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课程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构造》课程改革研究
课程改革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改革的成效关系到教育质量与效果好坏,结合基本教学过程对建筑类专业的《建筑构造》课程从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研究对比,实现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标签:高职教育;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
《建筑构造》课程是一门建筑专业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同时也应该是一门综合课程。

它是对建筑工程的总体概述,本课程学习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学习,甚至影响专业学习。

所以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要进行必要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现将教学中需要改革的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一、建筑构造课程内容整合的分析与改革
建筑构造主要是讲解建筑的基本组成,构造原理与方法,各种基本构件要求与构造层次等方面的内容,讲课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主要有,画法几何知识等投影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建筑图的识读知识,建筑材料知识,施工技术与施工过程方面的知识。

构造课程有关知识是和上述知识有交互的,特别是施工技术知识,投影和识图知识,材料知识。

我认为把以上相关知识拿到构造课内来讲,有助于学生理解施工技术知识,投影和识图知识,材料知识。

同时能够把构造理论掌握的更好,也可以把前边课程省略统一成一门课,在构造课程里统一讲解,达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效果。

我们可以在开始的第一章讲建筑构成要素时,讲识图和投影的相关知识,同时把轴线的标定,建筑模数,以及各种尺寸讲完,这样就做到一气呵成,效果好。

在讲建筑基本组成构建时,按照房屋建筑的基本组成,从基础、墙体与柱、楼地坪、屋面、门窗、变形缝到建筑平面设计,在讲授过程中,先讲构造原理与构造组成,然后讲施工过程与质量要求标准,同时涉及到的建筑材料知识也就穿插其中了。

比如基础一章,我们先讲基础的形式,按材料分有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讲刚性材料与柔性材料,讲石材、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指标,以及在我们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讲基础按照构造形式分类时基础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片筏基础、箱型基础、桩基础,讲课过程中即讲构造要求,基本构造尺寸,适用范围,又讲各种基础的施工过程,施工注意事项,技术参数,同时将基坑的开挖等知识引入进来。

这样就基本包括了施工技术中基础施工的有关知识。

其他各章节的内容也如是穿插,穿插的内容要结合实际,用多少引入多少,够用为度,使一门看似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换一种说法,可以改变原来课程的名称,叫做《建筑构造实务》。

二、《建筑构造》课程相关教材的分析与改革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建筑构造》课程教材,多数只是包含了对建筑构造的基本构件,建筑组成以及构造原理讲述的教材,没有很综合的教材。

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单纯的讲原理,内容比较机械,比较僵硬,讲课过程中不讲相关外延知识学生听不懂,学生自学看不懂。

以前的教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通过网上查阅,目前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系列里没有一本教材是综合性的,都是很机械的,单纯讲构造组成,有些涉及到了外延知识,不过也是不系统的,不是综合的,达不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材要符合改革的要求,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指导,结合课程内容整合,进行教材改革,以整合够用为指导思想,编定合适的建筑构造教材,把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贯彻在教材里,使学生自学也能够掌握,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条件。

在我的教学中虽然没有编定自编教材,不过在讲课过程中采用了自编课件,把相关外延内容引入进来,通过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比以前单纯讲构造好得多,学生的学习氛围浓了,对课内不懂的知识少了,同时对外延知识,学生越来越感兴趣了,促发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三、《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方法分析与改革
以前使用传统的课上讲授,单方传授方法,已经很落伍了。

采用黑板教学比较枯燥,对于构造知识的传授有很大弊端,比如图形比较多,理论比较抽象,用黑板很难表达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但信息传递量与直观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现场实际指导教学等方法,制作模型或仿真构件来指导教学,直观易懂,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创新,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理论自主创新。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因为课程内容与所用教材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课程革新的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同时结合施工工艺过程图片,现场录像影音资料,讲解构造组成与构造原理。

这样构造就不单纯的是层次和基本建筑材料的堆砌了,有过程有图片有原理,充分理解建筑构造的内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不过多媒体要跟实际现场教学结合起来,自古以来都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要教学生到实际工程中找构造组成,了解构造原理,所以要和实际现场教学结合起来。

一可以保证教学效果,二可以保证实训动手动脑能力,加强能力培养。

同时课上的基本理论可以得到很好检验,更具有说服力,与验证性。

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以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去结合课内外讲的构造组成与构造原理,进行课下社会调查,调查对象为以建好的建筑和正在建的建筑物,内容主要是调查建筑物中所学到的构造组成与构造原理应用情况,再有就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那些我们可以解决,那些正在解决,那些目前还解决不了。

重点是了解现在的构造发展前沿,为以后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还可以组成小组作仿真构造模型,自己动手完成模型制作,这样动手能力有了锻炼,也不必去现场实际动手,解决了学生到现场操作与工地现场紧张问题,学生的安全能够保证。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主动性提高了,掌握了基本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学会了调查,了解了构造知识中的前沿问题,为自己以后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建筑构造》课程考核验收方法分析与改革
改革效果最重要,怎么验收是关键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

以往都是采用一张试卷定结果的方法,只注重了理论考核,动手能力与素质考核不够,就造成了以前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现象。

不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有很大的滞后性,有待改革。

在改革中注重能力培养,同时对以前所做的改革措施加以验收与总结,所以考核方法改革是重点和难点。

我在实践中结合教学方法对每一项改革措施进行验收,考核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理论的考核,考核方法有课上提问,课下作业,以及答辩形式考核,这样时间用的多,战线拉得长,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对于老师要求较高,同时老师工作量大,要做好平时记录工作,作为评定的标准。

(二)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能力考核,结合课下的调查任务,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调研报告,主要针对课下调研的内容写,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培养学生调查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也保证了理论联系实际。

(三)模型制作成果考核,以小组的模型成果为依据进行评定,并且每个学生都要讲述模型制作过程,以及自己在制作中所完成的工作,从制作中取得了什么收获。

通过模型制作,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并充分体现团队精神,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模式。

五、《建筑构造》课程改革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课程各方面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求较高,教师要认真准备,教师工作量要比以往的教学增大,但是教学效果却有明显提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提高:
(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更加系统化。

改革过程中做到了内容整合,把构造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加强理解,对知识理论掌握的深度加深了。

课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理解更容易,形象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用事实说话使学生学到了生动的知识,结合调查工作,培养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提高。

通过改革不再进行试卷考试,减轻了背题的压力。

课上课下交流问题探讨问题的兴趣浓了,通过提出问题,叫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自主研究自主创新,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真正达到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够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对学习新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过写调查报告和模拟模型制作,实际动手能力有了锻炼,对实际现场的建筑构造有了充分认识,模拟模型制作过程就是实际施工的真实再现。

在制作过程中团队协作从分得到体现,大家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与以往的学历教育有很大区别的,他也是教育的一种改革与创新,他所要求的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要靠不断的教学改革来完成,通过课程改革给高职教育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建筑构造》课程改革,效果是很明显的。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创新,完善改革成果。

[参考文献]
[1]赵研编. 房屋建筑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
[2]张海燕. 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28).
[3]宋桂杰.从建筑到构造——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