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界面能
界面能 σ由结构界面能σst和化学界面 能σch组成。即:σ=σst+σch 结构界面能是由于界面处的原子键合被
切断或削弱引起了势能的升高,形成的 界面能。, 化学界面能是由于界面原子的结合键与 两相内部原子键合的差别,导致界面能 量升高。
两相界面上原子排列的不规则性将导
致界面能的升高,所以非共格界面能 最大,约为1J/m2左右;半共格界面能 次之,不超过为0.5J/m2;共格界面能 最小。约为0.1J/m2
一般地说,当两相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界面时, 新相和母相之间必然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如果两 相之间没有确定的位向关系,则界面肯定为非共 格界面。
2.5弹性应变能
固态相变时,当新相与母相间存在点 阵错配和体积错配时所引起的应变能, 称为弹性应变能。
(1)点阵错配:新相和母相的晶体结 构和位向相同,但点阵常数不同,由 此在所形成的共格界面附近产生弹性 应变的现象。而产生的应变能称为共 格应变能。
2.4新旧两相之间的位向关系
固态相变时,为了减少新相与母相间的界面能, 新相和母相之间的晶面和晶向往往存在一定的位 向关系,它们常以低指数的、原子密度大而又彼 此匹配较好的晶面相互平行。例如,钢中面心立 方奥氏体转变为体心正方马氏体时,母相奥氏体 的行密密,排排母方面 相 向(奥<111氏111)体> γα的与相密新平排相行向马。<氏1它1体0称>的为γ密K与排一新面S相位(1马向10氏关) 体α系平的。
δ <0.05两相可以构成完全共格界面; δ大于o.25时易形成非共格界面; δ 介于0.05到0.25之间,则形成半共格界 面。
显然,共格应变能以共格界面最大,半 共格界面次之,非共格界面为零。
共格晶界的界面能很小,但因晶界附近有 畸变,所以弹性畸变能大。这是共格界面
的特点。共格晶界必须依靠弹性畸变来维 持,当新相不断长大而使共格界面的弹性 畸变能增大到足够量时,也可能超过母相 的屈服极限而产生塑性变形,结果使共格 联系遭到破坏。
点阵错配度δ :相邻两相界面处原子 间距的相对差值。 δ =Δa/a。a表示 其中一相沿平行于界面的晶向上的原子 间距, Δa表示两相在此方向上的原子 间距之差。显然, δ越大,则弹性应 变能越大,当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便 难于继续维持完全共格,于是将在界面 上产生一些位错,以降低界面的弹性应 变能,这时界面上的两相原子变成部分 地保持匹配。
(a)原子列;
(b)界面上的原子接合
只有孪晶面才是理想的完全共格界面,因为界面 两侧是相同的一相,因此不产生弹性应变。实际 上两相点阵总是有些差别的,或点阵类别不同, 或点阵参数不同,因此两相界面完全共格时必将 产生弹性应变。
当两相之间的共格联系依靠正应变来持维持 时,称为第一类共格;而以切应变来维持时称 为第二类共格,晶界两侧都有一定的畸变。(a) 图为正应变,靠近晶界处一侧受压缩,另一侧 受拉伸。(b)图为切应变,晶界附近有晶面弯曲
2.6晶体缺陷的作用
大多固态相变的形核功较大,晶内存在的缺陷 (晶界、位错、空位等)对固态相变具有明显 的促进作用。从能量的角度出发,晶界处形核 最容易,其次分别是位错和空位。
2.7原子的扩散
固态相变中原子的扩散速度是控制相变的主要 因素,它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当ΔT增大,相 变驱动力增大,相变速度也增大,但当ΔT很 大时,相变温度低,原子扩散速度降低,相变 速度反而降低。 ΔT增大到一定值时,原子扩 散受抑制,发生无扩散型相变,形成亚稳定的 过渡相。如奥氏体快冷转变为马氏体。
2.6过渡相的形成
稳定态和亚稳定态
对于一定的热力学条件,只有当某相的自由 能位最低时,该相才是稳定的且处于平衡态;
若某相的自由能虽然并不处于最低,然而与 最低自由能态具有能垒相分隔,则该相处于 亚稳平衡态;
若不存在这种能垒,则体系处于非稳定态, 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它一定会转变为平衡 态或亚稳态。
(a)第一类共格界面
(b)第二类共格界面
b 半共格界面:界面两侧的原子间距不 同,只有部分原子能够依靠弹性畸变 保持对应,不能匹配的位置上形成若 干刃型位错。如图
原子列,新相膨胀
界面上的原子接合,新相收缩
•c非共格界面
•两相原子间距差别太大,界面完全不吻合,界 面上存在大量缺陷,原子排列很不规则,如图
由相变热力学知道,相变是由于新旧相自由能 差引起的。当稳定态的新相与母相晶体结构差 异较大时,形成高能量的非共格界面,此时新 相晶核尺寸很小,界面能对形核的阻碍作用很 大,母相不能直接转变为自由能最低的稳定态, 而是先形成晶体结构或成分与母相比较接近, 自由能比母相稍低的亚稳定过渡相,随温度的 升高或室温下放置的时间足够长,亚稳定相有 继续转变为稳定相的趋势。
第二节:金属固态相变的基本特征
金属固态相变与液态金属结晶一样,其相变驱动力 也来自新相与母均为固态,故有以 下几个特点。
2.1相界面
新旧相界面分为三类:共格界面,半共格界面,非 共格界面。
a 共格界面 ;两相界面上的原子排列完全吻合, 即界面上的原子为两相所共有 。如下图所示
例如,钢在过冷度很大时,生成新相的临界尺寸 很小,单位体积新相有较大的表面积,因此,界 面能对成核的阻碍作用很大。为降低成核功,多 形成界面能较低的共格界面的过渡相,使成核容 易进行。钢中下贝氏体的ε碳化物与基体共格即属 于这种情况。
过渡相虽然在一定条件可以稳定存在,但其自
由能仍高于平衡相,有继续转变直至达到平衡相 为止的倾向。如果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后获得的过 渡相组织在室温下使用,则这种趋向于平衡状态 的转变慢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若合金处在高 温服役的条件下,这种情况便是不可忽视的。
a——为椭圆体赤道面直径,
c——旋转轴两极间的距离
新相形状与应变能的关系
旋转椭球体形成示意图
(3)相变阻力
(△G界面+△G弹性应变 )两项之和为相变阻力。 相变时哪一项阻力起主导作用取决于具体
条件。过冷度大,临界晶核尺寸小,单位 体 导 且 而△积作降G用新低界,相总面因的的的而降界形低易面核超取面功过共积。△格很反G界大之弹面,,性应以则过变降△冷的低G度增界△小加面G时起,界从主,面, △ 面 变新,G相弹此性易时应形变两起成相主片比导状容作,差用反别之,大形易时成形为球成降状非低。共△格G界弹性界应
2.3惯习面
固态相变时,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开 始形成,该晶面即称为惯习面。 通常以母相的 晶面指数表示。例如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索 体从粗大的奥氏体晶粒析出时,除沿奥氏体晶 界析出外,还沿奥氏体的(111)晶面析出,呈魏 氏组织。故(111)γ即为析出先共析铁索体的惯习 面。
惯习面可能是原子移动最小距离就能形成新相 的面
(2)体积错配
新相和母相的比体积不同,固 态相变时将发生体积变化,新 相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不能 自由涨缩而产生弹性应变能.
由比容差引起的应变能与新相粒子的几 何形状有关,下图给出非共格新相粒子 几何形状对应变能(相对值)的影响。设 将不同形状的新相看成旋转椭球体,由 图可见,圆盘形粒子所导致的应变能最 小,其次是针状,球形粒子引起的应变 能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