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14·山东德州模拟)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A.生产模式的变化B.生产工具的进步
C.社会组织的完善D.经营方式的改变
2.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地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

对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经济长期存在
B.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
C.男尊女卑思想盛行
D.官营手工业垄断纺织业
3. (2013安徽模拟)图一是商周时期的骨耜,图二是汉代二牛一人的犁耕。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4. (2014·江西南昌模拟)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5.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6. (2014·江苏南京调研)《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 )
7. (2014晋中四校联考)《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8. (2014·四川成都模拟)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9.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正确的是( )
A.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汉字“蚕”和“丝”字,说明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始的
C.唐三彩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时代的彩陶已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10.河南某中学几位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回来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11. (2014·洛阳模拟)《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A.自然经济解体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12. (2014·湖北名校调研)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亳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 )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
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 (2013赣州联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交了粮,自由王”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镇油坊可二十家。

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辙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

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康熙《嘉兴府志》卷十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手工业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0.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选B。

图一和图二都是生产工具,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的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2.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A、B、C三项分别从经济、思想因素分析女性劳动成果遭到排除的原因;D项汉代时官营手工业并未垄断纺织业。

3.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图片由商周时期的耒耜到汉代二牛一人的犁耕,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选B;A项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主要指的是由商周时期的千耦其耘到春秋以后的个体农耕;经济结构主要指经济不同领域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多少;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C、D三项。

4.解析:选A。

B项说法不正确,不仅在黄河流域有瓷窑分布;C项说法错误,唐代主要有青瓷、白瓷两大系列;D项说唐朝时欧洲开始生产瓷器不正确。

A符合题意。

5.
解析:A 本题考查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

民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疑为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市场,故A项正确,代表中国古代手工技术最高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故B项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则是民营手工业发展受阻的原因。

6.解析:选D。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辕、评”分析,应为曲辕犁,故D项正确。

A项是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灌溉工具筒车。

7.
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凡是民间织造“龙凤文纻丝纱罗”者治罪。

题干考查的是主要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专制政治下,统治者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A项不是主要目的,C、D对材料解读错误。

故选B。

8.解析:选A。

南宋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故从材料中的“秦汉时代”即可排除B、C 两项;郡国并存于汉初,排除D项。

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主要是因为南方开发程度低,地广人稀,故选择A项。

9.
解析:D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的青铜礼器,A项错误;甲骨文中有“蚕”“丝”字,说明当时已有养蚕、丝织技术,但不能说明是从商朝开始,B项错误;唐三彩是陶器,而不是瓷器,C项错误;D项正确。

10.
解析:C 据所学可知:唐代主要烧制白瓷和青瓷,排除A项。

B项中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排除B项。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瓷器装饰技法的一种。

是从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C项正确。

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排除D项。

11.解析:选B。

题干材料意思是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

12.解析:选D。

材料中涉及当时的一些地名,从中可以看到唐朝的行政区划;材料介绍了北方宋州、南方江南东道的丝织业发展情况,反映南北方的丝织业发展特点。

A、B、C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二、材料阅读
1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能力。

第(1)问经济决定政治,中国农村长期实行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观点”只要能用相关史实论证即可;第(2)问前一小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可知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后一小问由“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可归纳出“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答案:(1)经济根源:小农经济。

观点一: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观点二: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

(2)演进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14.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进一步的发展”“官吏管理”“官府控制”“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等关键信息可以总结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第(2)问从材料二中油坊的生产规模以及“佣”“佣值”等信息可以解读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原因”要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出现等方面思考。

答案:(1)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2)现象:以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原因:农业商品化和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