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正丁烷的燃烧热是1mol正丁烷完全燃烧生成CO2(气),H2O(液)放出的热量,故热化学方程式(1)C4H10(g)+O2(g)═4CO2(g)+5H2O(l)△H=-2878kJ/mol,符合燃烧热的概念,所以正丁烷的燃烧热为-2878 kJ/mol。故选A。
【点睛】在判断燃烧热时,需要注意的是“1mol”、“稳定的氧化物”。即H变成液态水,C变成CO2,S变成SO2等。
答案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NH3(g)+HCl(g)=NH4Cl(s)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B. 铜锌原电池中,盐桥中的K+和NO 分别移向正极和负极
C. 合成氨生产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H2的转化率
D. 常温下,pH均为5的盐酸与氯化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Cu2+向银电极移动,故C错误;
D. Ag极作正极,电极方程式为:2Ag++2e-=2Ag,没有气泡产生,故D错误;
故选B 。
8.作为一种绿色消毒剂,H2O2在公共卫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知反应:H2O2(l)= H2O(1)+ O2(g) ΔH= -98 kJ·mol-1K= 2.88×1020
(4)向H2O2稀溶液中滴加数滴含Mn2+的溶液,即有气泡快速逸出,说明Mn2+的加入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但Mn2+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故Mn2+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起始时双氧水的浓度为,30min时双氧水的浓度为,其浓度变化量,则这段时间内双氧水的反应速率v= =0.015mol·L-1·min-1,故答案为:催化剂;0.015mol·L-1·min-1;
C.H2在O2中燃烧生成水与H2O电解生成H2和O2互为可逆反应
D.因为氨气与HCl气体可以形成NH4Cl固体,所以该反应属于氮的固定
【答案】B
【解析】
A、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和氧气,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故A错误。B、黑火药是按一硫二硝三木炭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故B正确。C、可逆反应必须是在同一条件下,既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化学反应,H2在O2中燃烧生成水的条件是点燃,而H2O电解生成H2和O2的条件是电解,二者条件不同,不能称为可逆反应,故C错误。D、氮的固定是指把游离态氮元素转化为化合态氮元素,而氨气中的氮元素本来就为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故D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B。
2.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
①
②
③
④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
A.-2878kJ/molB.-2658kJ/molC.-1746kJ/molD.-1526kJ/mol
【答案】A
【解析】
【分析】
燃烧热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 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反应物中C→CO2(气),H→H2O(液),S→SO2(气)等。
回答问题:
(1) H2O2的强氧化性使其对大多数致病菌和病毒具有消杀功能。用3%医用H2O2对传染病房喷洒消毒时,地板上有气泡冒出,该气体是___________。
(2)纯H2O2可作为民用驱雹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喷口铂网催化下,H2O2剧烈分解:H2O2(l) = H2O(g)+ O2(g),放出大量气体,驱动火箭升空。每消耗34gH2O2,理论上__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___________98kJ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B
【解析】
【详解】A.NH3(g)+HCl(g)===NH4Cl(s)常温下能自发进行,ΔS<0,则ΔH<0,故A不选;
B.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铜锌原电池中,盐桥中的K+和NO 分别移向正极和负极,故选B;
C.合成氨生产中将NH3液化分离,不能加快正反应速率,故C不选;
答案选B。
4.下列关于平衡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可能会改变平衡常数K
B.改变反应物浓度能改变平衡常数K
C.平衡常数K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
D.K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学平衡常数K与化学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物浓度等均不能改变平衡常数K;平衡常数K越大,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答案选C。
9. (1)已知①CO(g)+ O2(g)=CO2(g) ΔH1=- 283 kJ·mol-1,
②C(s)+ O2(g)=CO(g) ΔH2= - 110 kJ·mol-1,则碳 燃烧热ΔH=__________。
(2)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 -92.4 kJ·mol-1;已知N≡N键的键能是·mol-1,H—H键的键能是436.0 kJ·mol-1,则N—H键的键能是__________;向体系中加入2 mol N2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84.8 kJ,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列物质:①H2SO4②CO2③NaOH④BaSO4⑤NH3⑥SO2⑦NH3·H2O⑧C2H5OH⑨Cu⑩NaCl溶液,以下分类不正确的是
A. 电解质:①③④⑦B. 非电解质:②⑤⑥⑧
C. 强电解质:①③④D. 弱电解质:④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是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只有一部分电离产生离子,还有大量的电解质分子存在的电解质。
【解析】
【分析】
(1)①+②得,C(s)+ O2(g)=CO2(g)ΔH= - 393 kJ·mol-1,即碳的燃烧热;
(2)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3)根据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可知,此反应是吸热反应;
【详解】(1)①+②得,C(s)+ O2(g)=CO2(g) ΔH= - 393 kJ·mol-1,即碳的燃烧热ΔH = - 393 kJ·mol-1;
⑦NH3·H2O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NH3·H2O是弱碱,是弱电解质;
⑧C2H5OH在水溶液中是以乙醇分子的形式存在,所以不导电,故它为非电解质;
⑨Cu能导电,是单质,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⑥NaCl溶液是混合物,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综上所述,属于电解质的为①③④⑦,属于非电解质的为②⑤⑥⑧,属于强电解质的为①③④,属于弱电解质的为⑦,D项错误;
D.盐酸抑制水的电离,氯化铵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不同,故D不选。
答案选B
7.如下图所示原电池的总反应为:Cu+2Ag+ Cu2++2A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子从银电极经导线流向铜电极B.工作一段时间后,右烧杯中电极重量减轻
C.电池工作时,Cu2+向铜电极移动D.反应过程中银电极上有气泡
【答案】B
某某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氧气中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应
B.黑火药Leabharlann 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3)根据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可知,此反应是吸热反应;此反应的△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E1-E2,故热化学方程式为A2(g)+2B2(g)=2AB2(g) ΔH= (E1-E2)kJ/mol,故答案为:吸热;A2(g)+2B2(g)=2AB2(g) ΔH= (E1-E2)kJ/mol。
t/min
0
10
20
30
40
50
c(H2O2)/mol ·L-1
0-30 min H2O2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_mol ·L·min-1
【答案】(1).氧气(2).放出(3).小于(4). cd (5).催化剂(6). 0.015mol·L-1·min-1
【解析】
【详解】(1)利用双氧水消毒的时候会有气泡放出,是由于双氧水分解生成的氧气的缘故,故放出的气体是氧气,故答案为:氧气;
【详解】①H2SO4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出自由移动 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溶液能导电,所以H2SO4是强电解质;
②CO2在水溶液里,生成碳酸,碳酸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溶液能导电,不是二氧化碳自身电离,所以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
③NaOH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溶液或熔融状态均导电,所以NaOH是强电解质;
(3)已知某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则该反应为的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1). - 393 kJ·mol-1(2). 391.55kJ/mol (3).小于(4).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mol氮气不能完全反应(5).吸热(6).A2(g)+2B2(g)=2AB2(g)ΔH= (E1-E2)kJ/mol
④BaSO4属于盐,溶于水的部分或者熔融状态时,可以完全电离变成离子,属于强电解质;
⑤NH3溶于水后,能和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但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是一水合氨,不是NH3,所以NH3是非电解质;
⑥SO2为化合物,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其水溶液能导电,但其本身不发生电离,则属于非电解质;
(2)ΔH=E反-E生=[1×948.9+3×436.0-2×3×E(N-H)] kJ·mol-1= -92.4 kJ·mol-1,解得N—H键的键能是391.55 kJ·mol-1;此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此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故答案为:;小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mol氮气不能完全反应;
【解析】
【分析】
原电池的总反应为:Cu+2Ag+ Cu2++2Ag,Cu极作负极,电极方程式为:Cu-2e-= Cu2+,Ag极作正极,电极方程式为:2Ag++2e-=2Ag,以此解答。
【详解】A. Cu为负极Ag为正极,电子从负极Cu经导线流向正极Ag,故A错误;
B.右烧杯发生电极反应Cu-2e-= Cu2+,电极重量减轻,故B正确;
(3)纯H2O2相对稳定,实验表明在54℃下恒温贮存2周,浓度仍能保持99%,原因是H2O2分解反应的___________(填编号)。
a.ΔH比较小b.K不够大c.速率比较小d.活化能比较大
(4)向H2O2稀溶液中滴加数滴含Mn2+的溶液,即有气泡快速逸出,反应中Mn2+起___________作用。某组实验数据如下:
3.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的物质叙述错误的是()
A. 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涵着大量的能量
B. 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
C. 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被人类利用
D.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化石燃料是由数百万年前的动植物演化而来的,因此内部储存着大量的能量,这类燃料中的能量最原始的来源是太阳能,故A正确;
B. 吸热反应可存储能量,一定条件下具有特殊的价值,故B错误;
C. 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如放热反应),可以转换为电能(如原电池),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如镁条燃烧),故C正确;
D. 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故D正确;
(2)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题干,34g过氧化氢为1mol,1mol过氧化氢完全分解生成水蒸气和氧气,由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收一部分能量,故生成水蒸气时放出是热量小于生成液态水使放出的热量,故答案为:放出;小于;
(3)实验表明在54℃下恒温贮存2周,浓度仍能保持99%,说明在54℃下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较慢,产生较慢反应速率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的需要的能量较高,化学反应活化能较大,而54℃的温度所提供的能量较少,故反应速率较慢,故答案为:cd;
【点睛】在判断燃烧热时,需要注意的是“1mol”、“稳定的氧化物”。即H变成液态水,C变成CO2,S变成SO2等。
答案选D。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NH3(g)+HCl(g)=NH4Cl(s)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B. 铜锌原电池中,盐桥中的K+和NO 分别移向正极和负极
C. 合成氨生产中将NH3液化分离,可加快正反应速率,提高H2的转化率
D. 常温下,pH均为5的盐酸与氯化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移动,Cu2+向银电极移动,故C错误;
D. Ag极作正极,电极方程式为:2Ag++2e-=2Ag,没有气泡产生,故D错误;
故选B 。
8.作为一种绿色消毒剂,H2O2在公共卫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知反应:H2O2(l)= H2O(1)+ O2(g) ΔH= -98 kJ·mol-1K= 2.88×1020
(4)向H2O2稀溶液中滴加数滴含Mn2+的溶液,即有气泡快速逸出,说明Mn2+的加入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但Mn2+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故Mn2+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起始时双氧水的浓度为,30min时双氧水的浓度为,其浓度变化量,则这段时间内双氧水的反应速率v= =0.015mol·L-1·min-1,故答案为:催化剂;0.015mol·L-1·min-1;
C.H2在O2中燃烧生成水与H2O电解生成H2和O2互为可逆反应
D.因为氨气与HCl气体可以形成NH4Cl固体,所以该反应属于氮的固定
【答案】B
【解析】
A、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和氧气,比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故A错误。B、黑火药是按一硫二硝三木炭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故B正确。C、可逆反应必须是在同一条件下,既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化学反应,H2在O2中燃烧生成水的条件是点燃,而H2O电解生成H2和O2的条件是电解,二者条件不同,不能称为可逆反应,故C错误。D、氮的固定是指把游离态氮元素转化为化合态氮元素,而氨气中的氮元素本来就为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故D错误。本题正确选项为B。
2.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
①
②
③
④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
A.-2878kJ/molB.-2658kJ/molC.-1746kJ/molD.-1526kJ/mol
【答案】A
【解析】
【分析】
燃烧热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 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反应物中C→CO2(气),H→H2O(液),S→SO2(气)等。
回答问题:
(1) H2O2的强氧化性使其对大多数致病菌和病毒具有消杀功能。用3%医用H2O2对传染病房喷洒消毒时,地板上有气泡冒出,该气体是___________。
(2)纯H2O2可作为民用驱雹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喷口铂网催化下,H2O2剧烈分解:H2O2(l) = H2O(g)+ O2(g),放出大量气体,驱动火箭升空。每消耗34gH2O2,理论上_____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___________98kJ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B
【解析】
【详解】A.NH3(g)+HCl(g)===NH4Cl(s)常温下能自发进行,ΔS<0,则ΔH<0,故A不选;
B.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铜锌原电池中,盐桥中的K+和NO 分别移向正极和负极,故选B;
C.合成氨生产中将NH3液化分离,不能加快正反应速率,故C不选;
答案选B。
4.下列关于平衡常数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可能会改变平衡常数K
B.改变反应物浓度能改变平衡常数K
C.平衡常数K与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
D.K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学平衡常数K与化学反应本身及温度有关,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物浓度等均不能改变平衡常数K;平衡常数K越大,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答案选C。
9. (1)已知①CO(g)+ O2(g)=CO2(g) ΔH1=- 283 kJ·mol-1,
②C(s)+ O2(g)=CO(g) ΔH2= - 110 kJ·mol-1,则碳 燃烧热ΔH=__________。
(2)工业合成氨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 -92.4 kJ·mol-1;已知N≡N键的键能是·mol-1,H—H键的键能是436.0 kJ·mol-1,则N—H键的键能是__________;向体系中加入2 mol N2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84.8 kJ,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列物质:①H2SO4②CO2③NaOH④BaSO4⑤NH3⑥SO2⑦NH3·H2O⑧C2H5OH⑨Cu⑩NaCl溶液,以下分类不正确的是
A. 电解质:①③④⑦B. 非电解质:②⑤⑥⑧
C. 强电解质:①③④D. 弱电解质:④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是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只有一部分电离产生离子,还有大量的电解质分子存在的电解质。
【解析】
【分析】
(1)①+②得,C(s)+ O2(g)=CO2(g)ΔH= - 393 kJ·mol-1,即碳的燃烧热;
(2)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3)根据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可知,此反应是吸热反应;
【详解】(1)①+②得,C(s)+ O2(g)=CO2(g) ΔH= - 393 kJ·mol-1,即碳的燃烧热ΔH = - 393 kJ·mol-1;
⑦NH3·H2O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NH3·H2O是弱碱,是弱电解质;
⑧C2H5OH在水溶液中是以乙醇分子的形式存在,所以不导电,故它为非电解质;
⑨Cu能导电,是单质,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⑥NaCl溶液是混合物,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综上所述,属于电解质的为①③④⑦,属于非电解质的为②⑤⑥⑧,属于强电解质的为①③④,属于弱电解质的为⑦,D项错误;
D.盐酸抑制水的电离,氯化铵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不同,故D不选。
答案选B
7.如下图所示原电池的总反应为:Cu+2Ag+ Cu2++2A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子从银电极经导线流向铜电极B.工作一段时间后,右烧杯中电极重量减轻
C.电池工作时,Cu2+向铜电极移动D.反应过程中银电极上有气泡
【答案】B
某某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是指可燃物在氧气中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应
B.黑火药Leabharlann 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3)根据反应物的能量小于生成物的能量可知,此反应是吸热反应;此反应的△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E1-E2,故热化学方程式为A2(g)+2B2(g)=2AB2(g) ΔH= (E1-E2)kJ/mol,故答案为:吸热;A2(g)+2B2(g)=2AB2(g) ΔH= (E1-E2)kJ/mol。
t/min
0
10
20
30
40
50
c(H2O2)/mol ·L-1
0-30 min H2O2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_mol ·L·min-1
【答案】(1).氧气(2).放出(3).小于(4). cd (5).催化剂(6). 0.015mol·L-1·min-1
【解析】
【详解】(1)利用双氧水消毒的时候会有气泡放出,是由于双氧水分解生成的氧气的缘故,故放出的气体是氧气,故答案为:氧气;
【详解】①H2SO4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出自由移动 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溶液能导电,所以H2SO4是强电解质;
②CO2在水溶液里,生成碳酸,碳酸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溶液能导电,不是二氧化碳自身电离,所以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
③NaOH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溶液或熔融状态均导电,所以NaOH是强电解质;
(3)已知某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则该反应为的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答案】(1). - 393 kJ·mol-1(2). 391.55kJ/mol (3).小于(4).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mol氮气不能完全反应(5).吸热(6).A2(g)+2B2(g)=2AB2(g)ΔH= (E1-E2)kJ/mol
④BaSO4属于盐,溶于水的部分或者熔融状态时,可以完全电离变成离子,属于强电解质;
⑤NH3溶于水后,能和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但电离出阴阳离子的是一水合氨,不是NH3,所以NH3是非电解质;
⑥SO2为化合物,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其水溶液能导电,但其本身不发生电离,则属于非电解质;
(2)ΔH=E反-E生=[1×948.9+3×436.0-2×3×E(N-H)] kJ·mol-1= -92.4 kJ·mol-1,解得N—H键的键能是391.55 kJ·mol-1;此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故此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故答案为:;小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mol氮气不能完全反应;
【解析】
【分析】
原电池的总反应为:Cu+2Ag+ Cu2++2Ag,Cu极作负极,电极方程式为:Cu-2e-= Cu2+,Ag极作正极,电极方程式为:2Ag++2e-=2Ag,以此解答。
【详解】A. Cu为负极Ag为正极,电子从负极Cu经导线流向正极Ag,故A错误;
B.右烧杯发生电极反应Cu-2e-= Cu2+,电极重量减轻,故B正确;
(3)纯H2O2相对稳定,实验表明在54℃下恒温贮存2周,浓度仍能保持99%,原因是H2O2分解反应的___________(填编号)。
a.ΔH比较小b.K不够大c.速率比较小d.活化能比较大
(4)向H2O2稀溶液中滴加数滴含Mn2+的溶液,即有气泡快速逸出,反应中Mn2+起___________作用。某组实验数据如下:
3.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的物质叙述错误的是()
A. 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涵着大量的能量
B. 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
C. 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被人类利用
D.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化石燃料是由数百万年前的动植物演化而来的,因此内部储存着大量的能量,这类燃料中的能量最原始的来源是太阳能,故A正确;
B. 吸热反应可存储能量,一定条件下具有特殊的价值,故B错误;
C. 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如放热反应),可以转换为电能(如原电池),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如镁条燃烧),故C正确;
D. 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故D正确;
(2)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根据题干,34g过氧化氢为1mol,1mol过氧化氢完全分解生成水蒸气和氧气,由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收一部分能量,故生成水蒸气时放出是热量小于生成液态水使放出的热量,故答案为:放出;小于;
(3)实验表明在54℃下恒温贮存2周,浓度仍能保持99%,说明在54℃下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较慢,产生较慢反应速率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的需要的能量较高,化学反应活化能较大,而54℃的温度所提供的能量较少,故反应速率较慢,故答案为: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