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十一章 环境保护选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014·海南卷)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 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解析:题干提示该区域位于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用水以灌溉为 主,但干旱环境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因对水和土地的不 合理利用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 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 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主要从合 理用水、节约用水、跨流域调水等方面叙述即可。 答案: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 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 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 生盐渍化。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 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2)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①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特点,如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③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如酸雨区的扩 展、海洋污染等。 (3)中国参与环境管理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式
3.(2015·青岛模拟)某企业在图示M地开采有色金属矿,分析不合 理开采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及水体污染(环境污染) 等方面说明产生的危害。从植树造林、废弃物处理及矿区回填 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该矿地处丘陵山地,开矿会破坏地表植被;亚热带季风气 候,夏季降水多,易产生水土流失等;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 物;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危及用水安全。措施:对已开采的部 分恢复地表植被;对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矿区回填。
【典题例析】 (2015·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 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该区域湿地面积减少。原因是人口增长,耕 地需求增加;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 促使人类大幅度开垦湿地。(2)保护湿地的措施主要有退耕还湿地,建 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等。 答案:(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 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度开 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 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4.(2014·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
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 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解析:城市硬化面积(道路、停车场等)的增加,阻碍了地 上和地下之间的水体循环,降低城市环境质量、增加城市雨 涝等灾害。植被浅沟促进水循环、减轻内涝的同时,利于调 节小区域气候环境等;浅沟覆盖有植被,同时也能起到净化 雨水、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 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 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1.(2015·全国新课标Ⅱ卷)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 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 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 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 施。
解析:具体措施主要从严格管理农业生产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 给农民经济补贴、加大宣传等方面回答。 答案:严格管理农业生产活动: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 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 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 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合理规划,控制人 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 的地区。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的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 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 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 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 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 治理环境。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2.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①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
(2)说出②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形 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3)③区域出现的具有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问题是什么?
解析:结合经纬度信息正确判断题目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区域是解 答本题的关键。①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干 旱的气候、多风的天气是该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② 位于黄土高原,其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及不 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③是我国南方地区, 酸雨问题严重。 答案:(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2)水土流失。植被 的破坏(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3)酸雨。
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例A、B分别表示的环境问题是。 (2)简述图例C所表示的环境问题造成的主要危害。 (3)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说出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 哪些?
解析:(1)A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应为荒漠化;B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应为森林破坏。(2)C环境问题主要分 布在南方,应为酸雨。造成的危害从对河湖水、土壤、森林、建筑 物等方面分析。(3)环境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 答案:(1)荒漠化(沙漠化)森林破坏(森林锐减)(2)①使河湖水酸 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 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③ 腐蚀树木,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④腐 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3)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