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易错试卷训练∶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
1.向甲物质中逐滴加入相应的乙溶液至过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乙的质量关系,符合图曲线描述的是()
A.甲:铜、锌的混合物乙:稀盐酸
B.甲:硝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乙:氯化钡溶液
C.甲: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乙:稀盐酸
D.甲: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乙: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于锌和稀盐酸反应一开始就会生成大量的气体,故A错误;
B、由于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难溶于水难溶于酸的沉淀硫酸钡,故B错误;
C、向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气体或沉淀产生,与曲线所示不一致,故C不正确;
D、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盐酸的存在,氢氧化钠不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既无气体也无沉淀;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所加入的氢氧化钠开始与氯化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至氯化铜完全反应为止;与曲线所示一致,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向MnO2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
C .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不考虑温度变化)
D .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故A 正确;
B 、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反应的关系式为
()42432Al+3CuSO =+3Cu
Al SO 54192,54份的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192份的铜,则溶液的质量减少,反应完全,溶液的质量不变,故B 正确;
C 、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溶解,溶质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再增加,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 正确;
D 、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开始就有沉淀生成,反应完全,沉淀的质量不变,故D 不正确。

故选D 。

3.向一定量的Ba (OH )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 2SO 4下列图象中V 表示加入稀H 2SO 4的体积,
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象正确,故此选项正确;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
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
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4.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反应完后,剩余的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硝酸锌逐渐增加,直至硝酸银与硝酸铜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B、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银的质量逐渐减少,直至硝酸银完全反应时硝酸银的质量为零,选项错误;
C、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反应完后,剩余的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由化学方程式Zn+2AgNO3=Zn(NO3)2+2Ag可知,参加反应的锌与生成的银的质量比=65:216,反应后固
体的质量增加,则溶液的质量减少,由化学方程式Zn+Cu(NO3)2=Zn(NO3)2+Cu可知,参加反应的锌与生成的铜的质量比=65:64,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少,则溶液的质量增加,选项正确;
D、向一定质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硝酸银反应完后,剩余的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才有铜生成,铜的质量开始增加,直至硝酸铜完全反应,选项正确,故选B。

5.在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下列关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时,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会继续与盐酸反应,所以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当盐酸消耗完后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沉淀,所以刚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时无沉淀生成,当盐酸消耗完后,继续加入的氢氧化钠开始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此时才开始有沉淀生成,当氯化镁消耗完后沉淀量不再增加。

故选A。

【点睛】
几个反应在一起时,要分析反应进行的先后顺序,再根据相关反应进行解答。

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用相同质量分数和体积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碳酸钠溶液
D.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和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相同质量分数和体积的双氧水来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产生的氧气速率不同,但质量应该相等;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B、开始加热后,待温度达到高锰酸钾分解时,产生氧气,当高锰酸钾反应完全,氧气质量不再改变;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稀盐酸被消耗,混合溶液pH值逐渐变大,待盐酸反应完全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显中性),溶液pH值不变,继续滴加碳酸钠(显碱性)溶液,溶液pH值增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和铁,锌的金属活泼性大于铁,则锌反应的速率快,锌先反应完全,但两者产生的氢气由稀盐酸决定,金属过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B.往氢氧化钾溶液中逐滴加入蒸馏水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D.将等质量金属分别与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煅烧石灰石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稀释氢氧化钾溶液时,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减小到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随着硝酸钾的溶解,硝酸钾质量分数增大,当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不能溶解,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镁比铁活泼,和稀硫酸反应时镁的反应速率较快,反应需要的时间短,等质量的镁铁和足量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镁生成的气体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8.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pH=3的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C.相同质量的Mg、Fe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D.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pH=3的酸性溶液中加水,酸性逐渐减弱,pH增大,但是不能变为中性和碱性溶液,只能无限接近7不超过7,选项A图像不合理;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刚开始溶液是稀硫酸,显酸性,pH小于7,随着氢氧化钠的加入,pH逐渐增大,恰好与硫酸反应完,pH等于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pH 大于7,选项B图像不合理;
C、相同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铝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镁产生的氢气比铁多,且镁比铁的活动性强,反应速率比铁快,选项C图像不合理;
D、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后与氯化钙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是第二步反应,否则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会溶解在稀盐酸中生成氯化钙,相当于反应未发生,因此当稀盐酸反应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因此沉淀过一段时间生成,选项D图像合理。

故选:D。

9.已知某混合溶液由NaCl、HCl、K2CO3、H2SO4、CuCl2、MgSO4溶液中的两种混合而成。

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产生的沉淀与加入Ba(OH)2溶液的关系如图。

则混合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
A.HCl、CuCl2B.HCl、MgSO4
C.CuCl2、H2SO4D.NaCl、K2CO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HCl、CuCl2,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没沉淀生成,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像与事实相符,选项正确;
B、 HCl、MgSO4,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由于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所以氢氧化钡和盐酸,氢氧化钡和硫酸镁的反应同时进行,即:加入氢氧化钡后立即生成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C、 CuCl2、H2SO4,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先和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后氯化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D、NaCl、K2CO3,向该溶液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只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沉淀,和氯化钠不反应,图像与事实不相符,选项错误。

故选A。

10.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B.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a曲线)和碳酸钙(b曲线)中分别加入过
量的等浓度的盐酸
C.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逐滴加入镁粉和铝粉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
化钠溶液至过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一开始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就可以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故错误;
B、向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a曲线)和碳酸钙(b曲线)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盐酸,碳酸钠粉末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较快,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产生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产生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碳酸钙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多,故错误;
C、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逐滴加入镁粉和铝粉,镁的活动性大于铝,镁粉反应速率快,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4份质量的铝产生9份质量的氢气,铝产生的气体质量多,故错误;
D、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pH逐渐增大,然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时pH恒定在7,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pH继续增大,无限趋近于14但不等于14,故正确。

故选D
11.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 .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 .向接近饱和的NaCl 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
D .向一定质量FeCl 2和CuCl 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A 正确;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故B 正确;
C 、向接近饱和的NaCl 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 ,至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C 正确;
D 、锌的活动性大于铁,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向一定质量2FeCl 和2CuCl 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先与氯化铜反应,当氯化铜反应完全后再与氯化亚铁反应,65份的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64份的铜,65份的锌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56份的铁,锌和氯化铜反应溶液增加的幅度小于锌和氯化亚铁反应,没有加锌粒时,溶液中的氯化锌质量应为零,图像应从原点开始,故D 不正确。

故选D 。

1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常温下,向一
定量的水中加入硝
酸钾晶体
B.硝酸铵溶于
水时溶液的温度
变化
C.向稀盐酸和氯化
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碳酸钠溶液
D.CO 和过量的氧气在
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水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继续溶解质量会增大,当硝酸钾溶液饱和时,溶质不再溶解,溶质质量保持不变,但溶液的质量是从0开始,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所以溶液的温度开始时是降低,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稀盐酸先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消耗完后,氯化钡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由一氧化碳燃烧的方程式2CO+O2
点燃
2CO2可知,一氧化碳燃烧前后分子个数发生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二、中考初中化学推断题
13.某白色固体A可能含有碳酸钠、氯化钡(水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完成下列填空:
①操作I是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确定固体A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对滤液C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中有氢氧化钠
【答案】过滤 BaCl2和NaCO3 NaCl 向滤液C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操作I能够得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所以是:过滤;因为能够产生沉淀,所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二者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

②为进一步测定其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应该首先排除碳酸钠的干扰,所以取一定量的滤液首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然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并且滴入无色的酚酞试液,因为氯化钠和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此实验的结论是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实验现象是: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点睛】
14.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与CO2的知识网络图,“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一种物质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回答:
(1)A 的化学式是_____,E 的化学式是_____;
(2)C ﹣D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答案】2Ba(OH)(或2Ca(OH)) C 2332Fe O +6HCl=2FeCl +3H O
【解析】
【分析】
A 能和二氧化碳反应,A 可能是可溶性碱,如2Ba(OH)、2Ca(OH)等;
B 能和A 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B 可能是Na 2CO 3、K 2CO 3;
C 能和B 反应又能生成二氧化碳,C 可能是盐酸;
D 能和C 反应且生成二氧化碳,D 可能是CuO 、Fe 2O 3等;
E 可能是碳。

【详解】
(1)A 能和二氧化碳反应,A 是可溶性碱,化学式2Ba(OH)或2Ca(OH);A 是碱,B 是盐,C 是酸,D 是金属氧化物,则E 是碳的单质,化学式为C 。

(2)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332Fe O +6HCl=2FeCl +3H O 。

15.如图所示,A-G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其中物质。

图中“
”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

F 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 、E 组成元素相同,B 、C 、G 常温下为气体,在实
验室中常用A 制取G 。

(1)F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物质A 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
(2)D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涉及B 物质的反应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答案】Ca (OH )2 除锈 22222MnO 2H O 2H O+O 复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F 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熟石灰Ca (OH )2,
G 是气体且能和F 反应为CO 2,A 能用于制备G ,应该是CaCO 3或稀盐酸,又因为A 能转化为气体B ,所以A 一定是稀盐酸而不是CaCO 3,由此可得知B 为
H 2,E 和B 能相互转化E 应为H 2O ,D 和E 组成元素相同,D 为双氧水H 2O 2,D 和生成E 和D,E为水,所以D为O2。

【详解】
(1)F 的化学式是Ca (OH )2;物质A 是稀盐酸,它的一种用途是除锈;
(2)D C 反应是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222MnO 2H O 2H O+O ;
(3)图中涉及B 物质即氢气的反应中,盐酸制取氢气是置换反应,氢气和氧气反应是化合反应,水转化为氢气是分解反应,氢气转化为水可能是化合反应或者置换反应,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16.下列图示中 A 为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金属,C 为胃酸的主要成分,G 为蓝色沉淀。

各 物质间的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B 溶液中的阴离子是_____,E 的化学式为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①②③④四个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
(4)H 的一种用途_____
【答案】氢氧根 H 2O Fe+CuCl 2=FeCl 2+Cu ③④ 燃料、清洁能源、还原剂
【解析】
(1)A 为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所以A 为金属铁,C 为胃酸的主要成分,所以C 为HCl ,G 为蓝色沉淀,所以G 为氢氧化铜,铁和盐酸反应生成H 和I ,铁和D 反应生成J 和I ,所以I 为氯化亚铁,H 为氢气,B 和D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G 和F ,所以D 为氯化铜,B 为可溶性碱,可以是氢氧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F 是氯化钠,E 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 溶液中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E 的化学式为H 2O ;
(2)反应②是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Cl 2=FeCl 2+Cu ;
(3)①是铁和盐酸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②是铁和氯化铜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③是氢氧
化钠和盐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④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铜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所以四个反应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③④;
(4)H为氢气,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燃烧无污染,所以H(氢气)可以作燃料、清洁能源、还原剂。

17.(7分)下图中:A、B、C、D、E、F、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为单质,B 为氧化物,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和F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D和E是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两种原料。

“”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请回答:
(1)D和E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2)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 A B的化学方程式
② B C的化学方程式
(3)物质F可以是或(具体写两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答案】(1)复分解反应;(2)①C+O2CO2(只要反应物中有O2或C ,生成物有CO2即可);② Ca(OH)2+ CO2="=" CaCO3↓+ H2O;(3) Fe;NaOH (可溶性碱和活泼金属,不包括K Ca Na。

写名称,化学式均可,顺序可以颠倒。

)
【解析】
试题分析: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C为碳酸钙;结合题意及图示可知A为碳;B 为二氧化碳;D和E分别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钙中的一种;(1)因为硫酸铜属于盐,氢氧化钙属于碱,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铜沉淀,符合复分解反应;(2)
①C+O2CO2(只要反应物中有O2或C ,生成物有CO2即可);② Ca(OH)2+ CO2="=" CaCO3↓+ H2O;(3)因为碳酸钙属于不溶性盐,可以高温分解或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故G只能为酸,所以F可以为Fe、NaOH (可溶性碱和活泼金属,不包括K Ca Na)
考点:推断
18.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他们各代表不同的物质(“-”表示相邻的与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箭头的物质可转化为箭头后的物质;部分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其中A、H是金属氧化物,且H是红色固体粉末,F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1) C 的化学式是_______。

(2)写出物质E 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有几种物质能与F 发生反应,请你写出其中一种物质与F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D 与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O 2 中和酸性土壤 2HCl+Ca(OH)2= CaCl 2+ 2H 2O (写其他对也可以)
23
232CO+ Fe O Fe + 3CO 高温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H 为氧化铁、G 为铁、C 为二氧化碳、I 为碳、D 为一氧化碳、B 为碳酸钙、F 为盐酸、A 为氧化钙、E 为氢氧化钙。

(1) C 的化学式是:CO 2;
(2)写出物质E 的一种用途:中和酸性土壤 ;
(3)图中有几种物质能与F 发生反应,请你写出其中一种物质与F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Ca(OH)2= CaCl 2+ 2H 2O ;
(4) 写出D 与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23CO+?
Fe O 2Fe?+?3CO 高温 。

19.图中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 E 是导致溫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图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
(1)写出物质E 的一种用途 ;
(2)物质C 与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写出图中一个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A 与B 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答案】(1)灭火等 (2)CO 2+2NaOH=Na 2CO 3+H 2O (合理即可)
(3)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合理即可) (4)2H ++Fe=Fe 2++H 2↑(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框图式的推断题,抓住一些特殊的反应现象、特殊的性质及特殊的反应条件等级题目的“题眼”, 该题的题眼E 是导致溫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可判断为二氧化碳,物质类别为氧化物,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C 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要不是单质碳,但单质碳不会与酸、碱、盐反应,故可排除,故C 只可能是碱,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这样可判断A 应为金属单质,因为不会与碱反应,可以和酸、盐反应;同时根据B→D ,可判断B 为酸,D 为盐 (1)物质E 为二氧化碳,它的一种用途:灭火等
(2)物质C 是碱,E 为二氧化碳,故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 2+2NaOH=Na 2CO 3+H 2O 或CO 2+Ca(OH)2==CaCO 3↓+ H 20
(3)中和反应: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故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或NaOH+HCl==NaCl+H 2O 等
(4)A 是金属单质(且是较活泼的金属,如:Mg 、Fe 、Zn 等),B 是酸,两者发生的反应实际就是金属和酸的反应,反应的微观实质是:2H ++Fe=Fe 2++H 2↑
考点:框图式的推断题
20.已知A 、B 、C 、D 、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

它们分别由C 、H 、O 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通常状况下A 、B 、C 为气体,D 、E 为液体。

(“-”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相连物质能向箭头所指一方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2)A 物质的用途_______(答一点即可)。

(3)请写出E→C+D 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D 生成C 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CO 灭火剂 222
22MnO 2H O 2H O+O 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A 、
B 、
C 、
D 、
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

它们分别由C 、H 、O 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通常状况下A 、B 、C 为气体,则A 、B 、C 可能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甲烷等,A 和B 、C 能相互转化,则A 是二氧化碳,B 是一氧化碳,C 是氧气,,D 、E 为液体,则D 、E 可能为水和过氧化氢,D 和A 反应,则D 是水,E 是过氧化氢。

【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