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卿相邵夫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衣卿相邵夫子
作者:晏建怀
来源:《醒狮国学》2016年第01期
在宋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

许多读书人,无论出身富贵之家还是白屋寒门,都把读书作为步入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敲门砖”,出现了大批异常刻苦、特别发奋的典型。

范仲淹“划粥断齑”,昼夜苦学,终于金榜题名,经纶济世之才得以施展,成为了一代名臣;司马光“患记问不若人”,“用力多者收功远”,成为了一代名相。

而同时代的邵雍,也是一个“读书种子”,不过他走的不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之路,他通向人生理想的道路更曲折,更艰辛,也更传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邵雍大致生活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代,这一时代,恰是宋代倡导读书的一段黄金期。

宋真宗《劝学诗》曰:“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给了读书人莫大的希望。

邵雍受时代风气所感染,从小读书用功。

十多岁时,他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后,为了专心学习,他在离家不远的苏门山下百源(今称百泉湖)之畔,另筑一室,闭门谢客,海量读书。

一天,邵雍掩卷叹息说:“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意思是学习古人经典,必须与古人为友,不单单读他们的书,而且要广泛游历他们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不仅要“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

于是,邵雍溯黄河、越汾水,考察江淮流域,周游齐、鲁、宋、郑这些古国的故城废址,用脚丈量古人文化的跨度,探索他们思想的源头。

经过数年艰苦的游历,邵雍眼界大开,幡然顿悟说:“道在是矣!”从此,他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不再远游。

其实,邵雍隐居于苏门山,既无科举功名,又无著作问世,布裘蔬食,生活困顿,除了一个爱读书的名声外,几近潦倒。

然而,就是他这一爱好读书的名声,引来了地方官共城县令李之才的造访。

据说,宋代易学从宋初的陈抟传至种放,种放传至穆休,穆休再传李之才,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李之才惊异于邵雍的好学和博学,主动提出把自己所学传授于邵雍。

邵雍师从李之才后,写作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一系列学术著作,自创“先天学”,成就了自己的学问体系,震惊了学术界和士大夫阶层。

德才兼备,内圣外王
邵雍一生,与洛阳(今河南洛阳市)结下不解之缘。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从共城接来双亲,定居洛阳。

定居洛阳之初,《宋史·邵雍传》说:“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

”不过,邵雍不以贫困为
忧,不露戚戚之穷,读书耕种,平和淡定,讲学交友,不亦乐乎,“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抵触,有的甚至挂冠而去,邵雍那些在州县任职的门生故旧,征求他的意见。

邵雍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新法,但他认为以挂冠去职的方式反对,于国、于民、于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他认为严法宽施,才是国家对地方、官员对百姓负责任的态度,所以他每次在回信中,都会诚恳地规劝他们说:“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投劾何益耶?”
邵雍的胸怀和品质,不仅为他赢得了学生们的钦佩,而且赢得了朋友们的特别尊敬。

富弼、司马光这些名相退休后,都在洛阳定居。

邵雍虽然一介儒生,一贫如洗,但这些声振寰宇的老宰相们,却齐了心似的,都以结交邵雍这位后生为荣。

合资为他兴建了一座面积硕大的庄
园。

庄园内小桥流水,田连阡陌,单住房就有三十多间。

邵雍欣然笑纳之余,把庄园命名为“安乐窝”,在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感谢之情,诗曰:“重谢诸公为买园,洛阳城里占林泉。

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馀家争出钱……”
这些士大夫们为什么会对一个既无显赫家世,又无半点功名的布衣平民邵雍如此慷慨呢?这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士大夫来说,学问才是结交的纽带——不是金钱,著作才是身份的象征——不是权力,品德才是人生的瑰宝——不是钻石。

终生不仕的白衣卿相
年轻时的邵雍,也曾像范仲淹、司马光们一样,希望通过科举这一“敲门砖”,投身仕途,进军科场,“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宋史·邵雍传》)及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洞悉草木之情、古今之变,深谙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尤其是大通物理、性命之说后,如同凤凰实现涅槃,修行者得到彻悟,一夜之间改变了初衷,从此归隐于田园山水间,读书著作,安贫乐道,不问仕宦。

邵雍非但不主动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对于朝廷的免考授官——这种一步登天的终南捷径,都一一拒绝。

嘉祐六年(1061年),爱才若渴的宋仁宗下诏求贤,要求各地方官广泛察访,举荐人才,西京留守王拱辰举荐了邵雍。

宋仁宗授予邵雍将作监主簿,邵雍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熙宁年间,年轻的宋神宗为图振兴,大力启用人才,在科举一途之外,还要求各地大力荐举逸士,不拘一格降人才。

御使中丞吕诲、三司使吴充等人,联合推荐邵雍。

宋神宗任命邵雍为秘书省校书郎、颍州团练推官,但邵雍又推辞了。

宋神宗求贤甚切,连下三道诏书给邵雍,要求他接受朝廷的任命。

邵雍看到实在推辞不掉,只得先应承下来,但随后就以疾病缠身为由,坚决不去赴任。

他还在诗歌《不愿吟》中明白地表达志向,诗曰:“不愿朝廷命官职,不愿朝廷赐粟帛。

唯愿朝廷省徭役,庶几天下少安息。

”(《伊川击壤集》卷十六)
邵雍两次拒官,是他潜心学问不求宦达的表现,是他安贫乐道不求荣贵的表现。

《宋史·邵雍传》说他:“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足见其人品德行的高贵。

温柔敦厚、从容旷达的邵雍,得到过上至国君大臣的青睐,下至平民百姓的拥戴,却超然物外,终生不仕,就这一点来说,邵雍邵夫子,才真正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白衣卿相”!
熙宁十年(1077年),邵雍在洛阳的“安乐窝”因病去世,享年67岁。

邵雍晚年疾病缠身,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等旷世大儒们侍汤弄药,早晚陪伴,如同对待自己的师长。

其他文朋诗侣和近邻交好,时时存问,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邵雍很感动,他在《病中吟》诗中说:“尧夫三月病,忧损洛阳人。

非止交朋意,都如骨肉亲。

荐医心恳切,求药意殷勤。

安得如前日,登门谢此恩。

”邵雍去世后,司马光等人还出钱出力,为他操办后事,朝廷追赠邵雍为秘书省著作郎,赐谥号“康节”,后封“新安伯”,配享孔庙,尊称“邵子”,给予了很高的荣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