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期末试题-乐山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山2015届高二期末统一考试
1.近日来,针对图1反映的社会问题,我国很多地方展开了“光盘”行动。

下列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与该行动最为吻合的是
图1 舌尖上的浪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下列对图2所示文物的解
读,正确的是
A.反映儒家经典备受汉代学校教育的重视
B.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C.表明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
D.反映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
图2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3.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

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

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B.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C.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5.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是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依次使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7.图3—5是小宇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一组图片。

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图3 杂剧俑 图4 京剧脸谱 图5 京剧花旦
A .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 .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 .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8.下列对图6的解读,正确的是
图6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
9.“张颠没(殁)在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大字大如斗。

”要学习诗中“零陵沙门”的书法,应选择的书体是
A B C D
10.图7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

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图7
A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B .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C .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D .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1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

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13.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14.图11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图表。

该图表反映出
图11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15.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关头脑与心腹。

单兄弟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

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

”这表明作者
A.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B.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D.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6.下列各组事物和现象,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两弹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
B.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
C.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
D.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
17.普罗塔戈拉说:“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受。

”下列主张,符合其观点的是
A.“美德即知识” B.“天赋人权”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人生而平等”
18.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将人们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C.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D.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19.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20.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据此可以得出A.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 D.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21.如果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

那么19世纪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
A .达尔文 B.拉瓦锡 C .居里夫人 D.爱因斯坦
22.“两个世纪前,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5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穿袜子,现在100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引自1831年《机械的成绩》),这段通俗的话,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工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3.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

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机改变了一切。

……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

”这直接说明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24.近代西方的一些画家“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
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

”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第二部分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24分)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4分)并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2)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

根据材料二,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

(4分)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

( 4分)
材料四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

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

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

“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
——摘编自人民网《1968年 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8分)
26.(28分)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某校高二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围绕“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话”,开展如下主题探究活动。

邀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主题一东西方思想文明代表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反映的时代背景。

(4分)
主题二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材料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2分)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主题三西学东渐的思想文明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拉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并列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3分)
主题四东西方思想文明的交融和未来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

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4)材料五中“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哪些理论?(3分)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谈谈你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认识。

(4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2014.1
第一部分选择题答案(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


1—5 CABCD 6—10 CDBDC 11—15 CCBAD 16—20 CCDDA 21—24 ABA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2小题,共52分)
25.(24分)
(1)成就: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编订文化典籍,“五经”成为儒学的教材。

(任2点4分)原因: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②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4分)
(2)特色:传播理学思想;注重人的内心修养,把做人与做学问结合起来。

(4分)(3)主张:教育是社会福利(或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重。

(4分)
(4)评析:①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背景;(2分)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内容及其实施;(2分)
第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作用和影响;(2分)
第四,总体评价。

(2分)
②评析须史论结合,层次清楚败
背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全国大中学校的招生工作基本处于停止状态)。

(2分)
实施:在政府的组织下(毛主席的号召下),上千万初、高中毕业生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2分)
影响:使大批青年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的断层;开发了边疆,磨练了意志。

(2分)
总体评价: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场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2分)
26.(28分)
(1)不同:荀子强调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或国家安危)统一;彼特拉克则强调个人的幸福与现世的幸福。

(4分)
时代背景:荀子处在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彼特拉克处于文艺复兴早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要求个性的解放。

(4分)(2)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统治;(2分)影响:材料二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武器 (2分)材料三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2分) (3)条件: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4分)
社会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分)
(4)现实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3分) 认识:东西方思想文明在交融中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文明多元的特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明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明的反映。

(采意给分,2点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