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七年级(上) 期末生物复习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七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一、填空:
1.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台显微镜,配有两个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对光时,选用的物镜是.
(2)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是.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较暗时,一方面可通过转动反光镜,让凹面对准光,另一方面还可转动遮光器,让(大、小)光圈对准通光孔.2.食物链的一般特点:
(1)物链通常由一种开始.
(2)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动物.
(3)位于食物链中其它环节的动物大多为动物.
3.生态系统中的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4.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相同的洞,甲洞内装浓盐水,乙洞内装等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甲洞内的水,萝卜变;乙洞内的,萝卜变.这个实验证明:萝卜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浓度和浓度的大小.
5.食物中的三大供能物质是、、.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重要的储能物质是.
6.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细胞构成.当你吸气时,肺泡鼓起,空气中的透过这两层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也透过这两层管壁进入肺泡.
7.在根尖的结构中,有吸收功能的部位主要是.因为这一区域有大量的,使得根的增大,有利于吸收.
8.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了植物的生活需要和肥料中的.
9.生态系统是指在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有“绿色水库”之
称的生态系统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10.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
1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的观察要有,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并及时记录下.
二、探究分析题:
12.如图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水绵、鱼、虾、河蚌等生物,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自于,其中的有机物是生产者通过制造的.(2)水草和水绵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者,鱼、虾等属于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它们属于者.
13.如图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图中营养环节最少(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2)鹰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自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
(3)如人类大量捕捉青蛙,害虫的数量会,直接导致的数量大量减少,
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4)如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其原因是.
14.右面是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植物叶片中的等有机物耗尽.(2)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这种设计方法在实验中起作用.(3)叶片经过酒精处理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未被遮盖的部分变成了蓝色,说明了叶片的这一部分内有形成.
(4)根据光合作用过程所需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尝试完成下面的光合作用反应式.
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
15.初一(1)班的小明同学为探究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或失水的影响,他选用新鲜的萝卜,切取大小粗细相等的两根萝卜条放在浓盐水和清水中进行观察.请你在下列图中用箭头表示水分的进出方向并回答有关问题.
(1)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
(2)当根细胞内溶液浓度(填大于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的根就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当根细胞内溶液浓度(填大于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植物的根就会失水.
16.请你当一回科学家,帮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分析一下他所做的3个实验:
(1)在第一个实验中,普里斯特利把点燃的蜡烛和小鼠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会发生的现象是.
(2)在第二个实验中,普里斯特利把点燃的蜡烛和薄荷草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填“会”或“不会”)熄灭.
(3)在第三个实验中,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薄荷草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填“能”或“不能”)活下.
(4)请你猜测一下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多选题)
A.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蜡烛燃烧所需物质自绿色植物C.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 D.绿色植物在光下能释放氧气.17.如图为某实验小组设计的关于绿色植物产生某种气体的实验装置,请分析
并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说明该装置中有产生.
(2)如果分别向甲、乙、丙装置中已收集到气体的试管中滴加澄清的石灰水,装置会出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3)本实验中能说明植物产生上述(1)实验中的气体需要光作为条件,作为对照组的装置是.
(4)甲、丙两组能否作为对照实验组?如果能,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18.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向1号、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浆糊;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碘液遇淀粉变蓝),观察实验现象.请回答:
(1)两支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1号试管;2号试管.其中1号试管在实验中起作用.
(2)如图烧杯中的1号、2号试管适宜放置在℃的温水中,效果最好.(3)该实验证明:唾液中的对有消化作用.
19.图中所示的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3)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
(4)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5)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D.冷藏法.
三、连线:
20.将下列生活现象与其相关的生物学概念或原理用线连接起.
21.请你用线把下列几种维生素缺乏时的症状和食物连起.
22.将下列生活现象与其相关的生物学概念或原理用线连接起
四、判断:
23.胆汁和肠液对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消化作用.(判断对错)24.所有的营养成分都通过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判
断对错)
25.绿色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判断对错)26.农民耕地疏松土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判断对错)
27.水果存久了重量会减轻,是因为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水.(判断对错)28.给庄稼施肥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判断对错)29.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判断对错)
30.狐狸不吃草,所以这两种生物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判断对错)31.“蚁穴溃堤”的成语主要揭示了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判断对错)32.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越少.(判断对错)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七年级(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
1.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台显微镜,配有两个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对光时,选用的物镜是10×.
(2)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是薄而透明.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较暗时,一方面可通过转动反光镜,让凹面对准光,另一方面还可转动遮光器,让大(大、小)光圈对准通光孔.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对光、视野亮度的调节、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注意事项:①观察的材料要求,薄而透明,②盖片的方法,③染色的方法.对光时先用低倍镜,因为低倍镜看到的实际物体范围大,容易发现被观察物体,而高倍镜看到的范围小不易发现;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解答】解:(1)显微镜对光时应该先低倍后高倍,因此选用的物镜是10倍.(2)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是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成像,因此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是薄而透明的.
(3)发现视野较暗时,要将视野变亮,一方面可通过转动反光镜,让凹面偏向光,使光线汇聚变亮,另一方面还可转动遮光器让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对准通光孔使视野变亮.
故此题答案为:
(1)10倍;
(2)薄而透明的;
(3)大;
2.食物链的一般特点:
(1)物链通常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
(2)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3)位于食物链中其它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考点】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所以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即绿色植物.
(2)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是初级消费者,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
(3)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以后的其它环节的动物,往往以前面的动物为食,称为肉食性动物.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
(2)植食性
(3)肉食性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
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故答案为:物质和能量
4.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相同的洞,甲洞内装浓盐水,乙洞内装等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甲洞内的水上升,萝卜变软缩;乙洞内的下降,萝卜变硬挺.这个实验证明:萝卜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浓度和周围溶液的浓度浓度的大小.
【考点】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要通过周围溶液的浓度区分.【解答】解:甲试管放入的是浓盐水,胡萝卜细胞外侧细胞会失水,导致内侧细胞液浓度大于外侧细胞液浓度,使得内侧细胞向外侧细胞失水,所以水面上升.胡萝卜会因为失水而萎蔫.乙试管注入清水,胡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部清水,所以外侧细胞会吸水,此时使得外侧细胞的细胞浓度小于内侧细胞浓度,内侧细胞会吸收外侧细胞的水,随着小洞中的水因细胞吸水而逐渐降低.植物会因为吸水而挺直.因此可以这么说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周围溶液的浓度差有关.
故答案为:甲上升;软缩;乙下降;硬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的浓度
5.食物中的三大供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重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
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其中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人体的废物和营养物质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运输.
故答案为:糖类;脂肪;蛋白质;糖类;脂肪
6.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当你吸气时,肺泡鼓起,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这两层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这两层管壁进入肺泡.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的结构.
【分析】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①肺泡数量很多,气体交换的效率高;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利于进行气体交换;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解答】解:肺的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泡,因此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同时,从肺的结构看,肺泡又是肺的结构单位,如图所示:
由于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它们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气体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肺泡都像小气球似地鼓起,空气中的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毛细血管;单层;氧气;二氧化碳
7.在根尖的结构中,有吸收功能的部位主要是成熟区.因为这一区域有大量的根毛,使得根的面积增大,有利于吸收.
【考点】根尖结构以及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尖的结构功能.解答时可以从根尖各部分的名称、功能特点方面切入.
【解答】解: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是根深入土层的主要推动力,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使得根的面积增大,有利于吸收.
故答案为:成熟区;根毛;面积.
8.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肥料中的无机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分析解答.
【解答】解: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施肥的目的就是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肥料中的无机盐.
故答案为:水无机盐
9.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类型;生态系统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森林生态系统能涵养水,保持水土故有绿色水库之称.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类为主的生态系统,生产者少,而消费者多主要是人类.人类的活动决定了该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解答】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故答案:一定地域;生物;环境;森林生态系统;人类.
10.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首先应该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解答】解: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例如:虫媒花一般都是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鱼的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这些都是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猎动物等等.
故答案为:生活环境;普遍存在的
1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
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的.
【解答】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相结合,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在观察方位上,一般是先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
故答案为:明确的目的;实事求是.
二、探究分析题:
12.如图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水绵、鱼、虾、河蚌等生物,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自于太阳,其中的有机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水草和水绵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鱼、虾等属于消费者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它们属于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1)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
菌、真菌)组成.
【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自于太阳能,其中的有机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水草和水绵”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水草和水绵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鱼、虾等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间接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鱼、虾等属于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因此它们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1)太阳能;光合作用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3.如图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图中营养环节最少(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绿色植物→鼠→鹰.
(2)鹰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自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3)如人类大量捕捉青蛙,害虫的数量会增加,直接导致绿色植物的数量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如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鹰,其原因是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1)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图中营养环节最少(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绿色植物→鼠→鹰.
(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自阳光的能量.因此,鹰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自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3)“如人类大量捕捉青蛙”,害虫的数量会因捕食者的减少而增加,直接导致绿色植物的数量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鹰,因此“如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鹰,其原因是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鼠→鹰
(2)太阳
(3)增加;绿色植物;相对稳定;自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