.电话亭一天到晚人来人往,除了偶尔有人拨打电话外,却没有人多看“她”一眼,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这里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
C.小说写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她”痴痴地盯着那对恋人看,直到他们的影子完全从“她”视线里消失,这里写出了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
D.小说多次描写除夕夜远处的爆竹声和升腾的礼花,与“她”坐守的狭小、冰冷的铁皮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她”境遇凄凉孤单、精神空虚。
答案 A
解析B项“折射出当下人际关系的冷漠”错,人们打完电话就匆忙离开是写打电话的人的忙碌和“她”的孤单,并没有折射出人际关系的冷漠。
C项“写出了少女内心对爱的渴望”不准确,除了“对爱的渴望”之外,更多的是表现“她”的孤单。
D项“精神空虚”错,“爆竹声”和“礼花”主要渲染除夕的氛围,以此反衬“她”此时的孤单。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她”在铁皮房里冻得瑟瑟发抖,搓着手,哈着气来取暖,从侧面表现出过年时寒冷的气候环境,也与后文“昨夜归人”送“她”康乃馨带来的温暖形成对比。
B.“她”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杂志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说明除了打发时间,“她”还爱好文学创作,是一个有品位的姑娘。
C.新年到来之际,“她”听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可最终没有,可见“她”坚守岗位,为顾客着想,方便顾客随时打电话回家。
D.标题“新年康乃馨”,寄寓了年轻人互相怜悯的主旨:小伙子怜悯17岁姑娘年龄小没有书读,姑娘怜悯小伙子大过年的不能赶快回到温暖的家中。
答案 A
解析B项“‘她’还爱好文学创作,是一个有品位的姑娘”错,只能反映“她”爱好阅读。
C项“为顾客着想,方便顾客随时打电话回家”错,主要还是为了多赚点儿钱。
D项“寄寓了年轻人互相怜悯的主旨……不能赶快回到温暖的家中”分析概括有误,应是“寄寓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传递关爱的期盼”。
二、古代诗文阅读(1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
....。
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
...,累迁太常博士
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
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
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
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
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
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
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
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
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
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
”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
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
..,持遗权贵。
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
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
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
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
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
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
奉使契丹
..,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
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B.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C.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D.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答案 C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通读语段,把握大意,比较选项之间的异同,运用排除法。
从语境来看,“增直以偿”指的是前面的“饮食日用物”,故“饮食”后不宜断开,排除A、B两项;“甚至”是说他在教育孤侄时的情况,对前文有修饰限定作用,故“甚至”前不宜断开,排除D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太常博士,太常寺的属官,其职相当于后世的国子博士。
C.京师,一般指帝王的都城,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等,文中指前者。
D.契丹,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后建立了金。
答案 D
解析“后建立了金”错,应该是建立了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