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踩上战略误区这一地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什么是战略,可能许多企业家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而这些误区,也导致许多企业在不正确的战略引导下,错失发展良机,或使企业陷入困境。

一、战略及战略认识误区
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文中指出:真正的战略,应以竞争性定位为核心,对运营活动进行取舍,建立独特的配称。

该论点破除了管理界多年来对战略的认识误区,成为波特最近10年来的学术主题,不断被引入到企业界和政府的实践活动。

而在中国,业界对战略的认识还普遍处于模糊之中。

对战略认识最常见的误区有以下三种。

战略认识误区之一:错把运营效益当战略
运营效率与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中国许多的企业却一直在把运营效率当作战略来对待。

具体表现就是,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时,涉及的内容往往是KPI、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流程改造、资本效益、事业部规划等等。

而这些内容本质上是改善和提升运营效率的需要,并不是战略。

战略要解决的是竞争方向,以及如何配置资源实现竞争目标的问题。

战略的着眼点在外部,而运营效率的着眼点在企业内部,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不同的。

实际上,定位才是战略的核心。

迈克尔?波特指出,“运营效益不等于战略,运营效益必要但不充分”,“企业唯有建立起一种可长期保持的差异化时,才能胜出竞争对手”,“战略定位就是要进行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以不同方式进行和竞争对手相似的运营活动”。

没有定位支持的战略,是绝对不可行的。

其实,定位大师杰克?特劳特早于1969年就第一次在商业实战中提出了“定位”理论,指出企业必须在外部市场竞争中界定能被顾客心智接受的定位,回过头来引领内部运营,才能使企业产生的成果被顾客接受而转化为业绩。

学术界,菲利普?科特勒于1970年代引入到营销之中,作为4P之前最重要的一个P,以引领企业营销的方向。

随着竞争的日益兴起,1980年,迈克尔?波特将定位引入到企业战略,作为战略的核心,开创了竞争战略。

综上,定位就是在特定的领域获得主导权以避免出现竞争弱势,是战略的核心。

失去主导权的企业只能任由竞争挤压而最终陷入存活艰难的困境。

:光明乳业痛失定位之苦
2001年之前,光明乳业是中国乳业的领先者,它连续保持着销售额全国第一、液态奶市场第一、酸奶市场第一、盈利能力第一的记录。

从2001年起,光明乳业开始实施“轻资产战略”,即通过输出管理、技术和品牌获取利润,从此光明数年中收购了30多家地方乳品企业,由此获得了奶源、生产和渠道资源,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

但是令光明始料未及的是,新战略不仅没有帮光明实现预期增长目标,却导致了光明的巨额亏损。

什么原因呢?因为光明错把运营效益当作了战略。

“轻资产战略”改善了光明的运营效益,解决了企业内部如何控制、协调、管理等共性运营问题,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差异化定位,使得光明无法取得顾客认可。

而光明乳业的核心定位“保鲜奶”也在“轻资产战略”中被淡化,直至退化。

战略认识误区之二:错把对手当战略榜样
战略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内部运营问题,而是外部竞争问题。

就是说,战略是竞争性导向,是打败竞争对手从而获得竞争主动权的方法。

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是错把竞争对手当榜样,认为市场领导者既然获得了成功,那么它的做法就是对的,后进者要想获得成功,自然就要按照成功者的方法去做。

这种认识误区错在两个方面。

首先,行业领导品牌之所以成功,与其当时的外部市撤境有关。

以领导品牌作为榜样或标杆时,外部环境变了,自然是不能作为参考的。

其次,以行业领导品牌作为榜样时,不可避免要与领导品牌竞争,如TCL与索尼、联想与IBM等等,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为领导品牌作陪衬。

:联想仿效IBM进入IT服务领域之痛
2000年,联想在中国PC市场份额突破30%,成为业界领袖和PC代名词。

但是2001年,联想制定了“三年规划制胜战略”,该战略主要是通过战略转型,由电脑制造商向IT服务商转型,
从单一产品的公司蜕变为以服务带动多产品销售的公司,规划在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的目标,达成“中国IBM”的愿景。

但实际情况是,联想在IT服务领域历经挫折,不断出现巨额亏损,不得不在2004年将IT 服务转让,退出IT服务领域。

同时,由于联想进入IT服务领域,淡化了其“电脑”的核心价值,从而累及PC市场份额,一度出现市场下滑的局面。

战略认识误区之三:认为战略存在于企业内部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战略就是企业自已制定的发展目标,与外部竞争环境没有多大关系。

因此,他们会把企业目标、愿景、规模预期作为战略制定流程的起点和最终战略指向的后果。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战略的出发点在于外部竞争环境,制定战略的本质就是根据竞争地位确定竞争战略,而不是根据企业愿景,规划业务领域或增长目标。

:科龙冰箱的内部阶梯战略
科龙虽然有多个品牌,但是在制定战略时,没有从外部竞争环境出发,相反却从内部阶梯出发构筑战略。

它的做法是:容声冰箱已经是大众化的成功品牌,那么可以在这个阶梯的上方推出一个科龙冰箱,阶梯的下方推出一个低价的康拜恩冰箱。

虽然这些品牌看上去似乎定位分明、错落有致,但空有其形,并没有真正获得定位的力量,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消费者,没有从消费者的心智出发来规划品牌。

当然就不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正确的做法是:寻找冰箱市场中的细分品类,通过新品牌来占据并主导细分品类市常即是说,不能以企业内部的产品高中低为阶梯,而是要根据外部竞争导向,以定位机会来系统规划品牌,构建战略。

二、战略规划及战略规划误区
对于战略规划,目前市场上通行的流程是:第一步是战略环境的分析和预测;第二步是制定发展目标;第三步是确定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重点;第四步是制定行动计划和划分阶段;第五步就是要制定实施战略的措施;第六步是进行战略评估。

以上战略规划流程表面看起来非常清晰,但实际上缺失了一项战略的核心要素:定位。

没有定位的战略不能称其为战略,因为它不能保证企业盈利能力。

因为定位是战略的核心要素,定位是竞争导向,是追求与众不同的最佳实践,它涉及如何打败对手而不是如何做得更好;如何把握机会,而不是如何改善运营。

基于此,我认为,战略规划的步骤应该是:
第一步:确定企业的竞争地位。

因为不同的竞争地位需要不同的竞争战略,市场追随者与市场领导者的竞争战略是不同的。

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竞争战略也是不同的。

只有认清了自己的市场地位,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

第二步:准确界定竞争对手。

战略的目的不是模仿市场领先者,而是要准确定位,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而定位的前提,就是必须要界定竞争对手。

找不到竞争对手就不可能准确定位,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不可能有鲜明、有效的战略。

第三步:根据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选择战略形式。

定位大师特劳特给出了四种竞争战略,分别对应于品牌不同的市场地位。

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市场地位、竞争对手,选择竞争战略。

第四步:整合企业资源,形成战略配称。

但是,我们发现,现在许多企业对战略规划其实是存在误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战略规划误区之一:以多层级业务来规划战略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要长期生存或保持领先是困难的,必须规划好三个层面的成长阶梯,以确保成长。

即要在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提前致力于发展储备业务,同时,还要为“未来事业”创造机会。

也有人形象地比喻为三代业务:目前进行一代业务,同时储备二代业务,致力研究三代业务。

有了业务储备就真的能保持企业长期发展吗?当然不是。

因为这种观点考量的是价值链各环节的运营基赐能力,只是将企业目标分解成运营规划,没有基于定位的战略及配称。

完全期望以运营效益来实现企业目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