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会、勤练、常赛”的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探索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面向“教会、勤练、常赛”的青少年运动能力
评价模型探索性研究
黄越
1、2
吴亚婷
1、2
谢光辉
2
(1.湖北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湖北医药学院体育课部,湖北十堰442000)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eenagers'Sports Ability for "Church,Diligent Practice and Regular Competition"
HUANG Yue,etal.
(Center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iyan 442000,Hubei,China)
摘要:构建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是对“体教融合”实践路径的积极探索。
采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12.0Plus”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提取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指标核心要素,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构建运动能力评价二阶七因子模型,并进行大样本量的实证调查。
结果表明: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适配度高,模型拟合理想,包括体育品德、健康知识、战术运用、体能状况、运动认知、技能掌握、心理品质7个维度,27个观测指标;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健康知识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体能状况和心理品质,最后是战术运用和体育品德;二阶七因子模型中各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每个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路径系数各不相同;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因子的协同,每个一级指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体教融合;运动能力;扎根理论;结构方程模型基金项目:2022年湖北省教育改革发展专项重点课题(课题序号35);2022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2D093);202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22379);“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公共卫生与健康)项目资助(2023PHXKQ2)。
第一作者简介:黄越(1986—),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心理健康干预。
通讯作者简介:谢光辉(1971—),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相
继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2]
、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3]
等红利政策为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及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四位一体”发展目标的达成需要“教会、勤练、常赛”
教学模式予以落地实施[4]。
首先,“教会”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其次,“勤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组织经常性、常规性的体育训练,布置体育作业,课堂上教会的运动技能要经过常规化的训练得以强化;最后,“常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展示平台,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归旨,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
“教会、勤练、常赛”在实际教学中是一体化的,相互贯通的;要实现面向人人参与的学校体育竞赛,就必须人人掌握运动技能,人人参加运动技能强化,人人具备运动能力。
在学校体育,青少年运动能力培育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并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全面梳理运动能力内涵、推介及评价之后,发现在运动能力评价过程中其构成
要素和应用价值有待系统的阐释;更多是基于核心素养[5、6]
、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7、8]及各类评价标准[9、10]
,自上而下构建评价体系及等级标准,实证研究鲜有论述。
本研究旨在立足“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模式下的运动能力评价,秉承自上而下的引领带动,探骊自下而上的普及推广,上下结合厘定运动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开展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青少年运动能力培育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方法与资料1.1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格拉斯(Glaser)和施特劳斯(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一种自下
而上的金字塔式的分析模式[11]。
研究逻辑强调从原始资料入手,反复进行对比、编码,将资料概念化并构建相应的理论以指导实际工作。
采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12.0Plus 质性分析软件,逐级提炼出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应具备的要素,
继而厘定运动能力评价指标;借助SPSS24.0和AMOS24.0统计软件修正和优化评价体系,为构建评价模型提供支撑。
1.2调查样本
在三级编码和指标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由30个观测指标组成的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
问卷内部一致性达0.924,30个项目内部一致性可接受。
以X 省域高中学校为调查范围,以各校体育俱乐部、运动队、体育社团、体育普通班、专项班的学生为抽样框,采用分层随机抽的方法,运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结合的形式共计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628份,有效问卷1523份,有效率93.55%;其中450份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1073份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实证分析。
1.3资料收集
以“体教融合”“运动能力”“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关键词在CNKI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满足以下条件:(1)选取近5年内的相关文献,且均来源于CSSCI 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文献,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2)同一关键词选取的文献资料不超过20条,以保证资料的均衡性;(3)课题组3人分别进行文献检索,并对检索数据进行比较,保证检索结果的信度;(4)通过对文献的深度阅读,依据文献主题是否与青少年运动能力相关进行再次筛选,若相关,则通过,反之,则不予通过。
最终得到50篇有效文献。
2运动能力评价指标厘定2.1资料编码
编码程序是: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式编码。
首先,对青少年运动能力相关的原始文本资料进行审阅,将运动能力形成、培育及评价的所有观点与表述进行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形成434个自由节点;在自由节点的基础上将其概念化,提炼并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将434个自由节点进行轴心式编码(二级编码)归属为不同的概念类属中形成33个子节点;在所有已建立的概念类属中经过反复对比,将33个子节点依据类属关系进行选择式编码(三级编码)归纳为7个核心类属,即节点。
据此编码结果构成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编码统计
三级编码
节点(维度)
二级编码
子节点(项目)
一级编码
自由节点N=434
资料来源
N=44
子节点(项目)示例
健康知识
6421
知识技能2517A1运动自我保护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预判规避1412A2运动中危险因素的预判与规避应急处理98A3常见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手段身体苏醒117A4运动前充分的专项准备活动
拉伸整理54A5运动后必要的拉伸整理活动
技能掌握
10631
专门动作1916B1有效完成某一专门技术动作
技能方法2115B2获得运动技能手段与方法的掌握经常练习2115B3经常性练习某一专门技术动作技能规律2013B4知晓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技能评价2513B5客观评价运动技能掌握情况
运动认知
7125
运动兴趣2918C1对体育学习具备强烈的运动兴趣
竞赛常识1410C2体育锻炼与竞赛基本常识的了解
赛事欣赏119C3对体育运动的欣赏和重大体育赛事的了解规则秩序108C4体育竞赛规则与秩序的掌握
场地器材76C5了解体育场地、器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心理品质
3817
积极心态1312D1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树立自信137D2通过运动竞赛树立自信心
抗压能力76D3运动竞赛逆境中具备心理抗压能力
压力释放55D4参与运动锻炼,有效释放身心压力
体育品德
5517
运动基础149E1良好的体育品德是运动参与的基础
集体主义128E2集体主义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遵守规则98E3树立自信,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与秩序抵御干扰
辨识言行
10
10
8
7
E4坚持体育锻炼,能抵御无关环境的干扰
E5分辨与识别不道德言行
战术运用
3013
战术意识97F1战术意识的形成
实际应用76F2战术在比赛中的应用
灵活调整76F3根据比赛进程灵活调整战术训练方法76F4掌握运动项目战术训练的方法
体能状况
7024
方法选择2115G1体能锻炼方式方法的选用训练计划1612G2制定个性化的体能训练计划锻炼效果1511G3合理评价体能锻炼效果
原理方法
监测方法
9
9
9
9
G4体能锻炼原理和方法的掌握
G5体能锻炼监测方法的掌握
确保原始资料收集的信度,本研究对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指在前期收集的数据以外,重新收集的数据中,并未析出范畴新的特征,也不会再产生新的理论,此时就达到了理论饱和度[12]。
对筛选获得的50篇文献进行随机抽选其中44篇作为原始编码材料,其余6篇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材料。
编码过程中6篇文献并未产生新的范畴,且每个范畴也没有出现新特征,最终编码结果通过饱和度检验。
2.2指标修正
基于对原始资料三级编码分析,青少年运动能力包括健康知识、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品质、体育品德、战术运用、体能储备7个维度,33个观测指标。
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对13位专家进行三轮调查。
结合前两轮专家调查修正建议,对其进行了修改。
二级指标B5项目表述与青少年自身学练问题相结合;二级指标G5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与G3合并;二级指标E1存在以点概面的情况,将其删除;二级指标F1、F2与自身参与的运动项目及战术特点相结合体现素养内涵;二级指标D1和D4体现同一项目内涵,将二者合并。
在指标修正的基础上进行第三轮专家调查,指标认同度达到90%以上,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素养评价包括7个维度和30个观测指标。
3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优化
3.1项目分析
3.1.1决断值(CR)
30个观测指标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高低分组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均达到p<0.05显著水平,30个观测指标的t 值均大于3.0的遴选标准[13],介于8.986—15.117,远高于遴选标准,所有观测指标的鉴别度较好(表2)。
3.1.2观测指标与总分相关
30个观测指标与总分的相关达到0.01级别(双尾)显著水平,30个观测指标与总分相关达到高度相关,均大于0.4的遴选指标[13],介于0.454—0.641,30个观测指标所测量的运动能力特质接近反映运动能力评价体系(表2)。
3.1.3观测指标同质性检验
校正指标与总分相关系数均大于0.4的遴选指标[13],各观测指标与其余指标加总分数的积差相关系数呈现中高度相关,运动能力评价同质性佳;例如:观测指标A1与其余29个观测指标加总分数(A2+A3+…+G3+G4)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559,呈现高度相关,A1与其余29个观测指标所测试的运动能力同质性上佳。
30个观测指标删除后的α值全部小于内部一致性α系数0.924,观测指标同质性好。
30个观测指标萃取过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限定抽取1个共
2
同因素,通过共同因素来检验各观测指标的变异量,30个观测指标的共同因素均大于0.2,介于0.209—0.418;30个观测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大于0.45的遴选指标[13],介于0.457—0.646,30个观测指标共同因素与各观测指标的关系密切(表2)。
30个观测指标通过项目检验,没有删除任何观测指标,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表2观测指标项目分析
观测指标
极端组比较观测指标与总分相关观测指标同质性检验
决断值(CR)观测指标与总分相关校正指标与总分相关删除后的α值共同性因素负荷量
A112.4400.595**0.5590.9210.3730.611 A211.7410.541**0.5040.9220.3110.558 A314.2700.607**0.5700.9210.3850.621 A411.7270.581**0.5410.9210.3500.592 A59.8390.454**0.4110.9230.2090.457 B113.8630.561**0.5230.9210.3190.564 B211.9790.558**0.5180.9210.3210.567 B312.1410.547**0.5010.9220.2940.542 B412.7720.547**0.4950.9220.2810.530 B511.4240.573**0.5290.9210.3240.569 C19.2590.499**0.4550.9220.2470.497 C212.5030.591**0.5480.9210.3420.585 C313.4050.559**0.5080.9220.2930.541 C411.4770.589**0.5450.9210.3470.589 C510.4130.577**0.5340.9210.3330.577 D112.2810.552**0.5130.9210.3150.562 D210.3520.512**0.4660.9220.2610.511 D314.1860.587**0.5470.9210.3530.594 E112.9010.530**0.4770.9220.2600.510 E213.1290.572**0.5320.9210.3280.573 E311.1840.519**0.4760.9220.2720.521 E48.9860.470**0.4280.9220.2290.478 F114.3850.641**0.6030.9200.4180.646 F214.4390.613**0.5730.9210.3800.617 F312.1170.579**0.5340.9210.3350.579 F415.1170.595**0.5510.9210.3500.592 G112.9680.581**0.5400.9210.3350.578 G210.3970.532**0.4830.9220.2710.520 G313.4300.567**0.5250.9210.3120.559 G414.3080.550**0.5050.9210.2970.545≥3.000≥.400≥.400≤.924≥.200≥.450 **在0.01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0.924为内部一致性α系数
3.2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aiser正态化最大方差,以特征值大于1为提取标准。
经过3次因子分析,相继剔除了3个未通过检验的观测指标:第1次剔除E1,第2次剔除B4,第3次剔除C1,变异累积率趋于稳定,达到63.278%。
各观测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45,且27个观测指标不同程度地归属为相应的二级指标。
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的7个二级指标分别命名为健康知识(A)、技能掌握(B)、运动认知(C)、心理品质(D)、体育品德(E)、战术运用(F)、体能储备(G)。
综之,提取的二级指标数目与其所包含的观测指标与三级编码提取要素接近并趋于稳定,运动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表3)。
表3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级指标二级指标(维度)
(观测指标)健康知识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品质体育品德战术运用体能状况A10.637
A20.765
A30.717
A40.585
A50.466
B10.572
B20.623
B30.635
B50.601
C20.718
C30.770
C40.663
C50.497
3
D10.695
D20.575
D30.532
E20.656
E30.777
E40.735
F10.718
F20.764
F30.779
F40.606
G10.664 G20.777 G30.745 G40.590特征值 3.279 2.854 2.675 2.494 2.343 2.303 1.173贡献率%12.14322.71432.62341.86050.53759.06563.411
4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理论假设模型为二阶7因子模型,一阶包括健康知识、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品质、体育品德、战术运用、体能储备7个因子为潜变量,27个观测指标变量;二阶为7个因子聚敛为1个因子,即运动能力。
4.1一阶七因子模型拟合
采用最大似然法(ML)进行模型拟合(图1)。
标准化分析显示: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介于0.52—0.77,观测指标与一阶各因子的关系密切;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45,一阶七因子模型结构设置合理;观测指标多元相关平方大于0.3,一阶七因子对观测指标的解释能力可接受,观测指标的设置合理。
模型适配度GFI为0.923,模型调整后的适配度AGFI为0.904,比较适配度CFI为0.916,大于0.9的适配优度标准,模型拟合良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 为0.051,小于0.08的适配标准,模型趋于稳定。
综合各拟合指标:一阶七因子模型整体适配度高,模型拟合理想。
图1一阶七因子模型(标准化的估计值)
4.2一阶七因子模型信效度检验
借鉴Garbarino和Johnson(1999)[14]的做法,统计结果显示(表4):所有27个观测指标非标准化的估计值均为显著(p<0.01),27个观测指标均存在;标准化的因素负荷量大于0.5以上,一阶七因子模型各因子在解释其对应的观测指标的变异量时绝大多数都能解释变异的50%以上,观测指标同质性高;项目信度(SMC)均大于0.25,观测指标被各因子所解释的程度较高,27个观测指标具有足够的项目信度。
依据Fornell和Larcker(1981)[15]的建议,采用组成信度(CR)与收敛效度(AVE)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对模型信效度进行检验得出:7个因子的组成信度(CR)分别为0.786、0.722、0.713、0.660、0.651、0.823、0.774,大于0.65,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一阶七因子模型的内部质量较好;7个因子的收敛效度(AVE)分别为0.426、0.394、0.385、0.397、0.386、0.538、0.462,大于0.36,各因子能解释其对应观测指标平均变异数萃取量的36%以上,一阶七因子模型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表4一阶七因子模型组成信度和收敛效度
因子/维度观测指标
显著性估计因素负荷量项目信度组成信度收敛效度Unstd.S.E.T-value P Std.SMC CR AVE
健康知识A1 1.0000.7030.494
0.7860.426 A20.9160.05018.400***0.6860.471
A3 1.0030.05518.400***0.6970.486
A40.9150.05516.649***0.6230.388
A50.7630.05115.025***0.5400.292
技能掌握B1 1.0000.5790.335
0.7220.394 B2 1.2240.08514.355***0.6750.456
B3 1.2400.09413.221***0.6360.404
4
B5 1.2240.09412.987***0.6170.381
运动认知C2 1.0000.6160.379
0.7130.385 C3 1.0580.07514.101***0.5730.328
C4 1.1940.09912.041***0.7260.527
C50.8700.07511.552***0.5540.307
心理品质D1 1.0000.6330.401
0.6600.397 D2 1.2440.11510.857***0.7260.527
D3 1.0520.09211.466***0.5130.263
体育品德E2 1.0000.6920.479
0.6510.386 E30.8930.08210.832***0.5310.282
E40.8240.07710.776***0.6310.398
战术运用F1 1.0000.6960.484
0.8230.538 F2 1.1250.05221.492***0.7770.604
F3 1.1340.05620.389***0.7670.588
F4 1.0040.05418.762***0.6900.476
体能状况G1 1.0000.6250.391
0.7740.462 G2 1.2770.07317.404***0.7430.552
G3 1.1890.07515.938***0.7110.506
G4 1.0380.06715.393***0.6320.399
4.3二阶七因子模型拟合
在一阶七因子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二阶七因子模型验证:标准化的估计值显示(图2):7个内因潜变量标准化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81、0.85、0.82、0.80、0.73、0.78、0.80,且大于0.6的遴选标准,对外因潜变量运动能力的影响最大;模型适配度GFI为0.908,模型调整后的适配度AGFI 为0.890,比较适配度CFI为0.894,约大于0.9的适配优度标准,模型拟合良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56,小于0.08的适配标准,模型趋于稳定;各观测指标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介于0.50-0.77,模型拟合度较为理想。
综合各拟合度:二阶七因子模型整体适配度高,各拟合指数达到测量学要求,二阶七因子模型适合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
图2二阶七因子模型(标准化的估计值)
5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分析
实证调查显示(图2):对运动能力而言,健康知识的路径系数为0.81,表示健康知识每提升1%将会使运动能力提升0.81%;以此类推,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品质、体育品德、战术运用、体能储备每提升1%将会使运动能力分别提升0.85%、0.82%、0.80%、0.73%、0.78%、0.80%。
由此看出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和健康知识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体能状况和心理品质,最后是战术运用和体育品德。
与此同时,在一阶七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图1)中,7个一级指标之间存在两两配对的相关性,表现为一个七维相互影响的联动机制;如健康知识分别与技能掌握0.72的相关路径系数最大,其次是体能储备0.71、心理品质0.70,最后是运动认知0.68、体育品德0.67和战术运用0.62,说明每一个一级指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通过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维度的协同作用。
二阶七因子模型中技能掌握因子对运动能力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85;其中4个观测指标中,掌握运动技能练习的手段与方法对技能掌握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66,说明对动技能练习手段与方法掌握的程度越高,运动技能水平也就越高,对运动能力的提升亦变得更大;也就是说,教会正确的运动技能练习手段与方法将是学校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亦是“教会”的导向。
经常练习某一专门技术动作的路径系数为0.64,说明“勤练”是熟练完成某一专门技术动作的有效手段,“勤练”的效果也反映了完成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
运动认知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82;其中4个观测指标中,体育竞赛规则和秩序的掌握对运动认知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71,对体育竞赛规则和秩序的掌握是提升运动认知的首要要素,其次是对体育锻炼与竞赛基本常识的了解和掌握体育场地、器材的用途和使用,路径系数为0.61,最后是对体育运动的欣赏和重大赛事的了解,路径系数为0.54;不难发现,对体育竞赛规则和秩序的掌握,基本常识的了解,体育场地、器材的正确使用等均可提升运动认知水平;另外,对体育运动的欣赏和重大赛事的了解路径系数较低,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欣赏和重大赛事的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讲授与引导。
在“教会”中不能狭义的理解为运动技能的学习,须涵盖规则与秩序、锻炼与竞赛常识、场地器材的使用、赛事观赏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满足人人参加、人人参与的认知需求。
健康知识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81;其中5个观测指标中,运动自我保护知识与技能掌握对健康知识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均为0.70,运动自我保护知识技能的掌握越充分,健康意识也就越强,对运动能力的贡献变得更大;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手段和运动中危险
5
因素的预判与规避对健康知识的影响次之,路径系数为0.69、0.69,在运动中对于各种危险因素的预判与规避可避免运动伤病带来的影响,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最后是运动前充分的专项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必要拉伸,路径系数分别为0.64、0.55,说明健康知识的提升除了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技能外还应加强掌握赛前赛后一定的拉伸放松方法,避免损伤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健康知识更多的是在“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进程中做出的行为改变,将其根植于运动能力培育的全过程。
心理品质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80;其中3个观测指标中,通过运动竞赛树立自信心对心理品质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67,青少年通过运动竞赛建立起来的自信心越足,越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教师在“常赛”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运动竞赛中具备良好的心态,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在逆境中的心理抗压能力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4、0.56,说明运动竞赛中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更专注于竞赛本身;逆境中的心理抗压能力能够使运动能力的发挥事半功倍。
体能状况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80;其中4个观测指标中,结合参与的运动项目制定自我体能锻炼计划对体能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70,制定自我体能锻炼计划每增加1个单位,那么体能状况相应的增加0.70个单位;青少年在制定自我体能锻炼计划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个性化指导,共同制定锻炼计划并执行。
与此同时,正确掌握体能锻炼原理与方法,锻炼方式的选择,体能监测方法及自我评价等同样反映了体能状况程度的高低,是提高体能状况的措施。
战术运用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78;其中4个观测指标中,个人战术在比赛中的应用对战术运用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77,这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强化技战术在比赛中运用的知识点的讲授,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比赛,在“常赛”中提高技战术运用能力,以“赛”促“教”,以“赛”验“练”。
根据比赛进程灵活调整战术,自我战术意识的形成,掌握一定战术训练的方法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5、0.73、0.69,对战术意识的形成和能否依据比赛进程灵活调整战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术运用程度的高低;掌握一定的战术训练方法及正确运用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升。
体育品德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73;其中3个观测指标中,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对体育品德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74,说明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是提升体育品德的第一要素,其次是竞赛中尊重对手,恪守规则与秩序,最后是运动竞赛中分辨和识别不道德言行;不难看出,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尊重对手,恪守规则,分辨和识别不道德言行可提高体育品德,进而提升运动能力。
6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为一个二阶7因子模型,一阶包括体育品德、体能状况、技能掌握、战术运用、心理品质、运动认知、健康知识7个因子为潜变量,27个观测指标变量;二阶为7个一阶因子聚敛为1个因子,即青少年运动能力。
一阶七因子模型整体适配度高,模型拟合理想,模型具备较高的信效度,符合理论假设模型且适应于二阶七因子模型的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二阶七因子模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适合作为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7个一级指标对运动能力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技能掌握0.85、运动认知0.82、健康知识0.81、体能状况0.80、心理品质0.80、战术运用0.78、体育品德0.73,7个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每一个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路径系数各不相同;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因子协同,每一个一级指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通过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因子的协同培育,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避免运动能力培养的“缺科”和“偏科”现象的出现;同时,根据二阶七因子模型中各因子和观测指标的路径系数及指标因素负荷量,明晰每一位青少年在运动能力发展上的优势与劣势,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培养方向和重点,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提升策略。
面向“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将成为学术研究的关注点,本次探究以运动能力评价为出发点,为学校体育教什么、评什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教师可参考二阶七因子模型内容,从学校自身实际、学生差异、教学特点出发,开展运动能力评价,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进而反哺“教会、勤练、常赛”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登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学校体育革命性变革: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以上委员会议上的讲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3):185-187.
[2]柳鸣毅,孔年欣,龚海培,等.体教融合目标新指向:青少年健康促进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J].体育科学,2020,40 (10):8-20.
[3]毛振明,邱丽玲,杜晓红.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解析:从当下学校体育改革5组“热词”说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04):1-14.
[4]王登峰.体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体育科学,2020,40(10):3-7.
[5]姜勇,王海贤,潘正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生运动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06):
105-114.
[6]华雪娟.安徽省初中生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D].淮北师范大学,2021.
[7]赵富学,程传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及结构要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6):104-112. [8]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24(05):16-19.
[9]毛振明,杨多多,李海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2)目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4)
:75-80.
[10]唐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背景、体系架构与现实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03):2-7.
[11]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1):2-16.
[12]徐建中,曲小瑜.基于扎根理论的装备制造企业环境技术创新行为驱动因素的质化研究[J].管理评论,2014(10): 90-99.
[13]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191-192.
[14]Garbarino E,Johnson M S.The Different Roles of Satisfaction,Trust,and Commitment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s[J].journalofMarketing,1999,63(2). [15]Fornell, C.,and 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39-5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