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温州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温州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

但语焉不详,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

最突出的问题是怎样“以意逆志”?谁的“意”?谁的“志”?
是以作者之意去“逆”(追溯、寻求、揭示)作品之志(思想内容)吗?作者之意很难索解,我们虽然希望“文如其人”,但“文”作为一门“艺”,是一种技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也并非全无道理。

谁人可知作者之意?还是要靠读者去揣摩。

作者写出了作品,而作者未必对作品中的内容及其意义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正是“形象大于观念,生活大于构想”的道理。

是以文本之意去“逆”作者之志(写作的动机、目的及内容和意义)吗?通常,我们把客观而独立存在的“作品世界”称为“文本”。

如果说“作品”突出的是“作者写出来的成品”,那么“文本”则突出它脱离作者的“作品中的生活世界”。

它是自足完满的,如同母亲生了儿子,儿子有自己独立的面貌、性格、生活道路,不是母亲可以掌控的。

以文本去“逆”作者之志,多劳而少功,即使准确把握了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想要表述的意义,但毕竟不等于对文本意义的揭示。

更何况对作者的追溯也完全凭借读者的认知,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初衷,也未必会得到作者的首肯。

是以文本文字或故事之意(辞意、内容)去“逆”文本之志(客观意义)吗?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重点在文本的意义),是文学批评的首要价值,而这虽然和作者有联系,但意义并不大。

诚如钱钟书所言:“假使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如果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作家,我们当然要“知人论世”;如果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文本,文本里的生活世界与读者的生活世界的联系,就是我们研究视野的边界,可以用新时代的“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解决疑问。

我们研究的是文学作品,是文本,“文本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和它所蕴含的意义世界”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如果把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来理解,即以文本所呈现的生活世界来揭示文本的意义世界,可能会更好、更有意义,这也是“以意逆志”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古典文本(作品中的生活世界)“逆”当时社会的文本意义,二是以不同时代的读者的生活经验去“逆”文本在读者所在时代的意义。

第一种要靠考古、考据的资料。

第二种要靠读者对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的回环往复的理解、叩问和感悟,来读出我们的理解。

这样,读者或批评家所获得的“文本之志”,既是对原“文本世界”的新发现,也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的新认识和新发现,更是对读者或批评家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开掘和发现。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人有多复杂,文学就有多复杂。

而我们要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不仅要想到它的古典意义,更应读出其现代价值。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大于观念,生活大于构想”,作者即使写了作品,也未必能全面深入地认识作品。

B.文本是脱离作者而自足完满的,把握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等于揭示了文本的意义。

C.若研究的重点是作家,就要“知人论世”,若研究的重点是文本,就没必要了解作者了。

D.文学和人一样复杂,理解“以意逆志”,不但要理解其古典意义,也应理解其现代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以意逆志”提出疑问,然后分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予以分析,最后简要总结。

B.对于“以意逆志”,作者给出了三种理解,对第三种理解论述最为深入,同时也认为其意义最大。

C.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母亲生儿子为喻,论证文本一旦生成就自成自足完满的世界的观点。

D.文中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以钱钟书的话论证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和作者联系并不大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作者之意去“逆”作品之志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在古人看来,立身和作文没有联系。

B.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是自足完满的,“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有一定道理。

C.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我们只需要关注文本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和它所蕴含的意义世界。

D.以作品中的生活世界寻求当时社会的文本意义,要靠读者对现实世界和文本世界回环往复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一样的鞋子
(英)西蒙·凡·布伊
当他来到那座老矿的入口时,时间已经过了午夜。

自从肯塔基州因内战而分裂,艾德蒙森县的土地上就再也没有开过矿了。

矿山入口是一堆歪歪扭扭的钢架,上面爬满了常青藤,乱糟糟的一团。

空气厚重而潮湿。

碎玻璃像坠落的星星那样在他的鞋底下发出清脆的破裂声。

他那满是窟窿的鞋子,还是多年前她从商店的货架上使劲拽下来的。

“多帅啊你!”多年前在那个商店里她是那么说的。

“你穿着那鞋子真是帅啊。

”他们开着卡车一路颠簸地回家时,她又这么说了一遍。

这已经是那么久以前的事了……
他跨过一堵倒塌的墙。

一直走到脚下的碎石和玻璃碴变成了一丛丛野草,这片草地杂乱无章地延伸到河边,一直伸进奔涌不息的河水里。

他在这里停下,静静聆听。

河水流淌的声音,他自己呼吸的声音,风在潮湿的草茎间穿过的声音。

虽然六年不通音讯,但他们把对方牢牢地嵌进了自己的灵魂里。

不管他去哪里,他都没有办法再逃离艾德蒙森县,因为这是她的家所在之处。

现在,离天亮还有几个小时,在这片河边的草地上,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绝望地挣扎着,试图摆脱那副把他和自己并不想要的人生锁在一起的镣铐。

她的声音像涓涓细流在他身体里响起,像冰山持续地融化着。

那天看到他时,她有种不同寻常的高兴劲儿,毕竟他们有六年没见了。

她还在同一个地方工作。

她看上去并不惊讶,就像那么多年来他就藏在附近什么地方一样。

他开着她的小卡车穿过了整个镇子。

在尘土飞扬的窄路上开了很多公里之后,他们终于把车停在了一个屋前。

几条狗狂吠着,四爪腾空地冲下门廊,然后绕着卡车跑了起来。

看着她光着脚穿过车道,他跟着她进了屋子。

她哼着歌搅拌着那杯冰茶。

然后她坐下来开始盘问他的生活,换成了他在搅拌。

一直到他们两个人都沉默下来,他还在不停地搅拌着那杯冰茶。

就像有什么微妙的东西从那满是砂糖的杯底升腾了起来,夺走了他们的语言。

他们俩谁也没结婚,这造成了一种一切都没有改变的幻觉。

握着那装着冰茶的玻璃杯,他几乎招供了一切。

多年以前,他们曾经订过婚,但是有一天他却离开了。

在意识到她有多么难忘之前,他早已不记得自己当初是为了什么而离开。

他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变成了另外一个他,那个他没有离开过六年,那个他一直生活在这里,每天总是在脑子里思索着种的烟草能有多少收成,晾晒它们又需要费多少工夫。

谈话之间他们不时陷入沉默,在沉默中他隐藏起那令人困惑的分裂感。

他在想,留下并把这把椅子变成我的,这多容易啊。

她养的那些动物很快就会习惯我的存在。

要不了一天时间我就能知道它们的名字,好呼唤它们来吃晚饭。

很快就到了喂狗的时间,他走过去帮忙——作为延续那种日常生活般幻觉的方式。

当最大的那条狗从一堆折叠的硬邦邦的毯子上站起身来时,一双被啃过但基本上还算完好的鞋子就静静地躺在那里。

他把鞋子捡起来,回想起当初她是如何把它们从商店里挑选出来的。

看见他拿着那双鞋子,她把身子转开。

“这不是同一双鞋了。

”她说。

“看上去就是那双——你选的那双。


“不是那双,亲爱的,”那句话颤抖着从她的嘴里掉下来,“它们再也不是你的了。


他把脚塞进这双鞋子里,换掉了他来时穿的那双,就像是一个代表公平的姿态。

房子里的光线暗了下来,他跟随着哼着歌的她来到后院。

她站在一棵树旁,两个秋千从同一根枝条上挂下来。

“秋千。

”她悲伤地说,湛蓝的眼睛里有亮光闪过。

于是他们坐上秋千摇摆起来,像是一生都不会停下。

清晨的微光洒上这片草地,景物的形状渐渐浮现。

他在心里描绘出她在那所房子门廊上的摇椅里睡着的样子,一缕金色的秀发披散在肩头上。

它们就是那同一双鞋,他想,她选的那同一双。

他凝神细听,风灌满了老旧的矿山。

与此同时,在寂静而黑暗的地下深处,土地又再一次变得肥沃,等待着人们笨拙而坚定地去开垦。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堆歪歪扭扭的钢架,上面爬满了常青藤,乱糟糟的一团”对矿山的现状进行了描写,也暗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B. “他那满是窟窿的鞋子,还是多年前她从商店的货架上使劲拽下来的”,小说通过倒叙的方法,交代了鞋子的来历。

C. “时间已经过了午夜”“离天亮还有几个小时”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表明了“他”希望尽快回到“她”身边的迫切心情。

D. 文章画横线处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在现实处境中挣扎的痛苦,也表明了“他”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回忆及对未来的憧憬。

5. 她说“这不是同一双鞋了”,他说“看上去就是那双——你选的那双”,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6. 请说说小说结尾一段蕴含丰富意蕴及表达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

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年的3.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61亿吨。

增长87%。

今年以来,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

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根丰收可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

有删改)材料二:
程国强指出,我们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

按照“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

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走出去”“引进来”。

(摘自《专家谈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和“引进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政)材料三:
虽然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国夏粮实现了增产,秋粮丰收可期,这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粮金安全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变化。

面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实施品种创新工程。

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实施科技丰产战略。

持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永平、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保护和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生产潜能、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加大对土壤改良技术、培肥地力技术研发投入,综合采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综合配癸技术等多种手段。

促进土壤结构改良和营养成分增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将粮食生产潜力保存在土地中。

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

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构建科技支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摘自《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日报》2020年10月16日,有删改)材料四: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中国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

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贡献。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表示。

今年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以具体行动诠释团结合作的意义;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中国电商企业采取创新举措,为小农户开发了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同时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摘自《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改)
7. 下列对粮食安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保障粮食安全是适应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的需要,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为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B.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走出去”。

也要“引进来”,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

C.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意昧着要利用好科技,运用科技来解决农作物品种适应能力不够强、产量不够高、土壤结构不合埋等方面的问题。

D. 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将继续推进粮食领域“南南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抓粮食生产,全力推进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既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也能让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B. 抓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凭借科技及政策支持,我国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增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

C. 在我国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要素制约、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D.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欧敏行看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稳生产、保供应的政策,目的是保障粮食价格平稳,确保粮食安全。

9. 后疫情时代,如何做才能真正确保粮食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各小题
(甲)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

与宣穆后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

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

转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

久之,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

魏帝尝赐景帝春服,帝以赐涛。

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晚与尚书和逌交,又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

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

迁大将军从事中郎。

钟会作乱于蜀,而文帝将西征。

时魏氏诸王公并在邺,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以本官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邺。

泰始初,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冀州俗薄,无相推毂。

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人怀慕尚,风俗颇革。

转北中郎将,督邺城守事。

入为侍中,迁尚书。

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床帐菌褥。

礼秩崇重,时莫为比。

后除太常卿,以疾不就。

涛年逾耳顺,归乡里。

会遭母丧,居丧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

诏曰:“吾所共致化者,官人之职是也。

方今风欲陵迟,人心进动,宜崇明好恶,镇以退让。

山太常虽尚居丧,情在难夺,方今务殷,何得遂其志邪!其以涛为吏部尚书。

”涛
辞以丧病,章表恳切。

会元皇后崩,遂扶舆还洛。

逼迫诏命,自力就职。

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

(摘自《晋书·山涛传》)(乙)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摘自《陈情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B. 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C. 以母老辞职/诏日/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D. 以母老辞职/诏曰/君虽乃心在于色养/然职有上下旦夕/不废医药/且当割情/以隆在公/涛心求退/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中”,起先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随时建议或被询问、差遣,后为各部门要职,如尚书省的属官。

B. “毂”,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借指车轮或车。

推毂,就是推车,在此指推举人才。

C. “耳顺”,六十岁的代称,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可称“耄耋”。

D. “居丧”,指直系尊亲逝世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乙中李密多次被朝廷征召没有就职,陷入了两难境地,上表陈情时内心不乏惶恐。

B. 山涛善于交往,深得左右信任晚年与和逌交往,又和钟会、裴秀诚恳亲密相待,这两人都位高权重,山涛能够平心处中,使两人不感到遗憾。

C. 山涛治理有方,注重提拔人才。

冀州风俗鄙薄,经其努力,这里才崇尚贤能,风俗得以改变;先后选用官吏,遍及朝廷内外,而且都是有才之人。

D. 山涛深得器重,常常受到赏赐。

景帝将春服转赐给他,又怜其母年迈,赐藜杖一把;后又因他清廉俭朴无以供养,特赐给他每天供给凭证以及床帐席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高三之桂林
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昌龄的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从体裁看都是七绝,从题材看都是送别诗。

B.唐诗善用意象来寓含情感,如前诗“明月”和后诗“归舟”均为写离别的常用意象。

C.前诗“沅水通波”和“青山一道”之语,写离别时的环境,给人以山长水远的感受。

D.后诗中,诗人因内心伤感,所以面对眼前亮丽的“梅花”和“雪”,也觉得黯淡无光。

15.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名篇名句默写。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根据“只有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①张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②张三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③张三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④张三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

A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选项中,对“时间相关组合复杂性示意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时间推移,系统出现复杂性的组合数目持续增加。

B. t1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2时刻,t2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3时刻。

C. 随着时间推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越来越小,最终趋近于零。

D. 随着时间推移,t3时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又恢复到t1时刻的初始状态。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经常在一起玩耍。

小男孩收集了很多贝壳,小女孩拥有很多雨花石。

小男孩想用所有的贝壳与小女孩的雨花石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

但是小男孩却把最大最好看的贝壳藏了起来,仅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雨花石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雨花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会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项,“就没必要了解作者了”错误,由原文“以‘文本’追溯‘文本之志’(重点在文本的意义),是文学批评的首要价值,而这虽然和作者有联系,但意义并不大”可知,这里并没有完全排除了解作者的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然后分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予以分析”错误,文章所谈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并不是“逐层深入”。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