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5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
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
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
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
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
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
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
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
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
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
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
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
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
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地球生命遭遇的一次重击、生物圈的萧索持续了数千万年。
但这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富氧的大气有助于动物的体型增大和新陈代谢加快,充足的氮磷元素为肌肉、骨骼和大脑的发育提供了原料。
当新时代来临,动物将演化出更庞大的躯体、更强韧的力量和更复杂的行为,它们将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
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变,也许今天地球的海洋里还满是奇虾和三叶虫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而人类祖先能不能生存下来也都是未知数。
植物“老板”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们不仅能决定生物生命世界的走向,也能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或许并不是偶然,这也与上亿年前的植物变化密切相关。
在课本里,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被大写特写,如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但是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如果没有煤炭这种能源的支撑,上述一切的发明都是零。
如果英国的地面之下没有埋藏这些煤炭,那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地方,人类的历史进程如何,这些都未可知。
而这些煤炭是植物“老板”在2亿年前就准备好的。
今天使用的煤炭主要形成于石炭纪,石炭纪正是因为产生的煤炭多而得名。
那个时候
的地球是巨型昆虫的天下,一只蜻蜓就够做一道大荤菜了。
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氧气实在是
太多了,那二氧化碳都去哪儿了呢?都被植物储存在自己的身体里了。
按照这个逻辑,地
球上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少,氧气会越来越多,但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这都得感谢
那些小真菌、大真菌,正是它们孜孜不倦地啃木头,二氧化碳才得以释放到空气中,这就
维持了地球上碳的循环。
但是在石炭纪早期,出了一件大事儿,植物开始合成木质素,这
种化学物质不仅能让植物的身板硬挺,还能防备真菌的侵袭。
就好像是在三文鱼肉块里加
了很多鱼刺,如果不清除干净,真菌根本没办法下嘴啊。
奈何那时的真菌,就像今天的欧
美朋友一样,根本无法应对带刺的草鱼、鲤鱼、胖头鱼,于是导致亚洲鲤鱼大泛滥。
而石
炭纪的真菌啃不动木头,再加上火山爆发、地壳沉降等地质运动导致了大量的植物遗骸积
累了下来。
这些积累下来的煤炭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需要的能源也越来越多。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原煤产量36.8亿吨(25.8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原油产量1.89亿吨(2.7亿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天然气产量1602.7亿立方米(2.1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8.3%。
将视野投向全球,2019年,全世界每天消耗的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各类液体燃料需求总和达到1亿桶!但这显然不是人类能源需求的极限,因为我们还没有冲出太阳系,走向全宇宙。
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在一次性能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可再生能源就成了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为止,虽然人类在核能和光伏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较低的能源转化效率和较高的初期投入,仍然是困扰这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破解瓶颈的路径在何方?人类再次将目光投向"捕捉阳光"能力强大的植物身上。
学者预测,人类使用的机器的能源“口味”也将由植物来决定,就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需要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内燃机需要石油。
在未来,植物或将再次成为推动世界快速运转的新动力。
(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暂停键”在文中指类似于泥盆纪末期地球生物物种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繁盛的
现象。
B.“玻璃房子”在文中指像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在地球表层形成的适宜生物生存
的环境。
C.“植物‘老板’”中的“老板”在文中指的是具有强大光合作用能力的高达30米的
陆生植物。
D.“口味”在文中指人类所使用的机器的能源类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
能源。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双版纳拥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决定了今天西双版纳雨林生活改
变的速度和方向。
B. 如果没有英国丰富的煤炭能源支撑,工业革命也就不会有蒸汽机、纺纱机、电灯、
电报等科学发明。
C.2018年我国各种类型能源消耗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能源开
发工作成效显著。
D. 人类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植物身上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是人类解决能源
问题的重要途径。
3. 下列不符合作者关于未来新能源发展观的一项是(3分)
A. 改变植物纤维素的微观结构为作为汽油添加剂的乙醇发酵提供更多更廉价的糖,这
样,种植高粱的农田可能变成生物“油田”。
B. 藻类大量繁殖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质恶化和藻类死亡,但停止供应培养某些藻类
所需的氧,可让其间歇性地产制少量氢气。
C. 培育能在贫瘠土地生长的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这种芦竹通过热转
化工艺可以转化为大量的氢气、天然气等。
D. 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一种白杨树,可伐后再生,新枝越长越多,科学家利用其叶片的
颤动,能持续提供大量电能。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石炭纪时期煤炭形成的几个关键性条件。
(3分)
5.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学者史军给我校“阳光生物学社”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生物生命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植物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李娟
那个冬天的雪夜里,我们稀里糊涂用十块钱买回一只被当作黄羊卖的野兔子。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是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但是听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这样,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我们有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就用它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
我们每天都跑去看它很多次,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
我外婆跑得更勤,有时候还会把货架上卖的爆米花偷去拿给它吃,还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我在外面听见了,鼻子一酸,①突然也觉得这兔子真的好可怜,又觉得外婆也好可怜……
②冬天多么漫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天气渐渐暖和了,虽然外面还是那么冷,但冬天最冷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候,③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它怎样跑掉的呢,它能跑到哪里去呢?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它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如同它的突然消失一样,再从笼子里突然地冒出来。
果然,有一天,它真的又重新出现在笼子里了……
那时候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脱掉了棉衣,一身轻松地干这干那的,把塌下来的煤块重新码了码。
就在这时,我们才看到了兔子。
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而煤房又暗,乱七八糟堆满了破破烂烂的东西,谁知道铁笼子后面黑咕隆咚的地方还有一个洞呢?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的,也就手臂粗吧,我们用了很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大概估计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
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重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
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的最后时刻……那时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了,但还是继续在绝境中,④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的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它也会慢慢爬回笼子里,在那方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吃的东西。
但是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只在墙根处会蒙有一些冰霜)。
它只好攀着栏栅,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纸箱底部能被够着的地方全都被吃没了),嚼食滚落进笼子里的煤渣(被发现时,它的嘴脸和牙齿都黑乎乎的)……可是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当它已经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都说兔子胆小,可我所知道的是,兔子其实是勇敢的。
它的死亡里没有惊恐的内容,无论是沦陷,是被困,还是逃生,或者饥饿、绝境,直到弥留之际,它始终那么平静。
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觉着生命的喜悦。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文本二:
重读过程中,既庆幸自己十年来的改变,又深深羡慕自己——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
出于弱而滋长强大的渴望;出于弱而表现得反复无常、死性不改;出于弱,对世间万物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最后,在弱的荒野耕种出烂漫迷离的无尽花海。
这是弱的魅力,也是年轻的魅力。
(选自《<阿勒泰的角落>再版序言》,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部分介绍雪兔毛色与环境的关系,意在告诉读者,雪兔在阿勒泰很常见,
人们很了解它的生活习性。
B. 我们用铁笼把兔子扣在煤棚角落,喂它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任它孤寂地活着而不
以为意,对此我颇为自责。
C. 作者感叹“真是无法想象”的那一段反倒充满想象,想象雪兔顽强打洞坚韧生存的
情形,表达对生命的赞叹。
D. 作者反思过去的创作时说“羡慕自己——又年轻又弱的那个她”,这是在以第三者的
视角审视自我的不足之处。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重复“好可怜”,强调了外婆和雪兔一样孤独无助,也可见“我”的悲悯之心。
B. 句子②并不是闲笔,在内容上承接了前文的抒情,在结构上引出下文“天气转暖”。
C. 李娟的文字在质朴中透露着幽默,表达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句子③可作例证。
D. 作者的语言富有哲思、引人思考,句子④借助比拟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这样的特点。
8. 文本一叙写生活琐事却扣人心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扣人心弦”这一特点。
(6分)
9. 文本二中作者说年轻的自己有“弱的魅力”,文本一中的兔子其实也具有这种“弱的魅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②。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①孅:细微。
②渫:流通。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爵A者上之B所擅C出于口D而亡穷E粟者民F之所种G生于地H而不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屈,指竭、竭尽,这与班固《苏武传》中“屈节辱命”的“屈”的词义相同。
B. 靡,指浪费,这与诗经《氓》中“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的词义不相同。
C. 苟,指如果、只要,这与屈原《离骚》中“苟余情其信芳”的“苟”的词义相同。
D. 窃,指私下,这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的“猥”一样,都是谦辞。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能知礼节,然后进一步指出如果百姓粮
食不足,国家就很难治理好,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B. 贾谊认为蓄积钱粮是国家的命脉,粮食充足财力充裕,做什么事都可以成功,凭借
这一点可以攻强守固,赢得战争,使敌人归降,远方之人顺附。
C. 通过纳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鼓励天下百姓献
纳粮食,并输送到边塞,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D. 晁错认为如边境积粮足够用五年,就可下令向内地输粮,如郡县积粮足够用一年以
上,则可考虑不向农民收租税,这样百姓就能过上富裕安乐的生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4分)
(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4分)
14. 两则材料都强调国家应该多储备粮食,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作答。
(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②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③,小市孤城宿两当④。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当时陆游73岁,闲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江月亭”与下句“龙门阁”均在今四川广元。
③三折: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
梁山(今属四川)道中。
④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
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 颔联中“乱”“孤”二字描绘出当年诗人所经之地的僻远,“经”“宿”两个动词
表现了诗人奔波的状态。
C. 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
为下文的抒情蓄势。
D. 后四句与上文对照,突出诗人心理活动与情感,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
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16. 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屈原《离骚》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借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难以逾越,写出山势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陶渊明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4)古人常借“鸥”来表达闲适或隐逸之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张家口的根,其实在堡子里。
②堡子里,隐居在张家口市区繁华商业街——武城街的
偏西一隅的角落,穿越六百年时光。
③当人们开始寻根,开始关注张家口的历史源头,堡子
里便再也无法掩藏不住自己的光泽。
④只有看过堡子里,才能感受这座城历史的浩如烟海,看懂这座城的地域性格。
始建于明万历九年的玉皇阁,乃当年堡子里的最高建筑,雄踞北城墙正中。
玉皇阁飞檐
画壁,烽火相连,融精神信仰与军事防御于一体。
特别是塞外晴空掩映着日暮斜阳时,驻足
玉皇阁下抬头仰望,愈发显出人的渺小。
文昌阁,则与玉皇阁南北相对,始建于明万历四十
六年,位于堡子里的中心地段。
墩台高8米,四门洞穿越墩台通向东西南北四条街。
堡子里
的居民,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开汽车,带着老人孩子,载着四季果蔬,从春到夏,从秋
到冬,在四门洞中来往如梭。
昔日的神圣庄严,终究敌不过芸芸众生的热烈生活,在漫长的
时光中,染上最民间的味道,愈发亲和可爱。
18.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19.“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这两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0. 下列句子中的“特别”与文中加点的“特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张老师刚刚跟我说,他这次过年回老家,特别带了很多黑龙江特产来送给我们。
B.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那些美丽的冰雕背后,有一群特别的人,他们就是冰雕师傅。
C.2月24日,在釜山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中国队3:2险胜日本队,赢得特别艰难。
D. 跑步需要掌握正确的技巧,特别是跑步之前要适当热身,以降低对身体的伤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与地球不同,太空中的重力非常微弱。
宇航员由此产生的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和呕吐等,被称为“太空晕”。
在地球上,我们身体的平衡受到重力很大的影响。
耳朵深处有一个
被称为“前庭”的平衡器官,这个器官将身体受到的重力和加速度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发送
到大脑,大脑接收重力信息以帮助身体维持平衡。
①,来自前庭器官的信息发生变化,导致大脑混乱,从而引发“太空晕”。
但不用担心,②。
在太空停留几天后,太
空晕会逐渐减轻。
此外,回到地球后,受到地球重力影响,也会出现类似太空晕的“重力晕”症状。
在太空中,脸部水肿很常见。
在地球上,像血液等体液流动受到重力的影响,更多移向身体的下半部分。
当到达太空时,由于重力减小,③,导致脸部水肿。
由于这种影响,鼻腔粘膜也会肿胀,因此宇航员经常出现“鼻塞”的情况。
在太空逗留一段时间后,体液平衡会恢复,通常几周内脸部水肿或鼻塞情况会消失。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22.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生活中有各种弘扬自我的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忠于自己”……这些宣言肯定了自我的主观意愿,彰显了自我的决定性地位;而加拿大思想家查尔斯·泰勒认为,追求自主性,追求独特的自我,恰恰应当拒绝“唯我论”,应当积极介入与世界的联系、对话,反思自我,让自己变得更为清醒和丰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