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新近代物理知识点之波粒二象性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光电效应实验现象及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流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升高而增大
B.遏止电压随着入射光的强度增强而增大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极限波长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2.用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释放的光子,照射某种金属,结果有两种频率的光子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已知氢原子处在n=1、2、3、4能级时的能量分别为E1、E2、E3、E4,能级图如图所示。
普朗克常量为h,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这些氢原子共发出8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B.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释放光子,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动能减小
C.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两种光子的能量分别为E4﹣E3、E4﹣E2
D.金属的逸出功W0一定满足关系:E2﹣E1<W0<E3﹣E1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阳光下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和雨后彩虹的形成原理是相同的
B.只有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少量光子只具有粒子性
C.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其具有波动性,这种波不同于机械波,它属于概率波
D.电子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更高,是因为电子穿过样品时发生了更明显的衍射4.如图所示是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变化的图线(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4.27,与纵轴交点坐标0.5).由图可知
A.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4.27⨯1014 Hz
B.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5.5⨯1014 Hz
C.该图线的斜率没有实际意义
D.该金属的逸出功为0.5 eV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群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辐射出三种不同波长的光子,其中从n=3跃迁到n=1所发出的光子波长最长
B.α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正确性
C.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D.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子能量就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6.下表是按照密立根的方法进行光电效应实验时得到的某金属的遏止电压U c和入射光的频率ν的几组数据.
U c/V0.5410.6370.7140.809 0.878
ν/1014Hz 5.644 5.888 6.098 6.303 6.501
由以上数据应用Execl描点连线,可得直线方程,如图所示.
则这种金属的截止频率约为
A.3.5×1014Hz B.4.3×1014Hz C.5.5×1014Hz D.6.0×1014Hz
7.在研究甲、乙两种金属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与入射光频率v 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A.两条图线与横轴的夹角α和β一定不相等
B.若增大入射光频率v,则所需的遏止电压U c随之增大
C.若某一频率的光可以使甲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一定也能使乙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D.若增加入射光的强度,不改变入射光频率v,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增大
8.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10-10m)作为障碍物观察电子的衍射图样,方法是让电子通过电场加速,然后让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格上,从而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初速度为零,加速电压为U,普朗克常量为h,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
λ=
B.实验中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2meU
C.加速电压U越大,电子的衍射现象越不明显
D.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代替电子,衍射现象将更加明显
9.如图所示是光电管的使用原理图。
已知当有波长为λ0的光照然射到阴极K上时,电路中有光电流,则
A.若换用波长为λ1(λ1>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
B.若换用波长为λ2(λ2<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电路中一定有光电流产生
C.增加电路中电源两极电压,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
D.若将电源极性反接,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
10.用一定频率的入射光照射锌板来研究光电效应,如图,则
A.任意光照射锌板都有光电子逸出
B.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一定越多
C.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需要积累能量的时间
D.若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频率越高,光电子的初动能越大
11.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表述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A.普朗克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最早发现了电子
B.玻尔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
C.贝可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的核式结构模型
1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甲、乙、丙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 .乙光的波长小于丙光的波长
C .乙光的强度低于甲光的强度
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13.一个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电粒子,由静止开始经加速电场加速后(加速电压为U),该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为 ( )
A .h 2mqU
B .h 2mqU
C .h 2mqU 2mqU
D .mqU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康普顿在研究X 射线散射时,发现散射光线的波长发生了变化,为波动说提供了依据
B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从而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C .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揭开了原子核组成的神秘面纱,开创了人类认识原子核的新纪元
D .伽利略发现了单摆具有等时性,并提出了单摆的周期性公式2g
L T π= 15.图甲为氢原子部分能级图,大量处于n =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多种不同频率的光。
用辐射出的光照射图乙光电管的阴极K ,已知阴极K 为金属钨,其逸出功为4.54eV ,则()
A .能使金属钨发生光电效应的光有6种
B .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8.21eV
C .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右移,电路中的光电流一定增大
D .如果将电源正、负极反接,电路中不可能有光电流产生
16.氢原子能级关系如图,下列是有关氢原子跃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跃迁时能辐射出2种频率的光子
B.用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照射逸出功为4.54eV的金属钨能发生光电效应
C.用能量为10.3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n=2能级
D.氢原子从n=3能级向基态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1.51eV
17.如图所示是光电管的原理图,已知当有波长为λ0的光照到阴极K上时,电路中有光电流,则()
A.若仅增大光照强度,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
B.若仅将电源极性反接,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
C.若仅换用波长为λ1(λ1>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
D.若仅将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
18.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有四条谱线,都是氢原子中电子从量子数n>2的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发出的光,它们在真空中的波长由长到短,可以判定
A.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
B.同一介质对的折射率最大
C.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也一定能
19.彩虹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大量小水珠对阳光的色散造成的,如图所示为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一个小水珠发生全反射和色散的光路示意图,其中a、b为两束频率不同的单色光.对于这两束光,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单色光a比单色光b的频率高
B.由水射向空气,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于b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C.在水中a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光的传播速度
D.如果b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a光也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20.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的电路如图所示,加正向电压时,图中光电管的A极接电源正极,K极接电源负极时,加反向电压时,反之.当有光照射K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极中有无光电子射出与入射光频率无关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有关
C.只有光电管加正向电压时,才会有光电流
D.光电管加正向电压越大,光电流强度一定越大
21.如图所示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v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h
B.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
C.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
D.入射光的频率为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2E
22.用a.b.c.d表示4种单色光,若①a.b从同种玻璃射向空气,a的临界角小于b的临界角;②用b.c和d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做双缝干涉实验,c的条纹间距最大;③用b.d 照射某金属表面,只有b能使其发射电子.则可推断a.b.c.d分别可能是( ) A.紫光.蓝光.红光.橙光B.蓝光.紫光.红光.橙光
C.紫光.蓝光.橙光.红光D.紫光.橙光.红光.蓝光
23.关于近代物理,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轻核聚变反应方程234112H H He X +→+中,X 表示电子
B .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C .分别用红光和紫光照射金属钾表面均有光电子逸出,紫光照射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
D .基态的一个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n = 3激发态后,可能发射2种频率的光子
24.已知金属钙的逸出功为2.7 eV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当大量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的动能减少,氢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减少
B .氢原子可能辐射4种频率的光子
C .有3种频率的辐射光子能使钙发生光电效应
D .从n=4到n=1发出的光的波长最长
25.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插图能够形象的表现出物理实验、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卢瑟福通过分析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B .乙图中,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
C .丙图中,射线甲由电子组成,射线乙为电磁波,射线丙由粒子组成
D .丁图中,链式反应属于轻核裂变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考查光电效应规律,根据光电效应产生条件和因爱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分析可得.
【详解】
A .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光子个数和电压的大小,与光的频率无关,故A 说法不符合题意.
B .遏止电压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强而增大,与光强无关,故B 说法不符合题意.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关系式为K E h W υ=- ,不是正比关系,故C 说法不符合题意.
D .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c λυ= 也就是说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极限波长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 说法符合题意.
【点睛】
发生光电效应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光电流大小取决于光子个数和电压正负、大小,同一种材料发生光电效应时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C 42=6,所以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故A 错误;由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过程中释放能量,原子的能量在减小,根据知,电子动能增大,故B 错误;只有从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都大于这金属的逸出功,其它均小于这金属的逸出功,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故C 错误;根据光电效应发生条件,E 3﹣E 1>W 0 与E 4﹣E 1>W 0 ,其它均小于W 0,故D 正确。
故选D 。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光子能量与能极差的关系,即E m ﹣E n =hv ,以及知道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并学会判定跃迁过程中,动能与电势能,及能量如何变化。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光的干涉、衍射、多普勒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即光是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波是概率波.
【详解】
雨后天边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是肥皂泡内外两个表面反射回的光发生干涉形成的,叫薄膜干涉.故A 错误;由于光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单个光子即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只是大量的光子波动性比较明显,个别光子粒子性比较明显;故B 错误;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其具有波动性,这种波不同于机械波,它属于概率波,故C 正确;电子显微镜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更高,是因为它利用了电子物质波的波长比可见
光短,因此不容易发生明显衍射.故D 错误;故选C .
【点睛】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但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波动性.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k E h W ν=-,k E ν-图象的斜率等于h ,横轴的截距大小等于截止频率;逸出功0W h ν=,根据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详解】
A 、
B 项: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k E h W ν=-,k E ν-图象的横轴的截距大小等于
截止频率,由图知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
0ν=4.27×1014 Hz ,故A 正确,B 错误; C 项:由k E h W ν=-,得知,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h ,故C 错误;
D 项:当0k
E h W ν=-=时,逸出功为W=h 0ν=6.63×10-34J•s×4.27×1014 Hz=2.83×10-
19J=1.77eV ,故D 错误.
故应选A .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光电效应方程,以及知道逸出功与极限频率的关系,结合数学知识即可进行求解.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能级间跃迁吸收或辐射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即E m -E n =hv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温度、压强等外部因素无关;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分析。
【详解】
A .氢原子从n =3的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辐射出三种不同波长的光子,根据:m n hc E E E h νλ=-==
可知,从n =3跃迁到n =1所发出的光子的能量值最大,波长
最短;故A 错误.
B .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发生偏转是α粒子与原子内带正电的部分相互排斥的作用结果,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这一实验事实否定了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引发了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故B 正确.
C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只与核内部的自身因素有关,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温度、压力等于外部因素无关;故C 错误.
D .光子的能量值与光的强度无关,与光的频率有关;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E km =hγ-W 0,可知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与光的强度无关;故D 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半衰期、α粒子散射实验、能级的跃迁以及光电效应等基础知识点,难度不大,关键要熟悉教材,牢记并理解这些基础知识点.
6.B
解析:B
【解析】
由题意可知:140.397310 1.7024c U ν-=⨯-
当遏止电压c U 为零时,截止频率14141.7024Hz 4.2810Hz 0.397310
c v -==⨯⨯,故B 正确. 7.B
解析:B
【解析】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0km E h W ν=-,可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故两条图线与横轴的夹角α和β一定相等,故A 错误;根据km C E eU =和0km E h W ν=-,得0C h U W e ν=-,故增大入射光频率v ,则所需的遏止电压c U 随之增大,故B 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0km E h W ν=-,当0km E =时,00W h =ν,即甲的逸出功小于乙的逸出功,故当某一频率的光可以使甲金属发生光电效应,但此光不一定能使乙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C 错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强度无关,故D 错误,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该实验观察电子的衍射图样,衍射现象说明粒子的波动性,故A 正确;
B 、电子束通过电场加速,由动能定理可得:212eU mv =,故有:P mv ==,所以,实验中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
h P λ==,故B 正确; C 、由B 可知:加速电压U 越大,波长越小,那么,衍射现象越不明显,故C 错误;
D 、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替代电子,质量变大,那么粒子动量P =
意波的波长h P λ=
变小,故衍射现象将不明显,故D 错误. 【点睛】
根据衍射现象得到波动性,然后由动能定理得到粒子速度,进而得到动量,从而得到波长,根据波长表达式得到电压或粒子变化下波长的变化,从而判断衍射现象变化.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用波长为λ0的光照射阴极K ,电路中有光电流,说明入射光的频率0
c
νλ=大于金属的极
限频率,换用波长为λ1的光照射阴极K ,因为λ1>λ0,根据c
νλ
=
可知,波长为λ1的光的
频率不一定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因此不一定不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故A 错误; B.同理可以判断,若换用波长为λ2(λ2<λ0)的光照射阴极K 时,电路中一定有光电流。
故B 正确;
C.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在一定频率与强度的光照射下,光电流大小与电压大小之间的关系为:开始时,光电流随电压U 的增加而增大,当U 大到一定程度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这时即使再增大U ,在单位时间内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光电子定向移动,光电流也就不会再增加,即饱和光电流是在一定频率与强度的光照射下的最大光电流,增大电源电压,若光电流达到饱和值,则光电流也不会增大,故C 错误;
D.将电源极性反接,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于光电管两极间电场力做的功,电路中仍有光电流产生,故D 错误。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C .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时,才会产生光电效应,才会有光电子逸出,而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不需要时间去积累能量,故AC 错误;
B .只有在产生光电效应的前提下,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一定越多,故B 错误;
D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E Km =hγ-W 0可知,若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频率越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故D 正确。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最早发现了电子,故A 错误.
B.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第一次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理论,故B 错误.
C.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但没有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C 错误.
D.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D 正确.
12.C
解析:C
【详解】
根据eU c =E k =hv-W 0,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对应的遏止电压U c 越大.甲光、乙光的遏止电压相等,所以甲光、乙光的频率相等,甲光的光电流比乙光大,则甲光的光照强度比乙光大,故A 错误,C 正确;丙光的遏止电压大于乙光的遏止电压,所以丙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则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故B 错误;丙光的遏止电压大于甲光的遏止电压,根据eU c =E k 知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小于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故D 错误;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截止电压、截止频率,以及理解光电效应方程eU c =E k =hv-W 0.
13.C
解析:C 【解析】
加速后的速度为v ,根据动能定理可得212qU mv =
,所以v =,由德布罗意波公
式可得
h
p
λ=
==
C 正确.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康普顿在研究X 射线散射时,发现散射光线的波长发生了变化,为粒子说提供了依据,A 错误;
B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从而揭示了原子具有复杂结构,B 错误;
C .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揭开了原子核组成的神秘面纱,开创了人类认识原子核的新纪元,C 正确;
D .伽利略发现了单摆具有等时性,惠更斯提出了单摆的周期性公式,D 错误。
故选C 。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大量处于n =4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246C =种不同频率的光,但是能使金属钨发生光电效应的光,也就是光子能量大于4.54eV 的有3种,即4→1,3→1和2→1的跃迁,选项A 错误;
B.从4→1的跃迁对应着光子能量最大,最大值为(-0.85)-(-13.6)=12.75eV,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12.75eV-4.54eV=8.21eV,选项B正确;
C.若光电流已经达到饱和,则将滑片右移,电路中光电流也不再增大,故C错误;D.若将电源反接,反接后得电压若小于截止电压,则电路中可能有光电流产生,故D错误。
故选B.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大量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跃迁时能辐射出2
33
C 种频率的光子,选项A错误;B.用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E=E2-E1=10.2eV,则照射逸出功为4.54eV的金属钨能发生光电效应,选项B正确;
C.因10.3eV不等于基态与n=2能级的能级差,则用能量为10.3eV的光子照射,不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n=2能级,选项C错误;
D.氢原子从n=3能级向基态跃迁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为E′=E3-E1=(-1.51)-(-
13.6)=12.09eV,选项D错误;
故选B。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图中光电管加的是正向电压,若仅增大光照强度,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故A正确。
B.若将电源极性反接,其电压值小于截止电压时仍有电流,故B错误。
C.由题意,入射光的波长为λ0时,能发生光电效应,若换用波长为λ1(λ1>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入射光的频率减小,仍然可能发生光电效应,电路中可能有光电流,故C错误。
D.若仅将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光电管两端电压增大,如果已经达到饱和光电流,则光电流不会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18.A
解析: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分析前后能级差的大小;根据折射率与频率的关系
分析折射率的大小;根据判断传播速度的大小;根据发生光电效应现象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该光的极限频率判断是否会发生光电效应.
波长越大,频率越小,故的频率最小,根据可知对应的能量最小,根据
可知对应的前后能级之差最小,A正确;的频率最小,同一介质对应的
折射率最小,根据可知的传播速度最大,BC错误;的波长小于的波长,故的频率大于的频率,若用照射某一金属能发生光电效应,则不一定能,D错误.
【点睛】光的波长越大,频率越小,同一介质对其的折射率越小,光子的能量越小.1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看出两种光从空气射入水珠时,入射角相同,而b光的折射角小于a光,故b 光的折射率大于a光,b光的频率大于a光,选项A错误;
B.根据
1
sin C
n
=则由水射向空气,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于b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
角,选项B正确;
C.根据
c
n
v
=,在水中a光的传播速度大于b光的传播速度,选项C错误;
D.由于b光的频率大于a光,所以如果b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a光不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选项D错误.
故选B。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K极中有无光电子射出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K极金属的极限频率时才有光电子射出,选项A错误;根据光电效应的规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有关,选项B正确;光电管加反向电压时,只要反向电压小于截止电压,就会有光电流产生,选项C错误;在未达到饱和光电流之前,光电管加正向电压越大,光电流强度一定越大,达到饱和光电流后,光电流的大小与正向电压无关,选项D错误.
2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1)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故A正确;(2)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当时,,由图象知纵轴截距,所以,即该金属的逸出功,故B正确;
(3)图线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是,该金属的逸出功,故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